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茶·佛·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茶·佛·禅

田悦阳

陆羽(唐)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方的巴蜀一带,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区,据文献记载,这些地区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西晋时,茶开始在长江中游和华中地区传播。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高度繁荣带动了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发端于古印度的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时传入中国内地,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走上了佛教本土化的道路。中国内地的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大乘分为8个宗派,即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和禅宗。而8大宗派中又以禅宗和天台宗影响最广、势力最大。

魏晋时期,品茗吃茶被逐步引入到佛教当中。及至盛唐,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耐人寻味的是,茶文化也恰在此时中原各地广泛传播,于是,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自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以后的佛寺建筑中,有不少的名称与茶有关。佛寺专门招待贵客的品茶之处叫“茶寮”或“茶堂”。一些规模较大的寺庙设钟鼓楼各一,左钟右鼓,如设两鼓,则要分设于北面墙角,放在东北角的叫“法鼓”,西北角的叫“茶鼓”,“茶鼓”响时,表示寺院招集僧众来饮茶。寺里院专门负责煮茶和献茶的僧人叫“茶头”,每日在佛前供奉茶汤,称为“普茶”,而化缘得到的茶则称“化茶”。若寺院做斋会,富户以茶汤助缘,供应斋会信众,则称“茶汤会”。

自古以来,不少僧人持经品茶,精研茶艺,留下了不少佳话和诗词。唐代僧人大多好茶,有的僧人甚至吃茶成癖好。晚唐时期,禅宗巨匠从谂禅师80岁高龄行脚到河北赵州,在观音院驻锡达四十年之久,化行燕赵,弘法利生,建立宗风,法流天下。禅师门风高峻,宗主一方,时人不敢直称其名,尊为“赵州和尚”或“赵州古佛”。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著名公案,如“吃茶去”、“庭前柏树子”、“洗钵去”等等,表现了超越奇特归于平凡的平常心。历史上,茶与僧与禅之间富于佛理禅趣的佳话不胜枚举。

茶所以和佛教特别是禅宗结下如此之深的不解之缘,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但最主要的是因为茶有兴奋中枢神经、驱除疲倦、利于清心修行的功能。禅宗的修行者坐禅时除选择寂静的修行环境外,还特别强调“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声、调息、调心,饮茶往往能够达到“五调”的修行要求,因此,禅宗僧众尤尚饮茶。由此,逐步形成了佛教禅宗的禅茶文化。

禅茶在冲泡过程中,往往先是焚香合掌,向菩萨祷告,然后用纱布将茶叶包起来放入铜壶内煮沸,然后再慢慢地品茗。整个过程强调“禅茶一味”,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此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中国宗教》 田悦阳

 
 
 
前五篇文章

禅茶文化的精神和功能

华严寺碑文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王绍璠:中国禅文化对儒、释、道的影响

王绍璠:禅戏论

 

后五篇文章

喝茶中的禅

如法的追求财富

发菩提心的深远意义

寻找念佛的乐章

皈依三宝的意义与礼仪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