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读“高峰禅要”随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读“高峰禅要”随记
  ※ 作者: 释觉妙 - 慈光禅研所
  一、生死事大
  看著禅堂外贴著「生死事大”,吸引著我的目光;翻开学生手册上面印著的院训──生死事大,好特别的院训啊!但也真正一言即中要害。确实,“生死”是每个众生的大事;所长也常提及出家人的天职有二:一是个人的生死大事,一是教团的兴衰,此二者是不容许退缩,不容许有商量余地的。但要如何去成办此生死大事?唯有自已能作主。若作得了主,当下即能一超直入如来地,更有何办不了的呢?但是,往往我们却不在这大事上作工夫,舍本逐末,随波逐流而去,在四生六道中,千劫万劫,头出头没地受苦受辛,只皆因迷此一大事。
  “除夜小参”中:三世如来,恒沙诸佛之出现于世,皆为此生死一大事之本源;世尊之舍金轮王位,于雪山六年苦行,夜半见明星悟道;达摩之面壁;神光之断臂,皆是为了这一大事之本源,所以,“生死一大事,乃是参禅学道之喉襟,成佛作袓之管辖”。奈何世人却如此这般地寻寻觅觅,觅觅寻寻,终朝迷迷茫茫,浑浑噩噩地,追逐著财、色、名、食、睡,被这五尘境界吸引而去,迷失自我,不知,自己所追逐为何?纵使入得此门,却又往往不知学道之本源,不能奋其志,却如此地因循度日,终朝沉溺于外尘缘影上飘荡,不能用上功,如此,岂不枉费、虚消信施!
  其实,众生之所以不能提起这生死切心,只在无法看淡世间之名利,放不下一切的身心世间界,终日追逐声、色六尘,耽著于五欲境界中,游游荡荡于世间。如此,我们的生活将会走调,出家的那份情怀将会泯灭而荡然无存,对于外在五蕴境界的强烈逼迫,将会迷失自我,于佛道上会愈离愈远,终至忘了出家本怀,而辜负父母舍吾出家之心,辜负了檀越心,辜负了外护心。我们虽生活在这一经济蓬勃发达的时空中,无法深刻地感受苦之逼迫性,但必要从万事万物之生灭中,去感受一切的无常。世间的一切是如此地虚幻不实,一切的一切,随著时空流转皆在生灭中,没有一常住不变的,世尊亦曾告诉弟子们,人命仅在呼吸间,只要一口气不上来,纵使你有家财万贯,纵使你有权、有势,这种种又能如何;它能为你预约下一期生命有好的业感吗?唯有你所造下的种种业,唯有你的修行功德力能影响你,今生有幸入此门中,何不打开心胸,放下一切,含摄一切不如意、不平等事,因为计较即烦恼,提起自已的生死切心,道心才能切,而勇猛参去,才有透脱生死之日。
  二、信、愿、行
  净土法门提倡“信、愿、行”,谓之净土修行之三大资粮。其实,懂得佛法、有心修行之人,必知佛为顺应众生根机,所开设出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须此三资粮。无信不足启愿,无愿无以导行,参禅一法当亦不例外,孰不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无上佛菩堤”、“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解脱门”。昔日善心比丘,无信,纵在佛边,侍佛二十年,因无此“信”字仍不能成圣道,生陷泥黎;善财童子之五十三参,不就在这“信”字上,修获无上果吗?所以,高峰禅师谓:“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岸,转大法轮,接物利生,莫不由此一信字。”可见“信”之为要。
  信,信何?要信自──相信人人本具有一所无尽宝藏,蕴藏于中,只因我们未曾去挖掘、开采它。世尊于腊月八夜,见明星悟道,即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成道。”可见人人皆本具有个个皆能圆成之佛性。只因我们一向多生累劫来的习性,障蔽我们,常常是心猿扰扰,意马喧喧,恣纵三毒任意地侵蚀我们,“如水浇冰,愈加浓厚”,而障却了摩尼宝珠的光采,使之暗淡无光。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已有那份宝藏,有那份开发佛性的本能,且此宝藏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它不从外来,就从一个“信”字上发生,所以禅宗言:“人人本具天生佛”。
  我们不仅要相信人人皆可开悟,个个可圆成佛道的可能,更要信法,信所用的这一法门──参话头。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既无差别,只要契机即是妙法,只因吾人因缘,根性不同,所以契证亦不同。而此参话头一门,任你恁么信,便恁么疑,因“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得十分,悟得十分,若能晦迹韬光,潜行密用,如此终无他念,老老实实地直疑去,则必有报缘迁谢之日。若谓如何疑?在起疑前,必先要肯定方法,在疑的当下莫分别法相,无分别想(不似疑心所),死心塌地直参去,即能见自本性,与佛之法性等同。
  既信法,当然必得信师。一切佛法皆源自世尊金口,只因众生根机不同,随类各得其解。祖师们将此法门流传下来,必有其可用、可证之处。看看高峰禅要里,祖师们那种苦口婆心、老婆心切之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勉励后学,要真参实修,莫虚晃门面,精进办道,甚而立下重誓:若打妄语则“永堕拔舌犁耕”、“永堕阿鼻地狱”,可见得祖师们悲心之显现,只要后学真能只求出离心,究竟决无二念,而能了无丝毫间隔直参去,能如是绵密、勤密无间用功,纵使今生不开悟,亦不会堕入恶道,纵堕恶道亦不会受苦受难;既已种下此般若种子,来生则必福慧双全。所以,直管参去,则必有到家之日。
  三、不立文字
  禅宗标榜:“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却时常被误解。人云:既不立文字,何以禅宗所留下典籍最多?殊不知所谓的“不立文字”,并非禅宗完全没有文字的叙述,不要经教,而是由经教、禅师语录中,去了解法门修习,但万不可去追逐文字相,不要在名、文、句中下工夫;参禅之人,不要存有太多知见,太多知见反而会造成我们的障碍,如禅要中言:“若要的实明证,须开特达怀,发丈夫志,将从前恶知恶解,奇言妙句、禅道佛法,尽平生眼里所见底,耳里所闻底,奋金刚利刃,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一断之后更不相续,直得胸次中,空劳劳地、虚豁豁地,荡荡然,无丝毫许滞碍,更无一法可当情,与初生无异。”果真如此,心中不去思惟任何,无任何挂碍,直叫参去,则“不怕瓮中走却鳖”,必有到家消息。
  反观我们,却往往不能在此中下功夫,忘却出家本志,一向随邪逐恶,不求证悟,反拿古人之语,玄妙之言,当作修行功夫,因而人我愈见峥嵘,三毒倍加炽盛,如此地益增其烦恼及恶业,与佛道背道而驰,可知“知”之一字,众祸之门。所以,禅师谓其为“残羹馊饭,恶知恶觉,尖尖满满,筑一肚皮,正如个臭糟瓶相似。”设想,若已是这般,当要将之全部吐掉、呕尽,直教干干净净,是故,参禅必要摒除太多不必要的知见。
  参禅,虽不可筑太多的知见稠林,但禅师们的语录却是不可不看。看看高峰禅要里,真是处处皆是启发之处,句句皆是用功力道,它不仅告知我们法门,更教示我们如何下手用功处,功夫转进之层层深入变化处,功夫极致时,及有所证悟时,一般初学者,常是举时即有,不举便无;或常被昏沉、掉举所障,而昏沉掉举四字,当体即是佛性,修学禅法,则必要先克服昏沉、掉举,而将“六情六识、四大五蕴、山河大地、万象森罗,总镕作一个疑团”,如此地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皆在这疑团上下功夫,若能如此,则能将之打成一片,不疑自疑,不举自举,这时功夫即层层地转进,此时更须兢兢业业,不可有丝毫松懈心,至功夫极致处时,切须保任全提,如坐万仞崖头般直参去,必有到家消息。所以,看语录时,它是一个流程,非是单一线;是一平面网,是立体的,前前后后皆有其贯穿之关系,祖师们只就某一点,而连接了很多个点,成为语录的,对我们而言,虽然学习了很多的点,必要将之连接起,成为一套完整且有系统的思想结构之修行禅观。所以,我们从中去学习如何连心,去体会方法,去感觉,掌握住心性的变化;方法找对后,不仅要上路,而且要发起生死切心,对自我反省要切,要有勇猛心,道心要坚,要有精进奋勉之心,犹如担雪填井般的傻劲,不论进步否?成满否?老老实实地参去,具坚定不移之心,不可以存任何的懈怠心、狐疑心、求满心、处处要加把劲,时时要警愓自已,要如登万仞高山,一步步地笃实参去,实实在在地在心头上用功,直须坚凝正念,以悟为则。

 
 
 
前五篇文章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二)

禅在日常茶饭间

净土宗义探讨序言——关于净土本愿法门与二力法门(1)

净土宗义探讨序言——关于净土本愿法门与二力法门(2)

《杂阿含经》与初期大乘思想

 

后五篇文章

佛陀感召下的道德律令

五溪禅灯录(清代民国)

公案禅机简介

《楞严经》不是伪经

焰口召请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