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论天台止观的修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四部止观简介
  一、《摩诃止观》又名《圆顿止观》是天台智颉大师,讲述於隋开皇十四年(594),由弟子灌顶(561—627)笔录又称《天台摩诃止观》,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是智顗晚年讲述,在其著作中是最圆热的论书。全篇共有十卷、由十章构成,十章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五略十广。五略是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纲,归大处等五段。十广即十章,十章中第一大意,第二释名、第三体相、第四摄法、第五偏圆、这五章一共三卷,是说明圆顿止观的道理,在五略中属於发心位。第六方便,第七正观,共七卷、在五略中属於修行位。但第一章是十章的精要;第六章是为各种修法而作全面的准备,即二十五方便法;第七章是说明正修止观。第八果报,第九起教,第十旨归这三章在第一大意章中己有感果,裂纲,归处的说明。列表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凡十卷,由智顗於瓦官寺讲述,法慎记录、其後灌顶再加编整,略称禅波罗密。又名《渐次止观》《次第禅门》。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智顗早年就有圆证止观的体验和实践,所以他讲述的《次第禅门》是以禅来统摄一切佛法,几乎和摩诃止观是同一旨趣。《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亦具有十章。第一修禅波罗密大意,第二释禅波罗密名,第三明禅波罗密门,第四辨禅波罗密诠次,第五简禅波罗密心法这五章是说明其概要。第六分别禅波罗密前方便,为坐禅做标备、第七释禅波罗密修证,是说明坐禅的修证方法。第八显示禅波罗密果报,第九从禅波罗密起教,第十结会禅波罗密归趣,这三章与摩诃止观相同,没有文字说明。但不同的是本文把所有的禅法,以次第浅深给予体系化。同时在第二章中把方便分为外方便和内方便,即二十五方便为外方便,与摩诃止观说法一致。内方便是说明在坐禅修证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内在的障碍予以注意,此与摩诃止观不同。本文第七章的修证,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种种开示,将禅分为世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出世间禅、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的四阶段,世间禅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亦世间亦出世间禅是六妙门,十六特胜,六通三明等。出世间禅又分对治无漏和缘理无漏二种。其中又分观、炼,薰、修,四阶段,总述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列表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不定正观》、又名《修禅六妙门》《六炒法门》全一卷,是隋代智顗於都下瓦官寺撰述。後在中国失传,从日本取回。在三种止观中简不定止观,以阐明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六法,故
  六妙法门。大意分十章: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是说明六妙门和禅波罗密诸法的关系。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是说明修数、随,止,观、还,净六法的相互关系。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这三章是说明六妙门的意义、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六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这四章是说明修证的实际情况,第十,证相六妙门,是说明证悟的形态,即次第证,互证,旋转证,圆顿证、四种不定止观的证悟情况。
  四、《童蒙止观》分上下卷 ,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简称纠、止观》隋代智颉大师为其俗兄陈缄讲述,是摩诃止观的梗概、入道之枢机。如止观所述:“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街;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籍。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本书立十科、阐说修习止观的一切要领。十科即是:具缘第一、诃欲第二、弃盖第三、调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其中第一章至第五章是说明二十五方便法;第六至第九是正修观法。
  调治身心的经验
  天台止观的坐禅方法,首先要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在二十五法中,以戒为首,凡是要想修习坐禅、解脱身心的系缚,必须要受戒严持清净的戒律,时时反省,忏悔,使身心清净。其次是修定、修慧,在二十五法中即是调身、调息,调心。
  一、调身。是端正身体的姿势,我们身体的动作有打坐、站立、行走,躺卧四种威仪,修行的人,平常在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时,必须要极其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动若粗,则气息随粗;心意散乱,必定难於入定,所以在打坐之前,应预先把它调好。
  1.坐前的准备。修习止观调身方法,可半跏跌坐或双跏跌坐。根据七支坐法,是坐下之後,先作运动。
  ①头部运动。头向下低、再往後仰,头向左倾、再往右倾。头向右後转,再向左後转。头顺着时针方向,前右仰左转,再逆着时针方向,前左仰右转。运动时,肌肉和神经要放松各作三至七次,动作要缓慢柔转,眼睛睁开,呼吸自然。
  ②全身运动。身躯向前低下,再往後仰。身躯向左转,再向右转。身身区顺着时针方向左转,再向右转。然後挺直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次运动,如按摩法。其目的是使手足及身体安稳舒服,这是坐前的调身方法。
  2.七支坐法。一般叫做跏趺坐,又名盘腿坐,即毗卢遮那七支坐法。七支坐法的主要特点是:脚,手,背、头,口,舌。眼等七个部位。
  ①双足跏趺坐。即以左脚在下,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再将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叫如意吉祥坐。如将右脚在下,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叫不动金刚坐。如果不能做到双咖跌坐、单跏跌坐,两腿交叉架住也可以,但注意要解宽衣带、周身端正,同时打坐时要有坐垫和盖膝之物,以免坐时受凉。
  ②手结法界定印。左右两手重迭在一起,左手掌平放在右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地相拄,自然平放在小腹的骻部。
  ③背脊竖直。端正身体、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然後端直,腰部挺立,不弯腰,不靠椅,胸部自然舒畅。
  ④端正头颈。头正後脑稍微向後收,压住颈部两大动脉,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⑤闭口脸带笑容。鼻纳清气,不可张口呼吸,如放气时,开口使浊气徐徐而出,不可粗急、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这种吐纳法,可做一至三次,令身息调和。
  ⑥舌尖微舐上颚。门牙上龈的唾腺处,如未生长牙齿的婴儿,舐着上颚,有口水时,应当徐徐咽下。
  ⑦眼微闭。令断绝外光,不易产生散乱。或可平视,把视线投放到身前二三尺的地上,回光返照不易产生昏沉。七支坐法的次序和内容,各家稍有不同说法。
  3.全身按摩。坐毕以後,开口放气,意想气息从周身百脉随意外散,然後慢慢摇动身体,再摇动肩膊.头颈,再舒放两手两脚;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两眼,然後开眼;再依次用双掌按摩面部,鼻端两侧,额部,後颈,;两耳轮、双肩双臂,乃至手背、胸部,背部、再下至两大腿,膝盖、小腿、足心等。这一自我按摩的运动,能使身心感到柔和温暖舒畅,这是坐後调身的方法。
  二,调息。息即呼吸,呼吸与人的心理有着极密切的系关,呼吸和顺舒畅,心境就会安稳平静。人们只知道饮食能维持生命,殊不知呼吸比饮食更重要,人们若断食,挨到七天尚不至於死亡,倘一旦闭塞口鼻,断了呼吸,恐怕不到半小时,就要死亡,这是呼吸比饮食重要的证据。人们要得饮食,必须靠劳动,至於呼吸,可在大气中随时取得。
  止观书中介绍呼吸有四种: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在运动或坐禅的时候,鼻孔中出入的呼吸有声音是风。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但是出入的呼吸结滞不通是喘。呼吸虽然没有声音,也不结滞,但是呼吸不捆是气。呼吸时不结不粗、没有声音,出入绵绵,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是息。系,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理机能活动的作用。如有如无,由於息的关产生赋予生
  调息的方法,是在於调心,端坐後做深呼吸,呼吸时将双手安放在小腹处先用鼻孔吸气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继续吸气,然後渐收小腹,胸部隆起,肩微耸,尽量吸气。然後闭气再慢慢地把气用口徐徐吐出。这种呼吸法可做一至三次,然後把姿势坐稳,开始调息。《不定止观》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门中介绍调息的方法有二种,一,数息,二随息。引文如下: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敷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徧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这就是说修数息,随息法到了杂念渐渐减少之後,便可把数目省掉,注意集中在呼吸处,对於每一呼吸,都历历分明,闩久功深,呼吸与心,便会相契相忘,渐入定境。
  三、调心。我们的心经常处於两种极端状态之下、精力充沛之时,思绪极多,不易安静。精力衰竭,便会陷於困顿,晦暗,昏沉呆滞。前者病在散乱心後者病在昏沉心。调心的方法就是要调理昏沉和散乱,心中昏沉,不能明记、头低下垂,产生瞌睡,这时应当提起精神、思想高度集中,今心安住在所缘之境,心不分散,这就可以调治昏沉。心中妄念纷驰,忽然想东,忽然想西,身不安定,这时应当制止妄想,一切放下心就安定寂静,渐渐入定,诸禅三昧,三乘无漏圣果,也会渐渐证得。所以调心不外平止观二法。
  (一)止心。我们的妄心好比猿猴野马,奔驰外境。只有系念一处,方能制止杂念。止心的方法有三种。
  1.系缘守境止。系念鼻端,今心专注、出息入息,久而久之,妄心就会慢慢地降伏下来。或可系心脐下,令心不散乱,妄心则会渐渐停止。经说:“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锁。”
  2.制心止。妄念随心而起,即从心的本体上下功夫,随时制止它,不令驰散,狂心便歇。经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止心”。
  3.体真上。即真实体会随心所念的一切事物,都是从因缘生。因缘空无自性,则心不取著,妄念自然便会停止。
  (二)观心。即返观自心的起心动念,善、不善,无记性三种。观心的方法有二种。
  1.五停心观。贪欲心起时,用不净观来对治;嗔恚心起时,用慈悲观来对治;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用界分别观对治;心散乱时多寻思用数息观来对治;心愚痴时用因缘观对治。
  2.正观。观察—一切事物,大至山河大地,小至微尘,以及我的身心,是空无自相,则心不执取是空观。但观山河大地,世界身心,无不是因缘所生,只是假名安立罢了是假观。观空时不执着空相,观假时不执着假相,离空假两边是中道正观。
  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修止观的人,由於勇猛精进,修持得力,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会出现种种反应。《童蒙止观》说,善於修止观的人,在坐禅的时候,身心明净,将有种种不同的善根发生,善根发生的现象大约有二种。一是身心以外的善根发相,如喜欢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供养三宝,读诵经典,听闻佛法等。二是身心内的善根发相,但有六种不同:
  1.呼吸法的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以数息的方法调息,得到了身心调适,妄念不起,自己感觉到身心渐渐入定,泯然空寂,与宇宙合於一体看不见身心相貌,呼吸不出不入,这时在坐禅之中,突然感觉身心发动八种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身心安定,虚微悦豫,快乐清净,不可言喻。同时在调息的时候,有时还会突然感觉到呼吸遍满毛孔,全身虚疏,能透视自己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心情喜悦,寂静安乐,这是初禅之前的随息特胜现象。
  2.不净观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功夫得力,定境现前,身心虚寂,忽然看到男女身体的死亡、膨胀腐烂, 虫浓流出,白骨狼籍,及一切飞禽走兽、舍宅山林等,都不清净,厌患自己原贪爱的血肉之躯,遂不再执著有我,人,众生、寿者之相。而得清净。
  3.慈心观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将得未至定时,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想念亲人眷属,同得快乐,内心悦乐清净,不可言喻。乃至看到十方一切众生,也是这样,同得快乐,出定以後,心情喜悦,对人的表情,常常是和蔼可亲。
  4.因缘观善根发相。修上观的人,将得未至定时,身心静定,忽然觉悟,三世十二因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没有人我之相,破诸执见,定心安隐,慧解顿开,内心踊跃欢喜。
  5.念佛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将得定时,忽然会感觉到身心空寂,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庄严,所有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昧解脱。神通变化、无碍说法,广度众生,不可思议即时产生恭敬心,入三昧地,身心快乐清净安隐。
  6.一切法门善根发相。修止观的人,获得身心澄净时,有可能发起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世间可厌,食不净相死离尽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空,无相、无作,六度,诸波罗密,神通变化等。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可见修习止观所得的利益是不可思议。
  禅病的医治
  人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修行的人,如四大不调和,则生四百零四种病。但是导致疾病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如我们过去的妄念和不善业,以及不善於调身,调息、调心、调睡眠、调饮食等,都会引起疾病。《童蒙上观》中说有三种原因得病,一是四大五脏增损得病;二是鬼神所作得病;三是业报得病。
  四大增损所生疾病。1.地大增损,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2.水大增损,痰阴胀满,饮食不消化,腹痛下痢等,一百零一种疾病产生。3.火大增损,煎寒壮热,支节皆痛,口气大小便利不通等,一百零一种病产生。4.风大增损,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问胀急、呕逆气急等,一白零一种疾病生。
  二.五脏所生病。1.从心生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等。2.从肺生病,身体胀满,四肢疼痛心闷鼻塞等。3.从肝生病,多无喜心,忧愁不乐,嗔恚,头痛,眼暗昏问等。4.从脾生病,身体面上游风徧身,骚痒疼痛,饮食无味等。
  《大智度论》说:病的产生有二种因素引起。
  1.外缘,①如:受到寒热饥渴。②摔伤碰伤。③细菌感染,即空气传染、饮食传染.接触传染。④饮食本身有毒素。⑤食物调配不当,如豆花加蜂蜜有毒。⑥滥服用药物。⑦使用不妥当的东西。⑧鬼神和其他众生冤报。⑨遗传带来,如肝炎,肺病等。⑩污染的环境造成,如噪音和空气;水等环境污染。⑩遇到挫折和打击。(11)农药和洗洁剂余留的毒素。(12)食用变质的食物。
  2.内缘。①.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②.纵欲贪爱。③.生活方式不当或坐禅的方法不对。④.常发脾气。⑤.疲劳过度。6.忧郁烦闷。⑦.紧张恐惧。⑧.焦虑。9.心理不平衡和内心的冲突。⑩,幻觉和错觉。(11).兴奋过度。(12).思虑过多。
  医学把疾病分为两类,一身病,二心病人类身体的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机能性疾病,心因性疾病。传染性的疾病,是由细菌和病毒所感染的,例如肺结核等。机能性的疾病是因为生理机能的衰退和障碍所引起。例如核黄疸等。心因性疾病是病人在机体上找不到毛病,纯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因长期忧愁而造成的食欲不振或肝病等。人类的心理疾病分为神经病和精神病二种。神经病又名精神神经病,它包括神经衰弱,精神衰弱.歇斯底里症等。或者把神经病分为焦虑性、分离性,转变性,恐惧性,迫害性压抑性反应等。精神病包括妄想病,神经过敏珏郁病,精神分裂症。精神病也可分为机体性的精神病和机能性的精神病两种、机体性的精神病是由身体上的疾病所引起,机能性的精神病,则纯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治病方法,在中西医中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佛教医方明中及《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中亦有详细说明,中国天台宗的治病方法在《摩诃止观》中也有说明。今节录如下:如由饮食引起生病,可用医方药物调养。坐禅时不善於调理,导致生病,必须在坐禅时善於调息观心。
  是鬼神病;要用观行力和大神咒加持治疗。业障病,应当内用观想力,外用修福修忏悔法。现在依止观的内容,略示六种治病方法。
  一、止心治病。人的托胎是识神与父精母血结合系在脐下、脐能连持生命,是一切肠胃的源头。人如四大不调,可以系心在肚脐中,观想自己的肚脐如豆粒那么大。如观想不起来,可以解衣观叶脐之桐,然後闭卜双目,闭口舌诋上颚,令气调和,心不驰散、专注脐处,能治一切疾病。观想肚脐时会有很多现像发牛,有痛如针剌、急如绳牵,痒如虫咬,冷如水灌、热如火焚等。这些现像的发生,只要一心专注,排除杂念,这样不但能治病、而且能入四禅八定。
  人有疾病,上气胸满、两胁疼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闷痛,烦不能食,心瘇.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失调。气嗽…有这十二种病症皆可以意守丹田,即脐下二寸半。若痛的利害可以移心足三里,及两脚大拇指爪横文上,即能治病。
  用气治病。即用六种气,一吹,二呼,三熙,四呵、五嘘、六,诗、这六种气都出入於唇吻之间,转侧牙舌,以发音为主,徐徐运心;用气观想,若冷用吹,如吹火的方法。热用“呼”。四节百骸疼痛用“。熙”。上气烦胀用“呵”。
  痰癊用“嘘”,劳倦用诗,这六种气能治五脏六腑病、呵冶肝、呼吹治心、嘘治肺、熙冶肾、诗治脾。以便为记忆引文如下: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诗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三、用息治病。四十二章经说:“人命在呼吸间”。呼吸停止,生命就要结束,可见呼吸的重要。但呼吸有四种:有声曰风,结滞曰气,出入不细曰喘,呼吸均匀曰息。人身体重为地大增病可用呼息。体轻成风大增病用吸息,人发冷为水大增病用出息,发热为火大增病用入息。同时可运用十二息治病。1.上息治沈重,2.下息治虚悬,3.满息冶枯瘠,4.焦息治肿满,5。增长息冶赢损.6.灭坏息治增盛,7.暖息治冷,8.冷息治热,9.冲息治雍塞不通,10.持息冶战动、11.和息通治四大不调,12.补息资补四大衰弱病。这十二种呼吸法、都从观想生,善於运用,就可以治疗一切疾病。
  四.假想治病。以观想力量治病,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等书籍中有详细说明,如人患冷,善於观想身中有暖火生起,即能冶冷。
  五.观心,不带任何观想和息法,直接观现前一念之心, 内外四大不可得。则身心健康,众病自愈。
  六.方术。即中国古代医学(巫医)以及先秦巫祝,祭袒鬼神和方士炼丹采药之术。方术本非出家人所学,但我们这个由四大组成的身体,增损不定,如修四种三昧,安身办道,利用方术治病,如治咽法,治齿法,捻大指治肝等病。
  有关治病方法在天台止观书中有详细说明,此文就不再一一介绍。
  结 论
  上观是佛教行者修行的法门,依此修持,能完善人格,发掘潜能,延年益寿,乃至身心清净,解脱自在!童蒙止观序文说:“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味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前五篇文章

弘一之律学

比丘波提木叉

从安般念到第四禅

持名与实相念佛的统一

一个跟着导师足迹走的有心人――与体方法师的通话记录

 

后五篇文章

药师经大意

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大乘佛教的兴起和主要教派

宋代以后禅宗成为中国汉语佛教的主流派

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判教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