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捡。西晋末年彭城人,俗姓钟。名令仪。彭城人也。父诞武威太守。捡少好学早寡家贫。常为贵游子女教授琴书。闻法信乐莫由咨禀。后遇沙门法始经道通达。晋建兴中于宫城西门立寺。捡乃造之。始为说法。捡因大悟。念及强壮以求法利。从始借经遂达旨趣。他日谓始曰。经中云。比丘比丘尼。愿见济度。始曰。西域有男女二众。此土其法未具。捡曰。既云比丘比丘尼。宁有异法。始曰。外国人云。尼有五百戒便应是异。当为问和上。和尚云。尼戒大同细异。不得其法必不得授。尼有十戒得从大僧受。但无和上尼无所依止耳。捡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于宫城西门共立竹林寺。未有尼师。共咨净捡。过于成德和上者西域沙门智山也。住罽宾国。宽和有智思雅习禅诵。晋永嘉末来达中夏。分卫自资语必弘道。时信浅薄莫知祈禀。建武元年还反罽宾。后竺佛图澄还述其德业。皆追恨焉。捡蓄徒养众清雅有则。说法教化如风靡草。晋咸康中沙门僧建。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升平元年二月八日。洛阳请外国沙门昙摩羯多为立戒坛。晋沙门释道场以戒因缘经为难云。其法不成。因浮舟于泗。捡等四人同坛上从大僧以受具戒。晋土有比丘尼亦捡为始也。当其羯磨之日。殊香芬馥。阖众同闻。莫不欣叹加其敬仰。善修戒行志学不休。信施虽多随得随散。常自后己每先于人。到升平未。忽复闻前香并见赤气。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捡见欣然因语众曰。好持后事我今行矣。执手辞别腾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霓。直属于天。时年七十矣。 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年间(公元313至316年),沙门法始云游来到宫城西门,看到这里地势非凡,生气隐隐,就在附近居住下来,择地建造寺宇,说法宏教。 一天,庙里来了个中年女信徒,自报名叫仲令仪,求见法始。法始让她进来,施礼见过,问道:“施主何方人氏,不知来这里有何见教?” 仲令仪道:“弟子彭城人,父亲仲诞,曾经做过武威太守。我从小喜欢读书,所以略通诗文。十几岁就嫁去夫家,不幸夫君早逝,伤心之余,深感人生如梦如寄。为了糊口,经人介绍,为京城几户有钱人家的女子,教琴教书。从那些大户人家家里,听到他们谈论佛教,就此种下了爱好佛法的种子。由于没有地方请教,故而特地叩见师父,望师父慈悲,救度弟子。” 法始皓眉慈目,听她讲完身世,深表同情,于是为她讲解佛法常识,并且借她佛书,让她好好阅读。 就这样,仲令仪如饥似渴,研读佛书,几个月后,就已通晓佛法要领,对佛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 一个春和景明的午后,仲令仪又到庙里,拜见法始说:“弟子在佛经里看到,出家人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希望弟子也能出家,成为一个比丘尼。” 法始听后先是一愣,随之说道:“你有出家意愿,我很高兴。不过,西域出家人有男有女,可是我们这里,女信徒出家问题,还没有过先例呢。” 仲令仪倾耳静听,不解地问:“既然经书说比丘、比丘尼,难道出家的手续就不一样? 法始想了想说:“听说比丘尼有五百戒,看来好像并不一样,让我问问西域罽宾国大和尚再说。” 几天以后,仲令仪来听消息法始告诉她说:“我已经请教过西域高僧。大和尚告知,尼戒大同小异,可是不得其法,难以传授。尼有十戒,要是没有大和尚,那末女尼就会没有依止。” 经过介绍,终于,仲令仪和她的那班贵族女弟子们,总共二十四人一起向西域沙门智山大和尚拜受十戒。受戒以后,仲令仪和弟子们一起,在宫城西门,创建寺庙,取名为竹林寺。 在竹林寺,仲令仪清雅有节,说法教化广大女信众们,影响渐渐扩了开去,犹如吹草靡,人家都对她非常敬仰。 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年间(公元335至342年),沙门僧建在月支国,取来《僧祗尼羯磨》和戒本,后来译成中文;不久,又有外国沙门昙摩羯多,建成戒坛。因为这时已经具备了女尼正式出家的条件,于是仲令仪等四个女弟子们,依止大僧,同坛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个正式比丘尼,法名净检。 原来女众出家,受过十戒,只是进入准备阶段,此后必定还要再受二坛三百四十八条具足戒,方才能够正式取得尼姑的资格。 净检受具足戒那天,当时在场的人,都比纷纷闻到芬馥的异香,弥漫在空气里,大家无不叹为吉兆,对净检更起敬仰之心。 净检自从出家后,严守戒律,刻苦钻研经书。当时,施主们纷纷向竹林寺进行布施,可是净检都随得随散分给四周穷人。 咸康末年(公元342年),净检已经年届古稀,精力渐衰,健康状况大不如前。 传说在秋风飒飒,落叶飘黄的一天,净检在竹林寺漱洗过后,焚香静然,忽然满屋浮起氤氲香气,睁眼看时,只见空中有个倩女,手里捧着五彩缤纷的鲜花,随着一道赤气,降落屋里。 净检见此一幕,自知将去西方极乐世界,心里感到非常欣慰,于是吩咐边上女弟子道:“我现在将要离开你们,魂归西方。希望你们在我去后,好好修持,努力珍重!” 说完闭目而逝,面容安详。 这时,边上女弟子们,似乎看到一道霓虹,腾空而上,知道净检世寿已终,不禁一起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同念“南无阿弥陀佛”,道声:“师父,你走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