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噶举金鬘传承》中关于阿底峡记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噶举金鬘传承》中关于阿底峡记述
  阿底峡
  (西元九八二——一○五五)
  世上最伟大的庄严宝(ornaments)之一就是大佛尊班智达(pandita Jowoje)(阿底峡)——乃弥勒菩萨的化身。尊胜的帕莫竹巴曾说:「他是一位十地菩萨、五智大师,为了度众,特意显化降生邦伽罗(Bengal)(即孟加拉,为古印度之地),又因愿力而到雪国。他令虔诚之众如腊月般圆满,我向他顶礼。」
  《藏王松赞干布所揭示的岩藏宝典(Revealed Hidden Treasure of the Dharma King Songtsen Gampo)》曾写著:「有一位生於北方,似鸟形脸的比丘(bhikshu)将会前来。他的译师,也是广博精深的菩萨宝贤 (Rinchen Sangpo)(仁钦桑波),将会十分尊崇这位佛的化身,他右绕三匝,充满虔诚与恭敬,并且承事这位比丘。这时有一位博学菩萨,名为智光(Iang chub Od)(也希沃)的国王出现,他邀请一位具足戒定慧三学和别解脱、菩萨、三昧耶等三戒的菩萨班智达到西藏。此位班智达精通经论和禅学,他向释迦佛的宝像献供、顶礼、赞颂,令法教弘扬。他有一位弟子,一位尊贵的大师,名叫瞻部伟巴(Jambudvipa),持有修心法门传承,将为五百弟子所绕。他尊奉释迦佛之像,珍视菩提心的法教。」
  而《莲师的岩藏宝藏》亦说:「此措嘉(Tsogyal),融合四母住於本然,六十年後将化现为道灯(Lambu Dronme),揭示圆满精要之义。她於心中断除法执,行证皆离概念言诠。拉朵的典里澜阔(DengrI Langkor in Lato)地方,在玛姬(Machik)时代,有位印度人出现。他乃我一高徒,以喜裸身著称。他将由印度携来息苦的法教。那时在中藏,由我之语所化,德高望重的燃灯法王(King Dipankara)(阿底峡)有一弟子将使佛法徧扬西藏。」
  如此诸多法典,授记了众生依怙主阿底峡尊者的入藏。他的生平事迹可由三个主要层面来看:
  一、持有传承祖师之法教。
  二、严谨持守三戒,精通五明和三学。
  三、洞视法尔如是究竟义时,亲见本尊并受教,使得佛陀法教弘扬兴盛。
  一、持有传承祖师之法教
  本段有三部分:㈠、殊胜行愿传承;㈡、殊胜见地传承;㈢、殊胜修证传承。
  ㈠、殊胜行愿传承
  本传承由弥勒菩萨传给无著(Asanga),再经以下过程传给天亲
  (Vasubandhu)。一般来说,阿毗达磨(Abhidharma)(论藏)曾被灭毁三次,第一次由鞑靼人,第二次是异教徒,第三次则为一个成就太阳能量的乞士所毁。细节是这样的:有一次,印度国王赠送一匹布给鞑靼王,布中央有一个小孩的足印。鞑靼王心想:「内陆国家的人通常都相当精於法术符呪,这必定又是哪一个符呪。」便派军队去摧毁阿毗达磨藏,而这些未被杀死的人又继续学习,传给後人。
  异教徒中有一位老妇懂得音学。因此,她知道庙裏撞大钟时所传出的声音的意义。有一次听到钟声时,她说:「我们应该由钟声之中学到一点东西。」
  撞击三宝钟 天龙夜叉供 摧毁异徒想
  那些异教徒因此认为钟对他们有害,便派军队去摧毁阿毗达磨藏,而有幸逃过一劫的便继续学习。
  最後,有两位乞士到一间寺庙托鉢乞食,却被庙僧泼了一身水赶走。乞士非常忿怒,便决定由其中一人在靠太阳的地方挖掘一条浅沟修行,另一人则去讨食。几个时辰後,这名乞士带回了食物,他问另一位坐在沟裏的乞士:「你已悟到如何取用太阳能量了吗?」另一个回答道:「还没,但也许我该放弃。」第一个辩驳道:「我辛苦地找食物来给你,甚至连现在正饥荒时也一样。如果你不快点悟道,我将在你坐的地方杀掉你。」因此,整整三年,那名乞士苦修想要证悟太阳能量,最後,他达到了目的。另一名乞士帮他攀出沟渠,他们合扮一对失明的老人与其侍者,两个人朝以前因乞讨而受辱的寺庙走去。证悟太阳能量的这位乞士由其双眼射出火花将庙烧毁。当大火终被扑灭时,有人说曾见水由一本法典喷出。後来他们将那本经典打开一看,原来是《密集金刚本续》。
  就在此时,一位对佛陀法教深具虔信,名为明戒(Salwai Tsultrim)的婆罗门妇女说:「一切法教光明的阿毗达磨已经衰微了。由於缺乏大班智达的推动,众生陷入黑暗的障碍。由於我仅一女流之辈,无缘亲遇尊贵的成就者,因此,我要自己生一子,由他来弘扬法教。」妇人遂与国王结合,生下无著,而她与另一位婆罗门的结合则生下了天亲。为了培养两个孩子的聪慧才智,她让他们睡在树荫底下,喂食三种不同奶水,并在舌头涂上檀香粉膏。她也教导两个儿子各持一呪语,并观修呪语的本尊。孩子长大时徵询母亲,在他们两者之间,谁应担负起家庭责任。她回答道:「你们并非生来持家的。阿毗达磨被毁了三次,法教已式微,你们乃生来弘扬法教的。因此,全力朝此目标行去吧!」於是天亲到了印度西部,遇见僧贤 (Sanghabadra),学习小乘阿毗达磨,成为经论大师;而无著则到南印度,在一个名为鸟足的阿修罗洞修行了三年,但一直没有成就的徵兆显现,因此决定舍洞。就在此时,他目睹水滴由一块岩石掉落另一块时所产生的凹痕,心裏不禁想:「没有比水更柔软,也没有比石头更坚硬的东西了;随著时间消逝,水亦可将石头磨损殆尽,而我仅不过花些微时间在修行上而已,我决心再回洞修行三年。」但这次又是毫无成就的徵兆。就在出洞时,他望见一只鸽子将巢筑在岩石上,心裏不禁想:「鸽子每天进进出出,把石头磨得都变光滑了。没有比鸟羽更柔软,也没有比石头更坚硬的东西了;随著时间过去,甚至羽毛也可将石头磨平。也许我再多花一点时间,便能证悟成就,我想我再回洞闭个三年关吧!」但他还是没有获得任何瑞兆,因此又出来了。这次,他看到一个老人用鸽毛和细沙在磨一块铁片。无著问他:「您为什么这样做?」老人回答道:「我要把这块铁片磨成一根利针。」无著问:「可能吗?」老人答道:「随著时间过去,绝对可以办到。」无著心裏想:「没有比鸟羽和细沙更柔软,也没有比铁更坚硬的东西了,但若藉著时间可以磨出一根针,则我也可以再多花些时间修行。所以,我还是再回洞裏做个三年的功夫吧!」但很不幸的,这次依旧没有出现任何修行上的徵兆,因此,他又出来了。就在这时,山谷下躺了一只狗,全身长满蛆。当他看到这个景象时:心中非常怜悯不忍,便到一个叫做阿钦达(Atsmda)的小城,把自己托鉢时所用的鉢当掉,换取一把利刀。他用刀子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用以引诱蛆离开狗的身体。然後,他把狗抱在自己膝上,闭起眼睛,试图将蛆舔掉。突然间,狗消失了,化成弥勒菩萨出现在空中,全身围绕著一圈彩虹光环。无著哭著说:「您对我一点都不慈悲,您那么久才出现。」弥勒菩萨回答:「从一开始我就在你身边,但由於你的业障,所以无法看到我。我曾是那水滴,以及你所看到的一切化现。倘若你还有疑问,把我放在肩上,抬到镇上示众。」无著把弥勒菩萨放在肩上,走到镇裏去告诉每一个人:「弥勒菩萨在这裏,请大家顶礼呀!」但大家都说:「那个和尚在说些什么?才没人相信他呢!」有一位清净的女行者看到了无著肩上有一只白狗。在法流的三摩地中,无著看到弥勒菩萨的化身,并亲受了《辨中边论(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enter and Boundary)》的法教。接著,他看到弥勒菩萨的报身化现,也领受到《庄严经论(Sutra Alankara)》和其他的大乘法教。三年之中,他将「弥勒五论」详记下来,也写了《瑜伽修行论(Teachings of Yoga Charya)》。(注:弥勒五论包括《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
  无著看到天亲精通小乘法,而讥谤大乘。天亲说:「唉呀!无著在森林中修行了十二年,却还未入三摩地。现在他能做的只是写出一大堆法本罢了!」无著为了要改正他错误的想法,便派两位高足前去。他指示两个徒弟说:「你们其中一人在傍晚念《十地经(Dasha Bhumi Sutra)》,另一人则在清晨念《无尽智经(Lodro Mkapa Sutra)》。如果天亲有刀,把它藏起来。如果他要把舌头伸出来割掉,便告诉他:‘不要割自己的舌头,你的哥哥有方法消你的障碍,去找他吧!’然後,你们把他带来我这儿。」
  就这样两个人到了天亲那裏。当天亲的门徒在睡觉时,无著的两个弟子便开始念经。天亲听到《十地经》时心想:「大乘法教是善因善果,我知道我常谤它,这是我的舌头的过错,我应该把它割掉才对。」於是他去找刀子,但徧寻不著。无著的弟子便依师所嘱把他带回去了。
  当天亲聆听法教时,由於俱生智较无著为利,便发问了很多尖锐的问题。无著遂入甚深禅定,化身到兜率天见弥勒菩萨,以澄清天亲的问题。同时他自己也在那儿接受了许多其他的大乘法教,因此多耗了一些时间。天亲等得不耐烦,猛推著无著说:「快回答我的问题呀!」无著的身子倾倒了,天亲很害怕。神识马上返回身体的无著说:「我这就回答你。」天亲插嘴说:「回答我之前,告诉我,为何你刚刚看起来像死了一样?」无著回答道:「你曾经连续五百世都是班智达,因此,你有很高的俱生智慧和无尽的信心。我较少智慧,因此,需依本尊,这是我去找他们寻求答案的原因。我在那儿同时也接受了很多其他的大乘法教,所以耽搁了一些时间。」天亲说:「让我看看你的本尊。」但无著答道:「这样会使得我的三昧耶戒毁堕,所以我不能。」天亲说:「那么,你带我去见弥勒菩萨。」无著说:「紧紧抓住我的衣服,我这就带你去兜率天。」无著进入三摩地定中,达到与弥勒菩萨的圆满相应,但天亲看不见弥勒菩萨,他唯一看到的是无著空洞发光的身体。无著出定後问天亲是否看到了弥勒菩萨并接受大乘法教?天亲回答道:「甚至是你,我也只看到一个发亮空洞的身体,更不用说看到弥勒菩萨或听到什么法教了。」无著说:「你福报不够,所以见不到弥勒菩萨。我们回去吧!」天亲坚持请无著向弥勒菩萨转达渴求见到他的愿望,无著照做了,弥勒菩萨说:「由於他是一个凡夫,曾讥谤大乘法教,所以他在这世见不到我。他必须发心祈愿在来世能见到我,除此外,为清净他的语业,他要写八部经典,并且加以释论,以培养对大乘法教的信心和虔诚。至於你,无著,已对阿毗达磨有所了悟,为了利益众生,更尤其为度化天亲,应将我的两部著作详造论疏。」此时,无著转过脸来看天亲,并将「弥勒五论」传予他。法教就此由上师的弥勒菩萨传予译师的无著,再传祈请者的天亲。天亲非常欢喜,对他的兄长颂赞有加:
  吾之兄长似那伽 吾则如鱼仰渴雨(那伽即天龙)
  虽那伽呼风唤雨 却也难入鱼之口
  无著曾由佛亲自授记。在《文殊根本教王续(Manjushrimula Tantra)》中说:
  一介比丘名无著 洞视一切诸法义
  揭示经典究竟义 德高行愿之大师
  将成尊贵经论师 智慧增长藉密续
  必了法尔如是义 编纂法典令教扬
  寿长一百又五十 舍身之後即升天
  证入寂静常乐境 复回娑婆长住留
  终证解脱开悟果
  无著将法教传给天亲。由他传给圣解脱军,依序再传平民的解脱军、胜军、调伏军、堪布毗卢遮那、狮子贤、宝贤、智护、金洲法称,再由金洲大师传阿底峡。
  ㈡、殊胜知见传承
  很多显经和密续都曾授记众生依怙主圣龙树(Arya Nagarjuna)的降生。在《大云经(Mahamega Sutra)》裏,佛陀曾说:「阿难,我走後四百年,见者皆赐喜乐尊者将以比丘身出现,名那伽(龙)。他将大力弘扬我的法教。最後,智行圆性如来将会出现在一个称做清净光的世界。」在同部经裏又说:「在此贤劫将有千佛出世。此後的六十二劫,除了千亿缘觉佛将来外,再也无佛出世。後来七佛出现,更後来,此世界称为『圆明』,一佛名号智行将降生。」
  在《大鼓经》裏,它说:
  徧知喜乐世界师 化现比丘之身形
  维护法教不余力 并击法教之大鼓
  在同部经裏,它又说:
  圆寂後生极乐土 神变力化千万身
  一化身留极乐土 成为八地之菩萨
  一化身到兜率天 广扬弥勒之经典
  《文殊根本教王续》裏面写著:「入灭後,我,如来,将在四百年後再现,化一比丘名龙树。他将受益於此法教,达菩萨喜乐地,寿长六百年。此大师将修《孔雀经》,造诸多论疏,了悟无观如是义。舍报後到极乐净土(Dewachen),最後证悟正觉。」《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写著:「未来谁将执持传承?听著,大智者!在南部的贝达国(Bheta),有一被称为『龙』的吉祥比丘将使执『断』与『常』者消失,究竟大乘法教因而徧扬世界。他将达菩萨喜乐地,并到极乐世界。」
  这位圣者如是被授记。龙树生在巨曼城(Great Rosary)南边穆伦河(Murum)岸的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胜月(Nampar Gyalwai Dawa),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母亲名具智母(Rigdenma)。家中有两男孩,长子名胜慧(Lodro Phak),次子是胜福(Sonam Phak)。平常小儿子即抢尽为兄的风采,而为了摧毁他父亲在事业上成就的傲气,他写下了《四种益处》、《四大之平衡》、《正确的饮食》等等医典。
  有一天,儿子在父亲跟前顶礼,准备出发到那澜陀学院求学。他由学院方丈星贤(Abbot Rahula Badra)剃度成为比丘,法名智贤(Lodro San- gpo)。他修习了三年的《孔雀经》,现成就徵兆。後来到里卡拉辛培(Likha- ra Shingphel)去托鉢。当他进入一家金铺时,看到金匠正从普通金属提炼金子的冶金术。只看一眼,他马上便学会了这套技术。
  後来方丈到树林裏闭关时,指定他当寺院的总监。当地正闹饥荒,龙树便利用学来的炼金术变出一些金子,维持寺院经费。六个月後,方丈出关回庙时,用拐杖敲击一块石头,把它变成了黄金。方丈说:「如果你告诉我外面在闹饥荒,我便会降下麦雨,同时从一头泥牛挤出牛奶。但你没这样做,你用不清净的方法来维持寺院和僧众,你必须离开这裏。」龙树在方丈跟前磕头道别,计划到南印度的巴基里山(Palkyiri Mountain)。
  有一个位於海中的小岛,上面住著一名叫瓦雅帕拉(Zwayapala)的人,能点石成金、降珠宝雨、画牛挤奶。龙树便到那裏学习这些技术,然後才到巴基里山。他在那裏利用这个技术由无生物中抽取养分,活了六百年。让一个贫穷的城镇降下珠宝雨,成为人人尽知的吉祥比丘(Bhikshu Shiri)。他也把带山(Beet Mountain)变为黄金,从一头画的牛挤出大量牛奶,足可供旅人喝上一年。
  龙树很受国王解脱童(Thardro Zhonnu)的恭敬礼遇。有一次,国王上战场打仗,他妻子对龙树十分迷恋,便提议同居,但为龙树所拒。王后十分恼怒,待国王回来时,便诬指龙树提议如此做,但为她所拒。在此情况下,国王和其眷属都对龙树失去信心,迫使他不得不离开。但在走前,他写下了如下的偈文:
  女人之本性 愚痴而不明 乃其业障故
  女人热恋时 若觉甚相配 便与形不离
  一旦兴趣失 说时即舍弃 此为其根性
  女人心不定 聪明汉应觉
  他将这段偈文留在一个金匠的家,结果引致他的不悦而反讥龙树。龙树为了向金匠展示他的法力,将一块石头变成金子送给他,然後才继续再往南走。
  这时,国王解脱童看到了龙树留下的偈子,才了解到原来是他妻子的过错,便要求龙树回来,但为他所婉拒。不过,他将由无生物中抽取食物的技术送给了国王,并向国王保证可以活到六百岁,国王相当高兴,从此也以佛法治国。
  世上的知识,龙树无所不知。他写下无数经典法本,度化许多众生,也让法教广为弘扬。
  《文殊根本教王续》写著:「此劫终了,将有一位有为者出现,停止一切纷争,驳倒异教徒可耻的呪语。」同样这部经又说:
  彼时吾之比丘将现 博学者以母之仆称
  藉其全然清净功德 将写诗歌对吾颂赞
  明记吾之一切功德 彼之心识完全清明
  亦将欢喜佛陀法教 并且研习修行密续
  文佛令长功德戒律 彼将传法远近闻名
  彼有业力应生兽身 然缘对吾全然虔诚
  是以将住牛奶园中 在此名为主君乐城
  彼将意乐跟随吾徒 并且也只忆念吾名
  之後将暂上升天道 更後复生娑婆人间
  成为比丘遵循吾教 全心全意虔诚对吾
  将以母之仆者著称 并且严格持守戒律
  彼为度众特依密续 造著无数精辟论疏
  并揭具义尊贵法语 虔信师法止诤息恶
  彼时善因将生助众 依此功德善业力故
  此智者将投生上道 并渐悟诸种之喜乐
  达到圆融无碍正觉 证入不思议究竟境
  月称(Chandrakirti)是龙树的弟子,具足许多三摩地和证悟的功德。他在人道住了四百年,其中一百年依止在龙树足下。他的徒弟有已证菩萨地,寿长三百岁的明了杜鹃大师(Rigpe Khuchuk)。他的弟子大苦沙里,以优婆塞身分证到菩萨地。他的门徒小苦沙里,活了二百岁证到菩萨地,成为比丘并了悟大手印。阿底峡尊者是他的弟子,在七年中就得证阿瓦都帝(avadhuti)无上瑜伽行法。
  ㈢、殊胜的加持修证传承
  伟大的金刚总持将法传给其化身的帝洛巴大师,他再传尊胜的学者那洛巴。那洛巴传大圣仲毗瓦(Dombhiwa),依序再传阿底峡。阿底峡亲证那洛巴所证得的,後者为阿底峡摩顶加持说:「我已将佛陀的一切法教传予你。」
  二、具足三学且清净持守三戒
  阿底峡生为王子,父亲善德是东印度孟加拉一小国的国王,母亲名胜光。他们育有三子,长子莲华藏、次子月藏,以及三子胜藏。莲华藏娶有三妃,生九子,後来成为一位大和尚兼学者,世称吉饭班智达(Dhana Shri Pandita),曾写下《入菩萨行智道(The Wisdom Path of the Bodhi- charva Avatara)》的论释。胜藏出家,法号精进月,善巧密法,获生起次第三摩地,能化现坛城,传法灌顶。而居中的月藏即是阿底峡。阿底峡在二十一岁时已学六十四种学艺,包括五明学,也曾由莲花铠(Rahula Gupta Vaira)以及大证悟者菩提贤大师(Lord Yonden Sangpo)赐予完整的灌顶,另由金刚空行母传授而亲见喜金刚本尊。
  在黑山寺,阿底峡得法号智密金刚(jnanaguya Vajra)。在超戒寺,他则由阿瓦都帝那儿得到圆满次第的灌顶。阿瓦都帝生於孟加拉,为那洛巴弟子,深具远见。阿底峡依止阿瓦都帝七年,持优婆塞戒行证阿瓦都帝见谛(阿瓦都帝乃人中脉名,是无上瑜伽之行法。)他也接受了许多密法,在禅修的深定上面尤有成就。有一次,他在梦中到了中部一小国,看到一座满住僧侣的庙。他很想进去,但其中一位僧众说:「这是出家人的地方,你乃一名在家居士,不能进去。」阿底峡从梦中醒来时,自忖著:「也许我该剃度出家,此梦必是弥勒菩萨显化予我的。」当他向一位对佛法有深入了解的清信士就教时,清信士建议他应跟随大众部(Mahasangika)(说出世部)的佛智论师(Sangye Yeshe)出家,此派较能广授密法。因此,阿底峡就在二十八岁时,於修证高超、具三摩地功德的戒护律师方丈(Abbot Shila Rakshita)的座下剃度出家。说出世部是在佛智大师时开始兴盛的。
  在菩提迦耶智慧精舍时,他被授予迪班卡拉师利嘉那(Dipankara Shri Jnana)(胜燃灯智)法名。由那时起至三十五岁止,他从无数大师学习三乘法教,证悟徧知。
  阿底峡曾研习由扎那阿迦婆罗门所写有关风俗民情之《世间轨论》,亦学毗湿奴、湿婆、卡毗拉等神祗的法教,以及其他诸种印度教的知见、教义、密法以及占卜。属於佛教与非佛教的范畴,他都广泛涉猎。当他学习声明学时,每天早晚都默记一个章节,但他仍觉不够,因此便修法禅观妙音佛母(Saraswati)(女性尊的智慧化现),直至有一天清晨终於实悟声明。妙音佛母在他面前显现说:「你终於悟了。」他也修习一本由诺拉婆罗门所写的外教声明法典《语光》,以及其他的等等。佛典中间,他学过与法称大师(Chandrakirti)同时代的皎月居士所写的《月密经》、《摩尼经》、《王经》等,这些都是语言学声明方面的书。在因明方面,阿底峡学过由外教道人阿希巴拉和一些其他人所写的典籍。他所学的佛典包括由迪那阿阇黎(Acharya Diknak)所写的《诸集学论》等,六本由法称阿阇黎(Acharya Dharmakirti)所写的论释,以及一本由寂铠所写的著作。阿底峡如是广泛地进修,他也自造《医明论》,同时研读一些圣者,如善见道人,以及佛陀亲手写的东西;另外有圣龙树所著的《四支论》以及马鸣(Ashvaghosha)的《八支论》等医典。除此外,阿底峡也精於雕刻、缝织、造像、画图等工艺。他通达香卡大神所造之《摩诃罗》等一切外教工巧诸论,也钻研圣龙树所著有关这方面的论典。另外,他修习内明学,包括大众部的经、律、论三藏,四种戒体,以及近护阿罗汉所造之八百卷《大毗婆沙论》等,此为小乘四部所共有。阿底峡在法铠论师门下於欧丹达普里佛学院从事这些通常需花十二年,而他仅花七年即已结业的研修课程。阿底峡忍受艰苦,精进研修。经常在六天的闭关之後,第七天一出来,即马不停蹄继续埋头苦读。
  阿底峡也研读二乘所共有的《阿毗达磨浅论》,以及圆大师(Master Sarva Rakshita)所造的论疏等。
  ㈠学习大乘
  1、波罗蜜乘
  2、真言乘
  1、波罗蜜乘
  阿底峡研修菩萨乘,包括四圣谛法、马鸣写的《庄严经》、各种般若波罗蜜多经典,和其他波罗蜜乘的法典。他对各种经论均有很深的领悟,也学《弥勒五论》,和圣龙树所造的许多论著。
  阿底峡在索那塘传予库东《宝性论》,在耶跋传了《庄严经》。他应邀到桑耶卡琼,在俄寺(Ngok)讲授六种大乘法教,自己也学习无著和天亲所写的诸多瑜伽行论,以及由精进佛论师所译之瑜伽行密续的开示,此为宝寂阿阇黎之传承。另外还有狮子贤传承的唯识派般若波罗蜜多论释,以及中观派的同一论释。在楚囊,阿底峡翻译了毗卢遮那所造的般若波罗蜜多论。在耶跋,他花了十个月又十九天讲授拉杜的《集菩萨学》,以及《入菩萨行》等等。
  2、真言乘
  阿底峡在密法方面的学习包括四部密续、《度母本续》,以及《文殊师利续》。在行部密续方面,他研修了《三种三昧耶王续》和《圆满悟道续》;在瑜伽部是《证悟总集续》、《金刚女续》和《无上顶续》。无上瑜伽部是《诸佛平等续》,而阿努瑜伽部则是《密集金刚》,以及圣龙树、因渣菩提王和佛智传承的父续密法及其论释。
  阿底峡也研习了父母不二续和其他的等等。在母续部分,他学习了《等虚空续》、《本初佛续》和《大幻化网续》等。
  阿底峡曾在一个梦裏向那澜陀佛学院的西贤门,语自在称班智达,供养一撮纯金,并向他顶礼十二次,而获授五十二种密法。当他醒来後,这些密法所包函的意义便在他的内心深深植了根,其中包括了详述究竟义的六密续法教。
  阿底峡曾向敦巴格西(即种敦巴,阿底峡最大弟子)述说他的自傲是如何被久摩尼师所破的故事:他曾经梦到一座经典堆积如山高的庙宇,一位穿蓝衣的妇人在他面前出现,拿起放在最上面的一本小经书说:「这本小经书正代表你所懂的密法的多寡。」然後她说了一串经典的名字,问他是否知道,他则连听都没听过。就这样,他改变了自以为任何密法都懂的傲气。
  那伦巴格西也讲了一个故事:「在印度,不论一个人对五明学有多深研,若不具三学,也会被认为一无是处,所写的著作也会连带被毁。反过来说,持守戒定慧学者所著的书便会被置於胜幡之上,法教也随之弘扬。」阿底峡的三学修证严谨,对於最为微细的戒条也时记在心,可谓是一位大律师。
  在大乘的圆满道上,阿底峡开展菩提心,将自己完全浸YIN於对众生的慈悲海中。他无私地直接间接度化了无数众生;他是一位修习密呪金刚乘道圆满的大菩萨,在定中与诸佛合一无别。他具足了悟的金刚心,严持三乘戒律。
  三、亲见证悟本尊,领受法教;了悟法尔如是义,广弘佛陀法教
  阿底峡曾见外义本尊,如不动尊、圣观音、度母等等;也曾见内义本尊,如吉祥喜金刚等。藉其加持,他在清醒和梦中皆得法教无数。有时在一心不乱的禅修中,亦能清楚观见即将发生之事。他具足三世一切之智。
  他驻留西藏时,於满月时分念诵〈如来百字明呪〉,亲见十方诸佛。他继续保持诸佛历历在前之景,并向其献供,利益一切有情。
  无疑地,阿底峡是一位大菩萨,一般百姓都认为他乃第二佛。他的声名远播,使他成为许多上师的导师。因此,在得瓦贝波国王时代,燃灯吉祥智大师邀请他由菩提迦耶到超戒寺,成为王国的顶庄严。
  ㈠超戒寺的启建
  一位住在中印度的瑜伽士希望成为国王,因此,每天修大光明天女的法。有一次,修完法後,获得预示要他到东印度的孟加拉。他到那裏後发现,当地的百姓每天一位轮流当国王,之後却都难逃死亡的命运。那一天正轮到一位女牧者的儿子,为母者对此情况感到很苦恼。瑜伽士向她探问忧伤的原因,她把事情的原委细说一逼。瑜伽士说:「我可以代替你儿子去吗?」妇人一听,欣喜若狂。
  瑜伽士登上宝座後发现王后原是一位邪恶的那伽(龙)。她迫不及待地想把他吃掉,但瑜伽士藉著修法的力量,信心十足,便将她降服了。此举令在场的人十分惊讶,纷纷拥他为王,王名郭帕拉,意为「照顾母牛群者」。他就此统治了全孟加拉,拥有五百妻妾,每一位身边都有一位出家的比丘尼伴随。
  最小的王后不甚讨国王欢心,因此请求身边的尼师为她修一个怀爱法,以博国王的青睐。尼师给王后一个盛著食物的碗,要她端去给国王吃。但当她准备去供养时,却徧寻不著国王。她生气之余,便将碗内食物全丢进了海中,却因此征服了海神,化现国王之身现前,令她怀了孩子。但真正的国王听到这消息,问起孩子的父亲是谁时,年轻的王后说:「你有一晚到我这裏来,不是吗?」国王这才知道王后受了一个他的假化身的欺骗,於是躲在一旁,静待海神再次出现。当海神又出现时,国王一把抓住了他,问他为何如此做。海神於是告诉他王后供养食物的事情,并说对於这样的结果,他也无可奈何。他哀求国王放他,他愿把与王后所怀的孩子供养给他。当孩子出生时,取名法护。此子日後让王国十分强大兴盛。
  那时,有一位瑜伽士为了除去巴连塔拉的异教徒,便修度母的法以利征战顺利。途中他遇到一位皮肤黝黑的人向他说:「不要马上将外道的寺庙摧毁。你先在那儿的沙丘挖掘,便会找到卡夏巴神的庙。然後当你开始打战时,出声召摄宇宙的一切和谐、祥和,外道的庙宇便会自动消失。」那位黝黑的人正是大黑天玛哈嘎拉的化身。瑜伽士把这座有人称为崔卡噜卡寺,也有人叫做丘梭曼普里寺或海隐寺的寺庙找了出来。当正式开战时,他让所有一切乐器瞬间同时响起,外道一听都自然而然地顺服了,而整个巴连塔拉後来都归瑜伽士掌管。
  那时,有一位大手印成就者,名为巴冈巴拉的大师,心中浮现一个想法:「倘若我能在靠恒河旁的一块岩石上建立一座寺庙,相信对佛法的弘扬必大有助益。但若由国王兴建,一定比单由出家人来做,更能把庙建好。」因此,他在心裏盘算著自己应去投生为法护王的儿子才对。
  有晚,王后梦见一位穿藏红色僧袍的喇嘛,手裏托著一个鉢说:「我要在此挂单。」於是她怀孕生了一个孩子,取名天护,後来成为曼嘎达国一位有势力的统治者。他终於在前生所预见的恒河旁的岩石上建起了一座庙,其北门称为超戒(或译「戒香」)。他供养四个毗奈耶(律藏)传承,每个传承有二十七名僧侣,共一百零八位。寺院也供养十二位来自西藏、乌仗那等地方的僧侣日常所需,以及七位在此研习声明和因明,并学做食子的僧众。平常这裏有五千僧众、一百零八位学者、二十一位大学者、十二位最胜学者、七位至高学者,以及四位顶尖学者。其中吉祥友是大律师,那洛巴是大阿阇黎,语自在称是大作家,宝寂则是大辩论家。阿底峡则是七位至高学者之中的一位。
  阿底峡严持四个毗奈耶传承的戒律。在寺内有一前壁,右画龙树,左画阿底峡,代表阿底峡被视为龙树第二。大殿之左右二壁分别画著所有的大瑜伽士与大学者,而阿底峡的像则出现在两边的壁上。
  为了达成国王的心愿,阿底峡在寺内总集毗奈耶的四个传承。他的门下徧布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乌仗那,其中五位爱徒有如他的心脏、头、眼和左右手。他们是大班智达菩提瓦(Bodhiwa)、宝行(Ratna Akara)、智狮(Mati Umasingha)、密善知(Shenyen Sangwa)和地藏 (Sai Nyenpo)。虽然他们不如上师具同等证量和功德,但在知见上却是一点无差的。阿底峡在印度拥有不少证悟的弟子,以及大手印成就的比丘和比丘尼。由於声名徧扬十方,菩萨王遂邀请他至西藏。
  在西藏西部有一小国,国王吉祥寺(King Trashigon)有二子,冲涅(Trong Nge)和濶尔(Khore)。其中冲涅有二子,龙王(Nagarandza)和天王(Devarandza)。由於冲涅舍弃江山出家,便把王位传给濶尔。但在同时,冲涅不断努力重建佛陀法教,成为著名的智光上师(Lha Lama Yeshe Od);他被公认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文殊根本教王续》裏记载著有关他的授记。
  濶尔的儿子那达拉德(Ngadak Lhade)也有四子:光军、天大德菩提光(王室之出家僧谓「天大德」)、寂静光和天冲。在藏王拉德和印度国王天护时代,阿底峡正住在超戒寺(Vikramalashila)。在西藏,天大德菩提光(Lhatsun Jangchub Od)对日渐衰微的佛法感到十分痛心,加上玛尔波翻译出一些有关明点修法的典籍,使得许多出家僧侣误解其义纷纷结婚,而在家居士也舍弃八关斋戒,更使得佛法式微。因此,天大德菩提光两次遣使到印度邀请阿底峡,但阿底峡无法前来,於是天大德考虑邀请一位声名仅次於阿底峡的大师前来。就在同时,他派遣了一位西藏格西——贡塘巴——去印度。贡塘巴格西当时二十七岁,学识广博,严守戒律,渴望到印度求学。当格西出现在国王面前时,王向他述说佛法如何衰微,又如何遵循已邀请十三位大师前来的先祖前辈,去邀请阿底峡入藏,却不得成功,但他仍存一丝希望,盼望阿底峡终会首肯;若是不成,则他也可以退而接受一位地位仅次於阿底峡的大师。为了这个目的,他建议派遣贡塘巴格西去印度,但格西说:「请勿叫我做这事。我要去印度修学,此任务将会对我的修学造成障碍。」王说:「你不应抗拒国王的命令,因为此事关系重大。这是我唯一的请求,请给我这一点安慰,我会回馈你的。相信我,我一定会让你不管在印度或西藏修学,物质都不虞匮乏;或若你不愿念书,我也会照顾你生活安定无忧。」王殷切地请求格西帮忙,使得他别无选择。
  当格西准备起程去印度时,国王给他一大条的金条,以及十四两黄金做为供养阿底峡的礼物。王也给了格西七两黄金做为私用,另加七两在旅途上用。王又给一位稍懂梵文的助手五两金子,另外三个随从则每人各三两。这五个人便上路去印度寻找阿底峡。
  有天晚上停下来歇息过夜时,他们住在一间竹棚。一个叫阿察拉的人看见他们携带的黄金,起了邪念欲抢他们。一群人看出了这点,飞快逃出小棚,继续往中印度的菩提迦耶前进。由於地形高低起伏的关系,他们在距离目的地还有三天行程的地方,便已远远地看到了超戒寺的屋顶。有一条法律禁止人们白天跨越恒河,他们只得说服一个船夫晚上带他们过河。隔天一早抵达寺庙时,他们听到有人用藏文在念经,原来那是精进狮子译师(Cya Tsondru Senge),早年贡塘巴曾随他学阿毗达磨。精进狮子问格西他是要来随大师学法,亦或要来带他走的。贡塘巴回答道:「藏王遣我们来带大师一起回去。」译师告诉他:「先假装你们是来念书的。这裏有三十位大学者受教於阿底峡门下,但我会告诉阿底峡你的希望,我们再看著办。」
  有一天,译师请格西到阿底峡的厢房。格西取出国王所给的金子向阿底峡做曼达供,说明藏王乃一菩萨,请求他到西藏。阿底峡说:「藏王的确是菩萨,我们不应违背菩萨的旨意。早先他们派人来请我,其中一人还死於此地,我为自己没有意愿前去深觉遗憾。这次让我来请示圣度母是否我在西藏能对众生有益。请收回你的金子吧!」於是阿底峡在佛殿前修了一坛度母的法,并献曼达和诵祈愿文。後来度母在他的梦裏显现说:「在超戒寺附近有一个叫做载水的外道城市。城市中央有一座古庙,你可以找到一位瑜伽女。你问她是否应去西藏。」
  隔天早晨,阿底峡捧了一把贝壳到梦中出现的庙,并做曼达供。一阵子後,一位长发及地的瑜伽女出现。阿底峡向她献曼达问道:「藏王邀请我到他的国土去,若允诺他的请求,我能在彼地利益众生吗?」瑜伽女回答道:「你将度化很多众生,尤其是有一位优婆塞。但相对地,你的寿命也会因此减短二十年。」阿底峡心想:「若能有益众生,又何在乎寿命减少。」因此,心裏准备接受这次旅程。他告诉西藏的遣使说:「我不再开新的课,但得把已开始的一些课程圆满结束,大约需一年半时间。你能等那么久吗?」贡塘巴格西说:「为了您,我等三年都愿意。」阿底峡说:「到我准备离开前,善用剩余时间好好学习吧!」由於他跟在阿底峡大师和精进狮子译师身边,格西在印度的这段时间,进步神速,学了不少东西。
  在寺院的工作结束要去西藏前,阿底峡做了一连串短途的旅行,让寺院的僧众习惯他不在的日子。最後,日子终於到来,阿底峡告诉格西:「我们现在要先去菩提迦耶做个别供养。」然後,他将所有经典打包,请精进狮子译师先护送回西藏,但译师在途中病逝了。贡塘巴为那些经典的命运深感忧心,但阿底峡却是十分镇定。
  阿底峡来到了尼泊尔,由他一位朋友供养一个月。在当地百姓的请求之下,他写了《行灯集(Chodu Dronme)》。由那裏,他再往藏西的芒城前进,并在当地住了一年。然後他继续经由普兰到冈底斯山附近的玛那沙洛瓦河。
  有一天中午,他们停下来休息。阿底峡修了一个水供法,贡塘巴请示他是否能将它写下来——这就是观修观音时,做特别供养的观音水供法。阿底峡一行人继续到图珑,藏王在那裏欢迎他,他也遇见了宝贤大译师 (Rinchen Tsangpo)。宝贤虽是位大学者,却缺乏实际的修证。他请求阿底峡指导他禅修,之後当他修习密集金刚法时,便亲见了本尊。他和一些人译出许多法典,也和阿底峡一起教导度化很多众生。
  贡塘巴说:「大师将只在西藏停留有一年的时间,之後依照他对其印度弟子所做的承诺必须回去。」知道阿底峡留在藏地的时间有限,大家只要知道有法会,便成群地蜂涌前去参加,领受法教。国王菩提光供养阿底峡三百两黄金,并提出五个问题:
  1、「阿底峡,」他说,「您是位大师,在西藏这裏有些学者说小乘与大乘一开始即同时并存,而另外一些则不表赞同,并说大乘思想是由小乘发展而来的。何者见解为对?」阿底峡回答道:「因为西藏学者还在修习阶段,以後我会告诉你。」
  2、国王再问他第二个问题:「在西藏,有些学者说不同阶段的了悟是从禅修中升起的,而有些则说了悟是其本身自然产生的,因此不需禅修。何者为真?」
  3、国王的第三个问题是:「在西藏,有些学者说善巧(方法)与智慧应该合一,而有些则说要独立分开。何者是真?」
  4、国王的第四个问题是:「在西藏,有些学者说我们必需先受别解脱戒以为菩萨戒的基础,有些则说不需。请问何者为真?」
  5、第五个问题是:「在西藏,有些人说僧侣必须接受秘密智慧灌顶,而有些则不认为。何者为对?」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阿底峡写下了《菩提道灯(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第一个问题,他回答说:
  最终之乘唯有一 然众生相对有三 即上中下根器者
  为告诉世人要求高证悟,禅修乃为必须的,他如是回答第二个问题:
  禅修乃必须 籍由此修行 渐达智暖等 以及无上乐
  经此阶段後 悟道不远矣
  善巧与智慧必须合一,他如下回答第三个问题:
  智慧若失善巧 亦或善巧乏智 终是狭隘受限 二者不应偏废
  别解脱戒的任何一戒都是发展菩提心的基础,他这样回答第四个问题:
  七别解脱任一戒 乃为菩萨戒之本 缺则菩萨戒不存
  秘密灌顶不应授予僧侣,他如此回答第五个问题:
  秘密智慧之灌 授独身者不当
  阿底峡由其禅悟中,写下了这本法集。
  大家又请求阿底峡依照密集金刚续,编写一本指导本尊禅修,例如,观音修法的法典。於是他写了观音修法的仪轨做为回应。菩提光王由於修此仪轨而亲见本尊。
  阿底峡在象雄住了一年,教导出许多得证的弟子。然後他再回普兰。老喇嘛塞梭在这裏只随侍他便证得了神通力,可以看见地下的矿物。
  ㈡格西种敦巴与阿底峡相遇的因缘
  在普兰的嘉新,阿底峡遇到了生於中藏的敦巴格西(Geshe Tonpa)。敦巴格西早年丧母,由後母抚养长大。有一天,他向一头母犛牛丢石头,结果把正在挤奶的後母溅了一身。後母很生气地出手打他,於是他决定离家。在这时,他遇见了自在童大师(Setsun Wangchu Zhonnu),他是智称班智达(Pandita Jnanakirti)的门徒,曾在西藏和尼泊尔拜师学习。当自在童计划从尼泊尔去印度的同时,遇见了一位术士。由於他本身亦精於相术,因此两位便以神通著称。
  有一天,他们并肩坐在宝座上,术士把一只花瓶置於空中,向他挑战能否如法炮制。自在童利用星相屈指一算,知道术士父亲的头被压在一座舍利塔下。「假如你继续施行幻术,」他告诉术士,「你父亲的头就会被埋在舍利塔底下。」术士很生气地将他视为仇敌,因此,他只好回去。
  这时敦巴格西十七岁,遇见了自在童大师并从他领受法教。大师去了康地,他的聪智和传法方式都与阿底峡相似。後来敦巴格西也想到康地师事大师。但走过头反遇见了竹天(Dru Namkha),故从他学习阿毗达磨。最後,他终於又见到了自在童并很虔诚地随侍他。由於他穿的是兽皮,每当下雨便与皮肤黏在一起,要脱下时,常连肉一块撕了下来。他学得很认真,有人在法上犯错误,他都能给予指正,因此小有名气。
  大师告诉敦巴格西:「你如此了解法教,应该完全舍弃俗务,专心学习佛法。」因此,他继续承事上师并依止学习。每次他接受供养,纯粹都是出於慈悲心,但由於对自己的生活不甚在意,因此,往往只留下少许仅够生活的物资。信徒也供养他不少家畜,晚上修法时,他便为它们结界,保护它们免受伤害。他以这种方法来让上师高兴,希望能从他获得特别的法教。「无论如何,」他想,「我都应该让师父高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了。」很多来见大师并获得他加持的人,都对敦巴格西虔诚细心的事师印象深刻。
  大约在这时,一位对印度颇为了解的康地喇嘛告诉敦巴格西有关那洛巴、香提巴等的事迹,以及他们的修证。敦巴格西问道:「当今在世有谁如他们般伟大?」喇嘛回答时,提到了阿底峡的智慧和证悟。敦巴格西听到阿底峡的名字时,全身毛发耸立,喃喃自语道:「我要如何才能见到这个人?」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他总共随侍了自在童二十年。那时,他告诉大师他听到了阿底峡的名,计划去见他。大师回答道:「由於令尊仍在世,所以你应再回去探望他一次。此外,我不再需要这些经书,你尽管拿去吧!」敦巴格西用马匹满驮成捆的书,和朋友贾智(Yeshe Gyal)一道上路。经过七天来到了贾智的家乡,敦巴格西问他是否要回去看看,但贾智只想早点见到他的上师。
  在梭丘卡,两个人遇到了帕察贝琼。他自十七岁就开始学佛法,对密续和其他一些法教有深入的了解。当帕察请求敦巴格西传他法时,格西说:「我目前无暇传法,因为从印度来了一位大师住在藏西,我希望去见他。明年大约这时,我的朋友善慧译师会来,你可请他传法。另外,雍陆来的库琼大师才高学广,他也可以传法给你。」帕察接著问敦巴格西,将来是否愿意当他的老师。格西回答道:「若无障碍,是有可能的,」然後又接著说:「若你有余财,找个安静隐蔽的地方盖一座庙,让僧众能在那裏学习。」帕察除了供养敦巴格西由七匹马满载著的珍贵东西外,後来也把庙盖了起来。
  敦巴格西取道北方,但有一阵子迷失了路。在绕不出来的当儿,他向三宝祈求,并做食子召请护法。隔天早上,他看到远处有一匹野马正沿一条路走下去。他将这视为吉兆说:「我们跟著那匹马走吧!」马匹晚上歇息时,人也在附近驻扎休息。
  有一天晚上,敦巴格西梦见一位盛装的男士出现说:「不久前我向你道别,现在很快地,你将会遇到一位班智达。」当他醒来时,了解到这是护法所显现给他的一个兆示。在此同时,阿底峡也梦到,三天後,将有一位新的优秀徒弟会来找他。
  三天後,敦巴格西果真见到了阿底峡,而阿底峡也马上认出了他。敦巴格西向阿底峡顶礼三次,供养他一捆丝绸,又同时供养所有的译师们。阿底峡将手置於敦巴格西头顶,手结护印,并诵吉祥祈愿文。敦巴格西也供养阿底峡一盏酥油灯,通霄照亮不灭。此後,他留在大师身边学法。後来,当两个人去芒城时,敦巴格西一路牵著阿底峡的马走路,而自己仅依靠一根拐杖。
  有一天,那措译师(Naktso Lotsawa)找到了两本阿底峡的经书,一本是印度道人那米(Nyami)所写有关伏魔驱邪的书,另一本则是有关度母缘起的密续。阿底峡看到那措专心在钻研这些书时说:「待我准许你看时,你才看。」说完便将书收回。等敦巴格西到来时,阿底峡便把那些经典,以及文殊大威德金刚续给了敦巴格西。
  当两人到达穆仓时,敦巴格西亲见了度母。之後他们继续往芒城,在当地住了一年。在那裏,大禅师胜戒和襄尊依止阿底峡学法,尤其是度母的法门,此法让他们马上亲见本尊。之後,两位禅师供养上师日常所需很长一段时间,也翻译传授了许多般若波罗蜜相密续法教。
  国王和许多人从印度遣使来要带回阿底峡,而阿底峡在三年期满时也做好了准备回家。但他们在路经尼泊尔时,遇到战乱,使得大队人马无法继续前进,只好在芒城又待了二年,并且启造克路寺。由於藏王和敦巴格西都曾告诉阿底峡有关桑耶和其他寺庙以及不少僧侣住在中藏的事,因此两位便向阿底峡徵询能否到那些地方。阿底峡说:「路途似甚远。」後来,在一次谈话的机会中,敦巴格西又把话题带上来。阿底峡对於藏人的发心很感动,不禁跪下对这块土地顶礼致意。「所有的藏人都是大乘家庭的一员,」他说:「虽然他们要达到阿罗汉果有些困难,但绝对是可以证悟成就。很遗憾地,甚至在印度,都不及此地的僧侣多。」敦巴格西偶然听到这席话,便再一次恳求阿底峡,希望他会答应到中藏去。阿底峡回答道:
  吾允众僧得法益 不再辜负彼之请 众若邀请吾必去
  敦巴格西於是把以下的讯息派人带给中藏一位有权位的人:
  南赡部洲形如轮 北部邻近藏布江 喜玛拉雅山之中
  无数珍宝之根源 人称雪国住藏民 心大身壮又健康
  菩萨国王勇士侍 翻译法典利众生 珍材建寺桑耶等
  圆满此等伟者愿 徧洒胜教之甘露
  吾! 胜生优婆塞 从心深处恭敬言
  众王释迦之随徒 值吾虔信大菩萨
  菩提王与大界统 及大圣松巴智慧(注1)
  同为大乘三支柱 稳持大乘之传承
  二位大师明眼察
  十二胜师二戒师 依於佛法严守戒
  学院大师二兄弟 自在幢满法友愿
  释迦童子之二子 学与圣者之善慧
  尊贵的比丘僧们 一切弟子和施主
  祈愿大家均吉祥 菩提道上无障碍
  吾现即来简短言
  众知此地有一位 吉祥智名大学者
  印度最敬之大师 具足无量大功德
  与王话中知中藏 然拒前来言甚远
  後在尼国徐尔卡 吾复禀往中藏事
  时彼甚悦虔顶礼 并言甚在其母国 僧亦不若此地多
  闻此吾深受鼓舞 望汝亦深愿见彼
  吾屡求彼至中藏 彼言已允谋僧益
  不复辜负众所盼 众若要求彼必去
  倘有助力之译师 又及能干随侍僧 请为大师觅妥备
  倘汝同意彼之访 主事秋天必到此
  诸多僧众应骑马 广宣此事尽人知
  僧有背离戒律者 应速忏悔重拾戒
  意见冲突师不喜 故勿争执起纷扰
  而应心平且气和 请细思量此善信
  乃为释迦之僧伽 以及众生之利写
  无数意义功德具 汝等应行善积福
  後来许多喇嘛由中藏列队抵达,邀请阿底峡前往中藏。他们在当地住了三个月又五天。阿底峡在苏仓传了很多法,藉由菩提心的开展,累积许多功德。他开示密法要义,为他们除惑,建立戒规。
  在娘洛时,阿底峡遇见了大瑜伽师和阿兰若(Gonpawa)。优桑格西藉由阿底峡所传的法,亲见了千手千眼观音。然後阿底峡到隆地传法给嘎基,後者也见到了上乐金刚(Chakrasamvara)和金刚瑜伽母(Vajrayogini)本尊。
  阿底峡接著到桑耶,翻译了《五蕴中观(Five-skandha Madhyami- ka)》。在俄的请求下,他又译了龙树的中观六典。由那裏他受枯敦之邀到嘎冲,再到索那塘,翻译了《宝性论(Uttarattantra)》等经典。枯敦邀阿底峡到雅珑时,供养了他一百两黄金。枯敦住拉顶寺,而让阿底峡住索那塘。
  由於枯敦的财富,阿底峡向一群信徒宣告:「此枯敦如转轮王(Cha- kravartin King),而我乃仅一凡夫。」大瑜伽师对枯敦的傲气不怀好感,便问阿底峡他能否离去。敦巴格西说:「如果瑜伽师不喜,离开也无妨。」但阿底峡说:「即使遣人搜徧世界也找不到如大瑜伽师者,我不让他离开。」
  大瑜伽师同阿底峡谈话,後者脱帽说:「你虽生藏东,而我生东印度。由於业力因缘,我们始在此相遇,因此,你不要走。若你无论如何非走不可,我将去你住处寻;若你胆敢逃掉,我们就看著办。」大瑜伽师掉下了眼泪,答应终其一生留在阿底峡身边。阿底峡对此甚感欣慰。
  然後敦巴格西说:「若果枯敦不满意,我可自回藏地。」然而阿底峡说:「你若走,我就跟著走。」敦巴格西说:「枯敦不会让你离去的。」阿底峡说:「我自有办法。」
  阿底峡将一些属於私人的东西收拾打包好,回到一个靠近桑耶的地方。有几个喇嘛和托东菩提生邀请他到昌西,他在那裏翻译了《毁堕普忏》等法本。在恰崔洽和一些人的请求下。阿底峡翻译了《观音七法》、《发菩提心仪轨》、《随顺众生》等。
  敦巴格西在鼠年邀请阿底峡到北方一个月,他供养阿底峡八百两黄金,以及一百种珍物。
  阿底峡在牛年到涅塘,抵达时暂住帐棚,直到房子建好为止。阿底峡命令敦巴格西为僧众建一座庙,但格西回答道:「我已有一庙,只要它仍存在,我便不再另建它庙,那座庙就是尊者您。」在阿底峡圆寂後,敦巴格西果真才在涅塘建了一座庙。
  在涅塘时,阿底峡曾对某法有疑点。但在一次梦中,他见弥勒和文殊菩萨为众菩萨所绕,正讨论此法,且就此解答了他的问题。
  後来,阿底峡派人将金子送回印度,请那儿的班智达建立八座舍利塔,使众生免於八种恐惧。所有的印度班智达齐聚一堂讨论,为让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大学者阿底峡感到欢喜,他们由东印度请来了最具巧工的艺术家负责此项工作,并把画好的蓝图送回给阿底峡看。
  有一天,就在阿底峡准备离开涅塘时,他凝视著天空进入定中。大瑜伽师为他端上一杯水说:「请奉茶。」但水由阿底峡的嘴角流了出来。敦巴格西对大瑜伽师说:「且等一下。」阿医峡在那当儿见到了弥勒菩萨。敦巴格西一脸失望地说:「我们两个无缘分享师父的觉观。」
  涅塘有一位牧牛的人,解开了拴住雌雄两头犁牛的绳子,於是母牛到处漫走。阿底峡在远方说:「那只公牛有点麻烦。」经过观察,发现公牛的脚被绳子缠住了,以致动弹不得。这正证明了阿底峡的神通力量。
  有一次在耶跋,阿底峡毫无阻碍地穿过一栋房子的墙壁。一位尼师也看到他在空中绕塔经行。
  当阿底峡穿过撒基拉隘口时,接受了一位来自耶跋的病妇的供养。当他抵达山顶时说:「那位妇人已经往生了。」俄说:「也许我们应该为她念经。」但阿庭峡回答道:「由於她所做的供养,她已经投生天道了。」
  在涅塘时,阿底峡病得很严重。他找来敦巴格西说:「也许我要走了。」敦巴格西两眼含著泪水,反覆询问他的身体状况,阿底峡说:「此病代表我的俱生本尊。请替我找来延命的药草花露精华。我并非因此对此生不舍才用它,而是希望能藉它修更多的菩提心法。」
  阿底峡想派大瑜伽师携带金子去印度。他用梵语向一位预定同行的印度随从讲话。大瑜伽师懂得梵文,因此了解阿底峡的计划。他去找敦巴格西,向他说明他所听到的,并要求他说服阿底峡让他留下来。敦巴格西说:「我会照你的意思做,但尊者有很深的智慧,一定想得出我们现在要做什么。以後若有偶然的机会,我一定向他说。」过一阵子之後,当敦巴格西跟阿底峡在谈一些其他的事情时,便请求让大瑜伽师留下来,但阿底峡说:「大瑜伽师是位性情中人,没有谁能比他更适合将这项任务顺利达成。」接著他唱出了这首歌:
  无上布施是共乐 无上友谊是互信
  无上成就则无病 无上喜乐乃涅盘
  敦巴格西向大瑜伽师说:「欢喜接受吧!这段偈文是特别为你唱的。」
  於是,阿底峡向一堆金块,以及置於皮袋内的三十两金粉做加持。敦巴格西不意地触到了其中一块金子,阿底峡说:「把它拿回给我。」他又再一次地做了加持。「你可能在半途遇到强盗,」他向大瑜伽师说,「但他伤不了你。」大瑜伽师想到他可能再也见不到上师,於是便饮泣了起来。在途中,他果真遇到了一名强盗,且全身发肤未损旋被释放。到达尼泊尔时,他听到上师入灭的消息,不过在这之前,他已亲见了弥勒菩萨。
  阿底峡把金子给敦巴格西时说:「告诉大瑜伽师不要因为自己是个喇嘛便感到骄傲自负,应更专心修习慈悲心和菩提心。他应一心不乱修行,消除业障,积聚资粮,以达证悟圆融无碍的佛性。」
  敦巴格西说:「我是一个优婆塞,不懂世法,我无法取代您的位子。」阿底峡回答说:「我已给予你加持,只要听从我的话就行。」敦巴格西问道:「您圆寂时,我该如何处理您的法体?」阿底峡回答:「依《涅盘经》行事。」
  在木马年的藏历九月十八日,阿底峡以七十之年进入摩诃三摩地(大定),其法体采荼毗方式火化。在藏西住了两年、芒城贡塘两年、藏地三个月又五天、中藏九年,阿底峡总共在西藏度过了十三年的岁月。
  敦巴格西捧著上师的舍利经基丘到塔珑,再到楠地。在楠地时,他受帕察贝冲儿子之邀住在切玛珑。他们供养他翠地的恰玛、楠地的切玛珑和热振等地方的土地。由於大瑜伽师住在芒城,敦巴格西於是写信请他来切玛珑。猴年,敦巴格西在热振建了一座庙,也为大瑜伽师造一间关房,为瑜行者智慧金刚阿兰若、大禅师慈智各盖一间房子,外加厨房和储藏室供他们使用,并派一位小沙弥随侧。瑜行者崔丘和恰塔被指派到尼泊尔接收银子,一起送到的还有敦巴格西所有的供养积蓄,这些都被用来建造一座银塔以纪念阿底峡。塔由艺术家切歇负责铸造严饰,在尊者的生前和死後,酥油灯从没熄过。
  阿底峡许多弟子聚集住在热振,由敦巴格西供养大家一切所需整整九年。龙年的藏历五月十八日,敦巴格西以六十之年进入摩诃三摩地。之後,寺院便由大瑜伽师掌管。
  大瑜伽师在虎年生於藏东,为七兄弟中的一个。依乡下地方风俗,没生男丁的家庭常会去向一个多丁的家庭借孩子以招来儿子,大瑜伽师因此被送往别户人家。但很快这户人家添了丁,他又被送到另一户人家那儿。而同样的事又发生,让他沾沾自喜道:「我真是吉祥幸运!」他的母亲希望他去出家,於是他便依止在一位穿蓝裙的方丈座下剃度。他整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为方丈泡奶茶等。有时累了打瞌睡,方丈便敲他的头。有一回,母亲来看他说:「现在你到中藏去进修吧!」并为他准备一切所需,还有许多捆丝绸。她留下来住了三天,离开时,临别的话语是:「到中藏後,希望你能遇到一位明师愿收你为徒。愿你能学到一切佛法,达到证悟,这样我们两人才能圆满究竟觉道。」
  後来,大瑜伽师自己在心中想著:「也许我的母亲是位空行母。」
  在听到尼泊尔的庞停大师之名後,大瑜伽师便整装出发想去见他,不意却在娘措遇到了阿底峡,後者问他要去哪裏;「我要去尼泊尔。」他说。阿底峡的神通力让他知道这是一位具器者,因此对他说:「不要去,我会教你佛法。」於是大瑜伽师便成为比丘,而阿兰若则成沙弥。两人生活所需皆由大瑜伽师供应,而他亦将所有的丝绸供养给阿底峡,并成为他的侍者。阿兰若开始修禅,而大瑜伽师则照顾了热振寺十二年,大家通称他为「菩提」。他在六十三岁时圆寂於热振。
  阿兰若格西想:「该轮到我照顾热振寺的时候。」他真做到了,而且做了整整七年,有两位大弟子涅苏瓦和卡玛瓦。他的本名自在幢,生於龙年,六十六岁时在热振圆寂。
  敦巴格西的三位大弟子陆续掌管热振寺,最先的是博瓦多。他的种姓是纽,父亲名为崔波;本名宝明,後来当寺院方丈时,名金刚自在。他从篮初学戒,随侍敦巴格西,并与之学法共七年。敦巴格西圆寂後复拜大瑜伽师和阿兰若为师,并入关房闭关。阿兰若圆寂後,他接管热振寺,教出了六十位成就的弟子,例如:朗日塘巴、纽仑巴等。有晚他做一梦,梦中清楚看见自己极为艰苦地在耕地。醒後解梦时,认为自己的法教无法利益他人。另一晚又做一梦,梦见自己手中执剑,他认为这表示他的智慧仍锐之兆。之後他又梦见吹海螺,表示他将获声名。
  博多瓦格西住在一座叫徧波的山,并获举一反十的智慧。由於了解长时间的禅坐对一般人来说很困难,因此他总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把法教完。博多瓦格西生於马年,在七十九之龄圆寂。
  接任的是普琼瓦格西。他随敦巴格西学法七年,精通阿毗达磨、毗奈耶和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敦巴格西圆寂後,他住在徧城闭关,最重要的弟子有拉萨来的帕崩卡瓦以及扬清巴格西。他的本名幢童,生於羊年,七十六岁时圆寂。
  再接下去的是谨俄瓦(本名戒然)格西。他生於年地的一户富家,听到父亲宗努(童子)讲到无常与轮回,深触其心,於是到一座位於卢秀入巴的寺庙,有一位妇人教他背诵四句偈文。十八岁时,他到朶珑察多,当晚梦见吹一海螺,声音徧扬西藏。大约在此同时,另一位尼师梦到由她的头顶升起一座尺高的水晶佛塔。隔天早上,两人相遇讨论梦境时说:「也许我们应去寻找一位能告诉我们梦中意义的人。」但尼师继之一想又说:「也许这样的人就快到此地了吧!」一位名为具智的堪布来了,谨俄瓦格西便从他剃度受戒,并学习静心。
  後来,谨俄瓦格西在卢秀入巴的一户人家住了一年。当他母亲来探视时问道:「你怎么在这裏学习?你应该到热振去。」他遵从母意,遂随敦巴格西习法七年,并曾亲见文殊菩萨。
  谨俄瓦格西生於鸡年,於七十三岁时圆寂。临终时,天华由空纷降,堆积厚度及膝。他主要的弟子有朶龙巴、夏瓦冈巴和贾宇瓦。
  贾宇瓦十三岁时遇见朶龙巴,依止他学了五年的法。十九岁时,他到谨俄瓦格西身边,拜他为师共九年,之後闭关三年。出关後即开始授徒弘法。他主要的弟子有瑜伽者格西和阿兰若精进者。
  (本章大部分相关译名系参考法尊法师所著之《阿底峡尊者传》,采意译方式。)
  注:
  1、菩提王(Lhatsun Bodhi Ranza)、大界统(Gelong Longchen Pon)及大圣松巴智慧(Sumpa Yeshe Lodro)是大乘佛教的三大支柱。

 
 
 
前五篇文章

异花竞放的五家禅

北宋临济宗石霜楚圆及其禅法思想(四)

楞严法语

在九华山地藏菩萨铜像开光法会上的讲话

五家禅的思想和传承

 

后五篇文章

密宗常识浅说

历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与坐床

千手观音像为何只有四十手?

圣然:佛教与和谐山西—— 华严思想与和谐山西

终南山杜顺禅师缘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