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宗常识浅说 【莲华生】 唐朝如藏的天竺僧人,西藏佛教初兴时的一位大阿阇黎,宁玛派的开创者。莲华生在东印度提婆波罗王时,生于乌苌国。于大众部出家受具戒。遍参知识,广学显密教典。西元750年到尼泊尔。次年离尼泊尔来到西藏地区。752年,他和藏王赤松德赞见面,与菩提萨埵等共议建寺事。754年,桑耶寺建成。次年,他和菩提萨埵二人欲回印度,藏王挽留未成,即遣使送他返印(一说藏王逝世后始返印)。 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8种。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 【宗喀巴】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号称第二佛陀。3岁时,噶玛噶举黑帽系四世活佛乳必多吉为授近事戒,赐号贡噶宁布(庆喜藏)。后随敦珠仁庆学习经论,并授密教灌顶,称号不空金刚。7岁正式出家受沙弥戒。16岁前往西藏深造,开始独立进行宗教活动。25岁时,已深入研究了“弥勒五论”、《俱舍论》、《量释论》、《入中论》及律藏、五明等。31岁时,他为振兴戒律,改戴持律者所戴的黄色僧帽。以后弟子们也随着戴黄帽,因此被称为黄帽派。36岁开始讲经收徒,先后在各地讲《现观庄严论》、因明、《中论》、《俱舍论》等。同时系统地研习密法,研究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等;学习噶当派的教法及《菩提道灯论》等要籍,终于通达显密各派教义。他以中观为正宗,月称为依止,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综合大小乘各派显密教法,结合自己的见解,以实践和修证为主,建立体系。同时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宗教改革,主张显密教僧人均须恪守戒律、住院,严禁娶妻生子,规定学经次第,严密寺院组织。并著书立说,撰写佛教著作;复兴旧寺,建立新寺;广收门徒,挑选继承人;创立法会,讲经说法,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于形成一代宗风,正式创立格鲁派。其改革得到西藏帕竹地方政权支持。明永乐七年(1409),在被明朝岫封为阐化王的所巴坚赞等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发起大祈愿法会,他被公认为西藏佛教界的领袖,格鲁派成为西藏第一大教派,藏传佛教信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后其弟子在各地广为建寺弘法,以其逝世的十月二十五日为宗教节日。其所创立的格鲁派成为西藏地区的执政教派,法嗣达赖、班禅实行转世相承制。 著作甚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菩萨戒品释》、《密宗根本罪释》、《事师五十颂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信纸》等。 【大手印法】 西藏佛教噶举派教法之一。印即印契,与法印之‘印’同,乃以世间国王印玺,喻法王佛陀亲许的佛法宗要。藏译于大印加一‘手’者,表示佛祖亲手印定。此印为至极无上之佛法心髓,故名为大。在密乘瑜伽部(唐密金刚界)法中,大印为四种密印(大印、羯磨印、法印、三昧耶印)之一,藏密所言大手印,主要属无上瑜伽部法,指本元心地之心传口授,略当于汉传佛教的实相印、佛祖心印。 大手印与禅宗同讲‘以心传心’、‘明心见性’、‘即身成佛’,然比较其差异,亦有数端:(一)禅宗参悟之后,依师印证;大手印则祈请上师,观想融入自心而外,一依密咒道以求加持,一依般若道以求开悟。(二)禅宗须参话头,认识本来面目,贵乎顿悟;大手印则按部就班,见修行果,有次第可循。以进度而言,禅宗为单提向上,迨至豁然开悟,顿见光明;大手印则由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始契至道。(三)禅宗直指人心,不假方便,然其公案每多机锋语,若非上上利根,无法悟入;大手印则有加行、正行、结归,甚至有七支坐及拳法等修身之善巧方便,故能普摄群机。 此外,显教亦有大手印之名,乃系以经教证空性,即修法者心专于一境,持之以恒而获禅定,而后观察其心之所在,迨至无处可觅时,则悟心非实有,而达‘空智解脱合一’之境界。 噶举派密宗的特色 中国藏传佛教宗派。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俗称白教。分为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两个系统。二者在印度同源,传至西藏后,因传播地区不同,规模、势力也大不相同。 ①香巴噶举。创始人琼波南交。此人先学本教,后学宁玛派的大圆满,又去印度学密教,后在后藏香地(今南木林)建立108寺。14~15世纪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及弟子克主杰等人,都曾从此系僧人学习,但此后逐渐湮没无闻。 ②塔布噶举。通常指称的噶举派。玛尔巴创立。他曾多次赴印度、尼泊尔,向著名佛教学者学习。返藏后在家乡授徒传教,其教法尽传其主要弟子米拉日巴。米拉日巴的弟子以热穷和塔布拉赤为上首。热穷19岁去印度,返藏后仍师事米拉日巴,后又奉米拉日巴之命,重去印度学习,并将他在印度所学之法献给米拉日巴。从此,由米拉日巴所传的这一部分密法,名为“胜乐耳传”,由热穷所传的,名为“热穷耳传”。塔布拉杰早年学习噶当派教法,32岁前后始向米拉日巴学习,他将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的“大印”结合,于1121年建岗布寺,形成塔布噶举系统,后分出许多支派,有“四大八小”之称。四大支为噶玛、蔡巴、拔戎、帕竹。帕竹噶举又分出“八小”支,即止贡、达垅、主巴、雅桑、绰浦、修赛、叶巴、玛仓,此外尚有其他更小的支系。 噶举派奉月称派中观见,重视“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证理,即通达“大印”的智慧。奉一能使自己证得“大印”智慧的师长为根本上师。大印原系对受过灌顶者进行传授的密法,到塔布拉杰时,兼包显宗内容,于是,大印有显有密,噶举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在玛弥两代传大印教授时,先使生起‘猛利火智’,由这个智力引发‘大印智德’,所以说大印为‘圆满次第’(密宗修证的阶段)。据达垅?阿旺南杰所著《教史》所记:“噶举派的特殊教法,如玛尔巴的续释,米拉日巴的艰苦和教授,塔布拉杰的体性抉择,都松钦巴的风心无别,向蔡巴的究竟胜道,拔戎巴的塞婆和塞朗(大印修法的二种名称),帕木竹巴的密咒,达垅塘巴的39种传记,止贡巴的三律仪一要,主巴?藏巴甲热的缘起和平等味,桂译师的信敬和厌世心等,各有殊胜之点。虽然每一派系都具备一切教授,但各派系也各有着重发扬的别法,然就其整体而言,俱是噶举派之教义。” 本派的主要学说是月称派的中观见。因为玛巴的主要师长为拏热巴和弥勒巴,他的见、修、行和讲解经教,当不出他们所传。 这些修法以‘修身’(藏僧自己说显教重在修心,密教重在修身,修身指在呼吸、脉、明点等生理方面作功夫)为主,主要内容是从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入手,修到一个程度,得到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和佛家用一套唯心哲学的训练所得到的某种所谓‘境界’结合起来。这样一个内容,他们又把它分为若干步骤。大体说来,噶举派是先从所谓‘拙火定’入手,然后修‘那饶六法’等修法,最后亲证所谓‘万有一味’、‘怨亲平等’、‘染净无别’、‘明空无别’、‘空乐无别’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他们叫作‘大印。据说密敕修拙火定有所得,故称日巴(意为修证有成就,能着单棉布衣御严寒)。 噶举派密法,是一种显密兼修的教法,以龙树的《中观论》为理论基础,创立特殊的“大手印法”。修行的结果是“空智解脱合一”的境界。在修法上,从“七支坐法”到“拙火定”,是一种艰苦的修行法门。最高修法是无上瑜伽密法,即“双身修法”,通过观想去证悟空性。 2、法相宗三性说的内容 中国佛教宗派。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法相宗中心思想之一,是三性说。原来在印度大乘佛学初期,龙树等以缘起无自性为诸法实相(宇宙万有都是在相依相待的条件下而存在,叫做‘缘起’;其中没有一个不从缘生而独立永恒的实体,叫做‘无自性’)。次期无著、世亲等瑜伽行学派则认为缘起无自性为密意说而不了义,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所以《瑜伽师地论》说‘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这样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幻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此即成为三性之说。慈恩宗继承此三性之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此用护法的正义,说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遍计所执性:世俗对万有的认识,被视为是错误的认识;依他起性:依心识与众缘而引起的心识活动;圆成实性:在依他起性的基础上,脱离遍计所执性的错误,认识万有皆空,真谛常存,大彻大悟。 格鲁派教义的核心 格鲁派的教义,认为释迦如来的一代正法,不外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三藏未可偏废,三学亦须全修。当时西藏有些佛教徒,颇不注重广学,甚至讥诽三藏多闻者为分别师或戏论者,以为修学一种简略的法门,便能够得到解脱。也有的人只学一部经论,就自矜为已经从事闻思了。格鲁派力主对于经藏,多闻深思,在大小乘的三学上,认真修习;对于律藏也努力闻思,以成办戒定二学;对于论藏的闻思修习也不放松,在如实通达诸法性相后,成办慧学。它把大乘三藏中所说的‘菩提心’和‘六度行’,作为从闻思修,入境行果的纲要。 格鲁派奉龙树《中论》,持缘起性空之见,即一切法俱是待缘而起,又俱是空无自性。亦即主张一切法世俗谛有、胜义谛无。修习兼重止观,使之互为补充而不偏执一端,尤重戒学。对显密二宗的关系,强调先显后密的次第。显宗以噶当派为基础,密宗兼有萨迦、噶举各派教法,由宗喀巴调整、融合成为一完整体系。由于此派自创建时起,即以僧人应严守戒律作号召,因而得到公众的欢迎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