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喻禅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趁休假上了辽宁的千山,游至半路,看见在半山亭中一个师傅在看《佛譬喻经》。
  我是不信神不信佛的人,但因为好奇,也是性情所至就站在师傅身后看了起来,那师傅看的有滋有味,但我则看的如梦如雾,似懂非懂。
  “师傅,这段写的是什么意思啊”不懂就问是我的习惯。
  “这是一段很有名的譬喻,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师傅回答了我。“哦,我怎么没看出来啊,师傅能不能给我指点迷津啊”我很诚恳地说。
  “那是因为你没有看懂佛语,这一段譬喻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旅行者在秋天的黄昏,急匆匆地行走在荒野的山道上。突然,他发现路旁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瞧那些都是人的白骨。旅行者正在疑惑思考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随着一只大老虎就冲出了树林,向他紧逼而来。
  旅行者一看就知道那些白骨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扔掉了一切就拔腿逃跑。但因为慌不择路,旅行者跑到了断崖绝壁之上。后有老虎,前是断崖,情急之中他发现断崖上有一棵松树,树枝上垂着一条藤蔓。于是旅行者毫不犹豫地抓着藤蔓就滑了下去。
  老虎立在断崖之上,看到行将入口的食物,居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就懊恼地在崖上狂吼了起来。旅行者听到虎啸,万分感谢这根藤蔓救了他宝贵的生命。于是他就放下心来向地面滑去。但,当他低头看他的脚下时,差点松开了他的手。因为他的脚下不是什么地面,而是波涛汹涌,深不可测的大海,在那波浪之间游着三条毒龙,正张开大口望着他呢。旅行者再向上望时,全身更是战栗不停。
  因为此时有两只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在咬啮着他这根救生的藤蔓,他拼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也没有逃开的样子。但他在摇动藤蔓时,因为树枝震动,筑在树枝上的蜜蜂巢里就会滴下蜂蜜。这蜂蜜刚好会滴在旅行者的嘴里,因为那蜂蜜太甜,他竟然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处于危险的死亡境地,而陶陶然地只知吃那蜂蜜了。”师傅用大白话向我解释了这段譬喻。
  师傅将故事是说的一清二楚了,但因为我少慧根,没悟性。这样一个故事展示的是什么样的人生,还是迷迷糊糊。
  “师傅,这即是譬喻,那故事中的每一情、每一景,都是有所喻有所指的,这故事中的旅行者指的是什么啊”我问道。
  “那旅行者喻的是人的——孤独心灵”师傅回答道。
  是啊,不管是伟人、圣人、哲人、还是凡人。誰能说他们的心灵不是孤独的?什么激情澎湃,什么慷慨激昂,什么壮怀激烈,那都只是一时的表象。所有人的心路,都只能与那旅行者一样,孤独地自己行走。誰也看不透,誰也看不懂,在很多时候,人的心灵都处于孤独之中,孤独才是人们心灵的本质。
  “那秋天的黄昏又喻意着什么呢”?
  “人的心灵是孤独的,秋天的黄昏当然是喻意人生的孤寂感啊”师傅又回答了我。
  人们都说人生是五彩,其实这五彩之中就饱含着甜、酸、苦、辣、涩。在人生路上,你虽有亲情,但你一样无法向亲情倾吐心中的一切;你虽有友情,但你很难找到一位能真正理解你心灵的朋友;你虽有爱情,但更多的人因无法互相理解心中之事,成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这种人生的孤寂哪个人没有过?
  “虎与白骨应当是一体的吗?没有虎就不会有白骨,那它们又喻意着什么呢”?我再问。
  “你说的对,那虎就是‘无常之虎’,人生无常,荣辱只在弹指间,来的快,去也快。那白骨当然是指死亡,人生如梦,生死只是瞬间事,求不来,避不去。对人来说死是最恐怖的事,但如果你时时总想到死,不能从死的恐怖中超然出来,你就无法面对人生。佛喻,面对无常之虎,你不能回避,不能逃跑,那样你只会孤立在断崖之上,别无它途。唯有将死置之渡外,并与其正面对决,才会最终超然人生”师傅可能怕我没有悟性,就一气给我做了这样的解释。
  “断崖顶上的那颗松树,是不是喻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但人们又都拼着生命想紧紧地抱住它,就如那旅行者一样在危急时,想的就是抱着它,想依靠它来逃过一劫”我自作聪明在说。
  “哈哈,伸掌而来,握拳而去。秦始皇、汉高祖,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其临终时不发出:‘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的感叹?”师傅面对旷野笑而答之。
  “那条长长的救命藤蔓,我就不知道譬喻什么了”我如是说。
  “那条长长的藤蔓,既喻‘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同时也意喻着人们不愿面对现实和依赖的心理。当人面临失败的时候,人是不会轻易接受那样的现实的,人们总是在想‘来日方长怕什么’。并在那样的时刻,又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有一根救命稻草,并依赖此来扭转乾坤,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佛说:‘顺天意,随自然’,再长的藤蔓也走不出注定的必然。”师傅意味深长地说。
  “那我知道,咬啮着藤蔓的黑白两鼠,一定就是指那白天与黑夜了。它们相互在你不知不觉间咬啮着我们的生命,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你无法让它们停下咬啮的利牙,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是这个意思吧?
“哈哈,看来你还真的有点悟性,那大海和毒龙知道是喻指什么吧”师傅考我来了。
  “大海我们有时称其为苦海,既是苦海,应当喻为地狱之意?不是有一句:‘一堕苦海八万劫’吧,那三条毒龙不知道什么意思”我说道。
  “你能有这样的悟性很不易了。哪三条毒龙是指人的贪欲、嗔怒、及愚痴之心,就因为有了这三心,人才造下了许多恶业,于是人死后就要受地狱之苦。哪一滴一滴落下的蜂蜜,则是意指人的五欲:食欲、财欲、色欲、名欲、睡欲。人来到这世上追求的就是这五欲的满足,于是在舔食这五欲之蜜时,人们常常会忘乎所以,什么居安思危,什么有备无患,都拋之脑后。就是死期将近,也会和那旅行者一样贪恋那五欲之蜜。看你还有些慧根,我送你四句话:人生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时间不早了你也该下山了”。师傅一脸善意地对我说。
  我不敢说我对这佛喻能有多深的禅悟,我也无法证实,师傅告诉我的这些,就是对这佛喻的唯一解释。但我在复诵师傅给我的那四句话时,我似乎悟得了一些禅语玄机。望着那片片飘飞的黄叶,我轻松释然地下山了。

 
 
 
前五篇文章

佛法禅经里的荣辱观

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及其如何能为和谐社会出力

中国禅宗的地方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佛教的伦理思想

五蕴论——原始佛教哲学理论的基础

 

后五篇文章

《坛经》中慧能“不识文字”的修辞意义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读《坛经》心得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

大乘菩萨入世性之研究 ——以六波罗蜜为论述范围

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