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青海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主要寺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青海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主要寺院

  莲花宝地---塔尔寺
  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塔尔寺,藏语名衮本贤巴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莲花山,北距西宁25公里。是藏语系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全国藏、蒙古、土、裕固、满、纳西、汉等民族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1379年,宗喀巴母亲香萨阿切,在宗喀巴诞生处修了一座莲聚塔,即今塔尔寺大金瓦殿内的大灵塔。1386年宗喀巴家乡民众,改变塔形,并为建了一座大殿。此后170多年中,多次改建维修。1560年当地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修建一座静房。1577年仁钦宗哲又在塔南侧修建弥勒殿,始具寺院规模,人们称为塔儿寺。1582年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到青海,次年驻锡塔尔寺,指示扩建。此后,依次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又经蒙藏贵族资助,历400余年,建成现在以纪念宗喀巴的菩提塔和大金瓦殿为中心,拥有经堂、佛殿、僧舍等9300余间,占地600亩规模的建筑群,其建筑雄伟辉煌,庄严肃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其中,大经堂为平顶藏式建筑,可容数千人,是全寺僧众集结诵经、礼佛和议事之处。有四大学院即显宗学院、医宗学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另有法舞院、印经院等,建有一整套经院教育制度,培养了许多大德高僧,创作并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民族宗教文化遗产。有大经堂、大金瓦殿、文殊菩萨殿(又称九间殿)、弥勒佛殿、释迦佛殿、护法神殿(赞康,俗称小金瓦寺)、祈寿殿(贤丹拉康,俗称花寺)、依怙殿、三世达赖灵塔殿以及宝塔、上下酥油花院、活佛府邸、僧舍、大厨房等重要建筑,有绘画、堆绣、酥油花艺术三绝,以及雕塑、印刷等工艺,这些已成为藏语系佛教乃至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起,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投资近6000万元,对塔尔寺班禅行宫、宗喀巴殿、大金瓦殿等重要建筑进行大规模维修。新增建山门、藏汉式牌坊。经维修使塔尔寺旧貌换新颜,既展现了瑰丽壮观的丰姿,又保持了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成为青海省乃至国内的著名旅游名胜之一。

  青海高原的小故宫---瞿昙寺
  青海有句俗话:“看了瞿昙寺,北京再甭去”。瞿昙寺,藏语称卓仓多杰羌(卓仓持金刚佛寺)。位于乐都县瞿昙乡,距县城26公里。1392年,由噶玛噶举派僧人三罗喇嘛·桑杰扎西主持修建。明初,三罗喇嘛协助明王朝招降罕东蒙古族、藏族各部有功,被朱元璋请到京城,尊为上师,拨款为其建寺。1393年建成,朱元璋敕赐瞿昙寺匾额,加封三罗喇嘛为西宁僧纲司都纲,下管十三族,并管理西宁卫宗教事务,从永乐年间开始,形成世代承袭的政教合一制度,直至明末。在明王朝的支持下,瞿昙寺经数百年扩建,成为典型汉式宫殿风格的建筑群,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体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前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以及145间长廊、钟楼、鼓楼、四座宝塔等组成。寺内存有明碑、明钟、明清匾额、明清王朝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兰瓶器和740多平方米彩色壁画等多种文物。1982年2月22日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丹斗寺
  丹斗寺,藏语全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是藏语系佛教后弘期的主要发祥地。公元9世纪中叶,藏·饶赛、尧·格迥、玛·释迦牟尼等西藏三贤哲曾来此定居。当地人喇钦·贡巴饶赛从三贤哲及汉传佛教和尚出家,受比丘戒,招徒弘法,使西藏佛教再度复兴。因而成为各派信徒向往的圣地,修持、朝拜者络绎不绝。该寺虽地处偏僻,但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有阿弥鲁迦殿、热杂帕殿、三贤哲及喇钦修行殿、弥勒殿、阿柔格西修行殿、大经堂、如意佛塔、僧舍等共约200余间,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1988年9月15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族佛教艺术的中心--隆务寺
  藏语名德庆曲科朗(大乐法轮洲),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1426年,由萨迦派高僧三木旦仁钦创建,由于其弟罗哲僧格佛学知识渊博,被宣德帝封为弘修妙悟国师。明万历年间改宗格鲁派。1622年明帝赐隆务寺西域胜境匾额一方,悬于大经堂门首。1630年夏日仓·噶丹嘉措活佛主持兴建显宗经院。1767年清廷封夏日仓·噶丹嘉措为隆务呼图克图宏修妙悟国师,此后历辈夏日仓活佛袭隆务寺寺主和隆务十二族政教首领,隆务寺进一步发展,成为同仁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同仁地区作为藏族佛教艺术流派—热贡艺术最发达的地区,隆务寺则是这里的中心寺院。建筑宏伟,装饰华丽,大小经堂房顶皆为琉璃瓦,装有镀金宝瓶等。1980年12月重新开放,修复主要殿堂,重塑佛像,绘制壁画,恢复了原来规模。

  北方四大名寺
  在青海东部,有四座格鲁派寺院曾经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影响,藏族佛学家、历史学家通称它们为北方四大名寺,分别是:夏琼寺、佑宁寺、光惠寺、却藏寺。
  夏琼寺 青海最古老的藏语系佛教寺院之一。坐落在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乡黄河北岸夏琼崖,寺以地命名。1349年,由宗喀巴的启蒙老师曲杰·端珠仁青创建,曲杰·端珠仁青是宗喀巴的启蒙师,宗喀巴7岁即在夏琼寺从曲杰·端珠仁青学经,16岁离寺进藏。后在西藏创格鲁派,藏语系佛教史称夏琼寺为格鲁派的发祥地和多麦地区各大寺院祖寺。1788年,乾隆皇帝亲赐汉、藏、满、蒙四体文字的法净寺匾额。原寺院占地300余亩,大小建筑群28处,佛殿、僧舍2630余间,最早的建筑有大神殿、大护法殿和曲杰·端珠仁青的灵塔殿。同时,该寺以戒律严格、多出名僧而闻名,七、八、九、十世达赖的经师均出自夏琼寺,因而受到藏语系佛教界和中央王朝的重视。1980年5月重新开放,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佑宁寺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龙王山南麓,藏语称郭隆贤巴朗(寺沟弥勒洲),是一个以土族为主要僧源的格鲁派大寺。1604年,西藏第七世嘉色·端悦却吉嘉措按照三世达赖喇嘛的生前授记,受四世达赖喇嘛的委派来青海,在一世松布活佛和当地信众支持下兴建,早期有嘉色寝宫、经堂、显宗学院、护法神殿、大厨房等建筑。康熙年间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多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宗四大学院。建筑宏伟,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著名活佛有章嘉、土观、松布、却藏、王佛等。1723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反清,寺院被清兵焚毁。1732年,清王朝拨款重建,赐名佑宁寺。清同治年间因西北回族反清起义,再次毁于战火。后经第六世土观活佛主持重建,至光绪年间修复,僧众1000余人。民国年间逐渐衰落,至1949年青海解放之前,僧众只有270余名。1957年有396名。1980年7月开放,重新修建了大经堂、小经堂、弥勒佛殿和日月神殿、度母殿、噶当殿、护法神殿、空行神殿、嘉色寝室、土观囊以及470余间僧舍。现寺藏有许多珍贵文物。
  广惠寺 也称赛科寺、郭莽寺,又称法海寺。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乡衙门庄村。1650年,赞布·端珠嘉措创建并任寺主。赞布·端珠嘉措于1666年去世,诺门汗敏珠尔主持寺务,自此历辈敏珠尔成为寺主。1724年罗卜藏丹津事件中寺院被焚毁。1729年在清朝资助下,敏珠尔二世罗桑丹增嘉措主持修复,雍正帝胤祯赐名广惠寺。系格鲁派寺院,建有显宗、密宗、医宗、时轮四大学院和大经堂、佛殿及僧舍、静房和护法殿等,珍藏有明永乐八年二月初一永乐皇帝所赐灌顶圆修诤慧大国师孛隆迪瓦桑尔加领真的圣旨1轴,清乾隆皇帝赐的法海寺匾额1方,九世班禅书写的藏文挂轴3幅以及清朝赐给敏珠尔活佛的净明禅师之印等文物。大通解放初约有僧侣200余人,活佛10余名,著名活佛有敏珠尔诺门罕和夏里瓦呼图克图(即仙灵活佛)。1981年寺院开放,建二层楼小经堂1座,僧舍20余间,殿宇2座。
  却藏寺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夏镇。

  安多四宗之---阿琼南宗
  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西北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藏语名南宗桑俄合丹吉朗,意为南宗密咒教法兴旺洲,是宁玛派古刹,也是青海少有的几座尼姑寺院之一。当地风景秀丽,历史上是藏语系佛教僧人的著名静修地,公元9世纪中叶,来自西藏的三贤哲和贝吉多杰以及安多地区许多名僧都曾在这里静修过。清康熙年间,康区佐钦寺创建者班玛仁增来此修持,主持扩建了南宗寺,又先后建南宗尼姑寺、南宗峰度母殿等,这个风景区随之成为宁玛派宝地。后由古浪仓活佛主持寺务,住寺尼姑最多时达500余人。

  安多四宗之---赛宗寺
  也称智改赛宗,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桑当乡,是青海近代修建的最大格鲁派寺院。寺院所在的赛宗山松柏苍翠,洞窟遍布,历史上是藏僧闭关修持的著名静地。1913年,同仁隆务寺第三世阿绕仓活佛洛桑隆朵丹贝坚赞来此初建,得到当地阿粗乎、夏卜浪等部落和刚察、祁连、果洛等地藏族部落头人、群众的鼎力支持,经30年的发展,成为一个佛教文化中心,建成经堂、文殊菩萨殿、大经堂、弥勒佛殿、护法神殿等,设有显宗学院,佛像、佛经、佛塔之多,与格鲁派六大寺齐名。1958年全寺有大小殿堂和佛塔18座,活佛院15处,僧舍1086间,住寺僧众619人,其中活佛28人,僧官1人,引经师2人,管家8人,干巴11人。1982年7月重新开放,新修大经堂、弥勒佛殿、阿热佛殿、菩提塔、八大灵塔以及活佛院、僧舍等建筑。现住寺活佛3人,僧众377人。赛宗寺地处白岩猴崖,每逢藏历猴年,果洛、玉树、海西和黄南等地数以千计的信教群众来寺朝拜。

  宁玛教徒的学府---白玉寺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白玉乡。1857年,由今四川省白玉县白玉寺活佛拉智创建,为其子寺。从光绪末年起由乔智·加华吉贝多杰接管寺务,迅速发展成川、甘、青交界地带规模最大的宁玛派寺院,寺僧多达1200人,下辖70多座属寺,有活佛40余人,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四川白玉寺母寺。1958年前有大经堂、讲经院、禅修院各1座,活佛府邸8处,僧舍400间,活佛18人,僧官2人,僧众700余人,马、牛、羊近万头(只)。1980年重新开放,新修大经堂、灵塔殿、讲经院、禅房各1座,嘛呢房6间,嘛呢长廊两排,活佛院6处,僧舍480间,全寺占地面积1000余亩,住寺僧众300余人。

  史诗英雄的寺院---达那寺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吉尼赛乡境内的达那山,是青海仅存的叶巴噶举派寺院。初建于宋代,早期为本教寺院,后由桑结叶巴·益希则巴改为叶巴噶举派寺院。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300余人,殿堂6座,供奉有帕摩竹巴灵塔、益希则巴的药泥身像以及本教祖师敦巴辛饶的镀金铜像等。当地相传,藏族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王信仰叶尔巴噶举派。在达那寺建有格萨尔殿,内塑有格萨尔身像,并保存有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兵器等,在达那山顶有两处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墓葬塔,因此也称达那寺为岭国寺(岭国即为史诗英雄格萨尔王之部)。现有僧150多人。

  噶玛噶举名寺---禅古寺
  位于玉树县结古镇南禅古村所在的禅古山腰,始建于公元12世纪都松钦巴初创噶玛噶举派时期,为原拉达、布庆、扎武、拉秀、文保等百户部落群众所信奉,最盛时期寺僧达500余人。寺内原有禅来坚贡、斯日仓和噶玛洛舟三个活佛系统,其中寺主活佛禅来坚贡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在玉树地区认可的四大坚贡(救世者)之一。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450人,建有殿堂9座,存有经卷3万余卷、大小佛像3000余尊。现有寺僧74人,活佛2人,主要建筑有经堂和10座白塔。玉树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属该寺。

  青海最早的萨迦派寺院---尕藏寺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乡境内,由八思巴弟子噶阿宁胆巴始建于1268年,八思巴曾亲临该寺讲经传法,赐佛像、经卷、佛塔、法器和保护寺产法旨,并向噶阿宁胆巴赐象牙、檀木图章,授命管理当地政教事务。元代最盛时寺僧多达1900人,噶阿宁胆巴曾任元朝帝师,通称胆巴国师。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450人,建有大小殿堂10座,活佛拉让6处。

  玉树康区的萨迦派大寺--结古寺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1398年,由西藏萨迦寺喇嘛当钦哇·嘉昂喜饶坚赞改建原有的噶玛噶举派寺院而成,是目前青海省内最大的萨迦派寺院。历史上以建筑宏伟、文物丰富、多出名僧而闻名藏区,整个寺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桑舟嘉措经堂、讲经院、弥勒殿、大昭殿、嘉那和文保活佛院等,明清鼎盛时期寺僧多达千余人,有扎武迈根、嘉那、文保坚贡等转世活佛系统。附近新寨村有省内最大的嘉那嘛呢石堆,誉为世界第一大嘛呢堆。

  三果洛的发渊地_--阿什姜寺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的亚日堂滩,故亦称亚日堂寺,当地古称阿什姜,是果洛藏族的发祥地。是青海最早建成的觉囊派寺院,而且是现存仅十余座觉囊派寺院之一。1717年,西藏噶丹彭措林寺住持阿旺丹增南杰移建附近宁玛派古刹智格果寺而成。寺僧重视时轮传承和六支瑜伽修习,专门设有禅院。原有经堂2座,佛塔14座,现修复经堂和3座石塔。石塔各高30米,底宽14米,下部建佛堂,门楣彩绘,塔顶绘有佛眼,式样奇特,别具一格。

  海西蒙古族的主寺—都兰寺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铜普乡,是一个以海西蒙古族为主要僧源的格鲁派寺院。1583年由道希汗禅师初建静房。1644年,由霞巴丹津扩建成正规寺院,以西藏噶丹寺为母寺。1725年,清朝划定蒙旗,都兰寺属和硕特蒙古西前旗。1736年,该旗札萨克多罗郡王衮楚克达什于寺内兴建四合院王府。此后,青海蒙古左冀各王公台吉相继设置行署,都兰寺成为左冀蒙古各旗的政治活动中心和互市之所。寺主霞巴丹津在清代封号丹津呼图克图,至今共历九世。最盛时僧侣多达千人,属民200余户。青海解放初有大经堂1座,时轮经堂1座,佛塔3座,活佛院和僧舍200间,住寺僧人136人。寺僧注重密法修持和医术学习,建有曼巴扎仓(医学经院),为群众医治疾病。

  (上述资料由青海藏族研究会会员、省宗教事务局办公室完玛冷智提供)

  美不胜收瞿昙寺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明洪武年间创建,迄今已历700余年,寺以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而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的多个民族景仰为佛教圣地,常年朝拜者络驿不绝。
  瞿昙寺坐落在略呈正方形的城堡内。土城名“新城”。寺院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有御碑亭、护法殿、壁画廓、左右小经堂和4座镇煞佛塔、大小钟鼓楼。错落有致,气势宏伟。相传该寺创始人三罗喇嘛选择这块圣地时,其所背依的罗汉山松柏参天,瞿昙河杨柳荫浓,一泓清泉流于石山,水光接天,明彻半壁。三罗喇嘛面对灵地,歇杖憩息。临行时,忘携禅杖,返回取时,杖已在泉边扎根生长,后来就成为象征性的珍珠树。
  寺院的正门叫山门,宽三间,面积150平方米,在前院左右两侧分布着两座御碑亭,藏语称为“四门碑亭”。院西的金刚殿,是前、中院的分界和过道。瞿昙寺居中院前部;宝光殿居中院后部。隆国殿,俗称大殿,和瞿昙寺殿、宝光殿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是全寺最高大壮丽的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四面设明廓,屹立在宽大的须弥座台基上,前面伸出月台一方,月台左右各设踏垛九级,四面以红砂石栏杆围绕。大小钟楼分别在隆国殿前左右两侧,东西对峙,上设隔扇槛窗,平台外加护栏,可供游人凭栏远眺。壁画廊的巨幅彩色壁画,即所谓“七十二间走水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壁画所绘多属佛教故事。如“叨利天众迎佛升天宫图”、“善明菩萨在无忧树下降生”、“净饭王新城七宝衣履太子体”、“龙王迎佛入龙宫图”、“六宫娱女雾太子归宫图”等等。构思奇妙,驰骋想象,贯通三界,纵横太宫。技法之纯熟,形象之生动,达到很高境界,虽历时弥久,色彩仍鲜艳夺目。朝拜者中有人赞叹说“画技精炼,构思奇特,真是画中瑰宝,不可多得。

 
 
 
前五篇文章

藏传佛画的起源

藏传佛教密宗神像赏析

谈藏传佛教典籍翻译方面的若干问题

中国藏传佛教传入蒙古

中国藏传佛教传入俄国

 

后五篇文章

藏传显宗

藏传佛教的部分专用名词注释

关于藏传佛教的三种态度

天祝藏传佛教文化发展概述

藏传佛教的功能及其实现过程分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