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的东方维纳斯——安岳紫竹观音石刻 那剑卿 摄影并文 大家知道,古希腊的美神维纳斯石像埋没土石千百年,重见天日时即遭毁损,其“残缺的美”愈令世人倾倒不已;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自己的美神石刻至今仍寂守深窟,识者寥寥,门前冷落。她,就是80年代英籍著名女作家韩素音一见倾心、华裔美国游客盛传为“风流观音”、民间直称“东方维纳斯”的四川安岳毗卢洞紫竹观音石刻。 这尊全国罕见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高3米,半镂雕悬坐在毗卢洞内一突出岩石峭壁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华丽宝冠,上身著披肩短袖薄裟,袒胸露臂,璎珞垂曲,翠环网轻坠胸腹,下身裙薄非常,褶痕流动。她以侧身跷足的姿势潇洒悬坐离地3米的莲台,左手下撑,右足下跷,纤纤裸足分别踏于蒲叶座和莲花蕊,凤眼下视,柔和亲昵之气溢于面目,人的美、神的仪和谐统一于一身,难怪被誉为“美神”。 记者乍见这尊“风流观音”,也立即为其锐意创新的造像设计和高超雕技深深倾倒。她悬坐着的身体并非全是浮雕,手臂、五指、荷叶和细小巾带镂空精雕,美学、力学的结合运用简直无懈可击。最令人叫绝的是,她袒胸跷足、分外潇洒的模样大胆突破了观音造像一贯庄严正坐的宗教仪轨,跳出外来佛、菩萨的犍陀罗式造像窠臼,不仅集东方女性美于一身,而且散发出浓浓的四川地方世俗风味,虽说是道学家诟病“坐没坐相少教养”,但俨然一个妙龄美貌、爽朗明快的麻辣妹子,生命的创意审美在此闪耀着率性本真的自然美的火花!她刻造于公元930年,正是安岳石刻上承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时期,其间独立创造出种种特色鲜明的生动艺术形式,造像实例屡见改革突破宗教陈规程式之举,“风流观音”恰禀风气之先;但从朝代看,雍容丰腴、开放自然的大唐气象在石刻艺术中已渐渐褪去,宋理学肇兴的时代环境使石刻造像风格趋向内敛,或多或少还有点矫情,转求其雕工之精、布局之巧、装饰之丽,“风流观音”在今人看来的“性感”(直言不讳)可谓抗流而上的何其透明的美,生命风流的文化神髓使幽寒的毗卢洞耀眼生春,足以与冲破樊篱、直指人心的魏晋风流相颉颃,令人激赏!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但岁月风雨的侵蚀和人为损坏却真实地存在着。散见于川中腹地、成渝古道要冲的安岳石刻造像达10万余尊,肇始期距今1400年,而财力不继的贫困县实际,却使安岳对这“我国古代雕刻的伟大宝库”的文物保护有心乏力,老百姓对石刻造像早已见惯不惊,前些年甚至有人把石刻品当作普通石料派用场。1956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毗卢洞紫竹观音石刻,不过设铁栅以护,完善的通风除湿设备无力购置,加上交通不便,宣传不力,纵有风流也寂寞,岁月催老更惊心!幸而这一绝世珍品现今仍无大碍——但是,西方维纳斯石像以残缺美见称于世,莫非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后才会知道珍惜,完善而寂寞的东方维纳斯石刻,也要捱到令人扼腕痛惜的那一天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