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理事圆融生活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理事圆融生活禅
  董 群
  内容提要 虽然净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与传统的华严理事无碍论在方法论基础上都和不二法门有关,但华严宗在讨论其圆融无碍理论时,有其独特的理路。这对于理解生活禅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生活禅可以分解成生活和禅两个具体概念,生活禅和禅生活两个命题,前两个概念与理法界有着可比较之处,后两个命题则可以从“约事望理”和“约理望事”的理事圆融论中得到某些启示。
  关键词 理事圆融 生活禅 理解 启发
  净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生活,二是禅,两个基本命题,一是生活禅,二是禅生活,有两种体现方式,一是生活的禅化,二是禅化生活。从华严宗理事圆融方法的视角理解生活禅,生活世界与事法界,禅世界和理法界多有相似之处。理事圆融有两个角度,一是事的角度,即约事望理,二是理的角度,即约理望事,这对于体会生活禅和禅生活的意义,会有所启发。正因为这种内在联系,生活禅是否可以理解为“华严禅”的一种新的表达呢?
  一`理事圆融理论概述
  理事圆融论是华严宗人四法界理论表述的重要内容,基础概念是事法界和理法界,在此基础上讨论理事无碍法界,进而证明事事无碍法界,形成华严宗的重要理论特色。
  1.事法界和理法界
  事法界,是由现象构成的世界,理法界,是现象背后的根据,如法藏所说,理和事,分别“谓缘起事相及所依真理”。至于事法界和理法界概念中的“界”,则有着不同的含义,“事法名界,界则分义,无尽差别之分齐故。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从分齐意义看,事法界是差别性的多变的现象世界,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生灭变化,组成复杂的现实世界。从性的意义看,理法界表示差别性现象世界的内在不变本性或本质。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之二门来看,两者相当于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者是事。”
  2.理事无碍
  对于理和事的关系,既不能只知理,也不能只看事,而要以圆融无碍的方法事领会两者的关系,体会理事无碍圆通境界,如法藏所说:“若唯约事相,互相碍,不可即人。若唯约理性,则唯一味,不可即人。今则理事圆通,具斯无碍。”理事圆融无碍论最基本的意义,法藏表达为两层,理不碍事和事不碍理,“一切教法举体真如,不碍事相历然差别。”“真如举体为一切法,不碍一味湛然平等。”这如同波和水的关系,波即水而不妨碍波之动相,水即波而不妨碍水之湿性,波喻事相,湿性的水喻理。理解理事无碍的基本的方法,也就是佛教中的“不二法门”,这一点法藏已经说清楚了,“理事混融,唯一无二不二法门,《维摩经》中盛显斯义。”。但华严宗人对理事圆融的证明却非常复杂甚至烦琐,并且喜好从十个方面分析。法藏分析为理事俱融门、理法隐显门、事法存泯门、事事相在门、一事隐现门、多事隐现门、事事相是门、一事存泯门、多事存泯门、圆融具德门,每门又有十义。然这十门百义,还只是“略辨”。杜顺、澄观和宗密都分析为理遍于事门、事遍于理门、依理成事门、事能显理门、以理夺事门、事能隐理门、真理即事门、事法即理门、真理非事门、事法非理门。圆融的体现形式,实际上包括了理事相遍、相成、相害、相即、相非、相人、相在、相是、相融等不同的表述。
  3.由理的视角看
  由理的角度看理事无碍,或者说,约理望事,杜顺概括为成、坏、即、离四种体现,澄观则进一步分析为废己成他(指依理成事门)、泯他显己(指以理夺事门)、自他俱存(指真理非事门)、自他俱泯(指真理即事门),称为“真空四义”。
  依理成事,从相成的角度谈,指理能成事,突出理的作用,“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理成为事相得以形成的内在原因,也说明事法无自性,性在于理。 以理夺事,从相害的角度谈,指依理成事之后,理是真实的惟一存在,突出理的存在,“事既揽成,遂令事相皆无,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从修行的角度看,不执着于事,而体悟成事之理。
  真理即事,从相即的角度谈,指真理通过事相而体现其存在,理不能在事相之外而存在,不是孤立的存在,必体现于事中,不离于事,“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事必依理。理虚无体故,是故此理全体皆事,方为真理。”理虚,无体以事相本来虚寂为真理。
  真理非事,从相非的角度谈,指理具有和事不同的性质,有真妄实虚之不同,虽然讲理即事,但不等于就是这种事相本身,“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
  理遍于事,从相遍的角度谈,遍,表示存在的完整性,理完整地而不是部分地体现在每一事相之中,“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无相之理全在有相之事中,如同月印万川,因为真理具有不可分性。杜顺特别强调,真理全体在一事之中,不碍同时全体在其他事中。
  4.由事的视角看
  由事的角度看理事无碍,或者说,约事望理,杜顺概括为显、隐、一、异四种体现,澄观则进一步分析为显他自尽(指事能显理门)、自显隐他(指事能隐理门)、自他俱存(指理法非理门)、自他俱泯(指理法即事门),称为“妙有四义”。这一视角,或许可以称为事理无碍。
  事能显理,也是从相成的角度谈,指事相之中理性显现,如同由波浪来体现火的湿性。事之所以能显现理性,是因为事依理而成,“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
  事能隐理,也从相害的角度谈,真理随缘成就事法之后,事相显现而理体遮隐,如同显性的水成就波浪,显现在外的是流动的波浪,静止的湿性隐而不现。
  事法即理,也从相即的角度谈,指缘起事法没有自性,举体全是真性。
  事法非理,也从相非的角度谈,事法虽然举体全是真理之性,但和理又有着不同性质。
  事遍于理,也从相遍的角度谈,指每一个相对的、有限的事相都完整地体现不可分的理体,“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如同每一个河湖都完整地映现月亮,一事完整地反映理体,并不妨碍其他事相都能完整地反映理体。
  二、从事理二法界角度看生活和禅
  从事法界和理法界的角度理解生活和禅,生活世界和事法界之间,禅和理法界有着非常相近的特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活层面,相近于事法界的层面,禅的层面,相近于理法界的层面。
  1.从事法界角度看生活世界
  净慧法师在解释生活的含义时,从身口意三业方面将其分析为四个方面八种类型,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迷失的生活和觉悟的生活,净化的生活和染污的生活,凡夫的生活和圣者的生活。生活就是三业的活动。
  具体而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切无形的、只能用情感、语言、思想来表达的,属于精神生活;一切有形的、可以用实在的东西来满足于感官需要的是物质生活。”净慧法师将物质生活的类型概括为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食眠等各个方面,将精神生活的类型概括为感情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等。
  什么是迷失的生活和觉悟的生活?“迷失的生活就是我们凡夫污染三业所表现的生活形态;觉悟的生活则是圣者清净三业体现出来的生活境界。”迷失的重要的表现就是不能正确看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过于看重物质生活,感官的生活,肉体的生活,轻视精神生活,或只满足于低层次的或负面的精神生活。觉悟的最初表现是将高尚的或健康的精神生活看得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什么是染污的生活和净化的生活?染污的生活“是迷失的生活的最后结果”。净化的生活则是“从染污的三业中获得解脱,使三业净化,觉悟圆满”。是觉悟的生活的一种最终表现状态。什么是凡夫的生活和圣者的生活?凡夫的生活其实就是凡夫的日常存在状态,二六时中的生活表现,所谓凡夫,则是“因染污的生活轮回三界”者。圣者的生活其实就是圣者或解脱者的实际存在状态或日常生活体现,也即觉悟的生活的一种最终体现状态。而所谓圣者,则是“因净化的生活获得解脱、出离三界”者。
  从事法界的角度看,生活的世界,是由千差万别的事相所构成的表象或现象的世界,可以概括为物质生活之事相和精神生活之事相两大类。因对这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在因果律的作用下,层层体现为其他的生活事相,导致不同的生活状态、境界。当然,这些不同的生活类型,有些并不能理解为和纯粹的事法相当,而是和理事圆融的境界相当,是圆融韵事相。圣者的生活、净化的生活、觉悟的生活莫不如此。
  2.从理法界看禅世界
  什么是禅?净慧法师概括为多方面的内容:禅是境界,禅是体现或受用,禅是方法或手段,禅是道路,禅是生活的艺术,禅是永恒的幸福或真正的快乐。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禅是价值,禅是意义,禅是自由,禅是教育,禅是美德,禅是平常,禅是智慧,禅是真理,禅是主体性,禅是无得,禅是和谐。
  从理法界的角度看,禅的世界和理法界有相似性,同理的特性一样,禅对于生活而言也有本体性意义,是生活世界的内在根据、本质。
  三、从以事望理的融合角度看生活禅
  生活禅,依净慧法师的解释,是“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人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从具体的体现来讲,表现为对不同生活层次的提升,即从物质的生活到精神的生活,从迷失的生活到觉悟的生活,从染污的生活到净化的生活,从凡夫的生活到圣者的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转化,从重物质生活转化为更重精神生活,把迷失的生活转化为觉悟的生活,染污的生活转化为净化的生活,凡夫的生活转化为圣者的生活。
  以事望理融合方法表明,事与理和融合,体现为相即、相遍、相成、相人或相在等等多种类型,事即理,事遍于理,事能成理,事在理中。以此来理解生活禅,世俗生活的禅化,或者说将生活转化为禅的境界,从方法上讲,就是以生活望禅,也可以体现为:生活即禅,生活不离禅;生活遍于禅,即每一种具体的日常生活都完整地反映禅的精神。这一点和事遍于理还不完全相同,每一理都完整地反映同一理,而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对于禅的完整反映,又是个体体验型的;生活成禅,即以具体的生活来显现禅;生活人禅,即生活世界存在于禅的世界之中。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使生活显现出禅的意境、价值、意义等内涵。
  四、从以理望事的融合角度看禅生活
  禅生活,既是禅者的生活,也是以禅化生活,或禅的生活化。禅者的生活,从觉悟的层面讲,更多地是觉他的生活,所谓觉他,可以体现为帮助他人的生活趋向禅化,成为他人觉悟的促成条件。从利益的角度看,更多地是利他的生活。禅化生活,是用禅的精神、方法、价值、意义之类转化众人的世俗生活。禅的生活化,是将禅落实在具体的现实的人间生活中。
  依净慧法师的解释,禅生活有四条要求,即纯正的信仰的生活、理性的因果的生活、现实的道德的生活、自觉的良心的生活。“以‘信仰、因果、道德、良心’八个字为指导的生活,就是禅生活。”这同时也是禅者的生活,“做到了这八个字,就是禅者的生活。”禅生活所要的精神,或者说禅生活的内涵,净慧法师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向善,二是向上,三是感恩,四是回报。如何禅生活?净慧法师提出三要点,一是修八正道,端正生活态度,二是行四摄法,和谐人际关系,三是以四无量心利益社会大众。
  以理望事融合方法表明,理与事和融合,同样体现为相即、相遍、相成、相人或相在等等多种类型,理即事,理遍于事,理能成事,理在事中。以此来理解禅生活,禅化生活或禅的生活化,从方法上讲,就是以禅望生活,可以体现为:禅即生活,禅不离生活;禅遍于生活,普遍地体现于第一种生活中,禅成生活,依禅成就生活的意义;禅人生活,即禅在生活中,在具体的生活中体现禅的存在和意义,禅不是一个虚悬孤立的抽象体。
  五、从事事无碍角度看生活禅和禅生活的统一
  将生活禅所方便分析的生活禅和禅生活两个方面,依华严方法论的启发,理解为从生活望禅的生活禅和从禅望生活的禅生活,但并不可拘泥于这种分析。其实生活禅和禅生活的内容是统一的,从对象上讲,统一于生活,从目标上讲,统一于禅。就统一于生活而言,这种生活是禅化的生活,就统一于禅而言,这种禅必须生活化。因此最终要解决的是生活的问题。同样,理事无碍或事理无碍,其实还是对于事事无碍的证明。事事无碍的境界,相当于生活和禅圆融无碍的境界,生活禅和禅生活相结合的境界,或者说,生活和生活的无碍境界,这种无碍的依据在于禅。这种和谐无碍,也就是人间佛教的境界。
  那么,从这种华严方法论来理解生活禅,生活禅可否看作是华严禅历史传统的一个新的承续或表达呢?这一点也许是可以肯定的。
  〔董群,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前五篇文章

净土信仰与六朝小说

《中国禅学》第一卷管窥——为了更有成效的学术交流

本戒之时空适应性

参禅妙悟与审美解读

禅茶一味道平常——赵州大师“吃茶去”公案的现代阐释

 

后五篇文章

历史真实的回归——评李四龙《天台智者研究——兼论宗派佛

吕澂与禅学研究

舍利信仰和僧传——为了有助于理解《禅林僧宝传》

生活禅与天台宗的圆融观

唐五代湖南地区禅宗的兴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