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浅谈金刚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浅谈金刚经
  释 觉智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大般若经》文繁义广,受持不易。释尊慈悲,在第九会说般若时,特别去繁就简,摄取般若要义而说这部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部经是般若的精华,佛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修学佛法的眼睛。目前研究的人比较多,有些文人爱其文字优美而去读诵,有些哲人恭其哲理而去研讨。而真正般若精华是什么呢?我想讲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般若以自度度他为本。
  自度度他,法门无量。一是以六波罗密为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离开般若,就不是波罗密。所谓六波罗密都是以般若波罗密为本。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纲要。所以,《金刚经》中说:“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密是佛摩诃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大般若经》中也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是诸菩萨摩诃摩诃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可见,金刚般若是大乘中最上乘的,除般若外,便无佛法。要知道所有的大小乘、一切教义皆从般若出。般若,意为智慧,但不同于一般所说智慧,只有佛能证、只有佛能说。外道最高的理论如果遇到般若,就会不攻自破。所以华严会上,诸大菩萨赞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般若非他,理体本具之正智。理体就是实相般若,正智就是观照般若。总之,凡夫所以为凡夫,是由于无始无明,无明就象无智慧,所以今天要超凡入圣,只有开通其智慧了!佛门中常说:求开智慧。这就是说当开通般若正智,亦即入佛知见也。
  二、般若以破执除障为目的。
  一切佛法,都是破执除障的法门。而本经所说,尤为直接了当,依此而行,就可以当下断除。《金刚经》中,须菩提尊者针对凡人疑虑向佛陀提出:“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密,则非般若波罗密。”这部经能破除一切戏论妄执,使我们安住于清净所缘的实相中。妄想执着分为二种:一是执五蕴色身为我,名曰人我执。简言我执。二是执着一切诸法,名曰我法执,简言法执。我执不除,生烦恼障。法执不除,生所知障,总名惑障。由惑造业,则是业障;因业受苦,名曰苦障、报障。当知妄想执着,由于无始无明。而般若则为理体正智。智开,则无明者明矣。无明明,则妄想执着自断。所以学佛首先应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正智。故一切法不能离般若,修净土念佛也一样。经云:心净则土净。妄想执着不除,心怎么能净呢!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情执我见,实为爱根。所以求生净土,应该从此下手。由此可知,此经实际上是一切学佛人断除妄想执着,净心念佛的根本。
  三、般若以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为基础。
  菩萨,以发菩提心为首要条件,在佛教中属于大乘修行者的称呼。何为菩提心呢?《金刚经》的正宗分,就以这一问题作为发起,佛陀的回答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又云:“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内涵。学佛首先要发心,而菩提心正是发心的形式之一。世人根基不同,在学佛的发心上也往往各异,有以追求人天福报为目的者,他们遵循人天乘的思想,深信因果、止恶行善;有以解脱生死痛苦为目的者,他们观察世间苦空无常而发出离心,勤修三学、断除烦恼、证得涅槃;有以成就无上佛道为目的者,他们发菩提心,修学菩萨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行六度四摄,圆无上佛果。
  《金刚经》又告诉我们,菩萨发心度生死要建立在无我之上。从有我与无我的区别,也说明了凡夫与菩萨的不同。凡人有我,处处为我着想,即使发心利他也不忘我相,总是带着功利色彩。也因为有我,利他首先就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这样就不能无限、无私地利他。所以经中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菩提心发起之后,还要进一步行菩萨道。菩萨道不同于声闻乘的解脱道。解脱道着重于自身解脱,菩萨道则着重于利他。但解脱道又是菩萨道的基础,由修习解脱道而解脱烦恼、身心自在,然后始能行菩萨道、广利人天。所以说,菩萨道是从利他中完善自己,每个人成佛离不开行菩萨道。
  四、般若不住于相,才是真解脱。
  在我们所熟悉的《金刚经》中,须菩提请教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刚经》都是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应云何住”,即修行者的心如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即通过什么方法来降伏我们的心。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不著有;而生其心是不著空,空有两边都不执著,即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不住于相。菩萨在修布施时要不住于相:“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身香味触法布施。”如若不然,又会如何呢?“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相布施,即修布施时观三轮体空,不住于能施我的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若布施时心有所住,则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时心无所住,则布施无限,功德也就广大不可思量。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也要不住于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作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通常,人们没有学习佛法以前,执著于世间相;学了佛法之后,又执著于佛法。其实,只要是住相,一样能成为修道的障碍。就像落在眼中的金子与沙子,对眼睛会构成同样的影响。修学佛法不但不能住于世间相,也不能住于佛法,那才是真解脱。
  这次能有机会讲讲学习体会,是对我的一次教育锻练,也是为我在今后的弘扬佛法,净化道德人心的事业中,更好地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发言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

 
 
 
前五篇文章

浅谈持名念佛及现实意义

《六祖坛经》

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

《妙法莲华经》“十如是”研究

《观音慈林集》研究

 

后五篇文章

临济塔院简介

观音法门修持论

临济义玄与临济禅概说

开示过后的思索

武宗灭佛,临济独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