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画的欣赏 吴永猛 l、前 言 社长暨各位同学:今天承蒙诸位好意,要我来谈谈“禅画的欣赏”。面对这一问题花上两小时,我虽要用口头来讲,又要放幻灯片来说明,但仍然只能瞎子摸象式地瞎说一番。不过,不管是否附会风雅,或扮演好事者也罢,我也乐于富个门外汉,在门外喊喊或用灯光照射,虽然自叹没能登门入室,可是心向往之。 禅宗向来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而强调悟道者能“以心印心”,那里有什么“释画”呢?然而禅者用笔墨来表达禅理所绘的画,好事者经漫长的岁月,把这一系列的画收集而加以研究,终于找出一条理路来,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禅画”了。“禅画”日语发言为“Zen Ga”,英语译成“zen painting”,西方入已惯用此语。尽管日本人捷足先登,研究得很有成绩,但溯本归源,禅宗灾禅画都成长于中国,我们更应努力,激发潜德幽光。 现在为使大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将分别介绍禅画的发展、禅画的特征、禅画的目的如下: 二、禅画的发展 人类对于绘画的创作,其发展变化不外乎是:图象—印象—半抽象—抽象—无象;从此轨道上迈进。古人所绘的画是写万物的图样,能绘得愈像愈有功夫;而现代人已有照像机可写真,故对绘画的创作,是要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想像,无怪乎现代画家莫不在摸索抽象以至无象的发挥。而“禅画”老早已超越无象,又回到有象;就是以“道象”和众生相见。这就是禅宗所谓的:参禅前见山是山、参禅中见山不是山,悟道后见山仍是山的境界了。修禅者用指标月似的,借用各种符号、形象来衬托“禅道”。也就是说,“禅画”绘的不在于形象,而在于背后的“道理”。 禅者为接引学人,或表示自己的见地,或相互勘验,用直接直示的方便法,多方发展有棒打、喝骂、瞬目、扬眉、树指、吐舌、说无义语、写怪字、画怪画等,无不用其极,原因就是怕学人执着这些行为,因而堪称为无象的表现。这些皆不以言取义;有的是反诘、暗示,有的是用说话,有的是用符号,有的是用动作,由于表达方式不同,才会演变成各宗各派的风格。 虽然禅者用不同的符号,用不同的动作,但为时一久,这些符号与动作,也就变成了公开秘密的隐语。如初期仰山慧寂禅师用画圆法,后来的禅者因袭成为最圆满无缺的象征。后人就禅门公案,以及语录——譬如临济录、云门录、赵州录、碧岩录等禅趣盎然的体材,用作绘画体裁者,也大有人在。 如现存的牧牛图颂十二章滥觞于洞山良价六世的法嗣清居皓升禅师,大约成画于北宋仁宗皇佑二年(西元一O五O年)前后。十牛图颂,作者廓庵师远,约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西元二五O年)左右。牧牛十章,作者普明,约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总之,十牛图描述修行的十个阶段,北宋中期以至南宋初期牧牛图大盛。大体上有曹洞的牧牛图、临济的十牛图、教禅一致的白牛图。 现存在世的中国绘画当中,被视为禅画主流的名作,有:唐末禅月大师(西元九一三)的十六罗汉圆,五代石恪(十世纪中叶)的二租调心图,南宋梁楷(十三世纪初)的六砠截竹图、布袋图、出山释迦图、雪景·山水图。玉涧(十三世纪中叶)的潇湘八景。牧溪(十三世纪中叶)的柿栗圆、观音猿鹤圜、潇湘八景图,老松叭叭鸟图三兀代日观(十一二世纪后期)的葡萄图,因陀罗(十四世纪后期)的寒山拾得图、布袋图、五耝再来图等等。 在周围的水墨画当中,内含五彩,契合禅理的作家也有,如:末代的李唐(十二世纪前叶)、夏圭(十二世纪末)、马远(十三世纪初),元代的颜辉、高然晖等作品。 后世的习禅或文人雅士画家,有禅理的绘画,或依样画葫芦一番的,乃不胜枚举。 三、禅画的特征 禅画概略的说,有底下几点特征: l、从佛教禅dC思想,作实践印证的手法。 2、以简暑的笔法,随心应手写出胸中的丘壑。 3、机锋转语,不拘泥常规,写出悟道者的境界。 4、画中有禅,禅中有画,即诗、偈·书、画大结合。 属于禅画者,万变不离其中,就是作为禅理的阐扬;但又不同于一般宗教画,因为一般宗教画都在歌颂教主的伟大人格,使信徒生起恭敬心。禅画比一般宗教画更进一层,是藉绘画来表达禅理,直升修道者体会悟道印证之门,所以一幅上上乘的禅画,不只让观赏者得到心灵的共鸣就算了。 宋元以来禅画的风格:在笔墨上,寥寥几笔,墨气笔力朴质洒脱,神韵情趣溶合浑厚,粗中有细,恰到好处,飞白顿墨,灵活不滞,轮廓简化,不求繁杂,神气全得跃然纸上。如梁楷的““布袋图”。 从这一张画可看到墨趣律动自然变化,气韵生动,刚健柔和,大气磅礴,流畅无碍,笔墨浑融,一气呵成。 后世常见“布袋图”,并有布袋和尚赞:“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指的是修行人先要万缘放下,才能一尘不染,也说明一般人因俗缘太多,业障太重,受无明所困,唯有放下这一切包袱,才能得到清净自在。 四、禅画的目的 禅画的目的,在于激发修道的功能,使之超凡入圣。人生在世常遇七情六欲的作祟,而迷惑执着,颠倒梦想,而陷入六道轮回,为了要能时时觉悟正道方向,步入人生正途,就非把握著自己的一念心不可,禅画用意就在时时提醒给众生离苦得乐的清凉剂。 如“布袋图”不只消极的放下布袋,万缘放下而已,更应积极地修行,即单提一念——“看话”头,行菩萨道,步入人群,作入世的布施。 宋代是中国农业社会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期。“看话”禅也是末代的特色。就是公案禅,也以古人的言论为判例;所以宋代的“公案”、“语录”的著作大盛,如雪窦的“颂古百则”,就是这种看话的经文之一。圆悟弟子大慧是看话禅的集大成者,大慧以为“大疑之下有大悟”,大疑是一种意识不断底集中,大悟就是一举识破所有怀疑之事。 又如“十牛图”,以十幅图来说明修行的过程奥目的。这十牛图的层次是: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原,入尘垂手。分别说明从:心向禅道、开始修行、见修行法、如法修行、定境现前、逍遥自在、明心见性、凡圣皆空、道在平常、度化众生。从第一图向心修行到第九图修成正果,是一般小乘学佛的过程。第十图绘布袋和尚化身,最终目的在入世弘法,布施度家;正是自度再自度,度他再度他,这是大乘佛法的特色。 五、结 语 以上简单地介绍禅画的发展、特徽、目的。并且将历代的禅 作品用幻灯片一一加以解释。同时我也绘几张禅画以补充说明。这样或许有助于大家了解什么是禅画了。 然而凡是利用任何一种有形的方式来给予阐释,只要落入言诠都已非禅意,禅须自证自悟,我说了等于没有说,希望仅借用“禅画的欣赏”,让大家集聚一堂,结结善缘,来作为广播佛法的菩提种子而已。阿弥陀佛。 (讲于国立师范大学中道社) ——原载“慧炬”二五O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