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光佛影——论王维的佛禅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光佛影——论王维的佛禅诗
  王寿云
  诗佛王维的山水诗,融禅于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是我国唐宋时期的佛禅诗奠基人之一。一、诗佛王维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其名和字都取自佛教汉译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中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父亲为汾州司马,母亲崔氏,册封“博陵县君一,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崔氏随丈夫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中宗长安元年(701)于蒲州河东生出王维,遂为蒲州人。这时期,是佛教在唐代的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下立文字,敦外别传”的禅宗,堪称为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王维从小生长在一个清寒的家庭中,父亲早丧,而其母博陵崔氏是一位温良恭俭,摒绝世俗嗜欲,偏动斋戒,缁衣素食的虔诚佛教信徒,奉佛三十余年,师事大照禅师数十年,大照禅师为普寂的谧号,出北宋神秀门下。其弟王缙也奸佛“不茹荤血一。这些对王维以后的那种“出世”思想颇有一定影响。
  青少年时期,王维是在一个佛化的家庭之中薰陶、耳濡目染、沐浴在佛光之下成长起来的,自幼就随母吃斋奉佛,坐禅诵经,通晓音律,善于写作,“九岁知属辞”,十五岁就显出了他诗歌创作的才华。
  唐开元九年(721),时二十一岁,王维中进士,调大乐丞而进入仕途,不久坐累谪济州(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司仓参军,在济州生活了五年,于开元十三年(726)底大赦,又返回长安(今陕西西安),并隐居在中岳嵩山,开始接近佛教,博览佛经,精进佛道。
  开元二十二年(735),时三十四岁,张九龄执政,王维被擢升为右拾遗,三十七岁时,为监察御史,后被李林甫诬谄,终于在开元二十五年(73S)被贬为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长史。王维由于屡次被贬,于是就皈依了佛门,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写诗作画,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林之中,沉乐在禅乐中。
  天宝十四年(75:十一月,王维任给事中,值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攻陷两京时,不及扈驾逃出,被叛军所俘虏,服药下痢,伪称痦病,被拘于菩提寺中,后送至洛阳(河南省内)。拘于菩提寺,好友裴迪曾去看他,说逆贼等在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乃成凝碧诗一章,寄其感慨,《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一
  后来乱平,肃宗以其的诗减罪,其弟王缙子愿削自己的官爵为王维赎罪。因此,在官位上也数年擢升,左迁太子允累官尚书右丞,所以世称王右丞。然遭此变故,在精神上终是一种打击,他对失身于贼,不能死固,常耿耿在念,以致愧悔之。王维曾请求出家,未获准。因此将母亲崔氏在兰田县辋川别业奉佛三十余年的草堂,献出作为“清源寺”为其母祈祷冥福。另在终南山附近辟了一处瓜园。
  王维至中年三十岁以后,其妻病故,以后他一直未再娶,孤处一室,禁肉食,绝彩衣,居室中仅有茶瑺、茶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侩的生活,每当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为乐,平生与佛门侩侣、信佛居士交往酬赠最多,大约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慧能的弟子神会禅师,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遂为其著《六祖碑铭》,全文皆用佛语缀成,从这里,可见其对佛教研究造诣之深,为人所尊。
  其一生仰慕《维摩诘经》中的大乘菩萨维摩诘居士的德高道隆,智慧如海,辩才无碍,被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所感动,誓愿以维摩诘居士为榜样,学习他的德行,因此题己名为维,字摩诘,亦称王摩诘。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画家,是分下开的。他博学多才,精通佛理,如法修行,并以诗文的形式来阐述佛理,赞美佛教。所以,后人尊他为“诗佛一,也不愧为是中国式的“维摩诘居士”的这个荣誉称呼。佛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当时印度毗舍离国的在家佛门居七,那么,王维可以堪称为中国的第二个维摩诘居士。
  他“晚年唯奸静”、“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又说他“在京师,日饭数十名佾,以谈玄为乐,”到临终之时“与平生亲故作别,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言。一到了上元二年(76二,一日,王维忽索笔作书,与亲朋诀别,安坐而逝,年寿六十一岁,葬于清源寺西(即辋川别业旁)。
  二、融禅入诗
  在现存四百多首的王维诗文中,他大量引用、发挥了佛学观点,所用典故多来自《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涅盘经》等佛经,特别是《维摩诘经》,在王维的哲学、美学思想和艺术中,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另外,王维对禅宗的“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一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以此态度对待人世的一切,使他对宇宙人生都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将这种心境融入进自己的诗歌之中,其诗题材丰富多辨,其内涵都广容禅的意境和风格,这种清远闲静的禅诗,处处显得朴实,真纯的神韵,响逸的情调,在文字之外,别有使人会心之处,并且还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王维的诗体属于田园派的自然诗,内容取材于山水景色,大都是一个个独立封闭的世间“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钟声……一风格淡雅恬静,朴实自然,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时间也并下明显,似乎象征着“真如”的永恒。因此,人们读诵这些充满着浓厚禅趣的小诗,会别有一番清远闲禅的禅味,寓有禅理。而王维的绘画艺术,则是一种寄兴写情的山水画,达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寓有禅师们那种悟禅的境界。山水、树、石、人物等,都是随笔点染,意思简单,表现下费装饰的画风,如果没有禅的境地o/水远下可能有那种清逸的意境,这些可以说,是将佛学思想直接和山水联系起来,说明了佛教哲学包罗万象,这是佛学与诗画的结合和统一,融洽了艺术。
  从现有于世的王维诗画中,可见其艺术修养之高,造诣之深,刘熙载在《艺概》卷二,《诗概》中说:“王摩诘诗好处在无世俗之病。世俗之病,如恃才骋学、做身分、奸攀引,皆是。”王维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音乐家。擅长写诗,工于草隶,精通音乐,同时又是我国写意水墨画的开拓者,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才华出众的杰出诗人和艺术家的佛门居士。因此,对于王维的禅诗,仅按照一般的山水诗去理解,去处理是不够的,必须从佛教的影响方面去考虑这些作品,深入探索作品本身的客观包含的思想内容,情趣格调,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将选择数首的王维禅诗,从佛学的角度试析,以飨读者诸君的禅味法喜。有人以为:王维的诗不依禅理去体悟其诗中的禅境,则无法品赏其诗的神韵妙境了。
  三、佛禅诗浅析
  王维的佛禅诗,是融禅入诗,诗以简炼的笔调,勾画出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将禅的空灵情趣融进了他的山水诗,使诗达到禅所具有的那种情逸的意境。现在笔者根据前人研究王维诗文的成果,以及自己对王维佛禅诗从艺术审美及佛教禅理进行探索后的一些体会,就《鹿柴》、《辛夷坞》、《竹里馆》、《鸟鸣涧》、《山居秋瞑》、《木兰柴》、《终南别业》、《过香积寺》等八首诗,从禅文化审美艺术的角度加以浅析和阐述。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写这首《鹿柴》时,已是晚年,对佛教已有进一步体会,因此,在诗文的笔墨之外,寓有禅意。诗以远处的微响的人语声,衬托着空山幽谷的寂静,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然而诗人体会到一种幽静空灵的境界,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藓苔上,显得多么冶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下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时分,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诗人在这青苔返照时,使他从这种境界想到大干世界就是这样不知下觉地生灭,生灭地无有常住,以一瞬为永恒,将生命熔入了这刹那的终古,一滴万川,有限无限的境界中。我们从这里可以看见诗人超脱尘世立于禅之三时境界的身影。
  禅宗的行持重视“返照”(回光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其所用的画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中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出自《辋川集》第十八首。“辛夷”即木笔树,辛夷坞,因坞中有辛夷花故名。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的禅诗。诗文意理浅近单纯,其内容叙述: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平常。
  辛夷花在诗人的笔下,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的理想之花,然而它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一幅生机勃勃,花朵烂熳的景象,第二部分是另一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情况,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这是何等的洒脱。
  诗文在叙述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泯灭了,这样的一种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在这个境界中,天与人、物与我、情与景、观照者与观照的对象,完全浑然一体,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辛夷坞》的诗境意趣之美,可以从诗中体会,然而意境之外的禅趣则更浓。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他既不执着于空,又不执着于有,这正是禅的“任运自在”的体现。我们从“纷纷”两字中,可以看出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灭)的“禅”境界。这在诗人的心中悠然生起的,然而在他的眼里,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不正是像辛夷花一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之中的,所谓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由自在地演化着。“不生不减,如来异名。”(《楞严经》),王维因花悟道,似乎从辛夷花的花开花落中,亲切地看到了佛性真如的永恒存在的。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此时此刻,只有与诗人为伴的明月悬空浩照。从此反衬诗人那时内心趋于空寂的自然景物。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寂灭空灵的诗文,其寓意幽深,意境宁静安祥,淡泊空远,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是王维禅理诗的佳作。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说明心外一如的静寂境界,此诗禅味极浓厚,用笔疏淡而传出含蓄丰蕴的诗情画意,诗中的背景虽然在“人间”,当清净的心灵,与自然境地融合为一时,却能从中体达到禅理那种“不生不灭”的实相,来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诗中寂静的空山,它并下受世间的干扰,花落、夜静、山空、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然而山鸟的鸣叫,却又给山中带来了更幽静的寂静,这是一个无声中颤动,寂中回旋的世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禅境诗,已达到“意”与“境”的融合为一,它只有通过禅的体验才能加以表现,也只有在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中,才能获得浑然一体的程度。因此,王维的艺术成就,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因此明胡应麟说: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诗人通过“空山新雨后”的境色,细心观察,描绘了大自然美丽和可受可留,浸透了诗人的浓厚的感情,流溢出生动而丰富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魅力和禅境。
  从禅学来看,诗的上联、次联,表现一种真空的境界,所谓一切皆归于寂静的空灵意境,三联末联,则描绘一种“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中道境界,使一切趋于完美和和谐。
  木兰柴
  秋山钦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这是一首禅境诗,全诗的着眼点在于飞鸟的“彩翠时分明”的一句上,在这一刹那之中,它虽然有即将无的残照,以及似有似无的夕岚,不仅将这闪光的一刹那,烘托得分外鲜明,使读者体会禅趣的含寓。同样,全诗也赋予了“秋山钦余照”的许许多多,说不清的意味。
  终南别业 x
  中岁颇奸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以自在安闲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在游览大自然的山水,与山中野老亲切交流的情景,诗中那种随遇而安,寄兴于大自然,下起世虑的超然意境,这种意境是出自禅宗“任性”、“无住”之旨。全诗都是托物寄情,通过交往相融,从中体会到佛理。
  首联是写诗人自己中年以后,即压世奸道,到了晚年更隐居辋川,优游山水:次联写诗人一个人独自寄兴游览的闲情逸致:三联,是全诗的点睛处,写诗人自己游览漫无目的,随意而行,充满无限的禅趣,全句阐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事事无碍的法界之理。其“行到水穷处”句,则表示一切皆归源于一(绝对的自性),而“坐看云起时”则表示绝对自性展现一切现象,观照一切的情境。末联是与林中叟亲切交流的情况。诗的后二联是“行云流水”、“任其自流”的禅意所在。总之,此诗通过描写田园生活,含蓄曲隐地表达了禅学人生的哲理,说明和表达了禅具有的“空寂、静闲”的境界。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四、结论
  纵观诗佛王维的佛禅诗和其人生的经历,可以说王维不但是我国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唐宋时期的虔诚禅门信徒之一,因此,他的山水诗融进禅学的思想,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的境界。所以,王维的佛禅诗,是我国古典抒情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开拓出一种新的境界,这些都是他通过禅宗的直觉观照,沉思默想等思维方式,以及禅学的自我解脱思想浸染的结果,并且在诗中表现出他自己特有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反映了禅学那种“自性清净”的美学思想,追求宁静、和谐、澹泊、清远的审美境界。表现出佛教的佛禅诗的冲淡和谐的意境,其艺术境界完美而生动,思想内涵丰富而深邃。因此,诗佛王维的佛禅诗是我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花苑中的一颗鲜艳的奇葩,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原载《内明》第276

 
 
 
前五篇文章

禅贵实践 不尚空谈——真禅法师禅法精神筒论

禅画的欣赏

禅话

禅机和转语

禅偈之义界与分类述略

 

后五篇文章

禅非禅宗所独有的

禅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2)

禅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1)

禅的知与行

禅的行动哲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