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达摩祖师 “不立文字” 小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达摩祖师 “不立文字” 小考
  (韩)吴亨根
  一、序 言
  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不但将“禅”传来,而且可以说是教授“不立文字”思想及语言文化的功劳者。
  为了让众生能去除迷感,佛陀在《楞伽经》中特别教示“不执文字”,也就是说应该注重对于教义的真正的理解,而不拘泥于语言文字的东西。达摩祖师深得佛陀此一“不执文字”的真谛,开创了中国禅家“不立文字”的宗风。此种禅风后来也传到了韩国,对韩国的禅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此一“不立文字”的思想,也引起后来一些学者的误解,把“不立文字”理解成不学习佛教经典。本文就是要将达摩祖师“不立文字”的思想、内容加以考察,以便正本清源、澄清视听。
  二、达摩祖师的学问和教学
  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儿子,刹帝利种姓①,本名是菩提多罗,之后出家,跟从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受具足戒,改法名菩提达摩。起初研究、修习小乘的禅观,后来听从大乘的学者佛大先和佛大胜多的话皈依了大乘,并开始从事传教弘化活动,并赢得很高的声誉。
  大师的老师般若多罗禅师曾吩咐他到震旦布教,随着岁月的迁移和震旦因缘的成熟,便在梁普通八年丁未岁(527)九月二十一日乘船从南海到达广州,当年十月一日到达金陵,对于梁武帝的造寺、写经及度僧等等,达摩祖师认为没有功德,但梁武帝并不接受达摩祖师的看法,因为不能对机,因此乃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坐禅修行②。达摩祖师认为心有所得、有所求的只不过是有为的善,并不是真正功德。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每天默言,只坐禅, “人们对他的深奥无法了解,因此也有人称他壁观婆罗门。在少林寺九年期间教化不少弟子,之中以慧可、道育、尼总持、道副等弟子为较出色。从这几位弟子和达摩的对话,可以知道弟子们对达摩的教导体会的深浅。
  道副回答: “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达摩祖师说: “你只证到我的皮”。尼总持回答:
  “一见更不再见”,达摩说: “你只证到我的肉”。道育回答: “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虚无一法可得”。达摩说: “你证到我的骨”。慧可站起来,向达摩礼拜后依位而立,达摩说: “证到我的髓”。
  这样一来。只礼拜而不说的弟子慧可后来成为首座弟子,达摩还将《楞伽经》和袈裟做为传法信物传给慧可,其禅风后来逐渐得到传布。
  除了禅定修行外,达摩的学问在中国佛教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向。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来看看达摩的学问世界是如何?
  依据《景德传灯录》上的记载:达摩祖师演说时常以“斥相指心”为旨趣。由此来看,达摩祖师对于“相家”是加以破斥的,而以直指人心为主的思想传播下来。在经典方面达摩以前的汉译经典以《法华经》和《净名经》等为最流行,达摩之后, 《楞伽经》开始受到重视,其“不立文字”、 “不说却说”的思想也逐渐流传开来。
  实际上,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的思想在印度早已有之,这可以从“少室六门”中看到。少室六门的编者未详。少室六门:(一)心经颂;(二)破相论;(三)二种人;(四)安心门;(五)悟性论;(六)血脉论。细加比较,此六门与达摩的思想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如“破相”、“安心”、 “直指见性”等。
  另外,达摩的思想与《成唯识论》、 《十地经》、 《涅椠经》也有一定的联系。他常常引用这些经典中的许多术语和思想,可见,达摩祖师的主张“不立文字”并不是不看经论,而是不执著于语言文字而理解它的真实义。可由下面几项中来加以考察。
  三、经论的假立文字
  “假立文字”:是文字假立的意思。所谓
  “文字”,即是大众所看的用文字记录的经典、论典, “不立文字”即是对文字没有执著心,也就是不执著文字。那么经论中的文字,实际上是有呢?还是临时给予假立的呢?我们有必要加以看看,换句话说,立文字的思想是什么?不立文字的思想是什麽?现在本项就是将“文字的假立”和
  “文字和义的关系”分开来考察:
  (一)文字的假立
  在佛教经典中,文字的假立、安立、建立具有双重的意义。
  依据《瑜伽师地论》上说:法的建立、施设,是依名身、句身、文身三种而建立的e,换句话说,经典是依名身、句身、文身而建立的,并体现法义的。这样子的话有立论和所立的议论双重含义:立论是立文字的话和语义的意思。所谓立的论议和立的文字彼此是相通的。这样一来,文字的施设,建立和所有经文义体的建立意义上是相通的。 《瑜伽师地论》曰:
  如是建立诸经文义体己,法者略有十二种,谓契经等十二分教:契短、应颂、记别、讽颂、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谕义。
  依此十二分教而分之为四类,即
  ①者 法施设建立(法指十二分教)
  ②者 谛施设建立(谛指四谛、俗谛、胜义谛)
  ③者 理施设建立(理指四谛道理)
  ④者 乘施设建立(乘指二乘、三乘)
  上面十二分教的建立以及四种思想道理的建立,是源于佛陀的思想,在此, “建立”这两字并不是实体的建立,而是因缘和合而建立的文字,所以也用“假立”来说。 “假立”就是“暂时存在”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永远存在的实体,《解深密经》中佛陀对慈氏菩萨的开示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
  由此我们可知,佛陀本身说法也是假名安立的,实际上法的建立,不可没有施设,有关此问题,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也可以见到:
  云何有菩萨行檀波罗蜜:
  答曰:因缘和合故有名字,如屋、如车、实法不可得。
  所以文字是因缘和合而生起,五蕴也是假名。
  五众((五蕴)和合有众生,而众生空,但有五众法,佛言众生空,五众和合故假名字有,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
  由以上龙树菩萨引用佛陀的教示中可以知道:一切的名字是因缘和合成立,只不过是假名。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中又提到:
  断一切语言道故名为空。灭一切心行故名为空,假名字故无我,从因缘生故无我。
  由以上可知经典中的文字也是假名,既是假名即是假有无我,但由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它所包含的义,也有真理的一面在。接下来要考察的是文字和义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经典、文字和义理
  经典是由十二分教而建立的,所建立的文字是因缘和合,假名而立的。虽假名而立,但是文字中包含了无穷的真理。由达摩祖师所依据的经典——《楞伽经》来看:依据经典,文字的内容和真义是可以知道的。
  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将名身、句身、形身分开,菩提留支译的《人楞伽经》中形身以字身来表现。现在依此两种翻译本中的名身、句身、形身(字身)的内容来探讨:
  ①名身:名身是依据事物而立名的,虽然相同的事物有不同名称,但是义是一样的(事物名异义一)。
  ②句身:义理和事物一起来看而以最适合的意义来加以取名。也就是句身的自性,句身就像巷路的行迹。
  ③形身:形身就是字身,主要是显示名句、文句的毕竟、究竟意义。字身的表现,例如声的长短和音韵高下相类似。
  以上所谈的,在《楞伽经》中有详细的说明: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之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此谓正确的观察名句字则可以得正觉,得正觉之后即可度化众生,相反的假如对名字的真正意义不了解而加以执着的话,则堕入恶道, 《楞伽经》颂曰: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所以对于经典、文字仔细观察,并了解它的真正意义,便能觉悟。相反的不能正确的观察文字的差别,则愚昧,而堕入恶道。这也就是达摩祖师教导“不立文字”的本意。
  接下来要来对语和义的关系考察,佛陀对大慧菩萨说要好好观察,接下来就是对语和义的说明:
  ①语:就是言语和妄想的和合。好比妄想就是依据咽喉、唇舌和牙齿诸缘和合而生起的,我们的言说、妄想、习气及执著都是这样发生的。
  ②义:在静虚处,以闻、思、修的智慧力,因缘的自觉而向涅槃城的方向。
  由以上可知道语既可以掀起我们的妄想,又可以净化我们的妄想,到达涅椠。但是语和义并不是分开的,而是不一不异的,不能说它是同一的也不能说它是异的,如果语和义是不同的,则义就无法辩说了,所以言语中有义,就好比灯和火可以照见物体。因此《楞伽经》上说,依止于义,不要依止于言语。(依义不依文字)依止于文字的话,就破了第一义,也不能觉他。所以如来说法是依文字而说,如果如来说法离开文字则是妄说。文字言说有生灭,但是义是不生灭的,一切言说堕于文字则义不堕。因此,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这样的话,什么都没有,那由谁来说这个法呢?如来对菩萨们说:不要执着,依方便而说经法,众生的烦恼各式各样不同,为了让众生能了解而说法。我们的心和意和意识能脱离烦恼,那么众生的一切法和一切相能了知,通达章句,性义具足,真正得到元相业则建立众生平等的大乘@。
  不依止于文字。而依止于义则经典中的智慧便能得到。龙树菩萨是禅宗的祖师也是空宗的始宗。龙树菩萨依据经典所说:
  ①依法不依人。
  ③依义不依语。
  ③依智不依识。
  法不应随人,而应依义,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以得义,义非语也。依智者,智能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不应依识。我们应该依止应依止的,不应该依止的不要依止。达摩的“不立文字”,与《楞伽经》中的不依文字和不依人,不依语,不依识,是相通的。
  四、达摩大师的不立文字思想
  以上是就《楞伽经》、 《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中的有关论述来看文字与义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字只是因缘和合之“假立”,所以不要去执着文字的形相,而文字内所包含的义理,才真正需要强调。《楞伽经》中所说的“不依文字”及大智论中所说的“三依和三不依”,全部是佛陀的思想。这种思想,从佛陀对迦叶三处传心、以心传心中可以看出,从龙树和弥勒的思想也可看出。这种传统思想,达摩大师吸收之后来到中国,以“不立文字”,表现出来。 “不立文字”中的“不立”即是不建立、不假立、不依等意思。达摩的弟子道副禅师也使用不执文字、不离文宇。在印度佛教经典中,这种思想最明确的表述是《楞伽经》,达摩祖师“不立文字”的思想主要是以
  《楞伽经》为依据,对此,延寿在《宗镜录》中曾指出:
  达摩大师由南天竺国而来,主要是要传大乘的一心,以《楞伽经》而让众生的心得到印可
  是故西天释迦文佛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此土初祖达摩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则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由此可以发现,达摩祖师“不立文字”的思想。与“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的境地是相同的。达摩的血脉中有这样的思想。三界是随我们的心而起,前佛后佛的心而相传而来的,文字只是假立的。达摩的思想更可以由弟子的问答中看出:
  问: “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达摩祖师回答:
  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是是佛亦复如是。
  这样来看,达摩祖师的思想是立足于唯心思想。所有一切都离不开这心、这和唯识思想也是相通的。
  唯识思想将心分为两方面:有漏心和无漏心。在心了达之前是有漏心,了达之后是无漏心。有漏的烦恼心,是有爱着及所得。心中的智慧无法显出时,则执着于一切事物,新罗的圆测大师认为,我们心执于相上,因此无法证得法性,心上执着相,而成为见分,而引起被缚,我们称为相缚。新罗的循伦法师认为:通达观禅定,相分影象,则就能悟到唯心。 《成唯识论》以心分说为根据来解释。文字在心上生起而成相分,这样观察便是见分,见分是文字的相分上起颠倒,文字和义理和合为一境时就达到无相缚境地,而出现无碍的境地。 《永嘉集》和《起信论》也认为:色心不二的境地,和境智不二是相同,以及境智和双寂是合一的。达摩大师的“性即是心,佛即是道”,道是禅,而禅正是由我本性所见。如果不见本性,则不是禅,即使说千经万论也只是凡夫,不是佛法;但只要见性,则言说全部是圣人的话。
  但是达摩大师也认为,到达见性之前也是要依止教学的,达摩祖师的所谓“理入者谓藉教悟宗”,即是主张依止教理而证到宗旨。可见达摩祖师有关“不立文字”的思想并非全然废弃经教义理的。
  (原载《禅学研究》1995年第2辑)

 
 
 
前五篇文章

达摩祖师西来与中国禅的新阶段

大乘不离小乘

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

大乘非佛说辨

大乘佛敖的清净观

 

后五篇文章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忏悔业障的方法和要点

禅宗与诗歌

禅诗中对月亮的歌咏

禅诗与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