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读六祖“法宝坛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读六祖“法宝坛经”
  乃光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1期
  (原刊《现代佛学》,1959.3)
  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页165-180
  --------------------------------------------------------------------------------
  165页
  提到六祖惠能(六三八~七一三),谁都知道他在中国
  佛教史上地位的重要。禅宗自菩提达摩起,中经一二百年,
  传到了惠能即以崭新的姿态出现。那个时期,大唐帝国文物
  极盛,中国佛教也最发煌的时期,各宗派都已建立。禅宗的
  独往独来的风格和直下承当的教学法,都由惠能的努力趋于
  完成。他在禅宗的伟大业绩,真若“杲日丽天”。一面继承
  从上诸祖家业;一面开拓“生趣盎然言思罔及”的壮阔局面
  ,后来的“五家”都是得到他的法乳滋养,继续作进一步的
  发展。
  六祖惠能的法语,门人法海等记录成帙,即今流传的“
  法宝坛经”。坛经,师在时据云即有。但在师入寂后不久,
  即有妄人任意改换,师得法弟子南阳慧忠有云:“……聚却
  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
  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都载)坛经是否出于荷泽派,这
  是一个问题。但坛经的刊本实多,在唐时的写本恐也不少。
  明季憨山德清,自云在曹溪得古本坛经,并为刊布。从明季
  到清末,海
  166页
  内知名丛林刊印坛经者,实不下数十家。要是将各本坛经对
  照一下,那却不是个别的词与字的出入而已,整句大段的不
  同都有。把坛经的记录历史和派系问题搞清楚,以及将坛经
  异本的考据校勘工作作好,这都是有意义的事。本文的写出
  ,不是为给六祖作详细的传记,更不是为了坛经的记录派系
  问题,或坛经的异本考据校勘等事,而只是企图比较全面的
  介绍六祖禅学的特点,和它给予后代禅宗的影响而已。笔者
  所用的坛经,系成都文殊院戊午(一九一八)年刊本。
  本文叙述六祖禅要,在行文方面,有时是压缩坛经原文
  略录其概,有时是摘引坛经原文无损其旨,总之希望保持坛
  经中六祖心平行直的朴实风貌。至于笔者个人的观点和说明
  ,适当地在每段或前或后都系著一些。不敢说有所阐发,只
  是就个人对于六祖禅要的看法打些闲葛藤罢了。
  一、大悟前后
  这段叙述六祖大悟前后的境界,分五小节即触发、廊下
  书偈、大悟、本来面目、风幡话。具见坛经自叙品。
  1. 触发——师卖柴际,见客诵经,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客云:“蕲州黄梅县东山,有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劝持
  金刚般若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师安置老母,即至黄梅礼
  五祖。祖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师对曰:“弟子是
  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
  167页
  曰:“岭南獦獠若为堪作佛?”师曰:“人有南北,佛性岂
  有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
  语,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师曰:“弟子自心常
  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
  “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师不识文字,因别人诵经,“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这
  即是触发了本分事。后来禅宗参学,都是先求知有向上事,
  奋起顿悟意乐,然后料理本分事,亦即所谓向下事。师却是
  特例。这显示了不从文字也可入道,明心见性勿假他求。这
  样,足使村夫婆子不识文字的人,对向上事也会奋发起来。
  2. 廊下书偈——五祖一日唤门人总来,谓曰:“生死
  事大,不求出离,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
  ,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呈看。若悟,即付衣法为第
  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则不中,见性之人言下
  须见。”众得处分,咸谓:“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
  得。我等以后依止于他,何用作偈。”神秀果然于五祖堂前
  廊下壁间书写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拭,勿使惹尘埃。”祖知,仅云“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而已
  。这个偈子,当时传遍东山。师于碓坊,闻一童子唱诵,知
  未见性。复求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时有江州张别驾者亦在廊
  下看偈,师云“惠能不识文字,请上人教读”,并云“亦有
  一偈”。别驾惊讶,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师云:“欲
  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
  168页
  没意智。”别驾言:“汝但说偈吾为汝书。”师说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
  偈亦书写在廊下壁间。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
  奇哉!不得以貌取人。”祖知,恐人损害,将鞋擦偈,亦云
  “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亲付衣法,是何等大事!能得的人,五祖早已识得了也
  。依偈子看,神秀不合得;惠能亦不合得,据款结案,得之
  者却不在偈子边。有人道,最好一齐打掉,以免闲扯葛藤,
  却贵祖庭清净。
  3. 大悟——五祖潜至碓坊,见师腰石舂米,语曰:“
  求道之人当如是也。”并嘱夜半入室。祖为说金刚般若,至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师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
  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师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又传衣钵云:“汝
  为第六代祖,善自护持!衣为争端,止汝勿传。”祖恐人加
  害,令其速去,亲送至九江驿。祖云:“合是吾度汝。”师
  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
  自度。”祖云:“如是如是。”又云:“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祖归,众疑,诣问“和
  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何
  人得?”祖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
  169页
  借教悟宗,达摩之所提倡。展转传来,师亦缘此大悟。
  金刚般若于诸部般若经中陈义幽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斯乃入处。师于五祖言下大悟,现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此
  种悟境实难说明,只看大师向五祖一连呈述五个“何期自性
  ”,这是何等见地,斩钉截铁不移易一丝毫,大有“鲸吞海
  水露出珊瑚”之势。五祖印证师之大悟,有“识自本心见自
  本性”之语,可知禅宗从五祖与师起,即很公开的以“明心
  见性”为宗旨了。
  4. 本来面目——师辞别五祖,发脚南行,至大庾岭。
  惠明等众,追及大师,欲夺衣钵。师掷下衣钵于石上,曰:
  “此衣表信,可力争耶?”即隐草莽中。惠明转念,曰:“
  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师遂出,坐磐石上,
  语惠明曰:“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
  说。”惠明良久。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
  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还更
  有密意否?”师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还照,密在
  汝边。”惠明又曰:“某虽在黄梅,实未省道,今蒙指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后来在禅修中自提话头参看的“看话禅”,即是渊源于
  此。“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我本来面目?”即
  是一则最亲切最便参看的好话头。
  5. 风幡话——师隐遁十五年。一日思惟,时当宏法,
  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
  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师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
  170页
  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见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知非
  常人。云:“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师曰:“
  不敢。”印宗复问:“黄梅付嘱如何指受?”师曰:“指受
  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于是大师遂开东山法门
  ,大宏顿教。
  这个公案,后来拈颂的也有。若以常情而论,这两僧岂
  不知风吹幡动、幡因风动的吗?但他们各自坚持一边,可煞
  作怪。师进语时,风幡固然在动,他却说不动。有的道,师
  了缘生不动理,但不动非事实,却又说个“仁者心动”。有
  的道,只“仁者心动”这一句,诸法性境现量,顿时显现了
  也。话虽如此,似则也似,是则不是,究竟向甚处见祖师?
  二、开示般若行
  禅宗的思想中心,以般若为主。并撷取楞伽、华严、法
  华、涅槃、净名诸大乘经精义,以为旁通一线。这些经典里
  ,有时叙述因缘,有时直说,有时议论,著著与禅有关,而
  禅宗的提倡也不能离经,在经教里须有所依据,同时又说明
  禅宗的特点在经教里亦高居上著。所以禅师们有时运用经教
  ,信手来摘只言片段顿使它通体灵活,如“拈毫点睛”,便
  能“破壁飞去”,并不是按著经义说禅,只是借来一用,显
  自家杀活手段。
  说到禅宗宗旨,那就是在“明心见性”行般若行。学术
  上的理论必须系统化,禅宗不是这么
  171页
  一回事,不能以研究学术的态度、方法来对待它。自六祖以
  及后来各家,一期方便施设的言句,正令全提,重在用功,
  作为参学者的津梁罢了。不在文字上建立理论,而是在观行
  上权示方隅,依之用功也可,用功有得以之印证亦无不可。
  初参的人,为了得到禅宗见地,和培养顿悟意乐,明了各家
  言句宗旨也有好处,不是一向不许看经教,看语录。
  坛经中六祖开示的般若行,是记录了一生禅学主要宗旨
  ,明心见性当于此求。
  师升座告大众曰:
  “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善知识,菩提般若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
  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
  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
  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
  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以上总说般若行的重要性,以下分释摩诃般若波罗蜜: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
  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
  172页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象,……世人性
  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念万法是大,万法在诸
  人性中。”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
  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
  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
  般若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心,名为真性
  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
  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是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非吾弟子。”
  大师这样释“摩诃”,特异乎教家。指出心量如虚空,
  即是摩诃,不可全当做表词。直指吾人见闻觉知之心量,或
  名自心、本心。切忌离却当前别求个心。心实无生,缘境故
  有,以缘境有,心实无生。一般经典说心乃虚妄义,喻如幻
  。禅宗说心,总指吾人当前心用,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
  ,应用便知一切,去来自由,活泼无滞,即是般若。般若趋
  心量而为妙用,彰空性以显实相,全体作用唯在顿悟而已。
  心量中具种种性德,起种种妙用,唯般若乃可照了,或名自
  性,或名本性。性不外心,心起用时处处显性,总在一处也
  。是故禅宗于此有异方便,说心性也不落虚玄,宛转与人相
  亲,本地风光直示“现成”,唯其现成,即有顿悟可能。无
  顿悟意乐者,虽同是学佛中人也不知有此事,当然也不愿打
  点此事;此事,即指人人本分中“明心见性”之事。禅
  173页
  宗爱说本分事,不离体说用,说“全体作用”,佛意祖意,
  实不远人,人自远尔。于此明得,一语一默,一饮一啄,一
  切劳动作务都是佛事。人即是佛,佛即是人,更无余事。须
  知全体作用不是故弄玄妙,更不是教人起模画样穷追心性。
  教下谈心性总著点“玄妙”,似隔层罗榖看月,要人穷追。
  禅宗便不是这么,把心性说成是寻常事,昭昭在人耳目,不
  离生活日用。当下明得即是,穷追即不是。穷追心性,被说
  成为“手执夜明符,不觉天已晓”。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
  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了了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是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
  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
  “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
  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
  号波罗蜜。”
  上两段也与教家释法有异,不拨弄名相,专就著境与离
  境上说明“此岸”和“彼岸”,昭昭然揭出他自家悟入处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行。
  般若观智掌握在手,一切行无非般若行,以所观察处都
  任运显露真性。所谓“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
  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
  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
  174页
  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去亦无来,三世诸
  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
  佛道。……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无著,不起诳妄。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
  道。”
  禅宗在四祖道信前以楞伽印心,道信时初劝人持诵摩诃
  般若波罗蜜,五祖弘忍偏重金刚般若,到了六祖惠能大师金
  刚般若成为禅宗的宗典。缘六祖初闻人诵金刚而触发宿机,
  闻五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金刚经语而大悟,正说明
  六祖于金刚经的关系的深切了。他经常劝人持诵金刚经说:
  “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
  ,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若大乘人最上乘人
  ,闻说金刚般若心开悟解,即知本性自有般若,自用
  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
  ,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不悟即佛
  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
  不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
  ,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
  ,令学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六祖的般若不是粘在境上而著重在对境无染著的,称之
  为“无念”,为“般若三昧”。
  175页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
  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
  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
  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
  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来去自由通用无滞,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
  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
  ,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
  ,至佛地位。”
  六祖禅之所以是继承达摩禅的正统心法,正是“使六识
  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来去自由通用无滞”的全体作用的
  禅法,触目遇缘在不染著的无念心中,无不即是佛的境界。
  三、接机
  现在叙述六祖接机大事。六祖在接机上,已开后来五家
  风范,这种教学法,看似活脱无定,实则却有所指,当之者
  自知。师之作风甚为平实,祖师禅偶露一鳞半爪,还没有像
  后来诸家“剑刃上走、冰棱上行”的种种险道。险道接机,
  原出于不得已,因为后来大家都知道有祖师禅了,未能顿悟
  的竟流为口头禅,知解宗徒多落似见,如不给他狠狠地一札
  ,岂能剁根解缚,陷虎之机,险宕之句,于是成为教学内容
  。唯六祖在接机中处处所透露宗旨,大体上未离“借教悟宗
  ”的达摩禅。
  176页
  师开示学涅槃的计四人:一印宗,师为说佛性常无常义
  。二尼无尽藏,师自说“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
  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三志道,师为说“诸行
  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偈要义,志道闻
  说大悟。四志彻,师为说佛性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又说
  一切善恶有法皆是有常,正是佛说真无常义,志彻因之豁然
  大悟。开示念诵法华三千遍的法达,为说法华宗趣及三车区
  别,达言下大悟。开示念诵楞伽千余遍的智通,为说三身四
  智,通亦顿悟。这些接机因缘,都看得到师之悟境真实,语
  言平实,既不是依经解义,也不是离经违义,主要的是教导
  学人掌握绳墨于己手,法达所谓“心悟法华转”是也。
  以下更郑重地叙述几则接机大事,这却是五家鼎盛以前
  禅宗最重要的公案。机用上显,事缘上悟,处处著一参,明
  确地开创了后代宗风。
  1. 即心即佛
  法海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
  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
  若具说,穷劫不尽。”法海言下大悟。
  后来马祖出世,全力提倡“即心即佛”,悟者极多。恐
  落窠臼,又云“非心非佛”,悟者亦不少。且道即心即佛是
  ,非心非佛是,俱是,俱不是?如果只在语句上琢磨,饶你
  怎样商量定夺,恐未梦见在。
  2. 一念知非
  智常先礼神秀,请示本心本性,秀云:“汝之本性犹若
  虚空,了无一物可见,
  177页
  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但见本源清净即名
  见性成佛。”智常犹未决了,参礼大师。师示曰:“彼师所
  说犹存知见,故令汝未了。”即随说一偈:“不见一法存‘
  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
  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
  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智常闻偈,心意豁然。
  若论此事,一念知非差能合拍,尽大地有几人?宁可一
  念知非掉头不顾,不可被“是埋却脚跟。灵光显现,用即了
  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不是教你认得个灵光将为自己,所
  谓光不透脱亦是病。
  3. 不落阶级
  行思禅师问祖曰:“当何所务不落阶级?”祖曰:“汝
  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不为。”祖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三贤十圣,落于阶级渐
  乘之机,圣谛第一义,犹落于筌囗言教之迹,般若无念,大
  象截流,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见下 )在六祖门下被颂为
  “二株丹桂”,岂偶然哉。
  4. 污染不得
  怀让禅师,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参扣曹溪。让至礼
  拜。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
  是。”让豁然契会。遂执事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住
  南岳,大阐禅宗。
  178页
  以上两则接机公案最为著名,最极重要。后来五家传灯
  演化,都源于青原、南岳两师。“不落阶级”已揭洞上之旨
  (道吾、云岩、石霜、洞山诸师),“污染不得”创发济北
  之宗(黄檗、沩山、睦州、临济诸佛)。一个是机贵回互,
  深心与你就路还乡;一个是逼拶念头,不惜为你死中求活。
  这两则公案,后来拈提唱颂的很多,有个古德的偈子大可以
  引发爱好祖师禅猛究力参者一助。偈曰:“彩云影里仙人现
  ,手把芙蓉扇遮面,急须著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掌中扇。”
  5. 不会佛法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
  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这则公案,后来拈颂的也多,且不谈它。传付衣法天下
  名闻,这僧岂有不知?为啥还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六
  祖早已深辨来风,且答他道“会佛法人得”。莫谓老实人说
  老实话,须知老实话也要老实人听,这僧果然不顾危亡,敢
  向骊龙颔下探珠,再问一句:“和尚还得否?”(险!)若
  是别人便上了他绳索,六祖缓缓的道个“我不会佛法”。这
  僧只得饮气吞声无奈他何。一往观之,似则也似,是则不是
  ,请问祖师意究竟落在那里?有的道“打破大唐国觅个不会
  佛法的也难得,会取不会的好”。且喜没交涉。一片白云横
  谷口,几多飞鸟迷却林。
  6. 汝试塑看
  蜀僧方辨谒师,师曰:“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辨罔措。
  179页
  这则公案拈颂的比较少。但见白骨流光,怎能熬出油来
  。蜀僧方辨谒师,大概为了塑像,人有长技,岂得不显。有
  像可塑,听其塑像,师一“正色”,塑性即失。可惜方辨当
  面错过,狼籍不少,大师机不妄发,发即必中。方辨虽罔措
  ,无奈已中的也。此则公案,较之后来扬眉瞬目有个指踪者
  ,实无二致。金碧辉煌,丹青藻饰,人人易入画境。此一幅
  吴道子白描观音,又遗落了线条,更显得白描得妙。请问那
  里是它白描妙处?且忌眼花!
  7. 翻卧轮偈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技俩,能断百思想,对
  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
  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技俩,不断
  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这则公案拈颂的也比较少。卧轮这个戆才算得个汉子,
  敢道“有技俩”;六祖智镜朗照,照出他未明心地。且道那
  里是卧轮未明心地处?心地又作么生明?卧轮的帐,六祖与
  他了也,且不说他。只如六祖自说“没技俩”,莫便是随它
  去吧?百思想一任百思想,见色闻声有个色心声心乃至对境
  种种心,亦任它去者。管它菩提是什么碗?对,对,这样就
  叫第六代祖师得么,恐有人不肯在。岂不知,悟了还是旧时
  人,悟了还是旧时行,悟了只不是旧时见地。
  以上叙述了七则著名接机公案,于明心见性一端却大有
  指踪。假若未了般若何由悟得,亦复不知用功关键贵在顿悟
  ,则大有隔碍。传付衣法其尊在此。般若照了诸法实相,心
  性真际,全体
  180页
  作用惟在顿悟。般若经虽可通义解,但必遵龙树中观学,此
  即达摩所说“南天竺一乘宗”。般若空义、无相义、无作义
  、显实相境,若无顿悟则难与相应。何为顿悟?直下照了,
  念念还即无念,乃顿悟。般若即含顿悟义,“豁然开朗,净
  种跃如”(欧阳竟无语),此即顿悟之活般若。般若须顿得
  ,即在佛说三句:“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
  若波罗蜜”,于此要求于一刹那际悟得,即是顿悟之般若。
  当前心量照了一切法,即是般若起用,亦不离三句,亦是要
  求直下照了,即于诸法而得自在,此即顿悟之妙境,般若之
  能事也。诸部般若经处处彰顿,说诸法即非处是名处即是彰
  顿;说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即是彰顿。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若不顿悟则无由体现。读般若经者应觉知也。达摩门下借
  教悟宗,贵在领宗得意,由楞伽转而为金刚般若,及至六祖
  ,畅说般若行,明心见性揭顿悟为大功。全体作用万法皆如
  ,此即参究宗趣之所在。以此看禅宗公案及诸大师语录言句
  ,当有入处。握法王正印,佛佛点头。源远流长,谁不沾洽
  于无疆!

 
 
 
前五篇文章

对《坛经》自在解脱思想的认识

敦煌《坛经》合校说明

敦煌《坛经》随想录——反省与展望

敦煌《坛经》写本跋

敦煌本《六祖坛经》读后管见

 

后五篇文章

读《原始佛教思想论》

读《六祖坛经》

读“劝发菩提心文”有感

读“顿悟大乘正理诀”后记

东山法门与南北禅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