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教净土宗之性格的衡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净土宗之性格的衡定
  曾锦坤
  甲、前言
  佛教在隋唐时最为盛行,其后经历三武之祸,教下各派,大致衰微;仅有禅宗,因对经论的倚赖性较低,幸能一支独秀。及至末代,本土儒学复兴,成为学术主流,佛教衰微之势,遂已大体确定。各宗先后虽有复兴的迹象,但对整个佛教来说,已欲振乏力了。今天,国内此较盛行的教派,除禅宗以外,要以净土宗势力最为庞大;而近年来,密宗也有跟进的趋势。禅宗,密宗,净土宗,可以说,是目前佛教界的代表。其中,家家弥陀,户户观音,尤可想见净土宗局面独盛的情况。
  净土宗虽然局势特别兴盛,但与其他各宗派此起来,净土宗即使不是最没有学术地位,恐怕也是没有学术地位者之一。至少,它的学术地位与它兴盛的局面,是不成此例的。教外人士看到佛教徒手持念珠、口中念念有词,就产生鄙夷的心理,认为这是老太婆的佛教。净土宗之没有地位,于此可见一斑。然而,教外人士对佛教本无深入了解,产生误会,或有可能。奇特的是,以专研佛教教理为业,甚至是教内的名僧大德,也未必给予净土宗太高的评价。例如,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第二卷写魏晋玄学及隋唐佛学,于净土宗教理,独付诸缺那。牟宗三先生的佛性与般若,中国哲学十九讲二书,只谈三论、唯识、天台、华严、禅宗,也不谈净土宗。唐君毅先生的中国哲学原论六巨册,也不提净土宗。这些著作的取材,都以哲理为主,不必旨在介绍佛教;然净土宗如有深奥哲理,恐怕不会在摒弃之列。再者,吕潋的中国佛学思想概论,以佛学历史为纲,未能深论的教派,另列附录说明,但也不提及净土。印顺法师有净土与禅一书之作,然于净土宗多所评正,认为这是劣机众生临危救急之策,学佛之人不可以为常行。凡此,教内教外,或避而不谈,或多所评正,净土宗的学术地位,也就不问可知了。
  虽然,教内净土宗信徒的信仰,却未曾因此而稍减。虔诚的信徒,比此皆是;这其中,也未必都是未受教育的老太婆或劣机众生。如此,形成几个极端。教徒最重多,却最没有学术地位,而教徒的信仰却极端虞诚。这其中是否有什么误会或隔阂,颇值得我们思考。
  乙、净土宗的性格衡定
  (一)理门四宗与行门四宗
  佛教在中国,先后有十个宗派比较盛行。成实宗与俱舍宗属小乘佛学,前者后来并入三论宗,后者后来并入唯识宗。剩下来的,是大乘的八个宗派。个人以为,这八个宗派,依性质可以二分。三论、唯识、天台、华严,以理解为主,谓之理门四宗;禅、净、律、密以行持为主,谓之行门四宗。固然,佛教是讲求解行并重的,而且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教理与行持。但是,我们也未尝不可就其在理解或行持上的各有偏重,而作如是区分。或者更正确地说,我们是依它开宗时的特色而加以区分。即谓它开宗时是在教理上有特殊见地,如是,即归入理门;或在行持上提出特殊方法,如是,即归入行门。这种区分,与各宗派之自有其教理与行持,是不相冲突的。如果坚持佛法一味,则不但这种区分不当,即各宗派的成立也是多余的。对八宗作如此区分,并非个人一家之言。牟宗三先生在谈禅宗的性格时说:
  “所谓教外别传,乃是教内之教外别传,非空头冥
  行,全无教相之轨辙也。其所谓教外别传,只是不
  重教说,专重当下自悟自得;得无所得,洒然之如
  如呈现而已。是以禅宗追溯宗源,必始自释尊拈华
  ,迦叶微笑。此亦庄子所谓莫逆于心,相视而笑之
  意也。禅宗即以此拈花微笑为单传之心印,此是主
  观地说的法付迦叶。然此种莫逆于心,相视而笑之、 轻松妙趣,乃是各宗共契之境界;始自燃灯无法与
  释迦,释迦亦无法可说,即已然三百语道断,心行
  路绝,乃是大家皆可说的。光搏弄这一妙境,亦无
  甚意思。”(佛性与般若页一O四O)
  教下各家,重视学理的研究;希望能够透过教理的指引,实修证道。但是因为教理繁复,在研究过程中,反而拘泥文字,无暇实修,更难证道。教理固然是修道的指引,但不善运用,也可能成为修道的魔障。其次,实证的境界,是无法以语言文字完全表达的。以为实证境界就是经论所说,未免认指作月。禅宗直指本心,不立文字,就是为了避免如上缺失。然而离言说相,实地修证,这是各宗共同承认的;内证离言,默默无说,这也是诸宗共承的。其所谓教外别传,其实并不真能脱离教理;而是预设了诸家的教理;不然,何以仍然是佛教的禅宗呢?基此,牟先生认为禅宗不能独立成宗,而是诸家应有的共同境界。这是就禅宗与各家共同的地方说;然而,参究公案,口暍棒打,这未尝不是禅宗独特的教法。基此之宗,则是注重禅宗与各家的差别面。而其立宗的旨趣,在于特殊行持方法,所以我们归之于行门四宗之中。蒋维乔在谈密宗性格时说:
  “显教的经典中,附有咒语的也很多;如普通祈念
  的大悲咒、往生咒等等,它的功用,和密宗没有两
  样;不过显教修行,是拿持咒做助力的;密宗是拿
  持咒做主体的。并且密宗的咒,有手印,有观相,必
  定要阿阇黎亲口传授,方有效力;显教持咒,不必
  一定用手印观相,可以随便传授…这是显密两教持
  咒方法不同的地方。”(佛学纲要页一三〇)
  这里特别提到密宗持咒与他家共与不共的地方;由共同处,见密宗道理为诸家共认;由不共处,见密宗教法之特殊。而由于密教之立宗,也是基于独特的行持方法,所以我们也归之于行门四宗之中。至于律宗和净土,印顺法师说:
  “我时常说:戒律与净土,不应独立成宗。这如太
  虚大师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戒律是
  三乘共同的基础,不论在家出家的学者,都离不开
  戒律。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趋的理想界,如天
  ,台,贤首、唯识、三论以及禅宗,都可以修净土行
  ,宏扬净土。这是佛教的共同倾向,决非一派人的
  事情。站在全体佛教的立场说,与专宏一端的看法
  ,当然会多少不同。”(净土与禅页一 )
  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入灭后,以戒为师。戒律的地位特殊,可以说,离开戒律,便不成具为佛教;因此,律宗的义理,也是各家所必须承认的。净土亦然,成佛不是自了,而是带著众生与器界一起成佛,因此,清净国土的信仰,也是大乘各家所必须具备的。差别的是,与诸家有整体佛教与专宏一端的差别。以上四个宗派,都是以修行的特殊法门立宗,与性相台贤四家之以教理殊待立宗者,正好形成对比;因此,我们归纳为理门四宗与行门四宗。这种性格区分,目标在于强调:㈩行门四宗开宗的根据,在于它有特殊的行持方法,这是它在行持上的特殊,也是它的贡献所在。研习这四个宗派,就应把握它这个特质。旧在教理上,行门四宗是预设理门四宗教理的存在的。行门四宗在教理上不能脱离理门四宗的教理而独立,它之成为宗派,是在理门四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不管它内部有什么理论,必须不违背大乘理门的教理,而可以理门教理为大纲来了解;否则,它便不能成其为佛教的禅净律密。于此,我们可以进而专谈净土宗。
  (二)净土信仰与人格神教
  净土宗根据三经一论,三经指的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指的是往生论。其中阿弥陀经为朝暮课诵的内容之一,最为重要;我们现在即以此经为主体,来了解净土宗的教理。(1)弥陀愿力:阿弥陀佛在修习过程中,曾发下誓愿,成佛以后,如有众生,欲生彼佛国土,阿弥陀佛将以愿力,接引往生。(2)专精念佛:凡欲生彼佛国土的众生,须专精念佛,须念到一心不乱,仍能与弥陀愿力相应。(3)广摄群机:往生极乐世界,以念佛为主,不论众生根器,不必困于繁琐的教理。(4)易行方便:无论贩夫走卒,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可念佛,方便修行。㈤带业往生:无论过去行为善恶,但能十念至诚相应,皆得带业往生彼佛国土。㈤得不退转:彼佛国土,有诸上善人,及种种利益环境;凡往生者,愿乐修行,得不退转,直到成佛。这是极乐世界的概况,同时也是净土念佛法门殊胜的地方。
  其次,凡愿生彼佛国土者,须能发心,及具备净土往生三资粮。所谓发心,即发成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发欣向极乐、厌离娑婆的心愿;发至诚念佛心;发深心广心,常随佛学,救渡众生;发回向心,将修行功德,回向众生。这是就净土与一般大乘法门共同的心愿说。至于净土往生三资粮,则是此宗独特的心愿。(1):信西方极乐世界,真实不虚;信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愿力不虚;信十念相应,即得往生。(2)愿:愿厌离娑婆世界,往生彼佛国土。(3)行:须以至诚心,修习净土念佛法门。净土往生三资粮,必须同时俱备,缺一不可。
  以上简单介绍净土宗的教理;在阿弥陀经,提到极乐世界种种特殊环境,有“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栀,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碑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此等语句,迹近幻想;如果说佛语不虚,无一字不如实,则即此数语,已足拆除整个佛教;而对一般知识份子来说,这些说法,也最容易起人反感。宗教现象与科学事实不符,一般的宗教家说是曲说穿凿,牵合事实;或者差距太大,无由附会,甘脆说这是一种象征,不必实际就是经文所说的表面意思。于此,个人以为:(1)非不可能:宇宙广大无边,焉知不有如是如是之一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既不能穷尽宇宙之一 一世界,保守的做法,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者存而不论。然而,极乐世界但止于可能性,还是不够的。(2)顺众生说:我们了解新的事物,总是根据我们既有的经验来推断;因为新的事物为我们所未曾经历,无法加以正面解说。经验推断说是片面而不完整的;新事物与旧经验的差距越大,叙述的语言就显得越离常谱。而说者为帮助了解,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如此说。因此,所说的范围,是根据我们的旧经验,顺应我们可能理解的形式,以与旧经验形成对比;至于不可思议的部份,只得默然无言。因此,极乐世界之所以显得荒诞,关键或许在于众生有限的认知能力。(参考印顺法师净土与禅页九及页一五)
  净土信仰,此对理门四宗,显得非常突兀。阿弥陀佛以愿力加持,接引众生,颇有神教信仰的姿态。我们先看看盛行的人格神教的信仰,再此对净土教理,看看净土信仰到底是什么性格的一种信仰。人格神教繁多,我们只举典型而流行的一种超绝的一神教以作说明。这种一神教,其内容大致如下:(1)上帝是无始无终,他自古存在,而且将永恒存在,上帝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2)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他不以识心认知世界,而足以智觉当下全面把握,不思而得。(3)上帝自无中生有,创造世界。(4)上帝派遣他的儿子,来到人间救赎世人。(5)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人类只能奉上帝住在心中,而人类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上帝超越而不内在于人心,神人之间有一隔阂,是为超绝。(6)信即得永生;未经施洗:永远不能摆脱罪业,自力得救。(7)上帝将施行最后审判,善人上天堂得永生,恶人下地狱永远受苦。
  在这种超绝的一神信仰中,上帝的救恩摆在首要地位,个人修行的努力显得次要而渺小。宗教纷歧多端,我们很难认定那一种是典型的神教信仰,也很难认定神教信仰中,那一个因素是本质属性或那一个因素是偶然属性。但是对此可知,净土宗的信仰,与这种流行的神教信仰有相当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不能成为上帝,然而佛教认为人人皆可成佛;这是一个主要的关键,佛显然不是唯一,因此也无须排他。众生不透过救恩,一样可以成佛。然而净土宗的弥陀信仰,强调弥陀愿力加持,以信仰的观念为主,颇近于神教。基此,我们可以说,净土宗其实也是一种神教信仰。但是,在说它是好同时,我们不宜忘却它与一般神教信仰的差异之处。
  理门四宗与行门四宗的区分,旨在防止个别的宗派坐大,掩覆佛教的根本教义。离开理门四宗,我们很难就净土宗的内部,看出众生皆可成佛等教义,可能过患无边。而这种信仰优位的净土教理,很可能脱离佛教,独自成立一种特殊的神教。就净土宗内部来说,弥陀愿力加持,十念可以往生,往生后有种种利益;众生何必舍易图难,自作艰苦?因此,教内种种义理的了解,福慧的修持,都可以废弃了整个佛教,将剩下一句信即得救。固然净土信仰太排斥这些,但衡诸事实,势有必至;末法时代,净土独盛,不是没有理由的。信仰优位,则教理研习只是点缀;辐慧修持顿成衬托;俱备三资粮,则发菩提心也成非必需的了。于此,印顺法师说:
  “或者以为,一切都不关紧要,临终十念即往生,
  何况我时常念佛?以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都
  有了。所以虽在佛法中,不曾修功德,持斋戒,对
  人对法,还是常人一样的颠倒,胡作妄为。这样的
  误解,不但不能勉人为善,反而误人为恶了。”(
  净土与禅页五五)
  “这一派传到日本,发展为真宗,既然善人恶人皆
  可往生,念佛不分在家出家,所以索性娶妻食肉,
  主张弃戒定慧等圣道,而专取本愿。由于专重他力
  的阿弥陀佛愿力,所以进一步以为,只要信,当下
  即为阿弥陀佛所摄受。索性平时不要念佛,不需念
  到一心不乱;以为一信即得往生。”(净土与禅页
  一 一九)
  种种过失,都是理有必至。因此,净土信仰,不可脱离理门四宗而独立理解。禀于净土信仰可能的过失,修净土行者,益发不可不深自惕厉。
  ㈢净土教理的转易与自力他力说
  极乐世界种种怪异的环境,显得有些荒诞;而且念佛往生,厌离娑婆、取执极乐,于诸法有分别取舍,有违大乘法性本空的根本教理。修净土行,境界极低。于是有一辈解人,为净土开脱,以为极乐世界并非实有,只是佛陀诱导众生修行,所作的一种善意欺骗;真正目标,不在极乐世界。这种说法,教内坚决反对,佛语不虚,经证俱在;而且历来蒙佛接引往生的事例不胜枚举,何可遮无西方极乐世界?再者,净土修行,首持信念坚定;假如信念不坚,妄起怀疑,则念佛不切,必不能与弥陀愿力感应道交,往生无望,修行徒劳。是以净土信徒以信念为往生三资粮之首;一切遮无极乐世界之说,均在破斥之列。
  其次,禅家讲求明心见性,三干大干世界,不外一心,迷时分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纵令极乐世界真实不虚,也不必舍弃心性而求往生。“真实心为体,即真如门;缘虑心为用,即生减门;然即体是用,用不离体;即用是体,体不离用。唯即一心,此心平等,则法界坦然;此心变异,则千差竞起。心能成佛成众生,亦能作天堂作地狱,心外无有一法,净土亦唯心所蚬。”基此,以一心收摄极乐世界,以禅法包纳净土,不劳更张改辙,不劳念佛往生。这是禅家中一派见解,不主修净;另有一派,以禅净道理融通,而主张禅净双修。五代永明延寿即是这一派的主脑人物;而言语警策,要以元代惟则为首。
  “净土即惟心,心外无土:惟心即净土,土外无心
  ……十方微尘国土,唯吾心中之土;三世恒沙诸佛
  ,唯吾心中之佛也?知此,则知无一土不依吾心而
  建立,无一佛不由吾性而发现。故十万亿外之极乐
  ,亦唯心之净土;极乐国中之教主,亦本性之弥陀
  也。(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页三O
  四引述)
  这种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显然是对原来净土教理的一种扭转,而以禅门收摄净宗,为净宗原初教理斫不包含。而禅门所以有这种做法,亦可看出净土宗教理实有推进一步的可能与必要。虽然,禅净双修,也有许多困结。(1)如果所谓禅净双修,是以一段时间修禅,一段时间修净,二者迭相运用,如打坐以后绕佛,绕佛以后打坐;则禅是禅,净是挣,谈不上禅净双修。(2)如果是念佛时一面参禅:念佛是谁?一心不能二用,则不是荒废念佛,就是荒废参禅。这固然是禅净双修,然而实际上如何可能?(3)如果所谓禅净双修,是在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以后,再参究念佛者是谁;既热能念,亦无所念;实相念佛,能所冥如。(参考印顺法师净土与禅页一O七)则以净土为初机,禅门为归极,以禅门收摄净宗,不名禅净双修。基于这些困结,净土宗近代祖师,多主专修净土,不取禅法。而且,纵使禅净双修可能,也显不出净土宗念佛往生的殊胜。因此,与其对净土宗教理作转易,不如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净土宗仰赖弥陀愿力加持,以信仰的观念为首出,落实地说,是一种他力宗教。或者有人会说:念佛往生,固然有赖于弥陀愿力加持;但众生若不修持,或者修持而不能至一心不乱,依然不能往生。因此,就众生发愿修持以与弥陀愿力感应道交来说,净土宗是一种自力宗教;至少是一种自他二力的宗教云云。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部份真实。然而自他二力是不并列的,何者为主,何者即决定宗教的性格。净土宗以弥陀愿力的观念为首出,则它决定是他力的宗教。说它是他力宗教,并不排斥它采取自力以为配合。虽然,净土宗之为他力宗教,与流行的神教信仰之为他力宗教亦不相同。神教以上帝与人隔绝,必须仰赖救恩,才有得救的可能;又人们信即得救,所谓祈祷灵修,也不过是为信仰作助力。这里,自力的成份极为微小,更无所谓一心不乱、普渡众生之事了。因此,当我们确定净土宗是一种他力宗教时,正不宜忽略它特具的自力成份。
  丙、结语
  经由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了解:基本上,净土宗是以行持为优位的,以行持为优位,则在教理的弘扬上自然不能如教下各宗之详尽。而事实上也不必如教下各宗之详尽,因为慧故能生定,而定亦可发慧,下手方便有差别,宗旨并无二致。佛教各宗派固然各有其理论与修行方法,但是此较起来,各宗派之间仍然各有轻重差别;行门四宗与理门四宗性格不同故也,其次,净土虽然属于行门四宗,但是它毕竟是佛教的净土宗,和佛教的行门四宗;佛法一味,殊途同归,净土宗的教理不但与其他各宗派的教理不相违背,而且事实上,修净土行者不应排斥经论研习,而应积极地参考其他宗脰的教理,以坚定其信仰。
  在净土信仰和神教信仰的对此中,我们可以看出,净土信仰不是神教信仰,而且事实上优于神教信仰。神教信仰以上帝的救赎为主,未经施洗印不能得救;而且人神隔绝,人终是人而不能成为神;净土信仰则异于是,众生皆可成佛,没有种姓的限制,没有人神的隔绝。其次,就修行工夫来说,人格神教以信仰为主,信即得救永生;对净土宗来说,在净土三资粮中,信仰似乎也占一个重要的地位。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光靠信仰而无实践,仍是无法往生的。因此,归结说来,净土宗仍是以自力修持为主,而以弥陀加被为辅;信愿行相配合,乃能达到修行的目标。可以说,净土宗是一种自力他力二者合作的二力宗教;而净土宗之所以为二力宗教,正是它在性格上优于其他教派而获得广大信奉的地方。
  俗语说:“由生疏产生隔阂,由隔阂产生误会。”这句话颇足以说明今日教内教外各界对净土宗的评鹭,唯有各界平心静气、客观而深澈的理解,才能给净土宗一个适当的评量和定位,还净土宗一个本来的面目。
  摘自《中国佛教》第33卷2期

 
 
 
前五篇文章

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

佛教伦理的价值诠释——读(论中国佛教的主要社会功能)

佛教使命与人间佛教的杰出践行者——真禅大师圆寂十周年纪

佛教素食的种种

佛教唯识学的认知理路

 

后五篇文章

佛教何以成佛家——超验信仰在传统伦理下的淡化

《心识的力量——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引言

佛教禅修思想之研究

佛教“禅修”思想之研究

放松禅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