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土宗史略(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宗史略(一)
  刘果宗
  序言
  净土之信仰,在佛法中,为一极重要之法门,故其在佛法中之意义与价值,学者应有祈了解。
  现在一般人所说净土,便想到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念佛往生,脱离烦恼苦海。然佛典中所称净土与念佛,不但是西方净土,亦不仅是持名念佛,今人其所以特重弥陀净土,持名念佛,此是中国佛教,深受西域传来之影响。中国早期汉末,三国,两晋之译经梵僧,大多是从月支、安息、龟兹、罽宾、康居等地,印度北方来中夏,所译经典,都有间接或直接,传来念佛与持名法门。故中国佛徒持名念佛,与西域传来之经教,实有密切之关连。
  每一思想之产生,每一名义之成立,都有其来源与定义。今先解说净土定义。“土”,又称为“刹土”,即是世界,或地方。“净”,是无染污,无垢秽,有消极与积极二义。佛法中说“净”,每是对治杂染,如无垢、无染、无漏、空等,都是重在否定性,消灭性。然没有染污,即应有清净,如没有烦恼,而有智慧,没有嗔恚,而有慈悲,没有杂染过失,而有清净功德,如此“净”之内容,便含对治性,积极性,所以“净”是一尘下染之无垢纯净,亦即是功德庄严。与西洋学者所谓真善美境界相似,故净土,即是清净之地方,或曰:庄严净妙之世界。
  反观吾人所处之世界,是众苦交集,秽浊不堪,众生是烦恼重重,罪业深厚,弥陀经所称“五浊恶世”,便是指吾人现在所生存之世界,而净土及生于净土之圣贤,与吾人所处之世界,完全相反,故佛法中祈言净,或净土,含有两方面,一是众生清净,二是国土清净。阿含经中说:“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经中更说:“心净则土净”。声闻乘所重视者,是众生身心清净,重在离烦恼,显发自心无漏清净,大乘菩萨,不但要求众生清净,还要求国土清净。众生为正报,国土为依报,有众生就有处祈,如鸟有鸟之凄巢,蜂有蜂巢,有情皆有其依止活动之场祈,学佛者,若专重自身清净,则与小乘人同,若从自身清净,进而更求得世界清净,才显出大乘菩萨之精神。一般说,福德能成就世界清净,智慧能感得身心清净,所以学大乘法者,应勤修福德与智慧,亦即是“成就众生,庄严净土”。
  再讲念佛义,净土教义传到中国,向来一般净土行者,将持名与念佛,合而为一,其实在佛典中,持名与念佛,有时是分别来解释,“念”,是忆念或思惟,般舟三昧经所说之念佛,便是念佛三昧,或名为禅观。佛身相好,净土庄严,都不是一般众生现前境界,必须因名思义,专心系念,使所观庄严境界,明示现前,念心明记下忘,与念相应之慧心,对所缘清净境界,分别观察,如此系心一处,念慧相应,安住所缘,达到“心一境性”,便是念佛三昧成就。此种念佛三昧法,为大小乘所共修,如智度论卷七云:
  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
  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佛。大小乘根本差别,是在有十方佛,与无十方佛之不同。不过修此法门共同点,是专修定慧,心境相应,念佛三昧始能达成。
  再说持名念佛,持名,经论中有时又作“称名”,本不是修行法门,是佛弟子日常生活中,宗教仪式,如佛弟子归依三宝,礼敬仪式时,便称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大乘行者,有十方佛,便简别称“南无某某佛”,如今人有灾难时,跪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所以称佛名号,与礼敬诸佛,称扬赞叹诸佛有关连,都是诚敬归依佛法之心念,表现于身口之行仪。
  念佛,在阿含经中就有,如念佛、念法、念僧为三随念,或加念施、念天、念戒、名六念法门。此为系心思维之念,据经律中记载,佛弟子在病苦时,或于旷野孤单无伴时,或亲情离别时、或遭受恐怖威胁时,在此情形下,佛即开念佛法门。佛有无量功德,相好庄严,大慈大悲,大雄大力,于念佛名号时,即会觉得有威掹之力量来保护,病苦、恐怖、忧患等痛苦,即能减轻或消除,得到安慰,此虽为一般宗教者所共同,但佛法为随顺众生,故亦有此法门。
  龙树十住昆婆沙论卷五载,有难行道与易行道,其易行道,便是念佛,论中所说念佛,初依大乘宝月童子所问经:“应当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次说称念阿弥陀佛等。又说念十方诸大菩萨,称其名号。可见称名念佛,在龙树时代,已极为普偏流行,佛法传来中国,专重弥陀净土,念佛法门,最早传说是卢山慧远及诸贤,结白莲社,集体念佛,然考查史料,远公等乃是重于禅观念佛,据说远公于空中见阿弥陀佛,此正是般舟三昧经所说观相法门。时至北魏昙鸾,依世亲往生论,便著重称名念佛。到唐代,据说光明寺善导,念一声佛号,使放一道光明,此是有名之称名念佛大师。其后法照、少康、不仅称名,而提倡五会念佛,更重音调橙扬高低,以声音作佛事,不但能摄化念佛行者,连小孩也都来参加念佛,故称名念佛,简单易所,遂成为中国唯一念佛法门。宋、明以后,王公大臣、士子庶民,常结念佛社,每集几百人或千人念佛,时至今世,如印光大师,皆重称名念佛。易行道称名念佛,约教化普遍讲,确是值得称扬赞叹,但大乘佛法之深义大行,亦因此而被一般人所忽略也。
  (一)净土思想之探源
  凡一思想之兴起,与当时文化环境,皆有其密切关系、净土思想发源于印度,与其时印度文化,自然有所影响,众所共知印度文化,是多神教之宗教文化,其崇拜对像,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生长与消灭,皆认为是神之力量而使然,后来到梵书、奥义书时代,思考哲学思想,渐次发达,对诸神之崇拜,由繁渐简,大有去多归一之趋势,此所谓大梵天思想兴起时代。佛教大乘经论里,所谓佛陀真身不灭,法身常住,寿命无量,佛光普照,清净安乐等名义,与大梵天抬头思想文化,有很大之关连。
  关于极乐净土起源,在学者间有种种传说,若就梵语学来考察,即是古印度神昆湿签天国起因,极乐原语是由须呵摩提梵语转化而来,而此须呵摩提语,有三义;(1)乐有,或安乐义。(2)乐无量,或极乐义。(3)有甘露,或安养义。于此须呵摩提三义,可能是采用有甘露义,有甘露世界,即是昆湿签天国。由其天国思想,而转化为极乐净土。
  阿弥陀一语,本从阿密嘌多音译而来。又此阿密嘌多、含有
  “不死”义,意译为“无量寿”,故密教称阿弥陀佛为甘露王如
  来,实有其来源,阿弥陀佛,即为甘露王,畏湿签天国主,此在
  梵语学上,实是一自然之转化,如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三
  曼陀跋陀罗菩萨经等古译经,极乐国原语,仍用须呵摩提,或须
  摩提音译,如般舟三昧经行品第二云:
  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
  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世间
  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法。
  (见大正藏十三)
  又在般舟三昧经异译本之大集经贤护分,及大阿弥陀经异译本之无量寿经,便译为“安乐”。又与三曼陀跋陀罗经同本之文殊师利发愿经,更进步译为“安乐国”。综上所述,极乐或阿弥陀之起源:与昆湿签甘露天国,实有密叨之关连。
  又有学者,根据阿弥陀佛名义,及极乐世界方位,采究到阿弥陀,与太阳有关连。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大阿弥陀经,以彼佛光明最为第一,称为诸光明中王。无量寿经举名为十二光佛,梵文无量寿经,说十九种光明,赞叹彼佛光明无量,由此光明义,推想到太阳光明,普照一切,印度婆罗门教,有以太阳为崇拜对象,太阳神名弥陀罗,佛法中虽无此说,但在大乘普应众生根机过程中,太阳崇拜思想,也就方便被含摄到阿弥陀中,此证有二:
  (一)观无量寿经,第一观便是观日落,经文曰: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
  方三霄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
  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
  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
  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见大正藏卷十二)
  由此再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此即是以落日,为根本曼茶罗,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便依观太阳而生起显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是中国人之看法,在古印度人心目中,落日是作为光明之归宿,所依处,太阳落山,不是消失,而是一叨光明之归藏,明天太阳东升,即依此为本,而显现。佛法说涅槃为寂灭,为本不生,于此寂灭无生中,而起无边化用。佛法是以寂灭为本性,落日亦如此,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究竟所依。
  (二)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落日处”。因此,阿弥陀佛,不但是西方,而特别重视西方落日,直言之,此实是太阳神崇拜之净化。摄取太阳崇拜之思想,而于一切无量佛中,引生出无量光佛名号,此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思想,极自然之转化。
  净土,为大乘佛法思想之精华,亦是大乘行者,所追求之理想;此种思想,在小乘经典中,尚未普遍俱体见到,到大乘经典中,如初期股若经,阿閦佛国经,无量寿,华严,法华,宝积等经,已渐俱体化,说有十方诸佛净土,菩萨初发心时,皆发愿净佛国土,庄严世界,诸菩萨欲戍无上菩提,必先要庄严国土,始能达到成佛愿望。如众所熟知之阿弥陀佛,在因位为法藏比丘时,所发四十八愿中,首先是庄严国土,而后得成阿弥陀佛,此虽只引阿弥陀佛一例,然亦为诸菩萨修行佛道时之共愿。于十方诸佛净土中,演为俱体而发展最早者,当是般舟三昧经所说之阿弥陀佛净土,道行般若经,及阿閦佛国经,所说之阿閦佛净土。
  般舟三昧经之出现,如日本学者望月信亨氏,根据本经内容记事,而推测为西元一世纪左右所编纂,如本经卷中授决品第十,有佛悬记云:
  我般泥洹后,是三昧者当现,在四十岁,其后不复现,
  却后乱世,佛经且欲断时,诸比丘不复承用,然后乱世;
  时,国国相伐,于是时,是三昧当复现阎浮提内,用佛
  威神故,是三昧经复为出(见大正藏第十三册)。
  据此般舟三味经,佛灭四十年间,流行于世,其后隐没不现,后乱世诸国相伐,佛经欲断时,此三昧法再出现于世。此即暗示般舟三昧经,编纂年代,是在乱世,国国相伐后编成。又同本异译之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隋合那崛多译)第三戒行品,经文云:
  佛告贤护菩萨言:我灭度后,此三昧经,于阎浮提四十
  年中,广行于世,而后五百年末一百岁中,正法灭时,
  比丘行恶时,诽谤正法时,正法破坏时,持戒损减时,
  破戒炽盛时,诸国相伐时,当斯之际,颇有众生炽然善
  根,往昔已曾亲近诸佛,供养修行植善种子,鸟彼诸丈
  夫辈得是经故,此三昧典,复当行于阎浮提。据此,佛灭五百年末一百岁中,乱世诸国相伐,正法灭时,此正指阿育王死后,印度全国扰乱,西元前百八十余年顷,薰迦王朝始祖弗沙密多罗勃兴,灭孔雀王朝,于摩揭陀,迦湿弥罗等地,大行破佛,弗沙密多罗王破佛事,在杂阿含经第二十五,阿育王传第三,大昆婆沙论第一百二十五等,皆有记载,若此般舟三昧经编篡,望月氏推测,在西元一世左右(即是佛灭后四、五百年),或近乎史实。又般舟三昧经,及道行般若经第六等记载,有痴人,诽谤此等经,不是佛说,是魔作,不可信,此正是指大乘教兴起,小乘行者,破斥大乘经非佛说。大乘经教兴起,特别是般舟三昧经,于定中见阿弥陀等十方诸佛,可见初期大乘行者,对此般舟三昧法之重视。
  弥陀净土之信仰,最早流行于北印度,及西域等地,如慧印三昧经记,有瓶沙王第一夫人拔陀斯利(阿合世王母)、生后男子须呵摩提,见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记,韦提希愿生西方,大悲经第二记,北天竺祁婆迦比丘,修积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命终后生西方无量寿佛国,大法鼓经卷上记,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佛涅槃后八十余年,正法灭,比丘持佛名,宣扬本经,百年寿终,生安乐国,文珠师利经记,文殊师利,面见阿弥陀佛,愿往生安乐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四十,亦有普贤愿生安乐国记载。又龙树十住昆婆沙论,其易行品中,称名不退,以三十二行憩,赞叹阿弥陀佛,入楞伽经第九,有悬记龙树于南天竺国出世,破有无见,说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依此等经论记载,可知弥陀净土,在龙树时代前(西元三世纪),已相当盛行。
  至于阿閦佛净土信仰,亦为印度最早之净土思想,然二佛净土信仰流行,在时间上,究竟是同时,仰或有先后,因资料缺乏,无法判断,据望月信亨净土教概论记述,阿閦佛净土流行,可能比弥陀净土还早。道行般若经第六卷,恒竭优婆夷品,记恒竭优婆夷,当来弃女人身,生阿閦佛国。又维摩诘所说经卷下,见阿閦佛国品,维摩诘从阿閦妙喜世界,来生此土,其他如大品般若经第二往生品,海龙王经第四法供养品,菩萨处胎经第七紧那罗品,须赖经,大般泥洹经第二金刚身品,大方等陀罗尼经第三等,皆有记述诸人往生阿閦佛国事,若就阿閦佛国经内容记述,阿閦佛国净土,比对大阿弥陀经所记阿弥陀净土事迹来看,其编纂年代,应在大阿弥陀经前,其所述净土境界,简略朴实,没有弥陀净土庄严富丽,其记因地发愿,只有十八。比大阿弥陀经四十八愿文,少而无装饰,近乎原始大乘经典,其十八愿中,无三恶趣,无有疾疫,八味池水之四愿,与道行般若经四愿义同。无犯十恶,地平无秽,悉皆一色,同一种姓,无有邪聚,国中无王,衣服自然,饮食自然,光明无量,具足善平等十愿,与放光般若经各愿,大体一致,由此可知,阿閦佛国经,与般若经等关系密切。
  在阿閦与弥陀二佛净土外,尚有弥勒净土,此一净土思想之流行,在印度,在中国,都有其信奉与实践者,弥勒汉译为慈氏,因地修行,以慈心利他为第一,今为一生补处菩萨,往兜率天,当来下生成佛,三会度生,实现人间净土。此一净土记载,最早渊源于阿含经典,如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记世间人筹,从减劫,增长到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所说教法,所有弟子,与今佛(释迦)相同。中阿含卷十三,说本经,说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下生,世间净妙。增一阿含卷四十四,十不善品,记弥勒在鸡头城出世,弥勒当说三乘教法,并说明弥勒与释迦佛关系。此等经文皆有详述,将来弥勒净土情形(见大正藏第一二册阿含部)。可知此一净土思想,在小乘佛教时代,已有相当流行。比阿閦、弥陀二佛净土盛行还早。小乘人虽不信有十方佛,但过去七佛,及弥勒未来成佛事,还是共祈信仰。起初弥勒净土思想,含有二义:一是上生兜率天净土,二是弥勒下生,实现人间净土。在弥勒所说六部经中,弥勒成佛经(有三种译本,现存者为罗什译,弥勒大成佛经),及弥勒下生经(有三种译本,现存者有竺法护,罗什二种译本,见大正藏第十四),都有详细说明弥勒下生成佛,实现人间净土种种现状。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明众生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当来亦随顺弥勒下生问浮提”,净化人间,故弥勒净土,与阿閦,弥陀二净土下同,不重视天国净土,他方净土,乃重视人间净土之实现。可是到后来,一般修弥勒净土者,大多偏重上生兜率天,而忽视弥勒下生人间净土,始有逃避现实,而有上生天国色彩。求生弥勒净土,在印度,初有婆须密,垢路尸利,僧伽罗刹,后有无著,师子觉等,传说皆上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在中国,初有晋释道安,法遇等,后来唐玄奖,窥基等,皆是弥勒净土信奉者,及至近代太虚大师,慈航老法师,及其弟子浩霖法师,亦是热心弥勒净土弘传者,可见弥勒净土教义,在中国虽不及弥陀净土信仰,普遍广大,但也未曾绝灭。中国古德云:“诸经所赞,尽在弥陀”。此虽是诚实者言,但也道出中国净土行者之偏差,中国净土教弘传,不是佛法中净土教整体均衡发展,而是弥陀净土偏重之弘扬,故学者如欲了解大乘佛法中,净土思想全貌,应从多方去研究考察。
  今就如上所述三佛三净土内容,再加比较研究,有月明童子经,说月明菩萨,先发心修行,求生阿閦佛国,从阿閦佛国没,再生阿弥陀佛国。又有决定总持经,说有月施王供养辨积菩萨本生,此辨积菩萨,即为东方阿閦佛,而月施王,即是阿弥陀佛。据此二经记载,是先阿閦而后弥陀。然据贤劫经说,净福德众音王子,供养护持无量辩幢英变音法师,此法师乃是阿弥陀佛,而王子即是阿閦佛,而王子有千子,即是贤劫干佛,此于贤劫千佛前,合明阿弥陀与阿閦佛,据此则阿弥陀是先于阿閦,此东西方所显现之净土,内容虽有不同,但从全体佛法说,阿閦译为“下动”,表慈悲不嗔,常住菩提心,依般若智,观真如理,此是重在发心及智证。阿弥陀译为“无量”,以菩萨大愿大行,如无量寿经说四十八愿,华严经说十大愿王,庄严佛果功德,一切光,寿,皆无量,不可思议,此是重在佛果功德。即以阿弥陀佛净土,为佛果究竟圆满,阿閦佛净土,是从菩萨发心,智证真理。此二佛二土,一在东方,一在西方,如太阳从东方归到西方,而菩萨行道,初从发菩提心,悟证法性理,而到成佛,此在密宗,东方阿閦为金刚部,是坚固不动义,西方阿弥陀,为莲花部,乃庄严佛果义,故此一束一西,二佛净土,是说明菩萨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亦可解释是弥陀为本性智,而起阿閦始觉智,亦即从菩萨因地,到成佛果位,为大乘修学者,必经之历程也。但现在一般净土行者,忽略阿閦佛净土,偏重西方极乐世界,不知如来果德庄严,必要从菩萨智证而来。唯有“以无所得”智,宁能“得无所碍”果。若忽视理智彻悟,即不能实现果德圆满。若专重果德起信,不免与一般神教,唯重信仰者相同,在大乘佛法健全之发展中,在大乘行者完整阶次中,理智悟证,与事相圆满,是二者缺一下可,印度佛教,即渐有偏重顷向,中国佛教,始终走向偏差,不是忽略此,便是忽略彼,如主顿悟禅者,不事渐修,三藏教典,视作文宇障,净土行者,专事净土美妙赞仰,少来福慧双修,不求自他兼利,只求早离“五浊恶世”,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几乎妇孺皆知,而阿閦佛国,却无人实修,此实是净土教修行者,一大偏差也。
  阿弥陀佛有净土,弥勒菩萨也有净土,今研究此二净土相互关系。如前所述,西方净土,是代表佛果清净庄严,弥勒净土,是人间净土,代表在五浊恶世中来实现。换言之,西方净土,是他方净土(与禅师所主张唯心净土不同),而弥勒净土,即以此世界为理想之净化净土。此世间,此时称为贤劫,在贤劫时有千佛出世,正法华经说:
  临寿终时,面见千佛,不随恶趣,于是寿终生兜率天。命终时面见干佛,即是贤劫千佛,生兜率天,即是往生弥勒净土。
  又依观无量经等记述,修阿弥陀佛观,能见现在十方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此极乐世界,亦有干佛,所现净土,与兜率净土相等,贤劫千佛,亦是佛佛平等,故此若就佛果功德圆满讲,弥勒净土,似乎不及弥陀净土究竟圆满,若就切身处世,净化世界说,贤劫中众生,皆希望此五浊恶世灾难,早得救济脱离,故弥勒净土,于此世界实现,更为切合实际,修净土行者,应求成佛之究竟圆满,但对此世界净化实现,亦应是急切需要,如此行菩萨道,守不会有所偏差。(未完待续)
  摘自《海潮音》总第81卷8期

 
 
 
前五篇文章

净土宗史略(十二)

净土宗史略(十三)

空与无我(八)——佛教的言语观

空与无我(九)—佛教的言语观

空与无我(二)——佛教的言语观

 

后五篇文章

戒律的开遮持犯

读《金刚经》有感

大乘佛教中的三部经典

成佛资粮──随喜功德

马一浮论诗与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