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九:谈众生发菩提心之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九:谈众生发菩提心之因
  智 铭
  在现象界所能见或者是所能感触到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因果关系。而每一事物之因最为重要,佛陀也最为重视。家生之所以发菩提心,自然更是有因。个因不是一个,而是有多个的差别,那末,家生发菩提心之因是什么,善生不知道,所以他请问佛陀说:
  “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今听说因,有二种:一者
  、生因;二者、了因尸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
  因耶?”
  善生听了佛陀的演说众生发菩提心因缘以后,认为六师外道的说法是无因果。其实,六师外道并不是无因果,而是昧于因果,也就是佛陀在前面说的,外道将果说为因,将因说为果;或说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所以发生了颠倒的现象,而如来所说因果,才是正说因果。善生昕了解如来所说的因,有生因、了因二种,但不知佛陀所说众生发菩提心的因,是生因呢?还是了因呢?
  所谓“生因”者,是说能生果之因,因为这因有能生的作用,所以叫“生因”,例如有草木的种子,才能生草木,所以种子是生因,而草木是所生之果。
  所谓“了因”者,就是能将果显明者,就是了因,如灯能照物,灯只能将被照之物一一明了而显现出来而已,但该物是早巳存在的,灯照不照,不妨碍它的存在与否,只是有灯相照,物即显了,无灯相照,物即隐匿而不现,但物始终存在。所以灯之照物,是了因。
  现在佛陀说了家生发菩提心的多种因缘以后,善生所不明白的是,这些发菩提心的因,是无中生有的生因呢?还是本已存在的了因呢?所以才再请佛陀开示。佛陀说:
  “善男子!我为象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
  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
  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烦恼、业、器。
  言四因者:所谓四大三百五因者:未来五支。言六因者:如
  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
  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
  。十一因者:如智所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妩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
  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
  世间的法,无论其为有漏法,无漏法,都有多重的因,也有多重的果,家生发菩提心,当然也有多重因,并不是只有生因,或者只有了因。佛陀在回答善生的这段话中,具体地列出了十二因。佛陀将每一因都自我加以解说:
  一因者:即是生因,其意义前面已说明过了。
  二因者:即生因与了因,这二因的意义前面也说明过了。
  “三因者:是烦恼、业,器”:“烦恼”是苦的根本,有烦恼才有苦,家生不能忍受苦,思有以解脱之道,认为发菩提心即是脱苦的方法,所以“烦恼”成为发菩提心之一因。“业”者,是由烦恼的聚集而成的,例如贪色欲而有烦恼,烦恼集而戍业。有业即有苦,象生为脱苦而发菩提心,所以“业”也成为发菩提心之因。
  “器”者就是根器也叫根性,造什么样的业,即成什么样的器。凡修善业,成就了善根器,就会发菩提心;若修恶业,成就的是恶根器,具恶根器的象生,不容易发菩提心,如“法华经”提婆品中说:“女身垢秽,非是法器。”由此可见,凡作恶业,成就垢秽根器者,不能发菩提心。所以善根器即成为发菩提心之因。
  “四因者,所为四大”:所谓“四大”者,就是地、水、火、风。象生的“身”与“心”都是藉四大而成器,身是外器,而心是内器,有了这内外器,才能发菩提心,若没有这四大所成的内外器,就不可能发菩提心,所以四大即成为发菩提心之因。也有人将四因说为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绿、增上缘为四因,这说法典佛说有别,所以我们仍以佛说的地、水、火、风为发菩提心之四较正确。
  “五因者,未来五支”:这未来五支,就是指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有、生、老死等这五因缘,这五因缘是现世所造之业果,成为未来生、老死的因。家生循这五因而发菩提心。昕以这五因缘即成为家生发菩提心之因。
  “六因者,如契经中听说六因”:所谓“契经”者,这是一个普通的经题名字,凡佛所说的经,都可以说是“契经”,因为佛所说的经,无不上契诸佛之理,下契家生之机,所以才名之为契经。如外道所说的法,既不契佛理,又不契家生之机,所以不能称之为契经。契经中所说的六因,在大小乘经典中都如此说:那就是一者能作因,二者俱有因,三者同类因,四者相应因,五者逼行因,六者异熟因。这六因者,是指一切有为法之出生,必有这六因。发菩提心是有为法之一,所以这六因也成为发菩提心之因。
  “七因者,如法华说”:“法华经”中并无有发菩提心七因的具体说法,但该经中有“十如”的说法,所以有些佛学者,认为“优婆塞戒经”上所说的七因,就是“法华经”所说“十如”的前七如,即:一者如是相,二者如是性,三者如是体,四者如是力,五者如是作,六者如是因,七者如是缘。“法华经”认为一切的法,都具有这“十如”,而前面的七如,即成为象生发菩提心之七因。
  “八因者,现在八支”:这“现在八支”者,是指十二因缘法中现世生命成就的八大因缘,那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因为有这八因缘,才能成就为一有作有为的家生,所以这八支,即成为家生发菩提心之因。
  “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这二句中听说的“大城经”、“摩男优婆塞”经,现在的藏经中无,可能是尚未译出,也可能是译出后散迭。太虚大师认为有待考证。所以“大城经”所说的九因,“摩男优婆塞经”所说的十因是什么,也有待考证。唯“十因”在“瑜伽论”第五卷中有列,那就是:一者随说因,二者待观因,三者牵引因,四者生起因,五者摄受因,六者引发因,七者定异因,八者同事因,九者相违因,十者不相违因。但这十因是否就是“摩男优婆塞”经中所说的发菩提心十因,也有待考证。
  “十一因者,如智印说”:据太虚大师说:汉文“智印经”中的十一因不可考,但其中有说七因发菩提心。七因者即:一者如佛菩萨发菩提心,二者正法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三者见诸家生象苦所适,起大悲念发菩提心。四者菩萨教余家生发菩提心,五者布施发心,六者因他发菩提心而发心,七者见如来相好庄严与闻佛教而发心。汉译的“智印经”中为什么只列这七因呢?或者是将十因简为七音吧!而“优婆塞戒经”则未予简暑,所以二经所说发菩提心因有多、有少的差别。是否如此,也有待考证。
  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所谓十二因缘者,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相缘而发菩提心,所以名为十二因发菩提心。
  佛陀将发菩提心之因,由一个而至十二因,都以列举的方法,一一列举了出来,只有其中的九因、十因,仅列其所出的“大城经”、“摩男优婆塞经”,但二经不可考;又十一因中所列“智印经”中,仅有七因发菩提心。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说法呢?因为佛经的译出,因译者不同,译出的年代不同,藏经收录的疏漏等等因素,都可能产生错误。无论佛陀如何不厌其烦地列述了多少发菩提心之因,但仍不能尽说,所以又告诉善生道:
  “善男于!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
  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者:“有漏”就是“烦恼”的别称,凡是含有烦恼的事物,都名之为“有漏法”,世间事无一没有烦恼,所以世间事尽为有漏法,每一有漏都有其一因或无量因。例如一男一女之结为夫妻,这只是一个有漏法,但促成他们二人结为夫妻之因,则不知有多少。因此,世间有无量的有漏法,就有无量,无边的因。
  “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者,“无漏”是对“有漏”而说的,凡是离烦恼的出世间事物,尽为无漏法。佛法都是出世的无漏法,但每一无漏法之因,也是无量无边的,例如一位菩萨之由有漏家生起修,经无量扨而成就菩萨果,他成就菩萨之因,就无量无边了。
  总之,一切的“法”,无论其为有漏、无漏,都有无量、无边因,“发菩提心”这一法,当然也有无量无边因,上面佛陀所列的一因至十二因,只是暑举而已。
  “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这裹所说的“有智之人”不是指有漏家生的有漏俗智,而是指已发菩提心,修无漏出世法的无漏智,唯有无漏智,才能尽知一切法,如果欲尽知“发菩提心”之因,非具有无漏的一切智不可。但世间人谁具有这一切智呢?唯有如来一人,所以如来名为一切智,也就是说:凡具一切智者即是如来。这句话是佛陀告诉善生:要想尽知发菩提心有多少因,非要修具一切智成就如来果不可,否则是无法尽知无量、无边发菩提心之因的。
  摘自《内明》239期

 
 
 
前五篇文章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十:谈菩萨为什么修悲心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十一:谈修悲心的重要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三——谈优婆塞发菩提心因缘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二十六:谈菩萨修自利利他之道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二十七:谈菩萨如何说法度众生

 

后五篇文章

用“无常”对治“纵情肆欲”

永明延寿的华严思想

永明延寿大师《禅净四料简》解析

永明延寿禅师传

永明延寿“禅净双修”之探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