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无常”对治“纵情肆欲” 刘欣如 北美洲首屈一指的华语世界日报,近日用大字标题转载纽约时报一则消息——“美式生活新趋向:追求财富纵情享乐”,接著有副题:“许多美国人烦透了节食减肥养生,回过头放纵口腹享受,满足欲望”。其实,这是旧闻重刊,也是其他经济发展社会的普遍现象,像台湾也是这样……但看在学佛人的眼里,这是绝对不正确,勿宁说,有极大偏差,甚至说是愚痴也不为过。 那段报导说,许多美国人在今年(一九九四)的新希望不是过健康、节制和完美的生活,而是沉醉在纵情逸乐的欢愉里……民意调查的结果,美国人正以吃喝玩乐向近几年来节衣缩食复仇的生活方式日渐普遍……乳品、牛肉、猪肉、糖、零食、快餐和烟草业厂商,都乐见自己的销售业绩上升,民意的购买欲热络。 例如一位酒品公会的主任说:“人们开始放松了,不再被健康和运动冲昏了头。” 另一位公共卫生的专家干脆指出:“这十年来人们对健康生活习惯有戏剧性转变,知道要改变身体不那么容易。 外人也许会惊讶美国人生活态度在转变是何居心呢?因为无风不起浪啊?原来,美国人缺乏耐心,厌烦了许多专家们的劝告。详情且听雷德克里夫学院的卡明朗教授坦率说遇的一句话: “大家吃减肥食物吃了好几年,不但体重没有减轻,工作上还被炒鱿鱼,日子依旧不快乐。” 以上不是断章取义来讥讽美国人,而是重点凸显他们的生活转变,而这种转变极不明智。俗话说健康即财产,也是幸福,然而美国人追求财产与幸福的方式,未免太短枧,太肤浅了。总之,他们彻底沉迷今朝有酒今朝醉,以为那是生活的全部,和快乐的究竟,其实,美国人错啦!造就难怪美国有那么多心理医生,照样控制不了节节上升的犯罪率和自杀率,原来重要原因出在这里。 如只从这项标题看时,有几点值得学佛人来思考。第一是减肥的问题,第二是口腹之欲,第三是纵情享受的生活态度。 第一,说真的,肥胖的身体是后天造成,也是自己造的,且跟饮食关系最密切。以前的人,都怕三餐没有营养,或没吃鲍会妨害健康,例如面黄肌瘦、四肢无力,也容易生病,而今吃得超多营养,且能吃得不停,不知节制。走到街上,不说成年男女的肥胖者多得是,连中小学儿童也不乏小胖子,足见现代人饮食太充份,甚至过量而不去控制。那么,解铃仍需系钤人,若想减肥来维持健康,求人不如求己,只看有没有决心而已。 《法句譬喻经v也提到一位波斯匿王的减肥经过,因为他肥胖得像条大猪;连搭车、走路、睡觉和上下床都有困难。有一天,他在侍卫扶持下,手持拐杖,专程去请教佛陀。佛陀看他很辛苦支撑身体,说话也在喘气,便开示说; “大王呵,人的肥胖有五种原因。第一是吃太多,第二是贪睡,第三是耽于享受,第四是不劳心,第五是不工作。这样,才会使身体肥胖又臃肿。若想减肥,当然要少吃,努力工作,自然能瘦下来。” 接著,佛陀还特地作一首偈说: “知道节食,自然会减少苦恼;身体轻快,延年益寿,何乐不为呢?一 国王听了欢喜之余,果然回宫以后,信受奉行。只见他每逢吃饭,便吩咐厨子唱出佛陀那首偈文来提醒,不久,身体便减轻了。而后还能自己走路到精舍向佛陀致谢。 第二,美国绝不是个鸟不生蛋的坏地区,反而是雨水充沛、天气温和、不必靠农药也能有丰收的天府之国。历史上既很少天灾,也罕见人祸,故使美国人从不知饥饿为何事?不料,他们忘了饮食只是生物的基本欲望,不能老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依佛教说,人除了“世间”饮食,还有“出世间”饮食;前者在滋养色身,而后者在培养悟智。在此,恕我只概略地谈谈世间饮食。 这方面有四种,那是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 其间,只有段食指物质食物,倘若美国人的吃喝只在满足口腹欲望,那显然是指段食了。这是分段而食,一般人一天吃两餐,三餐或四、五餐。现代食物不仅内容丰富,种类又多,连外表包装也很美观,都难免引起人的食欲。所以,我常常看见美国人一边作业、一边口里嚼口香糖,拚命吃不停,简直随自己高兴,想吃就吃,这样沉迷在吃的方面,真不是好现象。 若说三、四十年前,在台湾,我们会被人请吃饭,或跟好友去打牙祭,多半要补充营养,满足口腹之欲。而今这些目的已经过时了,那些场面只成了应酬聊天,谁也不把山珍海味,满桌佳肴看在眼里,早已没有胃口,反而成为应付的形式。 触食指透过接触使色身舒服,得到快感。例如满街的三温暖、按摩院、电影院、柏青歌店……也是一种食物。 思食是用思想来维持生命,那就是生存意志,如果万念俱灰,活得不耐烦的人,常常会自杀。在现代社会可别小看这种思食,愈是工商业社会,人情淡如薄纸,精神很空虚,便很容易在思食上出差错,美国社会尤其严重。我想,正朝工业化迈进的台湾也不要掉以轻心。 再谈到识食,那是人的精神主体。台湾的普献法师在中坜市慧光佛学会宏法时,也提到识食的内涵说: “根识的休息叫识食。例如我们睡著时,前七识都停止作用,可是我们并不死;睡觉也是死的一种,睡时迷迷糊糊就是“小死”,呼吸停止叫做“大死”,人睡著了,一下子就醒过来,因为有第八阿赖耶识还没离开,只是根识暂停活动的休息状况,叫做“识食”。”这样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最后,谈到美国人纵情肆欲的生活态度。说真的,岂止大多数美国人造样,眼前在台湾的国人何尝不耽于吃喝玩乐,而很少见到文化活动,惟因如此,才被人讥为暴发户。这是很不雅的名词,也不是学佛人要赞叹的。 我时常暗忖,如果人的双眼只爱看美色,耳朵只想听佳音,鼻孔只去闻香气,张口只要尝五味,身体只去触快感,或心存妄念的话,便自然懒得去提升更高的心灵层次,或开拓更宽阔的精神领域,创造更完美的人间净土了。结果,所谓人类尊严,人生价值就成了一句空话。不论如何,过份纵情肆欲,迷恋感官等欢乐,绝对显现不出人生的价值,和庄严的人性。记得前几天洛城菩提寺一位名叫珊蒂的女居士,从欧洲旅行回来后,很感慨地告诉我: “虽然美国人和欧洲人都是白人族裔,但是,欧洲人的体态都很均匀,衣著也整齐,说话举止亦斯文,而不像美国到处有大胖子,衣冠褴褛,说话口沫横飞,连走路的样子都不一样……。” 这使我想起当初一位德国友人的话:“我们只有钱财不如美国人多,文化可不比他们差。不客气地说,他们太没有教养……。” 当年我听了半信半疑,错愕了半晌,而今读到纽约时报的这则转讯,也不禁心有戚戚焉了。 写到此,我想起佛经上有两首偈值得美国人警惕和奉行: “世喜悦欲滋润,亦喜驰逐六尘。彼虽向乐求乐,但唯得于生灭。” “随逐爱欲人,驰回如网兔。缠缚于烦恼,再再长受苦。” (都出自《法句经》) 佛友们倘若也怀有类似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便得用“无常”来对治,因为那是昙花一现的欢乐激情,诚如佛陀告戒波斯匿王的话说: “世人不知生命无常,放纵情欲的享受,而不多造福时,死后神识会离去,也只留下一座坟冢。所以,智者要养神,愚者只会养身。” 总之,年岁一年一年在增长,若只知计算土地买几笔、房子添购几栋,冷不防“无常”一到,措手不及,连一块砖瓦、一个硬币也带不走,只有恶业和善业随身去,懊悔也没用。《杂阿含经》上说: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学佛便要乐意信受造句话。 摘自《菩提树》1994年5月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