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千手手眼观世音菩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千手手眼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赫赫红莲安足下,弯弯秋月锁眉头。瓶中甘露常遍酒,乎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一:这号每个人都能朗朗上口的觊世音菩萨偈赞。所谓一家家弥陀,户户观音一,观音信仰已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千余年。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日尺九月十九日的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教界各寺院率皆举行隆重的纪念法会。一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号了。
  中国人对于“观世音菩萨:一圣号的熟悉,来自《法华经》(苦门品”,我国通行的《法华经》是由鸠摩罗什所译。<普门品>盛行民间的肇因,要溯及五胡乱华之时。当时的北凉国王沮渠蒙逊害了大病,正在群医束手,百药罔故之际,一位来自印度的译经法师昙无谶,劝他王诚读诵(普门品”,即可消障除病,使身体恢复健康。冱渠蒙逊遵照法师的指示读诵,大病遂不药而愈。此后,不但国主教令国人读诵(普门品”,其灵验的傅誉亦下陉而走,—普门品”遂成为《法华经》中与我国人民最有绿的一品。
  观世音菩萨呈多劫以来的应化圣贤,年代邈远,其最初示迹囚禄已无从稽考。倒是有两本书记载苦观世音菩萨的事迹,可以作为参考;一本是《编年通论》,一本是《汝川志》。在编年通论的第十卷说到: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废持戒津,梵行高峻,常受天人供养。有一次,他问天人,观世音菩萨的本迹因缘是怎么一回事?天人告诉他,在久远的过去劫以前,有一个庄严王,他的王后是宝应夫人,生有三个公主。长公主名妙严、次公主名妙音,三公主名妙善,而观世音菩萨最初示现人间,就是庄严王的三公主。
  根据《汝志洲》的记载则是:春秋时代有位诸侯楚庄王,他有三个女儿,其中三公主叫妙善。楚庄王身染重病,医生说要亲人的眼睛和著药吃,方能痊愈。妙善公主便把自己的眼睛挖了出来调药给父王服用,果然治好了病,使楚庄工大为感动。从来妙善公主出家修道,楚庄王还给她盖了一座寺庙。经过数载苦修,妙善公主终于圆成正果:不仅恢复了眼睛,更现出了干手干眼的庄严宝相。据说,观世音菩萨干手干眼的典故除来自《大悲心陀罗尼经v,也和这个故事有关。后来,民间传说观世音菩萨是妙庄严王的三女,极可能就是以上两说综厶口的结果。
  佛菩萨示现人间,大部份是应化身。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其余很难考证出详确的历史:这些不曾降生人间的圣贤,如文殊菩萨即被视为般若智慧的人格化、观世音菩萨便是慈悲精神的具体示现。中国佛教历史上,传闻许多祖师大德都是佛菩萨的乘愿再来,像是:梁武帝时达摩祖师是观音应化,布袋和偷与傅大士是弥勒应化。唐太宗时丰千禅师是弥陀,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而杜顺和尚亦是文殊应化。唐肃宗时韩国金乔觉是地藏应化。吴越王朝时长耳和尚是燃灯佛应化、永明寿禅师是弥陀应化。清乾隆时的达天禅师则是地藏应化:::等,凡此种种,举不胜举。目前流传民间的佛菩萨圣诞,就是以上述应化贤圣僧的生日来作为纪念的。
  让我们言归正传。《楞严经v云:“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抄大会中授记我号观世音,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逼十方界。”这段经文大致勾勒出观世音菩萨的特质。观世音菩萨在唐代又称“观音菩萨”,是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产生的称呼。“观世音”三字可分就修行和证果两方面言之。据《楞严经v,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式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人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最后乃至“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由于此一“观世音菩萨法门”之修持,便证得了如下果位:“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台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初于闻中,人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举凡世间的音声,有动相、有静相。动相部份由外境六尘引发,所感为妄心:静相是粗妄想销落之后所现的清净境,这仍旧执著一个清净的境界,还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背觉合尘,被境所转:真心不为物役而能转物。一般人耳根总是向外分别声音,以致由于外境的赞叹或诽谤,牵动了内心的贪嗔爱恶,乃至犯下杀盗淫妄等恶业,枉受轮转生死的苦报。因此可知,观世音菩萨以清净心“观照”耳根所闻之声,在一念无杂,动静二相自然廓清后,豁然证入法性。“一根反源,六用解脱”,随用一根以证得了自性清净心,则其余五根自然清净解脱。“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耳根圆通”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的法门,也是《楞严经v最推崇的修行方式之一。
  由于耳根圆通“递闻十方、了无质碍”的特性,使得观世音菩萨证果后,能够“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台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并且神通自在,以十四种无畏功德救度十方众生。这时,宇宙间任一角落的众生若陷危难,依照菩萨的果德和誓愿,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得解脱苦厄。如《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悲华经)也提到:“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忧愁孤穷,不得救护,穷其心力,无法脱苦:若心中念我,称我名字,无论我在何处,咸以天耳闻之,天眼观之,脱其苦恼。”以上,是观世音菩萨所证果位的功德和特性。
  在唐朝玄奘大师译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将观世音菩萨译为“观自在菩萨”。这是因为梵文原意含有“观照万法,任运自在”的意思,故玄奘大师在心经中将之译为观自在菩萨。目前流行的心经,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然而,心经自古以来共有七种汉文译本;玄奘属于第二译,初译则出于鸠摩罗什之手。所以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已学习了心经,并对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心。根据大师自己的叙述,在他西行取经的旅程中遭遇了不少天灾人祸,都是靠著念诵心经和祈求观世音菩萨,才安然地度过。
  《悲华经v提及,阿弥陀佛涅槃之后,观世音菩萨将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佛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又据《观音三昧经》里释迦牟尼佛说,观世音菩萨早在他之前成佛,号“正法明如来”,由此可知菩萨实为古佛再来。当时,释迦牟尼在正法明如来法运下作一名苦行弟子:如今,观世音菩萨又以释迦佛的弟子示现—他们彼此互为弟子,这是度生方便,也是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
  就法性而言,佛菩萨并无男女之分。(普门品)说得很清楚,观世音菩萨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能设定菩萨为男身或女身。根据研究,中国的观音圣像在唐朝以前,总是现大丈夫相的,唐以后才有女相观音出现。在谕伽施食法门中的鬼王—面然大士,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由此可知,菩萨既可以变为鬼王,当然能够自在变换男、女身了。又据经论,观世音菩萨也化身为色界大自在天的天主。因此,菩萨真是周遍十方,不可思议!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有千手千眼、六观音、七观音……乃至卅二种应化身。在《楞严经v中,观世音菩萨曾自述:“由我初护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并且能够化现一首、三首、五首……乃至千首万首;二臂、四臂……乃至干臂万臂。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所以我们可以了解,观世音菩萨种种的神通变化,方便示现,无非修持(耳根圆通法门),达到极致妙果所开发出来的。
  吾人常言:“显密圆融。”而密教中的千手观音,即是从大悲观音变化而来:圣观音从大慈观音变化而来;马头观音从师子无畏观音变化而来:十一面观音是大光普照观音的示现:准胝观音是天人丈夫观音的示现;如意轮观音则是大梵深远观音的示现……等等,可说不胜枚举。因此足以见得,显教密宗原无二致。在西藏密宗,四臂观音的六字大明咒“奄嘛呢叭咪叫”更是当地人民每日必诵,一如汉地的“阿弥陀佛”名号。
  然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究竟在何处呢?根据《悲华经》、《无量寿经v、《观世音受记经》……等经典,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他在阿弥陀佛因地做转轮圣王时,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未来,弥陀入灭后,观世音菩萨继之成佛,号“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国土是“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据说比现在的极乐世界更要庄严殊胜!
  这样看来,观世音菩萨似乎应该是常住于西方极乐世界了。但是,《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又提到:“于此南方有山,名补陀洛,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据近代专家的考证研究和实地考察,“补陀洛”是位于南印度的一座山丘。?八法界品”如此描写补陀洛:“海上有山乡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逼满,泉流池沼悉具尼。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又被认为是在南印度了。但依照我国民间的信仰,菩萨的道场就在浙江省定海县的普陀山。又,西藏的佛教徒咸信这个世界有如一朵莲花,西藏的拉萨为莲花的中心,是观世音菩萨的净土。
  究竟,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何处呢?太虚大师说得好:“清净为心皆补但(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换言之,只要我们遵循观世音菩萨的行愿,在身、口、意上切叨奉行,则当下就是菩萨的示现。据“千手陀罗尼经”的记载,观世音菩萨久远劫前即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而倒驾慈航现菩萨身。佛法常言“横逼十方,竖穷三际”,乃以全法界为理体,故佛菩萨的法身无所不在。“十六观经”云: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以,何处何时只待众生的因缘成熟,佛菩萨当即感应示现。因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亦为方便的权现:实则菩萨逼现十方,也在吾人心中。众生遇苦若称念其名,或依其本愿身、口、意相应,定能蒙观世音菩萨的加持,甚至修行证果,解脱生死。
  总之,观世音菩萨累劫修行,并且广度无边苦难的众生,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天,大家置身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人心惶惑不安,亟待心灵的安顿和价值的重建。此际,唯赖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照拂,才能获得灵性的润泽,免去外在危难的逼迫。
  让我们以虔敬之心仰信礼赞: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摘自《中国佛教》第38卷第12期

 
 
 
前五篇文章

前蜀高僧贯休禅师事略

浅述《沙弥律仪要略》之意义

浅谈佛教初传中国的佛事活动

圣凯法师:浅议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

易贯华严领

 

后五篇文章

考证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与观音菩萨的诞生

觉源禅师与本师借庵老和尚论传戒书

访洋禅师——瑞典禅僧明契的故事

从律学来探讨佛陀对僧伽医疗的重视

出离·禅修·禅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