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十)
  九、依《观普贤菩萨经》忏悔受戒门(上)
  唐·慧沼大师撰 吕姝贞讲述
  提要
  继〈八、杂明修行及退不退门〉,说明修学过程中的进退情形之后,本门再依《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明六根的忏悔灭罪及自誓受戒法。
  首先,阐述行者若欲具足大乘菩萨戒,则应忏悔六根诸罪。接著,再阐述大乘菩萨戒法:先奉请诸佛菩萨授三归戒法,再发誓接受六重法、八重法。另外,也述及在家居士的五忏悔法。
  大纲
  壹、总说
  贰、开列六根忏悔文
  一、忏悔眼根
  二、忏悔耳根
  三、忏悔鼻根
  四、忏悔舌根
  五、忏悔身、意二根
  参、大乘菩萨戒法
  一、奉请诸佛菩萨授三归戒法
  二、自誓受戒法
  三、在家居士的忏悔罪法
  壹、总说
  六根忏悔文,依《观普贤菩萨经》六根忏悔及自受戒法。
  此六根忏悔文,主要是依《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六根忏悔灭罪,及自誓受戒法的内容来说明。
  由慧沼大师《劝发菩提心集》中所述的三种受菩萨戒法中得知,发心之后,须受菩萨戒,才能称为“菩萨”。而在每一种受戒法中,于正式受戒之前,必先教导发露忏悔,以得身心之清净。
  关于“忏悔”一语之义,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忏悔……此云忍,谓容恕我罪也。”1“忏”为梵语kSama 之音译“忏摩”的略称,义译为容忍。“悔”为 kSama之意译,直译为“说”或 deZanA (提舍那,原义为说)之义译。忏悔一词,即是陈说罪状、容恕我罪之义。
  有关忏悔的具体实践方法,依时代、风俗、宗派之不同而有差异。
  自“原始佛教”以来,佛教团体就非常重视修行者的忏悔;除随时可忏悔之外,还有定期举行忏悔的仪式,如:每半月所举行的布萨,以及一年一次安居所举行的自恣。到了“大乘佛法”时期,忏悔罪业则成为佛弟子日常修持的方便。2
  《普贤行愿赞》指出一切恶业,不外乎由贪、嗔、痴等烦恼所引发,依身、语、意而造作。《华严经》十大愿中的忏悔,是忏悔无始以来的恶业;但依《十住毗婆沙论》、《金刚经》等经论中说:忏悔业障,并不能使罪消灭,而只是使罪业力减轻──“重罪轻受”3。
  《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忏悔法是在十方佛前陈说的。先说犯罪的原因是受贪、嗔、痴等烦恼所发动。再发露陈说自己无始以来的恶业。如:恶心出佛身血、谤正法、破僧、杀阿罗汉、弑父、弑母,或自作、教他作十不善业道,甚至骂詈诽谤、斗秤欺诳、恼乱众生、不孝父母、盗塔物、盗僧物、毁佛经戒、违逆和尚与阿阇黎、毁辱三乘人、恶口毁佛、法说非法、非法说法等恶业。
  至于忏悔的重要性,诚如:印顺导师在〈忏悔与持戒〉中所说:“在受戒时,举行真诚的忏悔,是非常重要的。”4
  经中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即清净。”佛法的忏悔制,是在大众前坦诚披露自己的过失,接受大众相关规定的处罚。经过诚挚痛切的忏悔,才能恢复清净。如瓶中有毒,必先倒去毒物,洗涤干净之后,才能安放珍味。又如不净的布帛,必须先洗净,方可染色。所以,惟有如法的忏悔,坦白发露罪恶,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清净。
  忏悔与持戒,实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戒律的轨则,不在乎不犯,而在乎犯者能忏悔清净。因此真诚的忏悔,是乞求宽恕,再发露自己所有的过失以得清净,且能离恶行善,改往修来,才能避免造成障碍定慧的熏修,以达证悟解脱。
  若犯戒而故意覆藏,过失是越来越重,且无法清净。一般人,都是因犯小小的过失不忏悔,而继续违犯。譬如:瓮中藏有秽物、毒素,如把它倒出来清理,很快就清净;如盖得紧紧,生怕秽气外泄,不但无法清净,反而越久越臭。所以,戒律对于犯重罪而又覆藏的,给予加重的处分。若犯罪,经规劝之后,仍有不忏悔之情形,则须适时公开举发,如此才能维持团体的清净。
  若依法忏悔,就称为“出罪”而还复戒体的清净。凡是出罪得清净的,人人有平等自新的机会,旁人不得旧案重翻,或讥讽、歧视、抨击。轻戒是可以发露忏悔;但若属于杀、盗、YIN、妄等严重罪行,不但会影响未来,还会招致恶果,障碍为善的力量。甚至,若落入不良帮派,就会受到牵制而难以自拔。因此,真诚的忏悔以得清净,是非常重要的。
  贰、开列六根忏悔文
  接著,引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六根忏悔文,说明忏悔仪式的内容。六根忏悔是佛教忏悔法中最根本的内容之一,包含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内容详述如下:
  为了要帮助修行者明白为什么要忏悔眼根,诸菩萨特地详解眼根与惑业之间的关系,及忏悔眼根罪业的法门。
  一、忏悔眼根
  于无量世,眼根因缘贪著诸色。以著色故,贪爱诸尘;以爱尘故,受女人身。世世生处,惑著诸色。色坏汝眼,为恩爱奴。是故使汝经历三界。得见,审实尔不?眼根不善,伤害汝多。
  于过去数不尽的无量世代以来,凡夫以内在的眼根为因,外在的色境为缘,而产生贪爱,执著各种外境;因为执著而离不开种种色欲。由于无法离开色欲,而贪爱著世俗的种种假象;由于贪爱执著俗世的假象,而纳受女人的身体。在世世代代所出生的地方,造做身、口、意上的种种恶业,致使业障蒙蔽,导致生生世世一直迷惑于种种色欲,并贪著各种外境。色欲会破坏你对整体的观察而被恩爱所系缚、惑业所缠缚,宛如感情的奴隶。因此,色欲使你经历三界的轮回而不能出离。被这个弊害所役使的结果,就如同瞎眼的人,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你现在得以看见十方诸佛的色身与真理同在,是永远不灭的,果真如此,或者不是呢?眼根不随顺善法,将会带给你很多的伤害啊!
  随顺我语,归向诸佛、释迦牟尼,说汝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法水,愿以洗除,令我清净。”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向释迦牟尼佛、大乘经典,复说是言:“我今忏悔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愍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如是三说,五体投地。
  随顺我说的话,一心归依诸佛、释迦牟尼佛,告白你的眼根所犯的一切罪过:“但愿诸佛、菩萨赐给我清除眼根烦恼的法水,让我能够清除眼根的污染,令我清净。”当你说完这些内容之后,砟向十方佛顶礼,向释迦牟尼佛以及大乘经典,再说:“我现在所忏悔的是眼根的严重罪过,被这重罪遮盖、污染得像盲人一样看不到事物的真面目。但愿佛陀伟大的慈爱心可怜我、保护我,普贤菩萨以大乘佛法,普砟拯救十方各地想成为菩萨伴侣的人。但愿诸佛菩萨慈悲哀怜,听我悔过眼根的不善及其恶业障的方法。”修行者按照上述的内容说三遍,并五体投地作最恭敬的礼拜,如实忆念大乘佛法的道理,并牢记在心,这就是忏悔眼根罪过的法门。
  此中,关于“法水”一词,因为妙法能洗涤烦恼的尘垢,所以用“水”比喻“法”。如:《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能洗众生诸烦恼垢。”5
  又,“法船”一词,因佛法能使人渡生死海到涅槃的彼岸,所以用“法船”比喻“佛法”。
  “五体投地”一词,又称为五轮投地、五轮著地、举身投地顶礼、接足礼;是印度礼法之一,也是佛教最郑重的礼拜法。
  在印度,五体投地为最敬礼,相当于《大智度论》所举三种礼中第三的上礼6。《大唐西域记》所举九种致敬法中,也有五轮俱屈及五体投地7之名。其作法是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先右膝著地,再下左膝,接著二肘著地,舒二掌过额,承空作接佛足之念,再以头著地,良久方成一拜。如:《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愿我右膝著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著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愿我右手著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愿我左手著地之时,令诸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法。愿我首顶著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8
  二、忏悔耳根
  次,忏悔耳根,准经有先劝文。
  接著,忏悔耳根,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所载。其内容略述如下:
  普贤菩萨又说:你在长久时劫中,以内在的耳根为因,外在的声境为缘,而随邪逐恶。结果,听闻美好的妙音时,心中产生迷惑妄执;听到恶口、杂言、坏风评、非礼等邪恶的音声时,内心产生种种烦恼而自己受害又害别人。像这种不良的耳根境界,将得不好的报应,经常听到邪恶的音声,产生种种飘忽不定、不断地攀附外境的散乱心。由于听从无明而倒见事理,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偏僻地、邪见,到无从听到正法的地方去。你现在应当要说出自己的过错和罪恶,忏悔种种罪业。
  次云:是时行者闻是语已,复更合掌,五体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现为我证。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我、听我所说:‘我从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缘闻声惑著,如胶著草。闻诸恶时,起烦恼毒,处处惑著,无暂停时。出此弊声,劳我识神,堕落坠三涂。今始觉知,向诸世尊发露忏悔。’”
  接著又说:此时修行者听了普贤菩萨的话之后,又再度双手合掌,并且五体投地说:“最高智慧的佛陀啊!恭请 您为我证明修持大乘经典是正确的。因为大乘经典是慈悲的展现,我只希望您怜悯我、听我所说的话:‘我从久远的往昔到现在所成的色身,以内在的耳根为因,以外界的声尘为缘,而产生迷妄贪爱,就如同被胶质物黏住的草那样紧紧被缠住。听到邪恶的音声,就产生了烦恼的毒害,处处产生迷妄贪爱,没有短暂停歇的时间。烦恼毒产生害处,劳困我的灵魂,导致我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现在才发现、知道这个恶事,所以向诸佛揭发告白我的罪过,并请诸佛接纳我的悔过。’”
  三、忏悔鼻根
  次,忏鼻根罪。经文先说过患,次说无相理,次礼释迦、多宝、释迦分身,次礼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
  接著,忏悔鼻根罪业。《普贤菩萨行法经》先说种种过患,再说真理,接著顶礼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塔、释迦牟尼分身诸佛,再顶礼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内容略述如下:
  普贤菩萨又进一步为修行者,说别的忏悔方法。他说:“在你过去世数不尽的长时间中,由于鼻根贪爱香尘的官能快感,以这种虚妄的分别来认识外界,所以处处贪爱官能上的快感,而离不开这个虚妄境界,结果不能解脱官能上种种贪爱的束缚而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你现在应当要观察大乘的根本道理──诸法实相。”修行者听了这番话之后,五体投地,再度忏悔。忏悔之后,应当还要说:“归依释迦牟尼佛、归依多宝佛塔、归依十方释迦牟尼分身诸佛。”说完后,砟向十方佛、南无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顶礼。
  此中,“过患”一词:又称为患谛,或苦实,即苦谛之理。
  苦,是指身心的苦恼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对苦的感受,是世尊修行的原始动机。在世尊的根本教法中,苦谛也是四圣谛之一。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后,才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来防制。将“苦”灭除,趋向解脱,也是佛法的基本目标。因此,“苦”的概念在佛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佛典中,叙述苦的经文为数甚多,一般指面对“非爱之境”时,身心所觉受的损恼逼迫9;或指遭受非爱之境时,此身所觉受的逼迫10。但另外还有由于爱境的坏灭,或由于和爱境分离而生的苦,或由求不得而生的苦,或见诸法无常迁流所感受到的苦等。因此,经论中又将苦加以分类为三苦11、四苦、六苦、七苦、八苦、九苦、十一苦、十八苦12,乃至百十苦等。此中,生、老、病、死称为四苦,又四苦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成为八苦的说法,古来尤为盛行。
  此外,印顺导师也曾说:“从引发苦受的自体说,可大分为‘身苦’与‘心苦’。身苦是因生理变化所引生的不适意受,如饿了、冷了、疲劳辛苦了……,这都是身体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怒、哀、惧等。”13
  身苦是大家一样的,心苦就如人观月,但“身心二受是互相影响的,如生理变化所引生的饥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烦忧,因之弱者自绝生路,强者铤而走险,这是极常见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发身苦,如因情绪不佳而久卧床榻等。身苦,由于人为的努力,还易于解决;但同样的环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识不同,情绪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这就难得解决了。世间一般学术,对此心苦简直是没法解除的,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14
  至于“无相理”,就是真理。
  如眼所见,一一心礼,香华供养。
  好像亲自看到诸佛那样,对每一尊佛都诚心顶礼,并以香花供养。
  次,供养毕已,胡跪合掌,以种种偈赞叹诸佛。
  供养之后,就跪下来且双手合掌,以种种偈颂来称赞诸佛的德行。
  既叹佛已,次忏十恶业。
  称赞诸佛之后,就说出自己在过去所犯的杀生、偷盗、邪YIN、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欲、嗔怒、愚痴等十项恶业,就此反省,忏悔种种罪过。
  次云:既忏悔已,而作是言:“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以是因缘,无量世来,恒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如此恶业,今悉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
  既然忏悔完毕,就说:“我在过去无法数清的长时间当中,贪爱著来自外尘的嗅觉、味觉、触觉等官能上的享受,造作种种罪恶。由于这样的因缘,自从无量过去世以来,成为经常受著地狱般的嗔怒、饿鬼般的贪欲、畜生般的愚痴、或生边地不得听闻出世正法、不正确的见解观念等,以及种种不良果报的身体。像这类不良的行为果报,今天都揭发出来,身命都归向正法之王的诸佛,说出自己的罪过来忏悔。”
  四、忏悔舌根
  次,忏语四,即舌根罪。先想于诸佛前,自说己过。诸佛如来是汝慈父。汝当自说舌根所作,即说四业所有过患。
  接著,忏悔舌根因贪、嗔、痴所造成的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四种口业。先在诸佛面前,说出自己所犯的过失。诸佛如来是你慈祥的父亲。你应当自动地说出你舌根所造成的种种悖理的恶业。就舌根而言,如果在心上浮动恶业相,就会出现谎言及不正的言词、骂人及离间的言语、非议别人并乱说话、赞叹不正确的见解、说没有用的话等罪业。像这样众多粗杂而恶劣的口业,会相互争斗而遭遇事情的破坏及情况的纷乱,把真理说成非真理。像这样的种种罪过,你现在全都加以悔罪改过。
  五体投地,礼十方佛,合掌长跪,当作是语:“此舌过患无量无边,诸恶业刺,从舌根出。断正法轮,从此舌起。如此恶舌,断功德种。于非义中,多端强说,赞叹邪见,如火益薪。犹如猛火,伤害众生。如饮毒者,无疮疣死。如此罪报,恶邪不善,当堕恶道百劫、千劫。以妄语故,堕大地狱。我今归向十方诸佛大悲世尊,发露黑恶,诚心忏悔。”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复礼诸佛。
  在诸佛前面说上述的话之后,五体投地,砟向十方诸佛顶礼,双手合掌跪下来,还要说:“这个舌根产生的罪过及祸患无量无边,无法计量,这些恶业的芒刺,都是由舌根所产生。阻断如来说正法的口祸,也是从舌根所产生。像这种带罪恶的舌根,将会断灭功德的种子。执著于没有道理的言论而忙于钻牛角尖式的强辩,或赞叹邪恶的观念,那好像在火中添加薪柴一样。就会像烈火一般地伤害大众。这种伤害好比喝下毒药的人,皮肤表面没有伤痕,但是内脏却被灼伤致死。像这种罪业有不善的果报,当会长时间堕落到恶道受罪。要知道光说妄语,就会堕落到大地狱。我现在要归依十方无量诸佛大慈大悲世尊,揭发告白我因无明而造成的种种罪恶,诚心诚意地忏悔。”修行者说完此话后,五体投地,再次向诸佛顶礼。
  次说,诸佛大悲,说四无量及六和敬,令行者修。
  接著,诸佛以大悲心,为修行者说大慈悲及喜舍的四无量心,以及僧伽团体生活中应该修学、具备的六种观念态度──六和敬精神,以为修行者依教奉行。
  此中,“四无量”一词,又称为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为四种广大的利他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起的慈、悲、喜、舍四种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种禅观。其内容为:慈,即友爱之心,为与众生安乐的无量心。悲,即同情他人的受苦,为救拔众生苦恼的无量心。喜,即喜悦他人享有幸福,为不嫉妒众生享有安乐之无量心。舍,即舍弃一切冤亲的差别相,而平等利益的无量心。
  又,六和敬,也称为六和、六慰劳法、六可喜法;是指菩萨为摄众生,须与众生久处,若不和合爱敬,则不得成就般若。兹依经论中所述,略列如下:
  《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15其内容有:1.同戒和敬;2.同见和敬;3.同行和敬;4.身慈和敬;5.口慈和敬;6.意慈和敬。
  此外,《大乘义章》卷十二︰“六和敬者,同止安乐不恼行也。起行不乖,名之为和;以行和故,情相亲重,目之为敬。”16即身业同、口业同、意业同、同戒、同施、同见。其中,前三者就身彰显同,后三者就行说同。内容略述如下:
  1.身业同:同远离杀、盗、邪YIN等过;同为一切礼拜等善。
  2.口业同:同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同为赞诵等善。
  3.意业同:同远离一切烦恼业思;同修信、进、念、定、慧等一切善法。
  4.同戒:一、受戒同;二、持戒同。或分律仪戒同、摄善戒同、摄众生戒同三种。
  5.同施:一、内施同:自舍己身,奉给尊事;二、外施同:舍余资具。又分:财施同、法施同、无畏施同三种。
  6.同见:见谓见解,即世谛、真谛中见解皆无别。
  此外,北宋.睦庵善卿所编正的《祖庭事苑》也列有六和之名,即身和共住(生活上互相照顾)、口和无诤(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意和同事(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戒和同修(遵守共同的戒律)、见和同解(见解一致地共同修学)、利和同均(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17。
  诸经所举之名略有差异,兹列表如下:
  注释:
  1.《中华大藏经》第一辑第30册(台北:修订中华大藏经会,民54年季春),页25962。
  2.印顺导师著,《华雨集(二)》(台北:正闻出版社,民82年4月),页165。
  3.《金刚经》(大正8.750c)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
  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4.印顺导师著,《佛法概论》(台北:正闻,民89年10月),页229。
  5.昙摩伽陀耶舍译,《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大正藏》第9册,页386b。
  6.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卷第一百)》(大正25.751a)“礼有
  三种:一者、口礼;二 者、7.玄奘译,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51.877C):“致敬之式,其仪九
  等:溯发言慰问;沴俯首示敬;沊举手高揖;沝合掌平拱;沀屈膝;泞长踞;泀手膝踞地;洰五轮俱屈;泍五
  体投地。”
  9.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成唯识论》卷五(大正31.27a)︰“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此中,
  身受是五识相应,所以无分别。心受为第六识相应,所以有分别。
  10.世亲造,玄奘译,《俱舍论》卷三(大正29.14c)︰“身不悦,名苦。”又说:“于身受内能损恼者,名为
  苦根。”《成唯识论》卷五(大正31.27a)︰“苦乐各分二者,逼悦身心,相各异故,由无分别、有分别
  故,尤重轻微,有差别故。”此说明苦受合身心为一,但今有无分别(身)和有分别(心),及重(身)和
  轻(心)之别。因此,分别身心,称心不悦为忧受。相对的,称唯身之不悦为苦受。立此苦受有能令身损
  恼之义为苦根。
  11.《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二等说苦苦、坏苦、行苦三苦。苦
  苦,是指对非爱境所感受的逼恼;坏苦,是指可爱法坏灭时,所感受的逼恼;行苦,是指见到所余的舍受法
  无常迁流而感受到的逼恼。
  12.《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说及别离苦、断坏苦、相续苦、毕竟苦四苦,卷八十五又说老苦、病苦、死苦、非
  爱合会、所爱别离、所欲匮乏、愁叹、忧苦八苦,以及一切苦、广大苦、一切门苦、邪行苦、流转苦、不随
  欲苦、违害苦、随逐苦、一切种苦等九苦。《显扬圣教论》卷十五说受重担等苦、位变坏苦、粗重苦、死生
  苦四苦,以及时节变异苦、饥苦、渴苦、威仪屈伸入息、出息、闭目、开目等所引苦四苦,逼恼苦 、匮乏
  苦、大乘违苦、爱变坏苦、粗重苦五苦、欲根本苦、愚痴报苦、先业缘苦、现因缘苦、净业缘苦、不净业缘
  苦六苦。又,《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二中,说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七苦,以及
  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此二种合而称为
  十八苦。
  13.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新竹县竹北市:正闻,民89年10月),页144。
  14.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新竹县竹北市:正闻,民89年10月),页144~145。
  15.隋.智者[顗]大师撰,《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大正藏》第46册,页693a。
  16.隋.[慧]远法师撰,《大乘义章》卷十二,《大正藏》第44册,页712c。
  17.宋.善卿编正,《祖庭事苑》卷五,《卍续藏》第113册,页133上~下。
  《妙心法雨》

 
 
 
前五篇文章

《劝发菩提心集研究》代序

安多古刹禅定寺

禅定寺的晒佛节

禅定寺的塑像艺术

大乘“念法”法门: 十法行 (选自印顺法师《华雨集》)

 

后五篇文章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九)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八)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七)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六)a

《劝发菩提心集》讲记(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