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随笔禅话——净化人心 |
 
随笔禅话——净化人心 秦孟潇 净化人心 信仰宗教的人,和法律界的人,这两类人对待恶人是迥然不同的态度,信宗教的人,是以爱心为出发点;而法律界的人,是从法律为出发点。两者各有依归,也各有成效。有些恶人通过宗教力量去感化他,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恶大奸之人,只要能放下屠刀不再为恶了,便能成佛,。这种有能量的大恶人,仍执迷不悟,继续为恶杀人,试想想看,他还要杀多少人?这是“恶念”在作崇,一念未净,杀念无尽。佛家的哲学观念,教导人净除恶念,没有恶念的人便是好人,也就是所谓“成佛”了。 人与人之间,常常碰到善缘,也时常碰到恶缘。因为本身信佛的缘故,对于恶缘存在,一定会发“善心”、“慈悲心”,去化导对方。如果用法律或报复手段,其结果是:“怨怨相报何时了”。中国人信奉儒家思想,儒家以“仁”为核心指导社会,若碰到恶缘能采用佛教“慈悲心”,则可“化解”了一场恶势纠缠,断除“恶缘”。 闭关阅藏 在佛门中,摆在青年法师面前两条道路:一是“求慧”的路,一是“求道”的路。何谓“求慧”的路呢?这条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自学”佛典,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过去不少高僧大德闭关阅读《大藏经》,如太虚大师就是得之于阅大藏经的法缘,精通“经”、“律”、“论”三藏内典。如没有“闭关”的因缘(一般说来,住在大寺院有一独立静室,闭关阅藏,跟外界不接触,有专人供食、水等基本物品,有寺院僧人或居士“护关”,需要三年的时间),可入佛学院攻读佛典,集体学习。不少法师弘扬佛法,就是得之于佛学院的培育。无论是自学或集体学,肯定地说,都有相当高的智慧。用俗话说,这种人“绝对聪明”,而有些自以为是“小聪明”的人,往往会偏离“正道”方面,甚至离“道”太远,变成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这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具有传统观念的老一辈僧人,指导自己的徒子徒孙要“老实”做人,“求道”为上。 无缘大慈 佛家讲究“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宗教观。什么叫做“同体大悲”呢?用通俗的语言来说,人的躯体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构成的,有血肉,有感觉的。而其他动物如猪、牛、羊等,在躯体上与人有相同成分组成的,只是形象上有“竖体”与“横体”之分罢了。一条母牛会深爱初生之犊,这个“母爱”之情,与人的“母爱”之情是相同的,其他动物亦莫不然。佛家对一切众生都是“怜悯”的,这叫做“大悲心”。 什么叫做“无缘大慈”呢?在人类社会中,很讲究所谓“缘分”关系,诸如“血缘”、“亲缘”、“情缘”、“友缘”等等。“有缘”,什么事都可以“办得通”!“无缘”则困难重重!这叫做“绝缘”吧,这是冷酷的。而佛教的“慈悲为怀”,所谓“慈能生乐,悲能拔苦”。这“大慈心”,亦可称之谓“无缘大慈”。 讲“慈悲心”,是无条件的,没有“缘分”的关系,同样要以慈悲心相待。 四无量心 佛教很讲究“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实践“菩萨道”最为具体的准则。对一个出家人或信佛的人来说,没有四无量心及其行为,可以说,这个“出家人”或“居士”,不是大乘佛教徒,是个小乘者,是典型的“自了汉”!俗语骂人的叫做“吝啬鬼”,在我们周围看到的一群人当中,有没有“四无量心”?一眼就看出了。在“四无量心”中能有一种心的表现,也算是了不起了。比方说:“舍心”!我们常听别人说:你舍不舍得?这句话的意思,能舍,就有得了。所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这种“舍心”,就是佛家所说的“布施心”!这种“布施心”,在佛教徒中是常有的行为。因为他们懂得“因果”的道理,有因,一定有果。这就是佛家倡导的“报应”之说,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定要报”。这种因果法则,是人间因果,它深入民心,是永恒的真理。 六根、六尘 过去老一辈僧人不主张后辈定“未知”的道路,这似乎是“愚盲”的教育方法,但是,也不能看为绝对的错误,从某种义意上来说,这样“闭塞”的做法,有它一定的道理,甚至说“非常正确”的,这是对“内修”的人或“僧人”而言。在今日世界各大寺院里,住持僧不容许僧人看报章杂志,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话机……过著「清净”、“无为”的清苦生活,与外界隔绝一切联系。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一句话,不要干扰内心世界“静修”,杜绝“一切杂念”的根本措施。所谓“六根”清净呀。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导致“是非”及“烦恼”的根源。眼要看好看的东西,耳要听好听的东西,鼻要嗅最香的东西,舌要尝最美味的东西……使得“欲念”无止境的增长,盲目追求物欲,甚至不择手段求其得逞,人间祸害由此丛生。 严持戒律 可以说,持戒律是基本要求的准则,跟着是须“衣食具足”。佛教认为人是“业报”之身,若缺乏最根本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资生条件,则身心不安,妨碍修道。所以禅寺有“法轮未转”、“食轮先行”的说法。 衣服能遮体、御寒,整洁即可,饮食则以清淡、新鲜、卫生为佳,说什么“口福”享受者,大鱼大肉,对修行人来说,极不适宜。至于居住的地方,须找静处一隅,避开繁嚣之地,所谓清静安宁的禅修之所,或在寺院,或独处净室,或置身林园。当然功夫渐深,也须锻练于动中求静,于闹中求静,达致“八风吹不动”的境界。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须“息诸缘务”,即在特定的禅修期间暂停或放弃各种事务,统统放下!否则琐事缠身,是很难形成适合禅修的条件或良性循环的。能不能做到“放下”,是禅修的关键所在。 喇嘛“功力” 当今世界不少人喜研“藏传佛教”,“北传佛教”似乎逐渐衰落了。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一般说来,在海内外的一些喇嘛们,佛学造诣颇深,精通内典,擅辩论,而且能说流畅的外语。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修持”生活,在寺庙里诵“经咒”或“闭关”,具有独特的“道风”,令信徒肃然起敬。喇嘛的特色予人有一种“神秘感”!在佛堂中挂着彩色缤纷的“唐卡”画,形象奇特;周围摆设千百只酥油灯,熠熠发光,皮鼓、铜钹、法螺……法器齐鸣,众喇嘛发出洪量的诵经声,铿锵有力!牢牢地吸引人信奉着迷。 在“显教”方面(北传佛教)显得平淡无奇了。这是和尚弘法方面不及喇嘛而言,但“显”、“密”二教在教理方面是相通的,没有高下之分。在“显教”有讲鬼神之说,“密教”也讲“鬼神”、“轮回”、“佛国”、“地狱”等等。 杨枝治病 僧人用杨枝刷牙是传统?有益身心?到底是怎么回事?据知,古代僧人外出化缘时,总是携带一根长短为十二指(约廿五厘米左右),约小手指粗细木条--杨枝,作为洁齿的“牙刷”。杨枝是其必备的“牙刷”、它又叫“齿木”。僧人每天早晨及食罢,都要在屏处,将“齿木”的一头嚼成絮状,以剔除齿间滞垢,再将“齿木”撕开刮舌,用后甩掉。《华严经》卷十一说:“初嚼杨枝具十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痒、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咽喉、八唇无皱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佛家以杨枝治病,《僧祗律》说:“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当然,佛家的“齿木”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杨枝”一种,凡“苦涩辛辣”的树木,如褚、桃、槐、柞条、葛藤等,均可作为“齿木”。从“齿木”的功用来看,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刷牙疗法的起源。佛教从杨柳等齿木的药用功效出发,以此来清洁口腔,并在敦煌壁画中也有记载。 朝礼舍利 在较早时期,佛陀舍利供奉在一座七级石塔中,安放着舍利塔。舍利塔高一呎四寸,宽七寸,内有空磬,中置舍利。舍利为一暗红色的小珠,从塔孔中可以看见。由于观看的角度不一样,舍利便会显出红、黄、黑等不同的颜色。过去,流传着一种这样的说法,心黑者,见舍利是黑色的,心善者,见舍利是红色的。佛经说:“一切唯心造!”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虽不能全信,但不可不信。一般说来,为恶之人,和为善之人,在心理上极不相同。比如说,做恶事的人,一看到差人就产生惊恐的念头;做善事的人,看到差人就有欢喜心!把他们看为是“护法神”一样,护国佑民的象征。同是一个“差人”,两种不同“为人”(为“恶”或为“善”的人,就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同样的,这两种人来到寺院看到佛、菩萨或“圣物”(舍利),也会有两种不同心理的反应,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我有两次因缘来到阿育王寺探见舍利,非常可惜,都未能看清楚,一方面是我深度近视眼,不能窥到圣物,再一方面管理“舍利”的僧人,在人多的情况下,轮流递到眼前一幌而过,似乎做法太欠妥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