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随笔禅话——谈“外表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随笔禅话——谈“外表美”

  ◎秦孟潇

  谈“外表美”

  佛陀教化人的方法,不是教条式的,是富有人情味,且具有深远的启迪,并能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一天,佛陀和波斯匿王谈话,一个国王的侍者悄悄对波斯匿王说王后生下了一个公主,国王听了很不高兴,认为女人只能给家庭带来不幸。佛陀知道后就对波斯匿王说:“大王,女孩子是比男孩更好的后代!”在古印度重男轻女的情况下,佛陀能说出这样的话,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时的印度宗教界没有哪一个宗教承认妇女的宗教信仰权利,而佛教不仅创立了比丘尼的僧团,在比丘尼僧团中既有公主,也有平民的女子。她们与比丘一样自由地生活、修行,享受无上的法乐。

  有一位王后出家,在她出家前,她极不愿意见佛陀,因为佛经中常用一些词语说人的外表美是无常的,而王后的容貌在当时可说是非常美丽的!她仗着自己的地位和美丽,显得自己尊贵而骄傲,看不起任何人。佛陀为了度化她,用神通力变现一个少女,容貌比王后长得更美丽,王后看了,就在她全神贯注时刻,她看到这个美丽少女,突然间变得老态龙钟的样子,头发白了,牙齿掉了,满脸的皱纹,最后死了。这时,王后才领悟到外表美是无常啊!

  基本概念

  在不同的地方,“法”字就有不同的解说。诸如:“佛说法”,就是指佛陀在讲经说“道理”,这个“法”字,就是说话的意思。诸如“高僧说法”,其意思是说,这位高僧宣讲佛说的“经”意。在佛经中,还经常看到“心法”、“色法”专门术语。所谓“心法”,是指“精神世界”及“心理一切活动”现象,如“思维”、“理念”、“情绪”、“烦恼”……等等。又如“色法”是何意思呢?它是所谓物质世界!用哲学语言来说,叫做“客观”、“环境”、“存在”……等等。所谓“一切法”三个字的内涵,包括“心法”、“色法”两大范畴,即“主观”与“客观”、或“精神现象”及“物质现象”,“意识”与“存在”……等等。这是佛教最基本的术语和词汇的概念,如不懂得其基本解释,又怎么能懂得佛经大意呢?佛经在古代,非常盛行,而今信徒不多的原因,就是佛经不易懂得的缘故。

  何谓“人身难得”

  佛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到“人身”乃不易的事,因众生中唯有造“善业”的,才有因缘获得“人身”的果报;若是“恶业”重的,必堕“三恶道”,尤其堕入“畜生道”,诸如猪、马、牛、羊等,在大道轮回中流转不息!欲想获“人身”者,难矣哉!佛云:“得人身者,如爪中之土,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这句佛经什么意思呢?此乃形容得一“人身”如“爪中之土”,太稀少了。而失去“人身”的话,犹如“大地之土”,太丰盛了。意思叫人珍惜“人身”不易得呀!既得“人身”不易,听闻佛法之“缘”更不易得。如有机缘聆闻佛法,乃是“百世难遇”的殊胜因缘。可是这层道理许多人不明白,在佛经上指这类人具有“无明”这个根本烦恼,或者说这个“无明”烦恼是指导人们的思维活动的总枢纽,它本身就是“无明”体的东西,称之谓“迷”,只有去除了这一根本烦恼,才能显示觉性出来——佛性。

  什么叫“有为法”?

  在国内外,不论是法师或居士,凡是有佛学讲座,前往聆听的都很多人,佛学有一股特别吸引力!佛家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为什么?因为佛法哲理太深奥了,一般的佛经文字、章句,文化浅的人实在看不懂,特别是经文中有不少专门术语,即是文化很高的人同样也难理解其意义何在。比如说,一个“法”字,人人都认识它,也能解释其意义,有人说它是“法律”的“法”,或者是“方法”的“法”,甚至“法则”的“法”,具有某些规范的意思。这一切的“解说”都好懂的。可是,从佛家的角度来说,大不一样了。如《金刚经》有一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有为法”的“法”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不懂佛学的人绝对解说不来。所谓“有为法”者,是指世间上万事万物,一切有作为的东西,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甚至一切生命体在内,此“法”涵盖宇宙一切,都是幻有的、变化的、无常的。

  性格可以改变

  人的性格是“先天”禀赋呢?抑或是“后天”形成的呢?看来仁智所见不同,各有各的理由。俗话说:“由三岁看到八十。”其意思是说,人的性格是生来如此的。还有的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把性格说为一成不变。

  平时,观察人的“性格”却是这样的,很少有较大的变化;从孩提时代看来是“粗暴”的,到年老了,待人处事方面依然是一触即发,甚至暴跳如雷,动辄骂粗口,卷袖口出手打人,至于有些人非常“耐性”、“冷静”,不动声色,默默无言,青年时代是如此,到年老了还是一样作风。

  那么,人的“性格”到底会不会改变呢;我认为,世间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一切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谓“性格”的形成来自于“先天”和“后天”的两种成分,看外界的影响力的程度如何来决定的。这涉及到“遗传因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禀赋”得自“先天性”造成的因素;无论是“粗暴”或“冷静”的性格,遇到外界重大的剌激冲击,可能会有相反的转化,判若两人,这也是常见到的现象。

  还有一说法,把“性格”看为一直以来的一种“习气”,这是根深蒂固的,如同积垢太深,不是一下子能洗涤干净的!只要功夫深,自然而然就改观了,不是“本性”难移啊!

  善于“自我控制”

  “发牢骚”和“发怒”,佛家认为这就是“烦恼”,须要根治它。经云:“心净则佛土净”。一个人若能自净其心,就能凭借自身的善因,得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那么,一切烦恼都会远离自己。因为“修行”之后,身心的抵抗力增强了,对外界的剌激都会以“平常心”待之,无名的烦恼也会因此而消失净尽,那么自然就不会有牢骚,不会有嗔怒。

  牢骚满腹并非无缘无故,它往往是因外界剌激“导火线”而引发的,因此,要远离是非场地。据说,一个人发牢骚时,大脑有一个强烈的负性情绪“兴奋灶”,因此,要消除“牢骚”,可以将此“兴奋灶”加以转移,转移方法有多种,如听音乐、欣赏名画,或者静坐参禅、念佛等,都是有效方法。凡是信佛多年的人,自然有一种“自我控制”的独特的方法,所谓“破除我执!”简单地说:“放下!”能不能“放下!”这是关键所在。“定力”功夫不深的人,要他“放下”是很难的,所以要练“功夫”!

  多作“莲花观”

  信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以“莲花”为象征的标志。

  有人说,莲花是“圣洁”的象征,它有着非常深奥的启迪意义。如果懂得它的含义,对人们非常有益。佛教为什么在百花丛中,单取莲花为比喻呢?有些人可能不明白其中的意义!朵朵鲜花,鲜艳夺目,百花争妍,吐露芬芳,使人陶醉,可以说;“没有不爱花的人!”这是大自然的美啊!花朵盛开时,使人欢畅愉快。但到花朵枯萎时,顿使人感到失落、颓废。佛家说:“万物无常!”譬喻大富大贵的牡丹花,国色天香,赞不绝口!当它色衰枯萎时,再无人欣赏它。即使隐喻清高的菊花,也有它凋谢难看的样子。而莲花则与众不同,它不现“衰相”在朵朵莲花盛开时,显出青、红、蓝、白……鲜艳的颜色,在炎热的暑天,使人昏昏欲睡,莲花在荷池里散放阵阵清香,闻之令人清醒,精神为之一振!待它凋谢时,花朵片片随风吹落,沿流水而去,留下亭亭玉立的翠绿“莲心”!终不见花谢残相,花蕊、花(荷)叶、花茎……还能用来制药为人治病。有人赞美它:“出之污泥,而不被污泥所染!”信佛人应作莲花观。

  为何拜木偶像?

  懂得佛法的人,一定要有“付出”的精神。没有“付出”的意念和行为,是自私、吝啬的具体反映,这种人是不懂佛法。佛家强调“大乘”精神,就好像一个火车厢,能装载许多、许多人,由“此岸”到“彼岸”,这种“大乘”精神,能帮助一切人,就是所谓“行菩萨道”,人称之谓“活菩萨”!

  凡是在各寺庙供奉的泥塑木雕的菩萨像,是一种象征的代表,指导人去学某菩萨的精神,如拜观世音菩萨,就要自己学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拜地藏王菩萨,就要学地藏菩萨的“大愿”精神,拜泥塑木雕菩萨而不知其精神所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学佛的人,为什么要遵守“五戒”呢?可以说,这是学佛者必尽的义务和责任。违犯杀戒的人,有三种情况,一是夺去他人的生命,二是自己亲自杀害他人的生命;三是教人、煽动他人去杀害人命。

 
 
 
前五篇文章

随笔禅话——“千江有水千江月”

随笔禅话——不要“痴迷”

随笔禅话——佛诞假日

随笔禅话——佛门戒律

随笔禅话——净化人心

 

后五篇文章

随笔禅话——内心世界

说段禅话

室利沙是明代五台山著名的密宗高僧

如何对待持戒的困惑——兼述天台智者大师有关持戒层次的划

人与自然观点:动物伦理之论述(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