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慈善是一种文化? |
 
胡锦涛总书记12月5日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慈善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总书记在这里使用“慈善文化”这一概念,有助于使我们对慈善内涵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为什么说慈善是一种文化呢? 过去,我们往往更多地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谈论慈善,来认识慈善事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如说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构成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对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行为的必要补充。有的经济学家称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只不过它是以道德、爱心为基础的一种分配机制,不同于按劳分配机制,也不同于通过税收进行再分配的机制。 这样认识慈善并不错,但不够全面、不够深刻。 慈善具有更深的意涵,它是一种文化。只有从文化的层面来认识慈善,我们才会认识到慈善的崇高与神圣。 慈善是通过扶贫济困、赈灾救援、安老助孤、支教助学、医疗救助等方式,使贫者、难者、患者、老者、残者、弱者得到物质(或经济)帮助,从而减轻他们的贫穷和苦痛,分享到人间温暖。但是所有这些捐钱捐物的慈善行为所展现的是人性的光明与纯洁。 说慈善展现了人性的光明和纯洁,是因为施善者是不求回报的,不抱期待的,超越亲缘的,与受善者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无私奉献。慈善传达的是人类的真诚,传播的是人间关爱、慈悲精神和人道主义。当一个社会乐善好施蔚成风气的时候,人们就会处处感到温暖、快乐和幸福。 说慈善是一种文化,还因为慈善虽与道德有联系,但比道德层次更高。道德有义务要求,如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敬业奉献等都是国家明文规定要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但慈善对人们并无义务要求。慈善行为完全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不受外界压力影响的行为。 慈善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有重要作用。因而加强慈善文化建设是提升道德修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任何文化都是需要传播的,在传播中才能发扬光大。慈善文化也是需要传播的,尤其在现代慈善事业起步晚、发展滞后、人们慈善意识比较薄弱的我国现阶段。胡总书记要求各级慈善机构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传播慈善文化,正是从这样的现实出发提出来的。而且,慈善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各级慈善机构的责任。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慈善离不开媒体,慈善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全社会慈善意识、慈善风气的形成、引领和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仰赖媒体舆论的支持。传播慈善文化,广大媒体工作者责无旁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