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藏族的唐卡艺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唐卡(Thang-ga)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一、唐卡的发展及流派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藏族的绘画艺术早在藏王松赞干布(公元7世纪)以前,就在西藏各地产生。据《大昭寺志》载,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怕还不足为据。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追溯到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期,绘画艺术已臻完善。由于唐卡受纸张、丝绸、布匹等材料保存年代的限制,传说中吐蕃时期就已有的唐卡现已很难见到。但从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众多寺院的壁画上,可以证实当时藏族绘画艺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可以推断,唐卡作为壁画的延展,最迟也在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迹可寻;现存唐卡除有少数宋元时期的作品外,大多都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时的集体作品。
  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唐卡作品,是公元11世纪在著名高僧阿底峡临终前,其弟子格西·那措译师托尼泊尔画师绘制的阿底峡肖像“无越马”(dbu-yon-ma)的一幅唐卡,并在唐卡背面撰有赞颂词80句,由那措译师亲自编写,该唐卡过去作为热振寺的镇寺之宝一直保存在寺内。热振寺还有一幅噶当派开宗祖师钟·杰瓦穷乃时期的唐卡,据说该唐卡能抗火。唐卡上画的是四臂观音,周围有八位随从,画风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量度,是11-13世纪唐卡和壁画盛行的风格,也是西藏美术艺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一段时期。
  14世纪末,一位名叫免拉·顿珠加措的画师,出生在落扎免塘,到日喀则地区拜朵巴·扎西杰布为师,刻苦钻研绘画,在绘画艺术领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诣,他根据《续部》编写了绘画和雕塑理论专著《造像量度如意宝》,并创立了“免塘钦莫(sman-thang)”派,并传于后世。其理论专著一直是后人奉为藏族绘画艺术的经典著作。
  15世纪,一位名叫钦则钦莫的画师,出生在贡嘎岗堆地区。他少年时期就酷爱绘画,能独立刻画各种动物、植物等,成年后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描绘佛像,也师从朵巴·扎西杰布画师门下,创立了独具风格的“钦则”画派。
  以上“免塘派”和“钦则派”本来出自同门,都在造型和量度上师承朵巴·扎西杰布的绘画风格,后来发展成两大不同风格的画派,主要表现在“一文一武”和染色及勾金上的不同。
  16世纪,出生于雅堆地区的南卡扎西活佛,从小就拜了许多绘画高手为师,钻研宗教文化,习承免塘派画法,创立了著名的“噶赤派”(sgar-bri)。他还在楚布寺见到汉族地区用国画手法绘制的一幅丝制唐卡,表现15世纪初明永乐皇帝邀请五世噶玛巴,以及他们在京18天活动的历史性场面,对他创立“噶赤派”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17世纪,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苦学旧免塘派画风,他以丝制的十八罗汉唐卡为范本绘制了大量的唐卡作品,并吸收了汉地绘画中树木、花卉、建筑等画法,在继承噶赤派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立了“嘎知派”(kar-bri)。
  2 西藏唐卡艺术介绍
  唐卡,在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以前都是民间画师供奉给寺庙的零散作品,从他以后,成立了相当于画院的机构,唐卡创作进入了专门化创作时期。著名“免塘派”画师有:落扎·旦增罗布、苏庆·曲英让追、那则达龙·白贡和曲英加措活佛等。
  后来,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成立了“拉日白吉社”,也就是官方性质的画院。这一举措,无疑推动了唐卡艺术的向前发展。院内的画师都有职称,画艺最高的称为“乌钦”(dbu-chen)。西藏绘画史上最后一名“乌钦”就是唐卡绘制大师扎西次仁。
  18世纪,出生在贡觉地区的堤无玛·丹增平措,8岁开始攻读医学和绘画等,获色拉寺格西学位。他的唐卡“格西吾之像”自画像珍藏在贡觉境内的堤无玛寺中。这说明当时在西藏也有画自画像的习俗了。
  19世纪,著名画师哲蚌·鲁本格西的作品有哲蚌寺果芒扎仓的十八罗汉、二胜六严、部分机密护法神的唐卡,以及巴丹麦居扎仓的胜乐、密集、大威德唐卡和机密唐卡法王良珠等。其作品惟妙惟肖,相传他画了一只老鼠放在猫经常出入的地方,果真有只猫仆向了它。
  20世纪40年代,孜仲来参·益西加措受西藏地方政府档案馆的指令办了一所美术学校,向30多名学者传授各种绘画技艺,培养出众多优秀画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多强巴。他出生在安多地区,来到拉萨哲蚌寺攻读因明学和绘画,其优秀的唐卡作品在拉萨罗布林卡和西藏许多寺庙中都能见到。
  著名画师扎什伦布乌青西落,在近代陆续创作了许多壁画和唐卡作品,并培养了众多徒弟。其高徒之一格西罗桑平措,授十世班禅委托先后两次绘制了五幅一套的唐卡。
  历史上不同时期还形成一些画派,对后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还有:
  噶尔热:噶尔热是南木卡扎西活佛把藏画的度量和汉族画(国画)的上色、景物布局结合起来的一种画派。其特点是画面大,容量多,人物面部清秀,笑容藏而不露。
  杰居毕画派:杰居毕画派是由噶玛曲央多杰在藏画基础上吸收了克什米尔画风而创立的一门画派。
  旦鲁派:学者智嘉和曼唐·察卡等人的画风称旦鲁派,该派著有《神像度量如意宝珠》等美术典籍。
  代热派:代热派是噶尔热派和免塘派画风相融合的一个画派,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人物的造型、人物的神态和人物的内涵。该派较著名的画师有旦增诺尔卜、荣巴·索南杰保、智拉普日吾才让、唐拉才旺等。
  希岗巴:希岗巴活佛的画风以及保持这种画风的画派称为希岗巴。由于此派受尼泊尔绘画风格的影响较大,所以也称尼泊尔画派。
  曼萨尔派: 曼萨尔派的创始人是藏巴·曲洋嘉措,该派特点是线条粗犷,面相威猛,上色较重,身量略高,画工精细等。
  彭波画派:彭波画派以其画风严谨、工笔细腻、用料考究而闻名。次旦郎杰是本派第十代传人画师,也是当代最富有成就的著名民间艺术家。他的画作在海内外深受欢迎,为了使唐卡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得以发杨光大,他先后收徒十人悉心赐教,为该画派的顺利传承打下了基础。
  现代唐卡艺术发展更加完善和规范化,西藏大学成立了艺术系,设置了藏画专业。有很强的教学班子,在继承藏族传统绘画技法上,还吸收东西方各种绘画精华,不断创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新一代的艺术绘画人才。
  此外,从1995年开始,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由画家宗者拉杰运用藏族传统的唐卡绘画技法,组织绘制了《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巨型作品。这幅巨型卷轴画的绘制者主要以青海热贡艺人为主体,参加者还有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四省(区)的藏、土、蒙古、汉等民族艺人300多人,前后耗时4年完成。1999年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由于佛教在藏区的普及性,大部分唐卡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唐卡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宝,也是西藏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唐卡的内容
  唐卡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这些唐卡上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
  3 西藏唐卡艺术介绍
  在西藏的宫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庄园的经堂里,都有悬挂唐卡的习惯。古代画师们创造出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观画卷,其数量之多,非常惊人。各大寺庙中,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唐卡。布达拉宫的大唐卡为55.80×46.81平方米。为了存放这幅大唐卡,布达拉宫晒佛台脚下,还专门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作库房。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拉萨要举行晒宝法会,哲蚌寺的几千喇嘛身穿佛衣,手持各种珍贵乐器、祭器、旗帐幡等物,自大昭寺出发,过疏璃桥,到布达拉宫前举行宗教仪式和各种表演。这时,晒佛台上就挂出这幅巨大的唐卡佛像,极为壮观。布达拉宫红宫第六层壁画回廊南侧的一幅“晒宝会”壁画,就是描绘悬挂唐卡的情景。这幅壁画的画面场景宏大,从布达拉宫一直到大、小昭寺,画中人物不下千余个,非常气魄和壮美。
  按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宗教画:有佛、菩萨、天王、度母、天女、密宗本尊和护法神等偶像画及佛陀的本生故事、寺院的建筑场面等。大昭寺、扎什伦布寺,以一组廊院专门绘制千佛,气势很大。宗教画中还有辨经、跳神、弘法、传经等宗教活动和表现宗教世界观的“坛城”画、“须弥山”图、“六道轮回”图等。
  一般来讲,每幅唐卡画面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各代表天堂、人间与地狱。此固然说明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西藏原始宗教——本波教的三界说,但是有一定的变异。中央部位一般绘上本尊造像,亦即信徒供养膜拜的对象,诸如释迦牟尼、五部金刚大法、诸祖师等;上部即为空界,亦称圣界,绘有诸佛菩萨;中部即为人间,也称凡界,绘有护法神及僧侣;下部即为阴间,也称地狱,绘有罗刹鬼等。但圣凡之界并不如此严格区分,常常也有不依此绘制的唐卡。居于空界最中的一尊佛像,称之为“顶严”。本尊即是此佛的部属。
  多闻天王唐卡
  绘于唐卡之上的各种图案,如诸佛菩萨的造型以所佩带的饰物项冠、璎珞、念珠等等,所持的法器,各有其宗教意义,不一的造型,并非艺术家随心所欲而制作,单就手的姿势与放置的部位,就有无数,或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或一手竖立置于跏趺座上等。
  传记画:有表现释迦牟尼生平及前世各种故事的本生图和佛传;有大师传(莲花生、阿底峡)、法王传(八思巴、米拉日巴、宗喀巴、五世达赖)、藏王传(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等。有一组唐卡,以一百多幅画面描绘萨迦法王八思巴降生、赴京州、应召进京、返藏、二次入京、皇帝册封、圆寂等整个生平。
  肖像画: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藏王像;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尺尊公主等后妃像;有达赖、班禅等高僧活佛像等。
  故事画:有大量描绘史诗英雄格萨尔的民间文学的题材,有家喻户晓的猴子变人的故事。还有体现平等、友善、互助思想的和睦四兄弟图:夏日的菩提树结出了甘美的果实,树下玩耍的生灵由于树太高,谁也够不着。于是大象让灵巧的猴子爬到自己的脊背,猴子让体轻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鸟,终于小鸟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颗又一颗的果实,树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实。
  风俗画:有表现藏族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的风俗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图。庆贺图有歌舞、乐器演奏、竞技表演,场面非常热烈。还有赛马、射箭、摔跤、举石头等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图。桑耶寺主殿回廊中有一组民间杂技如马技、倒立、攀索、气功表演等,人物神态动势栩栩如生。还有一些有祝福象征意义的世俗画,比较著名的有八吉祥徽、八吉祥物、七种王室珍宝、七宝物、不和之战图、由鼻牵象图、六长寿图和表现预防瘟疫、招致吉祥的蒙人导虎图。
  建筑画:有许多魏伟壮观的建筑形象画,如大昭寺、布达拉宫、桑耶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山西五台山等等。桑耶寺全景图和落成图,画工精心描绘了五十余座殿宇、佛塔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布达拉宫兴建图是一组上百幅画面的组画,生动地再现了公元17世纪修建布达拉宫的情景:石匠们在忙碌地开山凿石;拉萨河上牛皮船运送着石料;成千上万的劳动者攀行在布达拉山坡上;数不清的石匠、木工在砌筑墙体、搭置梁架等等,正是这些藏族人民,以他们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的品格,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这组画是一份难得的关于藏族建筑营建的形象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4 西藏唐卡艺术介绍
  历史画:这类画,以史实为依据,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表现一代英王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其中以讴歌藏汉民族血肉相连友谊的作品,尤有特色,引人注目。“文成公主进藏”故事,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都绘在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使唐求婚”、“五难婚使”、“公主进藏”等形象,生动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大昭寺、布达拉宫中的“欢庆图”,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逻娑”时,吐蕃人民以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布达拉宫白宫东大殿内“照镜子”壁,描绘的是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的历史。罗布林卡达旦米久颇章内一幅“宴前认舅”,画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公主与藏王赤德祖赞联姻,生下王子,被藏王另一王妃抢走,公主十分悲伤。当王子周岁时,藏王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公主和大唐使者、王妃和重臣贵戚应邀参加,分列两旁就座。藏王将斟满酒的金杯递给王子,说将酒献给你舅舅。王妃及其贵戚,拿出各种珍玩衣物,呼唤王子,而王子却将酒送到唐朝使者手中,扑入其怀中说:我是汉人的外甥。母子重聚,情景动人。布达拉宫红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图”,记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赴京”、“觐见”、“游乐”等各项活动和欢迎盛况。这些画,生动地颂歌了藏汉民族间团结友好的历史。
  三、唐卡的分类
  按照制作方法和所用材料来区分,唐卡主要有两大类:以丝绢绸缎为材料,用刺绣、编织、拼贴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成的叫做“归唐”(gol-thang);而用颜料在画布上绘制的则叫做“迟唐”(vbri-thang)。迟唐又可以根据画背景时所用的不同颜料划分为金唐、赤唐、黑唐、彩唐等。具体可细分为:
  布面唐卡: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涂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在其上勾勒作画。
  刺绣唐卡: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织锦唐卡:以缎纹为底,用不同颜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
  贴花唐卡: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故又将其称之为“堆绣”。
  缂丝唐卡: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屡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有的还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灿烂夺目。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印刷着色唐卡: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着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
  珍珠唐卡:用珍珠连缀成图案的唐卡。在西藏山南地区泽当县昌珠寺,有一幅著名的《观音菩萨憩息图》珍珠唐卡。这幅唐卡画面泛红,观音菩萨体态纤细、优美,其安逸的神态表现出一种顿挫有序的韵律。这副长2米,宽1.2米的珍贵唐卡制成于元末明初,画风工整细致。该唐卡共珍珠26两多(计29026颗)、镶嵌钻石1颗、红宝石2颗、蓝宝石1颗、紫鸦鸟宝石0.55两、松石0.91两(185颗)、珊瑚4.1两(1997颗),还用了15.5克黄金。
  四、唐卡的制作方法
  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种种,首先按照造像量度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头、胸、腰等各个部位的比例均有严格的要求。然后着色,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他中和色统一画面。最后线描,线条勾勒,一种线粗细一致、刚柔相济,另一种运笔有粗有细,顿挫变化,随画面的区别而运用,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圆润流畅,均能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
  绘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布,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细木画框上的画布绷紧,再用结实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5 西藏唐卡艺术介绍
  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大硬。画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颜料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样只好把好几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几块布的接缝处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画布上涂上薄薄一层胶水作为“底色”,然后晾干。涂淡胶的目的是防止画布吸附,渗入颜料;防止颜料在画布上“变花”,使颜料涂上面布时不会失掉本色。此后,再薄涂一层有石灰的糨糊。等第二层涂料干后把画布铺到木板或桌面之类的平坦地方,用一块玻璃或贝壳、圆石等光滑的东西反复摩擦画布面,直到画布的布纹看不见时为止。
  接下来便是画出主要的定位线。其中有边线、中心垂直线、两条对角线和其他所需要标出的轮廓线。用炭笔画出佛像的素描草图“白画”之后,再用墨勾成墨线,通常称墨线草图即线描草图为“黑画”。勾墨之后再根据画面描绘的水泊、河流、岩石、山丘、树木、云雾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次只上一种色,先上浅色,后上深色。绘佛像时,先绘莲花座,再画布饰,然后画佛身,眼睛先空着。画背景时,先浅色后深色。把上面所说的部分画完后,用金色画衣服上的图案,故称这些金色图案为“金画”。一些画面装饰和画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来勾边,称“金线”。最后,将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线再勾勒一遍,然后再画上眼睛。点睛以后,这幅作品就算完成了。
  画面上围绕佛像留出的空白还要画上景物或其他由“地、水、火、风”四原素组成的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画上人们乐见的众生有情。
  各国各地区的绘画中,传统的绘画装饰景物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其中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绘画装饰风格直接影响了西藏艺术。例如,印度绘画中所用的饰景通常是舒适华贵的房屋、菩提树、各种作供品用的鲜花、各种吉祥物,还有珠宝项链。
  中原汉地的绘画大多是表现繁荣昌盛的象征物,装饰精美的长袍和衣服,精雕细刻的座椅,还有一些诙谐幽默的场面。
  克什米尔的绘画饰景有水生动物、湖泊、池塘和森林,还有药用植物、香烛等图案。
  尼泊尔的艺术家一般描绘彩虹、云彩、用珍贵的宝石装饰的树,各种颜色的家禽和乌等。
  藏地的艺术家描绘岩石、雪山、草原风光,缀满流苏的华盖,嬉戏的野兽。
  所绘佛像的衣着和装饰图案的构图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画家学习绘画所从师的画派,他对这个画派技法的纯熟程度也许是最值得考虑的条件之一。绘画的时间、艺术家自己的能力,以及订画雇主的要求等等都可能影响构图和画面装饰。
  除了用水色(指用水调和的颜料,犹如现在的水粉和水彩)画的唐卡外,还有另外三种类型的唐卡:金唐(金色唐卡)、朱红唐(朱红唐卡);黑唐(黑色唐卡)。这三种唐卡的名字来自于唐卡空白背景所填的颜色名称。也就是说,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红唐的背景全是朱砂色;黑唐的背景则全是黑色。以上三种唐卡所有颜料都掺有石灰和胶水,轮廓线必须用与底色对比度鲜明的色彩绘制。如金唐,它的底色是金色,就用朱砂画轮廓线;朱红唐和黑唐的底色是朱色和黑色,就用金色画轮廓线。假如没有金色,黑唐的轮廓线可以用朱砂来画。
  在一幅金唐中通常只有嘴、眼睛、指甲、毛发等处使用其他色彩;在朱红唐和黑唐中,使用水色的地方与金唐有所不同,在唐卡习墨的地方也可以使用焦麦水,这样画面光洁平坦。
  一般可在木板印制的佛像上涂上水色。如果要将版印唐卡制成久色唐卡,在神佛像轮廓由木版印出后,艺术家便要对画面进行一次细致的处理。用炭笔把木版印的轮廓线勾勒一遍使之清晰醒目,按我们上面说的方法绘画出唐卡。
  绘画唐卡的调色方法的指导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加深某种单色。例如要加深朱砂色,就是往调色碗里加点朱砂颜料。
  6 西藏唐卡艺术介绍
  五、唐卡的装裱
  唐卡绘好之后,要在画面的四边缝裱丝绢,这缝裱的丝绢,叫“贡夏”。“贡夏”可以用各种丝绢制作,其尺寸大小比例是相对固定的。“贡夏”的下幅长度约占画面部分的1/2,下幅显得稍长;上幅长度约占下幅长度的1/2,也就是占中心画面部分的1/4。
  唐卡在画面的四边围有两道红色或黄色的丝带贴面,藏语称之为“彩虹”。每道丝带的宽度是左右侧幅的1/2;如果仅有一条丝带,宽度便是侧幅的1/4,侧幅的其他3/4是丝绢衬裱面。
  有时也可以在“贡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块绚丽精美的锦缎。这块锦缎颜色不定,形状可以是正方形,横长方形或竖长方形。锦缎位于唐卡下幅的中央,约占下幅面积1/3,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时在“贡夏”的上幅中央也有这样一块锦缎。
  唐卡背面的裱衬物可以是棉布、丝绢、绵缎等。一般来说,里衬只裱糊唐卡的“贡夏”部分,不裱糊画面部分;也有给唐卡整个背面都裱上黑衬的。还有一些唐卡,虽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后,在画面背后做一个翻盖,以便能够看到写在唐卡背面边上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人们要揭开衬页看背面文字的情况外,平常唐卡画面背面与里衬的两个底边都固定在一起。
  香巴拉唐卡
  唐卡前面的两个边最后是用红线锁边,值得注意的是,在缝裱时用一个叫“唐薪”(Thang-shing)或“止薪”的圆木棒将唐卡的底边卷好并将其撑住。根据唐卡的大小确定“唐薪”的粗细。一般“唐薪”的长度是与唐卡的宽度基本相同,两端可再长出唐卡宽度的3厘米,两端套上用金银或青铜制成的对称套盖,也就是轴头。有了“唐薪”之后,把唐卡卷起来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称卷轴画。
  在唐卡的顶端还有一根扁平木条叫“卡薪”(ga-shing)或“贡薪”(gong-shing),缝在“贡夏”的绸缎下面,起到支撑唐卡画面的作用。木条越往两端越细,以至于从截面看就像一个小木楔,长度与唐卡宽度相同,两边不要突出来。
  唐卡前面有一幅用丝绢制作的面盖盖住整个唐卡,最好的一种丝是“面子绫绢”,质软、色黄,带有红绿色的斑色。面盖用红色、黄色、蓝色丝绢条交替缝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种颜色的丝条作面盖。面盖缝在唐卡的顶端,面盖中央还有一些褶子。画有本尊、护法神的唐卡,其面盖丝绢也有白色、黄色、蓝色、绿色等,不过这类唐卡的面盖丝绢条彼此不缝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开的。沿唐卡面盖上部缀有一排有褶子的挂布,下垂约8厘米,用红色丝绢制作。
  假如将唐卡宽分为四份,其中左右两边的四分之一处垂有两条彩带,每条彩带的宽度等于“贡夏”侧幅的一半。彩带一直垂到唐卡的底边,彩带底端呈鸟喙形,叫“小鸟嘴”。当面盖放下之后,两条彩带便垂在面盖的外面,并和面盖隔开。这样可以只把面盖向上卷起,让两边彩带直接垂在面画的前面。在唐卡顶端,两条彩带的中间有一条系住上卷面盖的细绳,待面盖上卷后用这条细绳把它折叠系好。细绳上面还有一条布绳用来挂整幅唐卡,或在唐卡卷装后用布绳把它扎好。
  六、结 语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其上千年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还吸收和借鉴大量周边国家与地区的艺术绘画形式,至今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内容上,由原来以宗教内容为主扩展到自然风光、现实生活等各个领域。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东方绘画精华的同时,还借鉴西方油画的技巧,不断丰富和完善艺术表现手法。但不管怎样发展,唐卡总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屹立在世界的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丹巴饶旦著,阿旺晋美译:《西藏绘画》(藏汉对照),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前五篇文章

唐代山西太原寺与崇福寺刍议

光山净居寺考

风雨大昭寺

被历史忘却的佛国

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

 

后五篇文章

當代佛寺法制化的再探討

傳統新義:近代台灣本土佛教史料的蒐集與研究

徐勇良教授谈观音像造像艺术

白文殊唐卡像

佛教与回鹘印刷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