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大溪斋明寺的传承宗风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溪斋明寺的传承宗风
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 陈清香
中华佛学学报
第13期(2000.07)
页307-322
--------------------------------------------------------------------------------
 
页307
提要
  大溪斋明寺是一座具有百六十年的著名古刹,创建于前清道光年间(约1840)。其间历经六代住持的经营,在法统上曾承袭普陀山、龙华斋教、鼓山曹洞宗、日本曹洞宗等不同的宗门,反映了台湾传统佛教发展史上的特殊风貌。
  如今第六代住持会观师(江张仁居士)已将斋明寺献给圣严老和尚,代表著斋明寺在弘法利生的前景上,将步入另一个高峰。
  斋明寺的建筑物布局典雅,大殿呈现了闽南式的庄重古朴,其装饰手法,和栋梁架构,具有甚高的艺术价值,已被政府指定为三级古迹。
  兹值圣严老和尚七十大寿,本文特从斋明寺不同的传承宗风系谱上,来讨论台湾佛教演变的史迹。
  文中要目为:前言、斋明寺的创建缘起、普陀山的传承、龙华斋教的继统、鼓山曹洞宗的法脉、斋明寺的时代等等。
 
关键词:1. 宗教史 2. 台湾宗教 3. 普陀山 4. 鼓山涌泉寺 5. 斋教 6. 台湾佛教史
 
页308
一、前言
  记得三十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代,曾经一度参访大溪斋明寺,并曾向挂单在寺中的法贤上师屈映光学法,屈上师那年已是年近九旬的有道大德,还亲授一法门,并取法号“体空”。屈上师还当场解说密教佛法,他身旁侍者,李逸尘居士(李鸿章之孙女)还不时的协助补充。
  听完了屈上师的开示之后,中午还留在寺中,接受江张仁住持的午宴款待,席间寺内的师姑,还端出丰盛的素菜佳肴出来,当时深深觉得十分美味,尤其对于住持一家人住在寺中,持斋礼佛,而又代代相传,主持法务,感到很是好奇。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斋教”。
  一晃间三十年过去了,对于斋明寺的记忆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退,相反的,江住持拿出寺中历代祖师的照片情景,仍然清晰的印在脑中。
  近年来,我为了整理台湾的佛教美术,也对台湾佛教史作了抽丝剥茧的调查研究,我从各方的文献著录,以及田野调查中,逐渐接触到“斋教”,很自然的,我便想起三十年前所见的斋明寺,那雅洁的殿堂,那纯朴的江氏一家修行人。
  今年春天我和空大佛学社的社员们又再度参访斋明寺,古寺建物依旧,只是多了一些法鼓山的传法标语,斋明寺已于今年(1999年)元月22日由江居士捐献给圣严法师,使法鼓山又多了一处具有传统台湾本土色彩的道场,这对斋明寺和法鼓山两方面都是可喜可贺的事,为祝贺圣严法师的九月晋山,以及七十华诞,本人不惴愚陋,特撰此小文,那是从历史的角度谈起。
 
二、创建缘起
(一)座落地沿革
  斋明寺座落于桃园县大溪镇员林里斋明街153号。而大溪这个地方,考古学家曾发现有史前石器,先住民泰雅族已聚集此地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泰雅族命名此地为“大姑陷”(Takaham),意即大水之意。明末郑成功来台曾施抚番政策,在此地设霄里社。清初继续抚番工作,同时带来了汉人的开发,乾隆18年(1753),有谢秀川来辟此地,住民渐多。咸丰6年(1856)林本源来建大宅邸,高筑门楼城郭,区划街衢。光绪11年巡抚刘铭传设抚垦局,改地名称“大嵙坎”,派兵驻屯,兴殖产业,其后唐景松废抚垦局置南雅厅。[1]
--------------------------------------------------------------------------------
1. 参考《桃园县大溪镇概况》,大溪镇公所编印,民国46年。
 
页309
  在行政区划上,清初台湾设一府三县,到了雍正元年,清廷在半线以北多设彰化县,在县北设淡水分府,雍正9年成立淡水厅,厅治设在竹堑,而大姑陷便是受淡水 厅所管辖。不过“大姑陷”被写成“大姑崁”,后再改成“大科崁”、“大嵙崁”。[2]
  台湾建省时台北府下辖四县,即淡水、新竹、基隆、宜兰等,大嵙崁属新竹县。到了日治时代大正10年(1921),全台划分成五州二厅。大嵙崁改称大溪,隶属于新竹州大溪郡,设大溪郡役所。而斋明寺座落于大溪郡大溪街员树林五番地。
  民国40年,国民政府调整地方行政区划,台湾省辖十六县,新设桃园县(原为新竹州桃园郡),辖大溪镇,民国61年,桃园升格为县辖市,大溪和杨梅成为桃园县的两大镇。
(二)创建年代
  斋明寺的创建年代,约有三说:一为清道光年间,二为咸丰2年,三为同治12年。
  一说道光年间,亦有先后差距,如?阚正宗依寺内所立石碑,而主张道光30年。[3] 又如?朱蒋元则笼统的主张道光年间(1821~1850),那是有三十年的弹性说法。[4] 又如?前住持江张仁居士虽亦订为道光年间,但西历纪元又界定在1840年,也就是道光20年,[5] 林明德亦沿此说。[6]
  二说是谓斋明堂创建于咸丰2年,即1852年,[7] 此说之来源,虽仍待查,但与道光年间之说,也仅迟两年,亦可视为道光年说的延续。
  三说是同治12年,亦即1873年,那是依日治时代的二本调查报告书,如徐寿本载曰:
本堂建立前有食斋人名李阿甲者,以自费建佛堂,亲自礼拜读经,因而归依信仰者日渐增加。同治12年,豪农江排呈,及简登云等,感于佛恩,思欲有以酬谢之,遂将员树林庄之私有原野及茶园寄附其一部,充为堂宇敷地,又由大
--------------------------------------------------------------------------------
2. 依《淡水厅志》,同治初年,已将大姑陷写成大姑崁,同治5年,举行李腾芳,奏请改大姑崁为大科崁,光绪年间刘铭传抚番,将科字加山头,而成为大嵙崁。
3. 寺内原立有石碑,注明斋明寺创立于道光30年,不过此碑已于民国84年拆毁,阚正宗采访时寺碑仍在,故所著《台湾佛寺导游三》页73,民国79年出版,大溪镇斋明寺便沿用此年代。
4. 见朱蒋元《台湾佛教名刹》,页482,民国77年出版。
5. 见江张仁〈斋明寺设置沿革〉或〈斋明寺简介〉。
6. 林明德著《桃园县大溪镇“莲座山观音寺”、“斋明寺”匾联文化调查研究》,桃园县立文化中心编印。民国88年出版。
7. 见《台湾佛教大观》。
 
页310
溪街员树林附近募集寄附金,建立堂宇,起工竣功年月日不详。[8]
  由此说可知,那是以斋明堂大殿建造的年代为创建年代,显然的,那是忽略了李阿甲最初以自费建佛堂渡众的岁月,那栋佛堂,可能是草庵,但已具备道场的功能,便应已立寺了。因此同治12年之说,是不够周延的。
  三说之中,一般均采第一说,即道光年间说。因那是年代最早。而由于这些不同的年代说,几乎都是近代人的说辞,因此也可能得自昭和二录之说,而加以向上追溯推断的。
(三)创建人李阿甲
  有关李阿甲的生平事迹,除了前引徐寿本所载者之外,施德昌亦沿其说,当时日本已施行皇民化措施,斋明堂亦已改成斋明寺,在其创立沿革栏内曰:
本寺并?萃灵塔?台湾十二胜地??美景,大溪山麓?建立?,一般?信仰者?礼拜诵经????。本寺建设前?食斋人??李阿甲氏?自费?以?佛堂?设?自?礼拜读经????。[9]
二书的记载,均未提列李阿甲赴普陀山出家受戒的事,但朱蒋元却说:
距今一百余年,初有当地笃农李阿甲发愿皈依三宝,赴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受披荆,法号性悦,受戒毕返台,择地建筑草庵,名福分宫,静修度众,亲任第一代住持,供奉由南海请回之观世音菩萨、佛像与携回之,今犹珍藏寺内。[10]
  朱蒋元或是根据江张仁的说辞而作如此的记载,因有物证而肯定了李阿甲赴普陀山之说。现存寺内的宝上铸有法雨寺的字样,所供的观音像仍供在佛龛内。大殿右首的祖师牌位上,有第一代开山性悦的牌位。
  在台湾早期寺庙的开山,其首尊供奉的尊像往往请自普陀山,如鹿港龙山寺的开山肇善和尚(原籍福建温陵),相传在明天启年间,远赴南海普陀山请了一尊七宝古铜观音像,渡台后在鹿港旧街建寺供奉,[11] 又如高雄新超峰寺大殿所供奉的观音像,也是相传台湾知府蒋允焄于乾隆28年自南海普陀山请来。[12] 原供于旧超峰寺大殿者。
--------------------------------------------------------------------------------
8. 见徐寿《全台寺院斋堂名迹宝鉴》,昭和7年(1932)出版。
9. 见 施德昌《纪元二千六百年纪念台湾佛教名迹宝鉴》“新竹州福份山斋明寺”。昭和16年(1941)出版。
10. 见朱蒋元《台湾佛寺名刹》,页482。
11. 见《佛教艺术》第2期。台北:民国75年。
12. 见《能学师父五十二岁的纪念影集》,民国78年。
 
页311
  而斋明寺现存的最古观音像作自在坐姿,手持经卷,头戴风帽,面部庄严,璎珞图案典雅,是典型的清代式样。由于信徒的虔诚,胸前挂著金牌,表现了早期民间信仰的惯例。这尊供在大雄宝殿佛龛内的观音像,由于造形较为古朴,有可能就是性悦开山请自南海普陀的那尊。
  斋明寺内又藏另一宝物,即性悦自普陀山携回的,上有铭文“法雨寺”字样,可证明和法雨寺的法源,由于李阿甲究竟何时剃度成为性悦法师,其师承、受戒确切时地等,均无可考。是故此中的铭文,便成为唯一可探讨的根据了。
 
三、普陀山的传承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供观世音菩萨,自从五代贞明2年日僧慧锷留不肯去观音像和创立不肯去观音院[13] 之后,观世音菩萨便成为当地的信仰中心,庶民礼拜观音像、称诵观音名号,往往传出观音灵感事迹。
  普陀山有三大寺:普济寺、慧济寺、法雨寺。其中法雨寺为普陀山的后寺,初建于明万历8年(1580),初名海潮庵,后改称为海潮寺。万历34年获明室颁赐“护国永寿镇海禅寺”额。到了清康熙年间,别庵和尚任住持,他扩建寺院,整修藏经阁等多所堂阁,明廷又赐金建方丈殿、留云堂,迁拆南京明故宫旧殿,建大圆通殿(九龙殿),并赐“天花法雨”及“法雨禅寺”额。遂定法雨为寺名。
  就整个普陀山的传统宗风而言,日僧慧锷建不肯去观音院,固然是奠定了观音的信仰,但教门较偏于律宗。直到宋代高僧真歇,方首创教风,他曾奏请朝廷,改律为禅,因此他被尊为普陀山禅宗的开祖。
  但若论将禅风加以阐扬者,则要五百年后的别庵性统,他在康熙26年(1687),受朝廷聘任为镇海禅寺(即法雨寺)的住持,由于他整修了因兵燹而残损的多间院阁,又改万历以来,百余年来讲律的传统,因此亦被尊为法雨寺禅宗初祖。
  此后禅风应是普陀山的主要法门,代代有禅匠出,到了道光至同治之间,也就是李阿甲来参访时间,有高僧鸿昆、信真、立山等,兹分别述之。
  鸿昆自幼入山依普济寺监院谷馨,学法于师祖泰清得安,博览儒佛诸籍,教法皆通,工诗文、善书法,称为先生,清道光5年(1825)任普济寺住持,他曾修葺殿宇,重修《普陀山志》20卷。居寺30年,笃志苦卓,德行远播,每与文人相互诗歌酬作赠答。
--------------------------------------------------------------------------------
13. 慧锷从五台山得观音像,将返本国,舟触新罗礁,莲苑挡洋,舟蔽不前,慧锷祈祷发愿后,舟行,竟至潮音洞下,居民张氏迎接,并筑庵奉之,呼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山开创道场奉佛之始。日本元亨释书第十六〈本朝高僧传〉卷67亦载有慧锷事迹。
 
页312
  信真(1792~1853),童年求学,闻教音,便怀出家志,22岁投普陀山慧济寺,依定育剃发,受具足戒于宁波白衣寺,获上品戒,得法于慧济寺顶超,道光28年(1848)继席慧济寺,率众坚持五时功课,高风亮节,远近景仰。咸丰3年(1853)一度住持宁波天童寺,后又重主慧济寺,至同治9年(1870)退院,修持更勤,有法裔通智、觉道,是一时名衲。
  立山(1825~1889),二十岁礼父福本悟公落发,并在崇福寺受具足戒,同治9年闭关伴山庵,专修《华严经》,11年(1872)长老信真和尚率诸法眷叩关,请为法雨寺住持,立山以复兴为己任,竭力整理修二时课诵、念佛,永为恒规。有弟子数十人,其中化闻为普陀名僧。[14]
  以上三位都是道光至同治年间的普陀山名僧,如果李阿甲在此时前往普陀,必受其教。而三高僧中,又以立山和尚的可能性最大,因立山在同治11年为法雨寺住持,而李阿甲求法之处,也就在法雨寺。
  如果李阿甲果真学法于立山,那么学的是什么法门呢?或许是经忏、课诵、或念佛法门吧。
  普陀山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法会,是一年三次的观音香会,即2月19日观音诞,6月19日观音成道日,9月19日观音出家日。每次的香期均前后十天,由各地涌进无数的信徒,共同举行普佛上供,坐香齐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有拜山、拜忏的活动。
  至于每日的一般功课,早课依序诵会〈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上来偈赞〉、〈赞佛偈〉、〈三皈依〉、〈韦驮赞〉等等。晚课则诵《弥陀经》、〈忏悔文〉,或进行〈蒙山施食〉,诵〈净土文〉,〈三皈依〉等。而特定时间的佛事,如普佛、焰口、蒙山、水陆法会,以及各种忏法等。[15]
  或许性悦李阿甲接受了普陀的唱赞宗风,带回台湾,在福分宫流布,逐渐形成了海潮音的唱韵,那应是台湾较古的韵调吧。如此,在普陀山传承下的台湾禅门宗风,基本上,至少是奠定下每日早晚课诵为必要的修行方式,至于唐宋所流传的临济棒喝、机锋转语,或其他参禅悟道的修行法门,则恐早已失传了。
  因之,普陀山一是观音菩萨的教化道场,二是承佛门临济禅的主轴,然而明清以降,已掺杂了净土教或华严、天台的思想,尤其重禅净双修的法门。似乎禅风日淡。在道光年间的名僧立山,便是以净土宗为主要弘法法门。
  由此推断之,性悦若承普陀宗风,则必是此种禅净双修,或以净土为主,而每日的唱赞和各种忏法更是必要的法门。
--------------------------------------------------------------------------------
14. 以上见《普陀山志》、〈佛教丛林〉佛教人物。
15. 见《普陀山志》、〈佛教丛林〉,佛事仪式。
 
页313
四、龙华斋教的继统
  依据江张仁的讲述,第二代住持黄士琴时,约在同治12年(1873),地方士绅江排呈、简清云、林登云等,深感菩萨恩德,发起献地,将原来的福份宫迁到距离原地六十公尺处,改建瓦葺堂宇,且将法脉转承龙华斋教,改称斋明堂,黄士琴取法号曰“普瑟”。
  将道场由福份宫改称斋明堂,代表著进入斋教传承的时代,约从第二代黄士琴(普瑟),再经第三代胡阿九(法号普惠),再经第四代江连枝(法号普梅)、第五代江澄坤(法号普干)等共四代,时间历经同治12年到昭和12年(1937)共约六十余年间。
  依李添春的说法:
斋教是在家持斋奉佛,不圆颅方服出家,在市井营生,以俗人身份维持佛教,此在佛教本身来说,是不合佛教教团之组织,因为佛教有所谓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是出家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众,色叉曼那是中间众。而出家众主法施,在家众主财施,出家在家互相扶助,佛教才能进展,今在家二众独立而组织教团,而出家四众失却财施,在家二众失却法施,势难免跛足之行动。可是事实上,在台湾在家佛教与出家佛教,并无相背而驰,互相保持密切关系。[16]
斋教崛起于明清之际,计有三脉:龙华、金幢、先天等,其中龙华派最早,起于明代中叶,开祖罗因生于明正统7年(1442),殁于嘉靖6年(1527),原籍山东即墨,幼年善读经书,及长皈依三宝,并先求教于临济宗宝月和尚,再拜临济二十三代祖师无际真空为师,曾研习《金刚》、《华严》诸经,勤行念佛修禅,并四处参学,如此一十三年后独立创教。[17] 其后传法于北平,渐次南下。经过二祖殷继南、三祖姚文宇等数传之后,移教于福建,再从福建入台。
  龙华斋教约在乾隆年间传入台湾,在安平开化善堂、台南开德化堂,是为汉阳堂派,另在台中开慎斋堂,是为一是堂派,而中部另有复信堂派。
  依李添春的说法,入台的龙华斋教除以上的汉阳堂派,一是堂派、复信堂派之外,另有别派的说法,即二祖殷继南派下的无极正派,三祖姚文宇所传的灵山正派。
--------------------------------------------------------------------------------
16. 见李添春纂修《台湾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
17. 有关罗祖生平见《龙华科仪》〈太上祖师罗祖简史〉及〈源流法脉根本〉,台中民德堂发行,民国81年。另外学者相田洋、宋光宇亦有撰文记述。
 
页314
依此说,将一是堂派、汉阳堂派、复信堂派等归为灵山正派的一支流。
  而大溪的斋明堂,在数代相传之下,一直自认是龙华派的传统,在大雄宝殿的主尊龛的右侧供奉著斋教祖师的牌位,正中大牌位书写的九品阶位的名称,[18] 那应是足资证明其传承无误的了,只是在龙华斋的三支派之中,究竟是那一派呢?江张仁老住持也不知道。
  李添春曾列出日治时代前期的龙华斋堂的名称,他指出桃园地区有元化堂、奉天宫、麟凤宫、回善堂、指天宫、修德堂、致和堂、印心堂、斋明堂等,而分别属于一是堂派和汉阳堂派。
  但汉阳堂派多分布于南部台南高雄一带,而一是堂派所属斋堂除台中慎斋堂以外,原台中州辖下有二十五堂,新竹州辖内约有四十三堂。而斋明堂在日治时代是属于新竹州辖内,因此隶属于一是堂派的可能性较高。
  案,一是堂原址在福建福州城西善福里,由龙华派第十祖陈普月、普应兄弟所创建,约在第十二祖普应,十三祖普聪传到台湾,曾传到台中后海仔慎斋堂,以及新竹、彰化一带。
  到了日治时代,许林太空于1914年渡海到一是堂本山,亲谒第二十八代普梅公,受法为传灯,列太空位。由于龙华斋的九品之中清熙以下可由太空授与,太空之位须由空空授与。但台湾除台南汉阳堂以下,并没有空空在台,非到内地授受不可。又因交通不便,乃可以同时代理授予之。
  依江张仁的口述,第四任住持江连枝曾拜龙华斋教叶普霖为师,法号普梅,普霖是中坜平镇地方的人,住在金鸡湖,是位太空,当时桃园一带就只有两位太空。另一位是龙潭的卢普训。
  但是李添春却说:
故以许林太空为代理,当时升为太空者有下列各位:鹿港施普春、郑普宝、阿罩雾陈普盛、彰化郑普源,泉州厝周普仁、石角江普飞、埔里吴普煌、西螺吴普城等十一名。
而不提叶普霖和卢普训。
  当1912年(大正元年),江连枝在斋明堂落成典礼之后,不久便接任第四任住持,他先礼斋教叶普霖为师,同时自大正2年起先后举行了六回的光场法会。[19] 时
--------------------------------------------------------------------------------
18. 大 雄宝殿右侧所供的祖师牌位上的九品阶位,依序是:空空、太空、清虚、四句、大引、小引、三乘、大乘、小乘等,分三行书写,此正是闽、台龙华斋教信徒的九个等级。
19. 光场法会,每次七天,是斋教特殊的受戒仪式,全称遇功场,因此也可视为在家传戒仪式。
 
页315
间分别是大正2年、大正5年、大正8年、大正9年、大正11年、大正13年等。[20]
  当江澄坤在大正14年(1925)接任第五代住持之后,或许因已礼圣恩为师,法脉已转承鼓山,因此,虽然他已有原来斋教的法号普干,却因再礼圣恩而取法号常一,同时在他继任住持的次年大正15年,又举行一次光场法会,时在农历的10月12日~18日。从手抄本的法会记录文上,明显地可以看出,和以往六次光场法会不同。
  大正15年的光场法会被录为第七次,以示有所传承,受戒人数共48位,分成长斋和花斋二类,持长斋之男众计有9名,长斋之女众计有29人。华斋男众一名,华斋女众则有9名。[21] 值得注意的是,华斋男众和华斋女众所取的法号已不再沿袭以“普”字为名首,而改用“常”字为首,间亦有以“雪”或“慧”字者。
  案,鼓山的排字序是雪→常→会→真。若法号取雪字者和江连枝同辈,若取常字者,和江澄坤同辈,以会字为首者,晚一辈。
  龙华斋教的传承,虽然在国内曾举行过一次的斋教国际学术讨论会,内中也有相关论文,如韩秉方的〈罗教教派的发展及演变〉;林美容的〈彰化朝天堂所传龙华派斋教〉,[22] 另外,王见川也有〈龙华派斋堂的个案研究──安平化善堂〉、〈日治时期的斋教联合组织──台湾佛教龙华会〉[23] 等大作。但都未提到斋明堂的龙华斋的传承,因此普梅的师父叶普霖,究竟是属于那一派系,可能就要再作追寻的了。
  一般龙华斋教的经典科仪,大约是以五部六册为主,即苦功悟道第一卷、叹世无为第二卷、破邪显正第三卷上部下部、正信除疑第四卷、泰山结果第五卷等。[24] 就内容而言,那是以佛教思想为骨干,再掺杂一些儒、道思想。就法会科仪而言,那是以百分八十的佛教禅门日诵的唱赞为主体,其他才是道教和民俗信仰的仪式。
 
五、鼓山涌泉寺的法脉
(一)涌泉寺的开创与清末的名僧
  大正元年(1912),斋明堂所增建的扩大殿宇及东西两厢房等工程已经竣工,年底并盛大举行落成典礼,江连枝原是增建工程的大护持者,不久便被拥戴接任第四任住持。
  江连枝住持在龙华斋教的传承上,是礼叶普霖为师,法号普梅。但又渡海赴福州
--------------------------------------------------------------------------------
20. 此见斋明寺旧藏《重建斋明堂启建七天光场法会新乾坤众氏名法号备忘录》。手抄本。
21. 同注20。
22. 见1994年国际斋教研讨会论文集。
23. 此文收录于王见川《台湾的斋教与鸾堂》,南元出版社。
24. 见《大乘龙华派大乘斋门教科》〈龙华科仪〉,台中民德堂出版,民国81年。
 
页316
鼓山涌泉寺求法,礼圣恩禅师为师,取法号雪年。如依江张仁老住持的说法,赴鼓山的年代,约在大正元年。则礼叶普霖的年代,必在更早,也就是未接任住持之前,便曾学习斋教的法门。
  普梅之所以要远赴鼓山,多半是受到当时流行的风潮吧,因在普梅之前,台闽之间佛教交流已甚频仍,鼓山常有高僧渡海来台,台籍修行人也以赴鼓山学法为更上层楼的凭介。
  为了解鼓山的禅教宗风,先回顾一下鼓山创立的历史背景。
  鼓山涌泉寺创立于五代后梁开平2年(908),闽王王审知迎请神宴国师为开山,主持兴建殿宇,尔后逐年扩增,规模渐具,形成大伽蓝。到了明清之际,名僧辈出,先有曹洞宗元来禅师来鼓山开法,后有元贤住持鼓山十七年,其法嗣道霈继之,大弘禅教,法席兴盛,使鼓山成为东土曹洞宗的主要道场之一。[25]
  清代末年,鼓山又出现了古月、妙莲等名僧,其中妙莲(1824~1907)是福建归化人,二十一岁依鼓山量公和尚出家,得戒于怀公。咸丰4年(1854)任鼓山涌泉寺方丈。在堂宇倾颓,存粮缺乏的情况下,远赴东南亚弘法,住持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将该寺列为鼓山涌泉寺的下院。在南洋募得款项后返国修建涌泉寺的法堂、大寮、回龙阁、大殿及各堂寮塔院等。妙莲也助达本、觉空、古月等名僧兴建雪峰、崇福、林阳等诸寺,又创建了漳州南山寺。光绪30年(1904)请得龙藏二部,光绪33年夏,在念佛声中圆寂,荼毗后,分骨于鼓山、鹤山塔院。[26]
  妙莲禅师既是鼓山涌泉寺的中兴法将,又曾宣法于南洋,因此声振海内外。在清末民初之际,也有不少高僧出自其门下,如虚云大师于咸丰8年(1858)曾出家于鼓山,礼常开为剃度师,翌年又受具足戒于妙莲。[27] 稍后的圆瑛法师亦礼鼓山增西为师,又受具足戒于妙莲。[28] 因之,鼓山和妙莲的声望对台湾的佛教界,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力。
 
(二)求法鼓山的台籍僧侣
  台湾在清朝统治的晚年,佛教界已逐渐形成四大法脉,分据南北的局势,而这四大法脉的主持人,几乎都曾赴鼓山学法。此种风潮一直沿袭到日治时代。
  例如基隆灵泉寺曾于光绪21年(1895)邀请涌泉寺的善智、妙密二禅师来台,
--------------------------------------------------------------------------------
25. 见《鼓山志》卷 4,乾隆26年,郡人叶任修辑。
26. 见明旸编著《圆瑛法师年谱》,二十岁条,大师之得戒和尚──妙莲法师。宗教文化出版社印行,1996年,上海。
27. 见岑学吕、林远凡编《虚云和尚年谱和事迹》,台北松山寺印行,民国53年。
28. 同注26。
 
页317
住基隆弘宗演教。善智并任灵泉寺住持三年,并指导善慧赴鼓山礼景峰和尚出家,并在鼓山受戒后返台,不久继善智为灵泉寺方丈。[29] 善慧的苦心经营灵泉寺,和善智二师徒嬴得了台疆二甘露门的雅号。善慧也时常出入海外,大正元年(1912)曾入东京恭请大藏经,大正3年又偕徒德融往印度迎佛像返灵泉寺,并跨海任福建佛教会会长。[30] 民国13年又受鼓山之邀,主持涌泉寺的开坛传戒,担任三师中的羯摩和尚(另虚云为得戒和尚,复仁为教授和尚)。
  又如凌云禅寺的本圆师,生于光绪,光绪17年(1891),出家于厦门,又到鼓山涌泉寺承受戒法,不久在涌泉寺升为知客僧。[31]
  又如本居台北市龙山町的林觉力师,二十岁时(明治35年,1902)到了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觉力师后来返台后住持法云寺、圆通寺、丰原毗卢禅寺,北投法藏寺等。
  又如出生台南白河的魏得圆师,为开元寺住持,生于光绪8年(1882),明治32年(1899)先皈依龙华斋教,再皈依玄靖上人,明治38年(1906)更远赴鼓山涌泉寺礼妙莲和尚为师,而次年,妙莲和尚便往生了。得圆师其后又到泉州崇福寺,1909返台,先任台南开元寺监院,1921年任开元寺住持。[32]
  虽然妙莲和尚往生了,但是鼓山的名望仍在,一些原皈依龙华斋教者,如善慧、本圆、得圆诸师均重新再拜鼓山禅祖为师,在当时仿彿形成风气,如邱德馨,19岁时已曾皈依龙华斋,明治42年(1909)时,却更出家于鼓山涌泉寺,礼善智禅师为师,这一年圆瑛法师曾讲,“护法论于鼓山”,对德馨师或有影响,与善智一齐归台,任灵泉寺监院,后为宝藏寺住持。
  另外如庐觉净,台北西云岩寺副住持,曾于明治43年(1910)为鼓山涌泉寺的知客僧。[33]
  又如许松英在日治之前已历任多项重要公职,日治以后,一度任日本军讨伐土匪的通译、三貂第一区区长三年,基隆防疫副长、及石灰组副长等职,其后出家于鼓山涌泉寺,礼敬古月为师,归台后合建月眉山灵泉寺。[34]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知清末至日治初年,台湾佛教界的高僧,多数是得法于鼓山涌泉寺。因台闽之间交流频仍,普梅之求法于鼓山,应属自然之趋势。
--------------------------------------------------------------------------------
29. 见《全台寺院斋堂名迹宝鉴》,灵泉寺的介绍文字。
30. 同上注,善慧法师生平简介。
31. 同上注,沈本圆师简介。
32. 同上注,林觉力师简介、得圆师简介。
33. 同上注,邱德馨简介,卢觉净师简介。
34. 同上注,许松英简介。
 
页318
(三)涌泉寺方丈圣恩禅师
  普梅所礼的圣恩,在基隆灵泉寺落成时便已来台,最初是大甲的叶清江清他来放焰口、做经忏,由于他所诵的经忏,字正腔圆,声调宏亮,表现了纯正的鼓山韵,一时折服了许多人皈依他。普梅便是其中之一,普梅的唱赞声韵全都出自他的传授。当时基隆街的街长许梓桑的夫人也是礼圣恩为师,取法号雪娥,雪娥因病,圣恩教他诵《药师经》而病愈。她在昭和15年(1940)去世,和女儿(先母而亡)的遗骨都寄存在斋明寺。
  圣恩禅师由于唱赞声韵甚佳,住在基隆教授灵泉寺僧侣唱赞,又收了些门徒,除了普梅法号雪年外,另有雪凝、雪满。雪凝创立了涌光堂(在平镇),让徒弟常定担任住持。雪满则创立并住持回善堂,雪凝另外又与其徒常达住持石云堂。因此圣恩在当时,约从大正元年至昭和1~2年之间,其法脉散布在斋明堂、回善堂、涌光堂、石云堂之间,这四个斋堂都是圣恩的系统法嗣。[35]
  圣恩约在昭和2或3年返回鼓山,从斋明寺留下的一分戒牒得知,圣恩在民国17年是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那年的传戒法会上,担任得戒和尚,可知那是深获名望的。圣恩曾将得自海外的供养金为鼓山建造一座亭阁,十分豪华。圣恩作法时,头戴镶满玉石宝珠的宝冠,均是十分珍贵的。[36]
  鼓山涌泉寺的法会赞诵,自来便有特殊的传承,沿袭至清光绪年间,归纳之,约有三类:
  第一类,和一般佛寺的课诵相似者:
  如〈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大悲神咒〉、〈十小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阿弥陀经》、〈礼佛忏悔文〉、〈蒙山施食〉、〈华严字母〉、〈礼华严文〉、〈礼忏起止仪〉、〈梁皇忏赞〉、〈十地菩萨赞〉、《金光明经》、〈二时临斋仪〉、〈佛顶尊胜神咒〉、《佛说观无是寿佛经》等。
  第二类,融和孝道和民俗信仰者如:
  〈普庵大德禅师神咒〉、《佛说高王观世音经》、《佛说父母恩重胎骨经》、《佛说大藏正教血盆经》、《佛说寿生经》、《佛说生天经》、《佛说盂兰盆经》……等等。
--------------------------------------------------------------------------------
35. 四个斋堂之中,除斋明堂之外,回善堂创建于光绪26年(1900),涌光堂创建于大正元年(1912),石云堂创建于大正10年(1921)。今涌光寺内尚保存一口昭和5年(1917)的铜钟,并有戊午(1918)、壬戌(1922)、戊辰(1928)等年间的匾额,见《台湾佛寺导游》(三)、(四)。
36. 以上事迹得自江张仁住持口述。
 
页319
  第三类,属于禅门宗风者:
  如《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诸山大圆禅师警策〉、〈中峰国师训诲文〉、〈祖师训诲出家三十要则〉、〈憨山大师禅宗法要〉、〈莲池大师七笔勾〉、〈幻有禅师开示法语〉、〈天童密云禅师法语〉、〈磬山天隐禅师法语〉、〈弘觉道忞禅师法语〉、〈大觉玉琳国师法语〉……等等。[37]
  若再从鼓山涌泉寺所藏的经板目录中,亦可看出除了传统经典,如《药师本愿经》、《地藏本愿经》、〈普门品〉、《阿弥陀经》之外,属于拜忏仪式者,如《大悲经藏》、《慈悲三昧水忏》、《二十五佛忏》、《净土宝忏》、《药师忏》、《文殊宝忏》、《万佛宝忏》等等。[38] 忏法仪轨的多样,是否反映出鼓山的修行渡众方式,在经藏忏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呢。而汇集了禅师祖师的法语,以为课诵,应是继承了禅门的法脉宗风。
 
六、斋明寺的时代
  日本领台之初,虽然先后传入日式佛教有八宗十二派[39] 之多,但对于台湾本岛固有的宗教信仰,并没有大力摧残或强烈禁止的措举,因此本岛的寺院斋堂,和新来的日式佛寺神社一齐并存了一段时期。
  直到1937年,日本为推行皇民化的措施,颁布寺庙整理条例,而新竹州方面,在1938年11月11日召开州下国民精神总动员参与会,会中通过寺庙整理的全废案。[40] 在实施的原则上寺庙以全废为原则,在过渡期上,得以一街庄保存一寺庙,祭神须改为纯正佛教、儒教之佛神,建筑外形更改为布教所或日本寺院形态,在新竹州中坜郡所属的斋堂级全部废弃,如中坜厅的元化院、平镇庄的涌光堂、杨梅庄的麟凤宫等都改为佛教寺院或布教所,这三所斋堂原都和斋明堂关系密切,至于斋明堂则更是依附于日本佛教的曹洞宗,而斋明堂原来供奉的妈祖,清水祖师、土地公、司命灶君、吕洞宾、关公等民俗神祇也都被取下废弃不拜。
  至于斋明堂何以依附日本曹洞宗而改成斋明寺,可能的理由有三:
  一、 早在大正元年(1912)台南的斋教包括龙华、金幢、先天三派,共计七堂,共
--------------------------------------------------------------------------------
37. 见斋明寺旧藏鼓山禅门日诵诸经,由涌泉寺能成募刊,光绪丙戍12年刊行。
38. 见斋明寺旧藏鼓山所藏经板目录。
39. 日本佛教入台者计有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曹洞宗、临济宗、真宗、日莲宗、华严宗等,见增福田太郎著《台湾本岛人?宗教》,财团法人明治圣德纪念学会,昭和10年出版。
40. 见《新竹州时报》第20号(昭和14年1月号),宫崎直胜〈中坜郡?寺庙整理?语?〉。昭和14年1月。
 
页320
同联合组成斋心社,每堂每年办公供二次,其联合章程名为爱国佛教会,此爱国佛教会后扩大为台湾各寺庙斋堂的联合组织,而成为依附为日本曹洞宗的信徒,凡有办斋供佛的日子,必定延请曹洞宗的布教师来诵经说教,曹洞宗成为爱国佛教会的领导者。[41]
  二、来台的日本佛教前后计八宗,若统计自1895年至1941年止,台湾人信仰日式佛教各宗中,其人数最多的是临济宗,共计9585人,其次是曹洞宗,共计9476人。[42] 曹洞宗虽居第二多数,但却创办了台北中学林(泰北中学的前身),是从教育扎根作起。
  三、1915年发生西来庵事件,抗日志士余清芳等人被杀,日本政府检举相关人数为一千余人,[43] 其中包括不少斋教徒。为斋教本身安全计,台南市龙华、金幢、先天三派共十四堂,联合组织佛教会,以求日本曹洞宗之保护。[44]
  四、斋明堂在普梅主持的时代,曾赴鼓山涌泉寺,礼圣恩为师,那是属于中国禅宗曹洞宗的法脉。
  基于以上的因素,斋明堂于是改称斋明寺,那是隶属于永平寺曹洞宗,大本山且派村上寿山为大溪布教使。斋明寺大殿的供奉,在佛龛正中多了释迦世尊,龛壁上也多加了二个徽帜。
  1939年6月,住持普干师江澄坤居士忽然病逝,会观师江张仁居士在众人的拥促下,晋升为第六任住持,时年22岁。会观师,1918年生,1930年公学校毕业,1935年台北中学林毕业。自幼受到父亲江澄坤的调教,每次斋明堂的法会,便担任鼓手击鼓,并且学习唱赞,在如此长年的法韵薰陶下,各种经咒偈语唱腔,抑扬顿挫,均练得字正腔圆,即使在日治皇民化以后,部份经文咒语,也能改以日语发音,仍然声韵宏亮,能打动天地鬼神。
  当他在6月间接任住持后,当年的12月便担任日本曹洞宗所属的台湾斋明寺驻台布教师补。由大本山永平寺铃木天山管长亲自聘任。[45]
  1945年,日本战败,日式佛教随之全数撤出台湾。斋明寺和其他佛教团体,转而迎接国民政府的到来,并隶属于中国佛教会。江张仁居士并荣膺中国佛教会的监事之职,继续推动法务。
--------------------------------------------------------------------------------
41. 见李添春编纂〈台湾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页111,民国45年。
42. 见台湾总督府编《台湾????神社及宗教》。昭和18年刊行。
43. 据台湾革命史为一千九百五十七人,井手季和大著《南进台湾史考》为一四一三人。
44. 同注39,页114。
45. 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以来,推行神道国教化,1872年6月各宗教设教导职管长,11月制定一宗一管长制。其中曹洞宗以福井县永平寺和石川县总持寺为两大本山,各聘有管长。
 
页321
  今年年初,江老居士因年事已高,又身体不适,为恐道场法脉中断,而决定将斋明寺捐献给法鼓山的圣严法师。当周围环境经过一阵整修后,寺中面目为之一新,除原有殿堂被指定为三级古迹之外,也新开辟了禅堂。9月11日圣严老和尚晋升第七任住持后,每年重要的行事法会也已出炉,如春秋两季举办超荐法会,4月8日有浴佛法会,七月中旬有中元普渡,每月第四周周四晚上有大悲忏法会,每日早晚课有念佛禅坐共修。似乎又回归普陀山的临济禅及鼓山曹洞禅的宗风。
  回顾过去的斋明寺,走过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岁月,法脉传承虽一再地更递,但始终供奉著观音菩萨,修持观世音菩萨法门,却是不变的。探访斋明寺的沿革演变,仿佛浏览了一部台湾佛教史的缩影。相信今后的斋明寺,在圣严法师的领导下,结合宗教界、艺术界、建筑界的名家,进行整体规划,使之成为当代人最佳的修行道场,并从而迈向国际化的脚步而前进。
 
页322
The Tradition of Zhaiming Monastery in Daxi
Professor, Dept. of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Chen, Ch'ing-hsiang
--------------------------------------------------------------------------------
Summary
  Zhaiming Monastery in Daxi is a famous monastery of 160 years old. It was built in Ca.1840. Up to now, there are six abbots in succession. In dharma lineage, it has inherited Putuo Shan Monastery, Long-hua Zhai-jiao, Gushan Caodong Sect, Japan Soto Sect, etc. This reflect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traditional Buddhism.
  The incumbent sixth abbess Jiang-zhang Ren has donated Zhai-ming Monastery to Ven. Sheng-yen. This represents another high peak of the monastery’s dharma and charity activities.
  The building of Zhaiming Monastery is elegant. The main shrine shows the serenity and simplicity of South Fu-jian style. The decoration and framework of pillar and beam have high artistic value. It has been designated by the government as third class old reli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Zhaiming Maonastery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Buddhism from the angle of religious science.
  Main sub-titles: Introduction, the founding of Zhaiming Monastery, the tradition of Putuo Shan, the lineage of Long-hua Zhai-jiao, the dharma lineage of Gushan Caodong Sect,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Soto Sect, the comtemporary of Zhai-ming Monastery, the expected prospect of the monastery, etc.
Key words: 1. religious history 2. Taiwanese religion
3. Putuoshan Monastery 4. Gushan Yiong-quan Monastery
5. Zhai-jiao 6. history of Taiwanese Buddhism

 
 
 
前五篇文章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1)

论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2)

从佛教看存在哲学

俄国佛教史上的教难

智者道场焕丽光--与净慧方丈在玉泉寺过大年

 

后五篇文章

“一苇渡江”与“吃肉边菜”-- 两个著名禅宗故事的历史

中国佛教与洛阳白马寺清凉台

洛阳白马寺在我国的所有佛教寺庙当中,地位究竟有多高?

金阁寺千手观音的由来

塞外名刹梵宗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