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两汉三国时期佛经的传译与译师介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两汉三国时期佛经的传译与译师介绍
  佛经的传译对整个中国佛教,无异是非常重要、影响深广的,举凡如佛教理论认识与发展、佛门宗派之成立、僧俗二众之修证,乃至为中国艺术文化注入佛教新泉源,多是先贤们不辞艰难,传译佛典因缘而成就,现世受惠之佛子,应以知恩感恩之心,于佛典生难遭遇想,对这些历史,缅怀于胸,效法古德菩萨之行,精进佛道,报其恩德。具此因缘,故乐于略为介绍,佛典于中国传译过程与其译师。现在便从早期佛典之传译开始:
  中国历史上最早有佛经的时代,依《历代三宝纪?卷一》1 的记载,是在秦始皇时代,《纪》云:“(秦)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西汉刘向于天禄阁2校书时,亦见有佛经,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五》云:“(汉成帝)鸿嘉二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书天禄阁,往往见有佛经。向著《列仙传》云:‘吾搜检藏书,缅寻太史撰列仙图……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矣。’”此外,《魏书?释老志》云:“(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以上三种说法,是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尊者,来华之前的年代,然而将佛陀教法正式传入中土的,古来认为仍是以二尊者为主。
  迦叶摩腾尊者,中印度人,幼年聪敏、博学多闻,曾经在印度一个小国家讲《金光明经》,正值邻国兴兵攻伐,将要攻入国境,忽然受到障碍,士兵不能前进,迦叶摩腾尊者思惟:“经中说,能说此经法(指《金光明经》),为地神所护卫,使所居地安居乐业……”其邻国士兵怀疑军队无法前进,是有异术作法所致,私下派遣使者探察,只见大臣们安然共集,听迦叶摩腾尊者讲大乘经,后来,尊者亲往邻国军营劝和,邻国退兵讲和并向其求法,摩腾尊者于此声名显誉。
  汉明帝永平七年(西元六十四年),岁次甲子,明帝夜梦见金人身长丈六,颈项佩戴日轮,光明赫奕,飞在天子殿前。次日博问群臣:“这是什么神异所致?”学者傅毅对答说:“臣闻西域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陛下所梦必定是与这件事相关。”明帝大喜,于是下诏派遣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往天竺访求佛道。汉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于西域遇二位尊者,携梵本经,以白马载运抵达洛阳,永平十一年,汉明帝于洛阳城外建白马精舍,这是中国最初有伽蓝寺院之始,二位尊者于此翻译出《四十二章经》。
  迦叶摩腾尊者当时,因为佛法初传于中土,一般人未能深信,所以仍蕴藏其妙解玄义,不多做其他经典的宣述,仅撮取诸经之要而翻译之,用以化导当时民众,后于洛阳圆寂。竺法兰尊者,亦是中印度人,能背诵经论数万章,为印度诸佛学者的老师,到达洛阳不久,便通达汉语。迦叶摩腾尊者圆寂后,竺法兰尊者,又翻译出《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佛本行经》、《法海藏经》等经典,很可惜后来这四部翻译出的经典,受到战乱影响而失传了。
  从前汉武帝开凿昆明池底,得黑灰,不知道是何物,问于大夫东方朔,东方朔回答非其所知,可问西域人。直到东汉明帝时,竺法兰尊者来华后,众人提前人之问而问尊者,竺法兰回答,此是劫火烧此世界时,所产生的黑灰,当时相信的人非常众多,由此可见竺法兰尊者学识渊博一端。
  秦景奉使回还于月氏国,得释迦牟尼佛佛像,这是为优填王造栴檀佛像的技师第四分作品。送回洛阳,明帝即下令图写描绘,置于清凉台上供养,竺法兰尊者后于洛阳圆寂,时年六十余岁。
  东汉年间继二尊者之后,来中土的译经师,尚有安世高、支娄迦谶(直称支谶)、竺佛朔3、支曜4、严佛调5、康孟详6、竺大力7等大德,其中支娄迦谶法师译经二十二部六十七卷,安世高法师译经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为东汉时期最重要的译经家。安世高法师,原为安息国太子,嗣位后让王位与叔父,出家求道,精阿毗昙学,善于禅观,东汉桓帝建和元年(西元一四七年)至洛阳,未久即通达汉语,翻译出许多禅经及阿含部类经典,重要的有《八大人觉经》8、《大安般守意经》9、《阴持入经》10、《转法轮经》11、《大比丘三千威仪经》12 等,其中《大安般守意经》已有数息六事(数、相随、止、观、还、净)的禅法,助于后人禅观修习,《开元释教录》(以下简称《开元录》)13称其所译文风“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支娄迦谶法师,月氏国人,东汉桓帝永康元年(西元一六七年)至洛阳,以秉持佛法、持戒精勤著名,翻译以大乘经典为主,重要翻译经典,有《道行般若经》十卷,《般舟三昧经》14、《无量清净平等觉经》15二卷等,当中《道行般若经》对般若教法宣扬,有很大影响,《开元录》称其所译“审得本旨,曾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
  汉末三国时期,于曹魏有昙柯迦罗(法时)16、康僧铠等译经僧来华,孙吴有康僧会法师及支谦优婆塞等。康僧铠法师,曹魏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至洛阳,于白马寺译经,其重要翻译有《无量寿经》,为净土宗根本的经典之一。
  康僧会法师,先祖为康居国人,其父原居印度,因经商而移居交趾国(位于今之越南)。吴赤乌十年(西元二四七年),法师由海路抵达建业(位于今南京市),吴主孙权初见沙门,疑为矫异,问其有何灵验?康僧会回答说:“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所以表遗化也。”孙权以为夸诞,对他说:“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经三七日,果得舍利,五色光焰照曜瓶上,举朝集观,置舍利于铁砧上,使力士击之,砧、锤俱陷,舍利无损,孙权叹为神异,为之建寺,号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佛法遂兴。康僧会法师重要的翻译有《六度集经》17八卷、《旧杂譬喻经》18二卷等。
  优婆塞支谦,大月氏国人,受业于支谶弟子支亮19,吴主孙权因问佛经中深隐之义,支谦应机解释问难,令其无有疑惑,遂拜其为博士。支谦重要翻译有《撰集百缘经》20、《太子瑞应本起经》21、《维摩诘经》22、《大明度无极经》23等。《开元录》记载支谦所翻译的经典,共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开元录》并称其译经“曲得圣义,辞旨文雅”,后隐居于穷隆山中,持守五戒,不涉俗务,终老山中。
  结论
  两汉三国时期经典翻译,并没有组织译场,所译大多为小部少品之经典。然而天竺、西域高僧,不辞艰劳远来,穿越流沙峻岭,开创传法、译经先河,对佛教贡献功不可没,其中《四十二章经》为诸经结要、《八大人觉经》言简意赅、《大安般守意经》说明数息六门禅修,极为详细,都值得一读再读,(《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并是本寺出家众必须背诵之经典),除这些经典外,本生部的佛传《太子瑞应本起经》,般若部的《道行般若经》,以及净土宗的《无量寿经》法门亦都具足。
  注解
  1.隋代费长房所撰,又作《开皇三宝录》、《长房录》、《房录》,收录于大正藏卷四十九,内容为中土佛教,古德弘化至隋代史传及经录。
  2.汉代宫中的藏书阁,汉高祖时创建。
  3.竺佛朔,东汉时代译经师,桓帝时,携带《道行经》之梵本到达洛阳译出。并于洛阳与支娄迦谶合译《般舟三昧经》二卷。
  4.支曜,东汉时代译经师,西域人,汉灵帝中平二年(西元一八五年)抵达洛阳,先后译出《阿那律八念经》、《成具光明定意经》等大小乘经十部十一卷。
  5.严佛调,汉代僧,临淮郡人,少年颖悟,敏而好学,遇安世高来华,敷扬佛法,共译经典,后渐通梵语,能自翻译,译有《法镜经》等五部八卷,并作《沙弥十慧经》注解,为此土注解经典之始,然而其注解已失传,后出家为沙门,未受具足戒。
  6.康孟详,东汉时代译经师,先祖为康居国人,汉献帝时于洛阳译出《兴起行经》二卷、《四谛经》一卷等,与竺大力法师,共同翻译《修行本起经》二卷,与昙果法师,共同翻译《中本起经》二卷。
  7.竺大力,东汉时代译经师,西域人,汉献帝时入洛阳,翻译出《修行本起经》二卷。
  8.佛遗教三经之一,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七卷,内容主要阐明八种佛菩萨大人所觉悟之法。
  9.共二卷,收录于大正藏卷十五,安般全称为安那般那,安那即入息,般那即出息。
  10.共二卷,收录于大正藏卷十五,内容阐明五阴、十二入之法相,并解说三十七道品,由此而达涅槃、解脱之法。
  11.全一卷,收录于大正藏卷二,记述佛陀成道,于鹿野苑为比丘众转四谛法轮、八正道之经典。
  12.共二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卷,说明比丘日常威仪行持。
  13.共二十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卷,唐代智升法师编于开元十八年(西元七三○年),又称作《开元录》,为中国历代最完备详实之经录,后世取为经录中范本,总计入藏经典一○七六部,共五○四八卷。
  14.共三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三卷,般舟为“佛立”之意,谓修此三昧行者,三昧淳熟,能见现在诸佛立于现前,经云:是三昧,名“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也为中土翻译出,最早述及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之经典。
  15.共四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二卷,为《无量寿经》最早之译本,说明阿弥陀佛因地愿行及国土依正庄严之境。
  16.昙柯迦罗,中印度人,翻译出《僧只戒心》,更请梵僧立羯摩法受戒,中夏行戒法受戒始自于此。
  17.共八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卷,内容为往昔佛陀因地行六度菩萨道之描述。
  18.共二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卷,内容为以种种譬喻或过去实例说明佛法因果业报等理论。
  19.为支娄迦谶弟子,支谦之老师,生平事迹不详。
  20.共十卷,收录于大正藏卷四,描述佛四众弟子本生因缘事迹。
  21.共二卷,收录于大正藏卷三,描述佛陀过去因地行及出生至成道度众事迹。
  22.共二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四卷,描述维摩诘居士教化因缘、说法。
  23.共六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卷,“大明”即是“摩诃般若保岸任藜蔽安廾邸保词恰赌闳舨廾劬罚и咚搿兜佬邪闳艟肺渫疽煲搿

 
 
 
前五篇文章

书、寺院与莲花生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顺俗政策

环境问题的反思

妙湛老和尚的生平事迹

古学大吉仁波且一至五世简史

 

后五篇文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的传译与译师介绍

嘉兴大藏经的特色及其史料价值

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

当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态

艺术中的真实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