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法者的弘法艺术 作者:释道明 在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经济的腾飞,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高科技信息产品的发展,佛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竞争中求生存,弘法者必须调整自己的姿态,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中原逐鹿,大放异彩。 一、弘法者的综合素质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优秀的弘法者,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好的弘法者。 弘法者的资质除了有天生的成份外,主要还包括以下综合素质: 弘法者首先必须有影响他人的能力,也就是感召力,只有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才可以激励团队和自己一起前进。弘法者必须具有激励他人的能力。一个可以调动团队潜能的弘法者才可以焕发团队每个人的事业激情,才可以振奋人心。弘法者必须有非常清晰的使命感和远景目标;一个没有方向的弘法者是没有办法成功的。弘法者需要有非凡的决策能力,决策的关键是弘法者的魄力、胆识和判断能力。弘法者必须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如何借力打力,如何四两拨千斤,是考察弘法者整体素质的关键所在。弘法者必须具有应付挑战和变革的能力。挑战以往的成功模式和战略手段,是考验弘法者的心理素质和魄力的重要环节。弘法者必须具有无与伦比的佛学知识和综合能力,佛学知识是弘法者的灵魂,是佛格魅力的核心。弘法者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作风和非常强的沟通能力。其中务实的态度和处处利益众生的心态对弘法者非常重要。不能与人沟通的弘法者是没有办法让目标全方位地得到信众的认同和共识的。弘法者需要有双赢的心态和不同文化的敏锐性。弘法者应该有同自己心理竞争和同信众合作的心胸,包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并珍视与来自不同层次信众的弘法机会。佛教弘法者除拥有以上综合素质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佛教专业知识,开放的心胸和一颗出离心与菩提心。 能够作到这样的话,佛教的发展一定不负众望,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弘法者的弘法艺术 方法,是指关于解放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手段程序等。弘法者方法,一般是指弘法者为实现度化众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和途径。 弘法者的方法本质上是应遵循佛陀本怀,把握那些难调难伏刚强众生的烦恼的规律。在任何场所弘法中,每完成一次任务,办好一件事情,都必须采用相应的方法。 无数实践证明,凡属于弘扬佛法的场合,总是同适用正确的弘法方式相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能不能实施正确有效的弘法,取决于弘法者有没有善巧方法。 在弘法者的工作中,弘法者无不自觉地运用这样那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只不过有的弘法方法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有的科学,有的不科学罢了。弘法方法的不同,其弘法效果就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能不能实现正确的有效的弘法,取决于弘法者是否有科学的弘法艺术。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弘法方式,但最重要的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有机结合,这是最具摄受力的方法。而此方法,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客观,2、全面,3、接近生活4、慈悲关爱,5、与世间人的烦恼一一并用,6、尊重信众。 科学弘法方法的灵魂是:因机弘法,因人施教。 因机弘法是佛陀弘法的根本点,也是最根本的弘法方法。有的人说,因机弘法说来容易,做到难。难在何处?看来固然有一个会不会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一个敢不敢的问题,比如看到合适的机缘,人们的做法不符合人类生存的伦理,敢不敢针对如实反映状况大胆的弘扬相关的佛法知识,提出用佛法解决问题的建议?当然,不能敢于随机弘法在弘法者中,状况不完全一样。有的属于思想问题,有的则是精神状态问题,有的属于知识修养问题,有的属于胆识与魄力问题,要坚持因机弘法,不能一概而论。要作到因机弘法,还必须提高弘法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放过任何弘法机会是前提,另一方面,是用博学深远的佛学知识去吸引信众:用世尊的本怀去引领信众以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无论是高僧大德弘法,还是大德居士都要以因机施教的弘法方法作为准绳,为利乐有情作出贡献。 三、弘法艺术的涵义 要实行有效的弘法,弘法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弘法方法,而且要有高超的弘法艺术,这样才能创造性的完成各项弘法任务,达到预期的弘法目的。 所谓弘法艺术是弘法者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表现为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佛学知识和弘法方法,是弘法者的智慧、学识、胆略、经验、作风。弘法艺术的五个含义:1:弘法艺术的条件离不开弘法者的个人素质;2:弘法艺术与实践密切联系;3:弘法艺术的主要特征创造性;4:弘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程序化和非程序化,模式化和非模式化;5:弘法艺术的主要是解决弘法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 弘法艺术是实现弘法职责的手段。弘法艺术是确定弘法对象、弘法策略、弘法中心、弘法程序、弘法方式的职能,它是弘法现证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向,同时它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官不求其能干,而求其能策”;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机会存在于每时,每刻,每处,只有能抓住机会并以此策划的人才能成功”。 (一)成功的弘法者应具备三种能力,较准确的心理学观察能力和运用佛法知识恰到好处的能力。下面主要以第一点能力为例分析:心理学观察能力是弘法者的生命。科学准确的预测当下信众的精神需求是一门重要的弘法艺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它一语道出了预测和决策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弘法者预测未来的意识越来越显得重要。有这么一种说法;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们更多的是注意过去的经验和做法。在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人们更多的注意现在的技术和市场。而信息为主的社会,人们更多的是注意未来的生活质量和晚年归宿问题。这种说法大体描绘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预测未来是弘法艺术的生命,掌握了这项艺术就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预测不是猜测,更不是臆测,而是对未来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所谓“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滋润而雨”,就是这个道理。虽然预测能展示的是尚未成功的东西,但它毕竟属于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任何成熟的表现之明,远胜于狭隘的经验之谈。所以我们必须注意科学的预测未来,这样才能把我们逐步引向胜利。 (二)策划和决策的艺术 策划往往是群体行为,点子常常来自个人的思索。策划的运作过程体现了整体人力常规的素质。“发挥人才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启发自觉性,实现价值性,能较好的启发人力资源的智能”。 “给予一些人的承担责任的自由,可以释放他们体内的能量”。 作为一个弘法者,无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出发,都应被视为是一种需要而担当起一定的责任;或者说是被推上特定的历史,也要明确职责,坚持按现实规律办事。 四、以人为本,各尽其用 历代君主都知道,能得天下英才者得天下;历代导师也都希望天下能有的英才都成为自己的弟子;在现代企业经营中,所有的领导者都梦想和优秀的英才共事。 佛教的明天取决于佛教的人才构成和使用状况。 然而,人都有他自己的天性!如何发现人才与不遗憾人才,如何知人善任,是每位弘法者的天职;如何栽培人才,启发出每个人的潜力,则是对弘法者最大的挑战。 作为佛教的弘法者,要抓住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点:吸收高素质的僧人队伍,考核信众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培训晋升有潜力年轻的僧人。 用人者应因时而提拔,用人所长,不求所长,不求全责备。诸葛亮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熟悉不过的了,他是智慧的化身,成功用人者的先例。他曾说:“得士者易,失士者之”。可见一个成功人如要想得到一个贤士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当今世界竞争之激烈,要想得长远,永远做一个成功人士,最重要的还是能否在人才市场发现人才,择贤而用! 当然选才用人也需要放权。任何一个弘法者的思想、意图都需要自己的下属信众去贯彻执行,弘法者不一定处处比自己的下属高明,而弘法者的工作要想作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善于选用人。古今中外大凡有远见者都很注重举贤、用贤和育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很难找到全才,只能找到适合某项工作的人才。俗话说,垂木适做犁,直木易做梁。也就是说用人得用人的长处,而我们有些领导者偏偏用非所长,然后再去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强人所难。古人云:“己无智,而能用人之才,不愧为才也;唯己无用,而又不能用人,乃真无用者矣”。在选定人才后,也要适当放权,以求获得更好的效果,取得更丰润的经济利益。 以上已经讲述了很多,但是作为一个企业领导更应该注重以下七个方面来选用人才,使其发挥才能。 1、用人之长,克人之短,有效的领导者对人的任命和提拔都是以适合个人能干什么为基础的,用人不是为了克服人的弱点,而是为了发挥人的长处。 2、敢用比自己强的人,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墓碑上刻着:“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这里”。卡内基之所以成为钢铁大王,并非由于他本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能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 3、鼓励“冲突争辩”,不问是否“跟我和的来”;人才的习惯就是在于有主见,有创见,不随波逐流,不看眼色行事。 4、敢于重用年轻人;年轻人最富予创造力,一切成功的领导者都敢于重用年轻人,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5、重视个人素质,更重视群体互补之作用。无论做任何工作,都应把“不同类型的头脑”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切忌把同一类型的人放在一起。 6、要有自己的“猎才”者,要在组织内部设立人力资源开发部门。 7、能坚持不用政治思想品质恶劣的人和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成在用人,败在用人。古往今来这方面的实例很多,用人与决策一样成为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可以说,能否掌握好用人的方法艺术,对提高领导效能,确保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识别人才与掌握业务系统,如何借助专家与专业技术,与用时间来亲身接触差别在那里?时间效率?行动效果?人际关系?团队凝聚力?信赖感?同仁追随感?领导对人的哲学?在你的企业中,春夏秋冬代表了什么?是一年的认为循环吗?还是不同业务部门?同事中,谁是春天的繁花?谁是夏天的花团锦簇?谁又是秋天的红叶?谁是冬天的珍贵花木?作为企业家的你又是如何发觉这些人员的才能呢?是听其言观其行吗?以行动的实践,听他的理想和抱负吗?看他的成绩单吗?分享他的心中感受吗? 弘法者应该以耕作农作物的心态栽培“人才”!佛教已进入末法时代,未来的竞争将是来自全球的,而人才之争将是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 佛教的弘法者,是佛教文化的倡导者,佛教精神的传递者。佛教的弘法者的弘法方式,弘法艺术,成为佛教凝聚力的核心所在。对佛教弘法者素质要求以“智、信、仁、勇、严”。怎样才能取胜,决定因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弘法者,弘法有方,这实际上就是弘法艺术的问题。弘法艺术本身才是目的,但却决定着能否成功或摄受信众的重要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