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山志》
一:山脉志 七、宝塔志 二:峰峦志 八:产物志 三:洞岩志 九:伽蓝志 四:溪潭志 十:高僧志 五:异石志 十一:劫运志 六:山寨志 十二、外护志 印恭法师及《白云山志》 (代序) 释妙侠口述丁魁梧整理 印恭法师,号体谦,法号常广,俗名盛祥麟。1930年出生于湖北随州解河一塾师门第。少时随父就读,天资聪颖。幼承家教,孔孟经史无不熟读。其母笃佛,日诵《心经》,耳濡目染,已初解佛法四谛之理。耕稼之余,广读佛经,遂坚出家之愿。1952年在湖北海会寺依海墨和尚剃度。1957年秋受戒于南京宝华山隆昌寺。为求索禅宗之机锋妙谛,南渡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谒一百一十七岁的当代著名禅师虚云老和尚,求其开示禅宗要旨。虚老嘉其诚,摩顶教谕,使其深受教益。后又参学到广东曲江南华寺,时值“反右”运动,遂于1985年返桐柏山,在太白顶四周结茅定居,农作禅修,潜心佛学研究,至今三十佘年。 定居之初,恭师开荒种谷植芋,养花修竹发心自食其力,从不烦劳别人馈赠。每遇天灾兽害,农事歉收,日食粮米不过三两,常以野生蔬果果腹,衣被行补百纳,棚居仅容一人。然恭师以苦为乐,处之泰然。发大愿研究佛法,每日必背育大乘佛经四、五卷,从不间断。数年间则能熟背经典千余卷。由于掌握了佛法的大量经论典籍,通过对各宗之说的对照辨异,发幽抉微,遂有“佛法应以人为本,不应天化、神化。佛教应是慈悲、施舍、精进、无我、利他的人间佛教”之开悟,力避佛教中一般只重死与鬼,万物有灵论等俗传误解。恭师非但对佛学研究有较高的造诣,对禅定亦有较深的功夫。 文革十年浩劫,恭师亦在所难免。虽遭迫害,亦能忍辱负重,胸怀坦荡。身陷囹圄,仍静坐观心,萌心利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由于恭师学萃品端,在佛教界已颇具影响。是故,福建、广东、本省开封等地的佛学院校,争相聘请前去讲课演法。他总是教导后学要有“壮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道德;“广学多闻,学达五明”的文化;除遵守国家法令外,还要谨守佛教戒规的纪律。要求学僧正信三宝、深明因果、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与时代精神相协调,作一个真正爱国爱教的佛家子弟。 1985年,他应广东丹霞山别传寺方丈本焕法师(全国禅宗四十四祖师)之约,到彼参加下代祖师的接法竞选。禅期圆满,恭师工夫纯熟,言教精辟,威仪庄重,参禅观心有独到之处,实为众多参选者中之佼佼者。因而深受老祖师的垂青。于十一月十七日凌晨,举行隆重的传法接法仪式,宣读法卷,本焕祖师亲自传付衣钵,授予正法,恭师承继临济正宗四十五世祖,接法禅裔。 为修复水帘寺,恭师除自己倾囊外,又与传虚老和尚联名向名大寺院募化,深蒙各大师慈悲,赵朴初会长惠赠二千元,并赐书“大雄宝殿”匾额,使山寺叨光。香港宝莲寺方丈对一法师惠赠七千元,香港大悲院主持如修法师(原桐柏和尚)除惠赠金箔一万张外,又赠巨资襄建后殿,使山寺日臻完善。另外,恭师所受赠之祖衣清青,马来西亚串珠等,皆奉献于水帘寺,为永存之寺宝。 太平修志,在全国普遍撰修史志的影响下,恭师不顾自己年老体衰,高度近视,主动撰写《白云山志》(太白顶方圆数十里)。虽从未受志史专业知识的学习,然能开目十项,对一范围的山脉、峰峦、洞岩、溪潭、异石、墓塔、物产、寺庙、历代高僧等尽力作了详细的撰述。历时一年,于一九八六年十月脱稿,毛笔书写,字迹秀丽,言简意赅,图文并存。恭师写志付出了一定心血。虽一丘一壑,亦必躬亲实地考查,该志立意虽偏重佛教,不具正规志书的规范。然所记之材料,对地方修志、水利、山地资源考查等,乃有一定参考价值。开创了本山和尚著书立说的首例。该志文意略参古风、隽永清新,述虽不尽详备,然山川之秀色、风物之概貌已跃然纸上。每有会心之佳境,恭师皆有诗数行以赞,从诗中也可透出恭师文风、心境、禅功之气象,弥足珍贵。 恭师出山后,历任水帘寺方丈,南阳地区佛教协会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等职。1993年12月7日圆寂。荼毗后,所得之舍利分二处建塔供奉。 恭师早年有言志诗一首曰:“岩栖穴居心向禅,为利众生敢息肩。淡泊清苦等闲事,甘作苦海一小船。”纵观印恭法师三十余年的法海生涯,精研佛法,苦心修持,勤于劳作,志利众生,诚为当代爱国爱教的一位高僧,更是一切有缘众生的楷模。《白云山志》的刊行,谨志对恭师的深切缅怀。 编写太白顶白云山志序 海内名山之多,各具风格,而太白顶白云山,雄踞随、桐之间,绵亘逶迤,盘环百里,其高乃数千万仞,乃古今高僧隐士修真托迹之所。山有千嶂回岚,群峰耸翠,层峦叠出,曲涧交汇,碧波清沼,绿树秀草,大而一峰一嶂,小而一丘一壑,皆有四时异景。良以险径崎岖,樵苏塞道,车马难通,人迹罕至,致使古迹名胜,没于荒烟,梵宇浮图,掩于蔓草,深为痛叹。于是蹑险扪萝,越涧穿林,极力搜罗,虑之不足,复驰函诸方,访询诸老。然区区之意,志在表扬名胜,用显古迹,令世景慕,复为搜集高僧,仰其德业,见贤思齐,非敢轻言著作,描写风景。所憾者,其如参考,鲜得完整之说。诸老之言,多属简略,加以才疏学浅,匆匆执笔,因不足以显山水之美。且挂一漏万,迫于时间,仅作初稿,以任高明修治。 白云山于清乾隆前,一因年代湮远,二乏史籍可考,难详其源。兹据白云宗谱,自我开山始祖华光大和尚来山传教度僧,为布教之始。厥后绀琳严丽,殿宇辉煌,子孙绵衍,传布中外,禅德讲师,代不乏人。奈沧桑世变,护法无人,庄严道场,今则荒草蔓蔓,乱石推途矣。本志内分山脉、峰峦、洞岩、伽蓝、高僧等十二,各从其类,联辍成篇,以清眉目,便于检阅,唯主峰云台寺与水帘寺、桃花洞三处,名胜居多,为集中故,合为一谈,希游者居此,效古人见山而体道,闻水以悟心,是为序。 公元一九八六年佛涅槃日兰若沙门释印恭序。 一 山脉志 天下诸山,皆以昆仑为祖,蜿蜒盘结,达数千万里,而支分派别,更无虑万千,桐柏一山,为两省辖地,迹其来源,脉自秦岭、伏牛,逶迤而来,旋断旋续,乍起乍伏,势如游龙,横跨豫、鄂之间,以作天然之界。其间群峰秀出,昂首云影,诸洞幽邃,出自天工。乃至历历鸣泉,嘤嘤啼鸟,潭含明月,洞纳烟霞,绕有诗情画意,实乃养高之地,易动怀古之情,可供幽人雅士徘徊凭吊,登临赋诗也。<回目录> 二 峰峦志 凌云峰:即太白顶正顶,主峰也。一峰矗立,耸入云端,高出群峰之上,时有烟岚笼罩,白云环绕。登之者,落群山于足底,纵目千里,俯仰大观,唯感宇宙之宽,反觉己身之渺。印恭诗:白云霭霭不知重,登之远闻古寺钟。丛丛花木缀成锦,峨峨怪石叠为峰。雨天更无人来闹,雪地可观虎行踪。休轻庸庸一常僧,萧然赢得卧云空。其胜迹二十二。 松月台:主峰东,旁出一峰,其高峻不及主峰,顶平,土石间错,有松多株,杂以野花秀草,甚为清幽。每一登临,令人有依依不舍之状。 凤凰台:主峰南半麓,四围野林拥翠,顶有宝塔,巍然屹立,至为清胜。 张良洞:松月台南崖,洞如观音合掌。乃西汉军师,汉留候张子房修真之所。 真如岭:主峰南脉,即湖北登山之要道。 小淮井:乃真空性禅师所创,水清味甘,众僧饮用,全赖于此。 淮源井:主峰北半麓,石栏四围,清泉一泓,乃淮河之源。 东塔院:主峰东岭,众塔星罗,形成塔林。 西塔院:主峰西岭,其塔艺术美观,并刻文字诗偈,乃创云台寺慧照明祖之塔也。 小太白顶:主峰西岭,野花闲草,怪石古木,置身其间,疑为仙境神岛,令人留连不忍去。 浣衣池:主峰顶端,人工砌凿,阴雨接水,以便涤浣。 千尺崖:张良洞侧,碧崖壁立,甚为险要。 上天梯:松月台东,石磴高悬,为数百级,乃通良和尚所建。 谈经石:观音殿后门外,昔了桂禅师于此说法处。 喂虎石:峰顶山门外,乃了桂禅师饲虎处。 老虎洞:主峰西北之险崖中,洞深冥暗,寒气刺骨,昔有虎两只常来寺听了桂禅师说法,每遇大雪封掩山径,必出洞自云台寺至保安寺、桃花洞等处,踏践山路,以引行人,后同禅师化去。 观音岩:真如岭路侧岩上有大士足迹。岩下有泉,名甘露,清澈味甘,可供游客之饮。 石鼓:主峰北半麓,有巨石如鼓状,愈看愈真,绝妙天工也。 石壶洞:主峰北半麓,怪石如茶壶状,其缝出泉,可供人饮。 飞玉桥:主峰西半麓,小太白顶水交汇于此,崖险水急,水珠飞扬,喷溅人衣,一石横跨,可通行人。 翡翠岩:主峰西半麓,峰岚障日,有崖险湿,生满莓苔石锈,碧如翡翠,至为美观。 乘云桥:主峰西半麓,每雨后初晴,有云雾涌自谷底,人走桥上,颇似云生足地,状如乘云之奇。 以上皆主峰周围之名胜。 东旭峰:即圆宝垛,形如宝珠,每于旭日东升之际,光射峰崖,如火球一团。顶有盘陀石,昔兰若行者坐此观心处。 晚霞峰:与东旭交臂,一峰崛起,争奇耸秀,每当夕阳反照,彩霞一片,至为奇观。 撑天峰:即香炉垛,与主峰隔涧相望,四面峭壁,直插云表,飞鸟难度,仰首攀登,魂飞胆悸,实为险绝也。 鹦鹉峰:即社庙以上之崇峦,远眺如鸟形,古洞、野兽两涧之水,夹峰而出,水声潺潺,绿波漫漫,可供寻幽探胜之者,临流烹泉煮茗,对峰赋诗焉。 双峰:与鹦鹉隔涧峦对峙,两峰背负嵯岈,崇峦绝献,横观成岭,侧看成峰,洵有因地而异,移步换形之胜。 腊柱峰:与东旭峰遥遥相望,上有危石岌岌,下有密林森森,为云宝寺之屏障。 锦秀峰:即无风垛,位于田王寨西谷,三面峭壁,峥嵘直耸,仅一鸟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缝不足二尺,游人必侧身而进,险隘奇绝,中日战争时,富人戴列山,将其黄白细软,全藏于此,日以支枪看守,当时山中匪盗蜂起,未敢犯此。可谓一夫把关,万军莫前。每适大风鼓山,峰顶灯火不动。古老传说峰有避风宝珠,孤峰岑寂,实为修道良所。深望后贤,乐静慕道。 印恭曾于此峰,静坐七日,萧闲之乐,实难形容,常思复住此峰造修,奈无因缘矣。 飞云峰:即田王寨西巅。峰高风紧,云难停泊,每当烟雾至此,总随骤风飞去。 险岫峰:与飞云峰并列,巍然争高,荆棘密布,峭壁悬崖,俯首下视,头晕目眩,崖畔有洞,险不可登,峰顶有井曰“龙池”。其水清澈,深通海底,旱时祷雨必应。 莲花峰:即大淌,自主峰发脉,至此千峰环开,类似青莲瓣瓣,其间绿草如茵,野花似锦,青松碧沼,周匝弥布。中有平原,可建伽蓝,土沃气温,既能耕种,复可植茶,辟之可供百僧办道,僧能自耕,不为社会淘汰,敬劝后贤努力。印恭诗:白云叆霭笼罩巅,群峰瓣瓣敷青莲。山明水秀多胜景,特以此功留后贤。 留云峰:运输机宝寺左,每于清晨,云白如棉,盘泊峰头,时开时合,顷刻万变,观之甚乐心目。 月明峰:与留云高低相望,每于月明之夜,月挂峰头,辉耀林壑。 玉皇峰:即玉皇顶,峰高且尖,上有伽蓝殿宇,下有青松宝塔。 狼牙峰:自田王寨山脉西伸,层峦叠嶂,诸峰参差,状如狼牙。峰间有处,名陈灯炷,茂林修竹,极为清幽。道心之士,宜于此结茅舍养道。印恭初从闽归,拟于此筑庵,作终身计,奈为传虚上人劝止。印恭诗:众峰排列山水环,花木森森鸟声啭;路僻林幽即仙岛,更向何处寻桃源。 龙珠峰:与狼牙交臂,二峰高耸对峙,中一小峰如珠,士人呼为二龙吸珠。 宝冠峰:于盛家寨后,一峰耸峙,宛似毗卢佛冠,愈看愈肖。 定慧峰:位老王寨南麓,细草杂花,遍地弥布,昔有月霞高僧习定于此。印恭初出家时,亦曾于此峰栖止数月,日入深谷寻幽,暮归峰头晏坐,终天无人,唯烟云为邻,野鸟作伴,饱尝清幽之乐,曾作诗以自娱:潇然脱尘累,林泉学无为。孤峰深夜坐,一轮月正辉。 挺翠峰:水帘寺之后岭也,左榜松云溪,右连瀑布,青松葱葱,鸣泉历历,野林杂花,潇湘满目。每至秋高气爽之日,登临其上,清朗之气扑人眉。印恭诗:召召真堪奇,耸耸依天碧,下兼松云绕,上带瀑布飞。<回目录> 三 洞岩志 般若洞:东塔园财岭,高爽明洁,可供隐居,古人于此修般若因名。 道人洞:真如岭东谷,口狭隘,洞内冥暗险森,乃精魅之穴也。 仙人洞:摩云垛下,清水寺右,乃真空直性禅师藏修处。 鬼谷子洞:马鞍桥南崖,伟说战国王禅,栖此修真,洞长半里,可容千人。昔日军陷随州,炮声震耳,印恭随先父来此避乱,正值隆冬酷雪,野居峦民,多饥冻而死,而恭全家无恙。洞有大蝙蝠如伞,每至夜阑人静,飞出觅食,此亦奇观也。 风洞:与鬼谷隔岭对峙,洞口西向,内干燥,可以养道。一九五八年秋,印恭曾栖此学禅。 朝阴洞:位鬼谷洞西崖,上下绝壁,人莫能至,洞口常现兽迹,虎豹居焉。 秘虎洞:莲花峰南畔,洞有崩崖叠成,高阔如舍,有泉自石罅缓缓流出,形成小溪。洞顶土石间杂,生以奇花异草,门前平坦,可以垦植,幽居养道,生计无乏。 娘娘洞:留云峰下,洞口藤蔓掩蔽,其内阴湿不平。 云雾洞:位于田王寨,险岫峰峭壁间,常有烟雾山岚封掩洞口,内黑暗,且寒气逼人,实妖魅之宅,不可居人。(此洞印宝师采金柴曾冒险一至)。 隐真洞:位于鹦鹉峰崖畔,怪石垒集,古木丛生,有巨石屏障洞口,极为秘密,所惜无水,不能幽居藏修。 华严洞:位于在盛家寨西北隅,危崖层叠,羊肠可通,甚为幽秘,是了清禅师修华严法界观处,因尊人而名焉。 观音洞:即破石窿,位于小太阳池,是近代传虚上人修净业处。 水帘洞:广二丈,深丈余,高朗明洁,形如屋舍,有溪流自洞顶而下,雨则洪涛奔吼,大似银河倒泻,响震山谷;晴则飞瀑万缕,状如霏玉喷珠,帘幕低垂。涧中古木怪石,含烟带翠,游者登之,顿觉尘氛尽涤,俗虑冰消,易生修道之思。释印恭诗:古洞危嵌碧岩头,帘珠高悬景最优。琳宇昙华灿烟水,仿佛此境是蓬壶。羽士杜高寒诗:一重山尽一重山,仰目孤峰仔细观,雾卷云收山岳静,楚天空阔水一帘。 牌房洞:小太白顶北半麓,立石数丈中空,如牌房形,有苦行道者隐修此岩,饥餐木叶,渴饮涧水,然后化去。 大佛洞:即大洞,在凌云峰后谷,淮源溪上,野柳成荫,山桃似锦,与毛遂洞险溪对峙,极为清幽,自古高僧与慕道之士,多藏修于此,溪旁有土地可种,不乏生活。 毛遂洞:与大佛洞隔流相望,亦道者藏修之所。然山居岩栖,必须精修圣道,真心用功,否则与野人何异? 朝阳洞:位于马家岭南巅,洞口东向,明爽朝阳,可以居人。 魏仙洞:茶叶园西峰,其洞依峰西涧,花木掩映,藤蔓缭绕,十分幽静,游者至之,顿感别有佳趣,动隐居之想。骨有龛灶旧址,看来曾居人焉。 桃花洞:乃普化寺诸洞之总名也。东西岩窿对峙,群洞森列,深邃虚阔,出自天然,自古皆有僧伽憩此修行圣道。实乃养静者之福地。印恭诗:危岩佛窟自天然,翠林密密锁绿烟;泉清石洁尘不染,野僧精修如来禅。其胜迹搜为十六。 罗汉洞:寺东崖,内分三层,长数丈,高亦倍之,门面溪水,野树长林,掩映岩前,滴水烟岚,出自岫顶,盛夏无署,凉爽宜人。游之者,令人厌尘劳之苦,慕清虚之乐,易生道念。 法华洞:位罗汉洞中层,乃传应和尚礼妙法莲华经处。 古佛洞:位罗汉洞上层,慧静真祖在日曾设然灯古佛像于此。 锣鼓洞:由罗汉洞左崖,拾级而登,小洞排列,如蜂房然,悬岩百尺。 文殊洞:位于寺后西崖,面对碧涧殿宇,潇湘满目,炎夏至此,暑气全消,其景至为青胜。 桃源庵:即桃园,在寺上首东岭之畔,野林四布,清泉一泓,至为闲寂,乃昔传贵禅师于此敛迹修禅处。 滴水岩:亦名玉冰岩,在寺下桃花溪右,有水自峦顶下注,经峭壁分散为滴,清而且洌,冬则变为冰花,白如琉璃,至为美观。 拥翠岩:与玉冰岩相接,野林蔽天,秀草铺地,游客到此,悠然怡怀,令人自生隐居之想。 黄龙潭:桃花溪中,涧水涟漪,清澜碧秀,澄如皎镜,悦人心目。 黑龙潭:由黄龙潭下走百步许,深涧峭绝,飞流悬瀑,石崖壁耸,水色青黑,内有洞穴,深难穷底,龙所居也,炎旱时农民至此祈雨辄应。 仙人摆布:沿桃花溪而下,溪谷盘折,漳石崎岖,水激成花,白如素布,弯曲奔泻,似摆布然。 青龙潭:由仙人摆布再下,山势如削,水急似箭,漳底有潭,深不可测,其水碧绿,中藏灵物。山海经云:“深山大泽,必产龙蛟。” 狼洞:位于青龙潭右岭崖畔,洞由乱石堆成,弯曲口小,人难入焉。 和尚洞:桃花洞西岭,榛莽塞道,人迹鲜至,古有高僧于此匿迹习定,后得道证,时人因纪念而名焉。 穿山洞:由石佛寺溯流北上,茂林密布,一岑如壁,有洞曲折,东西皆口,谷风从洞穿过,凉气逼人。 西朝阳洞:与穿山洞隔涧相望,碧树清流,极为幽寂,自古多有修士藏修于此。 此上十六古迹皆属桃花洞周围之名胜也。 龙凤岩:摩云垛西畔。乃昔真空禅师与其胞姊藏修之处。其姊结茅岩下,师栖洞中。 月儿岩:位于田王寨东南隅,碧岸万仞,从谷底直与岭齐,俯自视之,令人不寒而栗。 凤尾岩:莲花峰北崖,层崖千尺,直入云影,乃昔外道于此舍身处。(亦名舍身岩) 鹁鸽岩:莲花峰西崖,岩下窝坦,有林有泉,气温避风,可供清修。 飞花岩:位于玉皇峰北崖,每至春残,风飘落花飞舞岩前。 晏坐岩:位于锁云溪上、腊柱峰下,乃昔兰若行者结茅峰下,于此岩前静坐,一日睹秋风瑟瑟,林叶飘飘,不胜悲凄,遂信口占云:日月如织晓夜摧,落叶萧萧动吾悲,光阴一去不复转,山居学道能几回。<回目录> 四 溪潭志 野兽涧龙潭:由云宝寺顺流而下,谷壑险陡,水势渐大,野兽、古洞诸涧之水,争汇于此,两山耸峭,巨石崚嶒,汹涌崩注,碧波荡漾,有龙潜焉。 柳林涧龙潭:由龙潭寺逆流而上,两岸悬岩耸峭,溪谷盘折,石磴险危,望之令人毛骨悚然。涧底巨石亘谷,绿波弥漫,石有洞穴,龙所居也,旱天祷而辄应。 雪花涧响水潭:玉皇峰下,水自高崖奔注,悬如白链,下有深潭,底有洞穴,潜藏灵物。(据佛经云,凡瀑布之下,皆有洞穴,或现龙窟,或通海眼,或现洞天,住诸应真。) 四道河龙潭:刘湾下流,两岸大石盘礴,激流清泉,淙淙流注,内有石穴,龙鱼潜焉。 田王寨龙池:险岫峰顶,池底有石罅,深通海眼,每于阴晴,池罅必吐纳云雾,笼罩峰颠。印恭诗:花落碧嶂下,鸟归日暮时;云生孤峰顶,月影印龙池。 淮源溪:即老板沟。源出主峰之北,滃然一泉滚滚向东,与诸涧合会成淮河流域。 湘子溪:源出莲花峰北。 东、西刺沟:源出主峰凌云峰北。 梅花溪:源出东旭峰东,悠悠如青龙趣壑,至挺翠峰化为帘珠飞瀑。 松云溪:源出东旭峰北,至水帘寺与梅花溪交汇。 八道河:源出田王寨,飞云、险岫二峰之间,此皆山北溪流,属淮河流域。 桃花溪:源出撑天、凌云二峰之间,然流出谷口,折而西逝,属长江流域。 访贤涧:亦名八访沟,源出凌云峰南,是汉高祖刘邦访张良处,水向西南,归于汉水。(张良归隐后,汉高祖率文武大臣八人至此造访)。 佛陀涧:源出凌云峰西,至新城复与诸涧合流。 柳林涧:即访访贤等诸涧之合流,经大龙潭与陀涧 交汇。 雪花涧:源出定慧峰, 玉皇峰,形成悬练瀑布。 古洞涧:源出马鞍桥,历社庙与野兽等诸涧汇为一流。 锁云涧:源出东旭峰南,经云宝寺与野兽等诸涧汇为一流。 野兽涧:即古洞、锁云等诸溪交汇处,入大龙潭,此处古涧碧流,绿树丹崖,杂花异草,被涧缘壑,游人至此,可汲泉煮茗,临流赋诗,清幽之胜,真令人乐而忘归。此皆长江流域也。<回目录> 五 异石志 说法石:在淮源溪,大洞与毛遂洞之间。石纵广丈余,高二尺,方平,溪水环,满生莓苔石锈,状如碧玉,奇而且美,乃昔了尘禅师趺坐此石与月霞高僧演法处。释印恭诗:灵石一方卧云溪,不用色染秀且碧。谈经高僧今已殁,玉台留踪作古迹。 荞麦石:在山南雪花涧荞麦石村右,其石三楞,上尖下阔,如荞麦状。 马蹄石:在天心庵下流,盛家寨右谷,马蹄如碗,深陷石中。 磐陀石:东旭峰顶端,大石圆平,古昔有僧于此趺坐观心思道因名。 晒谷石:东旭峰左岭,有石广博数丈,且平,相传古有仙人于此晒谷。 猴凳石:悬在田王寨险岫峰北崖之险壁间。 梅兰石:在莲华峰北崖,大石方平,梅兰夹生,登之清香之气扑之鼻孔。 鹰子石:飞云峰峭壁上,石自壁崖裂出,似鸟,望之似老鹰爬壁。 戒台石:险岫峰北麓,纵广二丈,上窄下阔,两层重叠,宛如比丘台状。<回目录> 六 山寨志 田王寨:横跨飞云、险岫二峰之巅,寨墙重叠,雄固峻拔,内有金銮殿之遗迹。传说元、明间,农民义领田王,据此抗暴,寨名安和,建于元,颇有考古价值。其中古迹甚多,竟为荒榛所没。土地肥美,若国家于此造林,必能绿化,百世之后,材木不可胜用,僧若于此筑庵修道,亦佳所也。实因此山,有樵可采,有泉可汲,有土可耕,有寨防险,可谓世外之桃源矣。 盛家寨:与玉皇峰险涧并峙,厥名仁寿,同治三年为避太平天国战乱所创,盛氏祖墓在焉。印恭孩提时,随家严入中扫墓,睹其幽寂,颇感兴味,此初与山水相期也。 老王寨:与主峰凌云臂,其迹更为古老。 天锅寨:亦名摩云垛,与撑天峰遥相对峙,是农民为避乱而设。 小寨:凌云峰之支脉,亦农民为避乱所设。 放马场:东旭峰南,本从主峰发脉而东,至此山势环开,水田百亩,乃云宝寺之寺产,盛氏所施。古传田王有马千匹,于此牧马。<回目录> 七 宝塔志 慧照明祖塔:在小太白顶西塔园,其塔雄伟,上刻祖迹诗偈,颇有文学价值。 海雷铎祖塔:摩云垛下,清水寺左岭。 海学参祖塔:虎山朝阳寺门前谷中。 马喝奈祖塔:虎山朝阳寺西北麓畔。 了明和尚塔:虎山朝阳寺六前谷中,此塔与参祖塔相邻。 了尘和尚塔:龙潭寺左岭,柳林涧北塔坡。 了清和尚塔:盛家寨后谷,天心庵左岭。 崇山寺诸塔:茅庵门前柳林溪畔。 东塔园群塔:主峰东岭,众塔林立,良公塔居中,诸塔围绕。 通良和尚塔:东塔园中央,极为艺术,乃摹印度塔形而建。 真宝和尚塔:刺沟竹林中。 玉峰宝塔:玉皇峰前岭畔。 云宝寺塔:寺右锥子洼。 龙兴寺塔:寺左溪畔。 大普同塔:主峰南上半麓,保安寺前凤凰台顶,是真空禅师所建,另有两塔,一在台前,一在台左,塔上无文字可察。<回目录> 八 产物志 异兽:老虎、豹子、山羊、野猪、白眉、松鼠、狐狸、獐、狼、獾、兔、猴等。近来山南林场,于撑天峰(即香炉垛)发现猿猴。 2、灵禽、锦鸡、翅鸡、野鸡、天鹅、野鸭、杜鹃、黄雀、画眉、百灵、翡翠、鹌鹑、山鹅、山燕、黄莺、青雀、鹞子、老鹰等。更有异类之鸟,羽毛美丽,鸣声清雅,难以命名,经常发现,是故经中佛言:此阎浮提(即此现居地球)山林之中,共有四千五百种鸟,今仅将有名者志焉。 3、果实:本山产果颇多,惟猕猴桃于五岳诸山罕于见闻,其花馥郁,其味甘美,据医家对它化验,含有多种维生素,于人类健康,及医疗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4、药材:金柴、石斛、茯苓、黄精、首乌、天麻、贝母、苍术、细辛、太子参、马灯草等,六百余种。桔梗一药,他山皆产,然就医药价值,大相径庭,医师用药,每喜用桐桔,说明桐桔实有独特功效。 5、花卉:金银花,杜鹃花、山牡丹、香乳花、金蝴蝶、陆地莲、菊花、兰草等。 6、木材:松、柏、杉、栗、桐、枫、柳等数百余种。 7、珍馐:珍珠花、黄花菜、黑木耳、石花菜、拳菜、香椿等。珍珠花,乃本山佳产,他山所无,其味香美,为山珍之首,有歌为证:云山产珍葩、令名珍珠花,生于险崖处,三月抽嫩芽,叶翠如绿染,花白似霜加,食中做珍馐,堪为世人夸。石花菜亦生于深山阴壑险崖之处,其味香辣,亦本山独有。本山因泉壤并美,所产之黄花菜,其味甘香,每至夏日,遍山之中,万蕊齐放,远观如点黄金,山僧采之作斋,以饷游人。<回目录> 九 伽蓝志 云台寺:在主峰凌云峰之顶,慧照明祖建。通良和尚扩之。额题云影殿阁。解放前,住僧五十余众,殿堂僧舍,不下数十余楹,已颓废殆尽,唯石殿存焉。今海愿师居之,并造释迦佛像,复得海外如修和尚捐资,重建观音殿宇,更造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艺术精巧,颇为美观。此峰高耸碧空,无溪响鸟嘈之喧,环境萧寂,真阿兰若,后贤如发心居此习定,三味易得。释印恭诗:带岚披雾登云,峰上奇花遍地开。危殿插霄星月近,险嶂接天风雨来,向阳乔木早萌枝,背阴古石易生苔,游览更怀千古事,临行依依复徘徊。(于一九八五年,海长师创建新大殿、祖师殿、天王殿等房宇,师为恢复云台祖庭,费尽心血,颇受一番辛苦。) 保安寺:主峰上半麓南怀,海雷铎祖建,昔时常住僧十人于此焚修,此寺背依凌云,面对凤台,群山扶抱,茂林森耸,幽静偏多,实乃养高之所,惜沧桑世变,致成荒墟。印恭诗:夏雨将过日初晴,深林微寒似晚春。千载古寺乍已败,游者谁不动愁吟。 罗汉寺:小太白顶上半麓,与保安寺隔岭,此处路僻林幽,极为清雅,今已圯。 观音寺:主峰东南隅,东塔园下,通藏和尚建,气温向阳,土地肥沃,如有人发心修复,居之用功,不乏道粮,今圯。 平安寺:观音寺东,了尘和尚创,群峦回护,气温向阳,修复可以办道,昔了尘禅师与月霞高僧同藏修于此,惜今已圯。 竹林寺:平安寺东北,老王寨北崖,今圯。 龙潭寺:真如岭南麓,融清和尚创,柳林涧龙潭之水,绕寺如带,涧内富有土地林木,居之可供数人养道,惜为林场所占。 崇山寺:位于龙潭寺西,即茅庵,了尘和尚创,此寺山盖青松,溪涌碧流,亦有田亩,今海贵师主之,师并塑造佛像。 铁佛寺:撑天峰下,佛陀涧上,昔有铁佛丈余,今无存,寺亦就圯。 清水寺:撑天峰西,摩云垛下,乃海雷铎祖买山开建,背靠山寨,面对青山,老山古柏,翠霭连阴,沃田一畈,可供数十人行道,效百丈之高风,耕佛祖之田园,有衣食用之资,免寄生之诮,坐耗求全,必受社会排斥。印恭诗:片片古田封云林,远继祖风致力耕;自古劳动为美德,且免社会骂寄生。今有印新师居之,师苦心经营,重建大殿,并塑教主释迦与观音、地藏等圣像。 卧龙寺:即河湾,撑天峰西麓,云光和尚创,原属云台寺下院,今妙同师主之。师历志节约,于竹园内改创大殿,塑诸圣像,修葺一新。 大法茅蓬:界牌口鹅峰下,德浩和尚创,此寺山环水抱,至为清胜,文革时初毁,今恢复,尼印冰主之。 朝阳寺:界牌口虎山半麓,海学参祖买山开创。此寺多出高僧,马喝奈祖与重兴白马寺之德浩法师,皆出家于此。今常昆师主之。 龙华寺:新城西岗,寺有二桂争秀,今传让师主之,并塑佛菩萨像。 天心庵:盛家寨后,宝冠峰下,了清禅师建,崇山密林,甚为清雅。 修圣寺:玉皇峰顶惟石殿一座,并荒田古塔,至为萧寂。 法华庵:即王沟龙珠峰北半麓,释印山开建,此庵地僻林幽,至为岑寂,可供清修。 运宝寺:东旭峰南麓,清末盛家施山创寺,并舍放马场,水旱田地数十亩,赡僧养道,以供焚修,今萧条已甚,仅老尼妙莲守之。 灵台兰若:释印恭创,位于锁云涧上,明月峰下。此处林谷潇寂,烟萝带翠,草舍数间,读佛典以修道,山地几亩,植药花而自乐。诗:喜得此生栖茂林,励志古道一身清;茅屋数间经岁月,芋菜几亩度平生;但愿山中锄药草,不乐人世钓虚名;夜阑蒲团方晏坐,隔涧又闻虎啸声。 灵芝寺:田王寨锦秀峰顶,无风垛也,峰高殿峻,连云接天,此峰寂险要,杳无人迹,住之习定,心易空焉。 龙兴寺(熊堂沟,农民占),子房庙(学校占),观音堂(南寨沟,农民占),藏经殿(合河村,以上皆山南农民占寺庙)。 普化寺:即桃花洞,慧净真祖建,昔住僧40余人,解放后萧条已甚。其谷两崖如劈,一溪中横,石桥跨谷,人工所砌,平危叠险,构建精蓝,谷中云石幽蔚,花木扶疏,别有天地,引人入胜,自古修士,乐栖于此。八五年秋,政府领导人登山,徘徊荒址不觉怆然,乃拨专款7000元,嘱住持海顶师任修葺之责。师于是鸠工备材,大兴土木,仅一载,而大雄观音两殿成焉,峥嵘耸峭,岩前屹立。复得香港如修法师之助,塑造释迦、药师、弥陀、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弥勒等圣像,分供两殿之内。大雄殿以释迦、药师、弥陀处中,而观音、地藏列供左右也,观音殿以六臂观音像供中,而文殊、普贤雄跨狮象,分列左右也。师仍乐善不倦,更捐大款,营修东崖罗汉洞,并塑十八应真之像,工艺殊巧,雄伟壮观,胜越千古。此洞当山之阴,虽盛夏而无炎暑,经常阴岩留冰,盛夏积雪,故石藓苔锈,生遍崖谷,游之者,萧然发人清思。印恭诗:兰若横跨古岩边,危径岖岖绝往还。鸟栖幽林人不到,僧入禅定门已关。日间有雨梵宫寂,夜深无云孤蟾圆。可叹尘世名利客,几人足迹到兹山。 静云庵:桃花洞下庄,古松万株,苍葱漫野,山风起时,松声如水,相互作声,闻之如万马奔腾之状,可谓松涛泉横壑,蔚为奇观,今尼海鹤主之。 清修庵:即天桥,与净云隔岭,青松秀水,环境清幽尼海修主之。 石佛寺:天桥西谷,石门沟内,亦清净之所,印富师主之。 清泉寺:山下鸿仪河东北,堂舍殿宇,毁者殆尽,僧海慧苦志守之,寺右有银杏一株(白果树),夭矫盘空,苍翠耸秀,据碑文所记,寺建于唐,而此树乃千余年之古木也。 修真庵:即茶叶园,凤尾崖下,民国二十五年,有泌阳李官成与温、余二姓居此,同修异道,一日谷中云飞,温曰:“今天是吾等升仙之日,请看,仙云来迎。”言毕,即登崖投身而死。李亦执斧自劈其首,未毙晕倒,幸余急救得生。惑哉,外道以自杀为登仙,可谓愚之甚矣。 茶叶园:凤尾崖下麓,松篁成荫,被山弥谷,向有修士居之。 凤林寺:茶叶园北半麓,尼海勇创,印恭诗:八旬老尼道心坚,不爱尘世爱深山,一生节操如冰玉,晚年犹自建伽蓝。 东禅寺:莲花峰东上半麓,融智极醒和尚阶,此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极为清幽,从古道者,乐此养静,所惜为林场侵占,尚未收回。 西持精舍:象鼻岭,传虚和尚建,云林密封,山气日佳,寂净之所,宜于精修。 佛光寺:即石扒,传戒和尚建,千山屏嶂,一水横流,富有土地,可供静养。 云城庵:即太阳池,古寨峻岭,气象冲漠,肥田十畈,斋供无乏。 大山寺:即大洼,自古有僧居之,今老尼直贵发心建筑大殿,修塑佛菩萨像。 白云庵:松云溪口,妙贵创,青山叠叠,绿水潺潺,冲漠岑寂,可以静修。 水帘寺:即水帘洞,崇峦环绕,古林蔽日,殿宇巍峨,圣像庄严。后枕翠峰,门临碧水,二溪交汇,如双龙之争饮,一峰秀出,似宝剑之插空。树有啼鸟,涧有游鱼,飞泉发声,如奏幽琴之曲,洞锁烟霞,仿若蓬莱之岛,名利不到,红尘远隔。释印恭诗:水帘留宿夜,总于梦里惊。漱潭醒人梦,鸣泉奏幽琴。深涧松风寂,僧舍石室清。神怡难入睡,阅经待天明。西江月二首:艳艳名花遍野,绿绿芳草盈庭,悬瀑激吼势飞腾,荡漾天光云影;梵宫静坐禅侣,溪畔喧集游宾,或谈或笑或歌吟,天然一副美景。淙淙清流旁寺,霭霭宝树连阴,殿宇巍巍势凌云,猿啼月朗碧岭;佛子生逢盛世,何幸更荷国恩,拨出大款修一新,圣凡欢然同庆。羽士杜高寒诗:千年古洞遂幽深,僧道孰得洞中春,白乳飞帘下九天,消磨多少世间人。 水帘寺,原为桐柏名胜,毁于十年浩劫。1983年,政府拨款5万,由该县统战部诸领导关怀指导,并秘书丁魁武亲任其劳,策划监工,乃于7月15日鸠工备材,大兴土木,建筑琳宫梵宇,不下数十余间,蔚为豫南一大首刹,堪与白马、少林比美,此固诸领导之功与丁之力也。后复疏山积石,砌级垒阶,洞外设栏防险,置雕猴王肖像。该寺住持传虚和尚为雕设佛菩萨像,亦殚精竭虑,苦志经营,历时三载,致使水帘寺规模初具,迥然成为胜境也。1987年有香港如修法师与马来西亚如俭法师(二师原为本山子孙)为缅怀白云祖庭,大倾囊资,发心营构毗卢殿宇,并嘱妙侠居士荷督监之责,于是绘图备材,复大兴土木,于寺后劈崖开山,垒石为台,用为其基,台高三丈六尺,左右砌石磴凡六十九级,皆设石栏护之,台上筑殿五楹,雕梁画栋,跨虚凌云,望之俨若空中飞楼,气象奇伟,华然状观。 法师复于天台工艺厂造千佛绕毗卢像,并千臂观音,饰之以金,辉煌耀目。殿内设以狮子宝座,毗卢居中,而诸小佛环而绕之。毗卢座后,安观音大士,而文殊、普贤等像则列左右也。 是年六月,法师更于缅甸购造玉释迦佛像一躯,运还本山,安奉水帘道场,像高四尺八寸,工艺殊精,至为端严美观,乃缅甸精白玉宝石所制,远历数万余程之山关,而来白云,永焕名山,为兹山添无限之秀色。二师之功,千古难磨。自此建接待室、玉佛阁,筑桥梁,营塔院,铺山路,植花木等工程,亦日就月将,陆续有成。今水帘道场兴葺之功,虽赖二公,然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香港宝莲寺方丈释圣一、上海居士郑颂英等诸檀越助力之巨,亦致不可湮没也。 白云山原有频伽大藏经一部,系德浩法师所置。文革时,传虚和尚与印宝等人,密封于岩壑,藏诸洞内,后虑其弗固,数易其处,费尽心血。后局势稍缓,宝师擅将此藏带至白马寺,其意欲作私有也。尔后要之数次,竟拒不还。1986年夏,印恭与虚老议定,誓必追回此藏,于是由妙侠写报告,妙空冒暑至省佛协,再由省佛协接洽白马寺,然彼仍抗不允,该寺方丈彻幻法师,从中力劝,真廊、海法、海勃等诸师,亦大力协助,才得归还,于6月18日请回,安奉于水帘寺藏经阁内,永为镇山之宝。呜呼,斯藏岂可容易哉。浩老费数万巨款,而置此藏,虚老费十余年心血,而全此藏。诸师费九龙五虎之力,而得此藏,斯藏岂可容易哉。后之阅斯藏者,倘能由读文而精义,由精义而入神,庶几不负置者、全者、要者之勤劳,而诸佛慧命,且籍是而辉映后世耳。(此藏今残缺不全)。 念珠记:1987年,如修法师并新加坡如俭法师,同赠水帘道场台湾翠玉念一串,上品大红祖衣一顶,且嘱云:此物唯在寺任住持披著用之,如退居离寺,不可携带他处。 水灾记:1989年农历五月初三日夜半,协电震闪,风雨暴注,历八小时之久,山洪暴发,水势且急,人畜器械,蔽水而下,雨量达378毫米,致使陆成江,县城内外可以行舟。水落则路崩桥折,遭淹而死者,共19人,有水帘寺3人,县城16人,可谓千古罕见之一大奇灾也。 玉佛楼记:1991年,如修法师出资27万,以建玉佛楼事见委,于是二次鸠工备材,大兴工程。县统战部、宗教局等诸多领导,除协之设计绘图处,莫不仆仆风尘,不胜劳瘁,而毛部长与丁秘书,尤为尽心,妙侠居士,苦心经营于是掀翻旧殿,重新改创,于1991年7月开工,至1992的6月告竣,楼高五丈五尺,上为玉佛殿,殿之左右为钟楼、鼓楼。“玉佛楼”匾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学仲先生赐题。下为大雄殿,殿之右为待室,殿之左为讲观堂,复改山门为弥勒殿,均凿石为壁,琉璃为瓦,崇楼杰阁,广厦层台,含蔼流清,飞晖云表,较越前制,冠绝天下。更添塑四天王像,卅二应观音像,十八罗汉像,皆备极庄严。印恭诗:扶栏拾级上,凭虚一径悬。险峰生怪松,绝壁挂泉。钟声彻谷响,飞楼接云天。禅衲默然坐,念念烦恼捐。其二:孤峰插云际,下有梵王宫。崖阴苔藓多,殿幽翠薇浓。松枝垂朝露,竹影晚风。煎杯云茶,对众演苦空。 大正藏记: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刊印大藏,施诸名刹,在在有之。而桐柏素称佛地,独无一部完整大藏,恭每一念及,莫不怀惭为憾,此数十载之愿也。奈机缘弗遇,徒有其志,幸1992年,香港佛教青年会,畅怀法师携袁文忠等居士,来山观光,因以请大藏经事相造,彼返港后,妙侠居士复连函恳求,于是年冬,该会始以一部大正新修大藏经附邮寄下,由海关至信阳,几经周折,始请至寺中,是冬月二十五日事也。呜呼!此藏虽台湾富有,若非诸公厚德,吾等何因得值?想古之取经高僧,往返中印,冒流沙之热风,凌南海之险浪,九死一生,始而获之,今吾辈坐得至宝,宁不生感恩之思乎?斯藏凡一百本,总8000余卷,乃我世尊一代所宣之十二分教,并诸祖著述,即经、律、论三藏。其大义,以明心见性为宗,以戒定禅寂为门,大都使人破尘妄之迷惑,印圆妙之觉体,示众福之由,修慈善之根,革除恶因,感召乐果,净化人类,庄严国土,则于社会国家,均有利益。而有志阅藏之士,果能以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证实相,始不负前人置经之一番辛劳。尤当知者,有圣教在,即世尊所在,务须珍惜守护,只准寺内翻阅,不许私请借出,致有损失,违者迁单! 赞曰:如来法藏,如日当天,万有齐照,普觉尘寰。吾辈幸遇,务当珍惜,暂一经目,即种菩提。深山静夜,月朗长宵,展卷披读,句句入妙。一偈破狱,何况三藏,法力难思,能消业障。融通二谛,双照空有,十善化世,庄严国土。是标月指,是诸法印。一念返照,顿入上乘。斯藏所在,即为有佛,龙天欢喜,万灵护佑。稽首怀公,合十居士,洪洪盛恩,遗人永思。 舍利记:1993年,有台湾大香山观音寺住持明乘法师,来山观光,因睹白云峰峦奇秀,清胜之地,特赠释迦如来真身舍利一粒与水帘道场。然舍利译为身骨,乃世尊双林圆寂时,大悲不恪,利生情深,粉碎其躯,遗留舍利通灵之骨,八万四千,敬施天上人间,龙宫海藏,令诸众生,瞻礼获福。涅槃经云:“若有众生,深心供养如来舍利,如芥子许与现在供佛无异”。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若有人乃至供养我之舍利如芥子许,我说是人,以此善根,一切皆得涅槃界”。是故历代帝王莫不崇奉,况我庸流,缺福少慧乎? 赞曰:魏魏大雄,三祗圆功,不动真际,应化寰中。雪山习定,成道觉场,青莲出水,皓月腾光。教演五时,机被三乘,三车普载,觉岸同登。四十九年,显密兼说,菩萨声闻,如星拱月。化缘以毕,鹤林示寂,大悲不尽,流布舍利。经云众生,供养心虔,一香一花,必得涅槃。天上人间,海藏龙宫,天王人王,无不崇奉。明乘上人,睹此清幽,一粒惠赠,永镇神州。 兹录宋仁宗赞佛牙舍利诗二首,引为作证:金骨灵牙体可夸,毫光一道透云霞。铁锤任打徒劳力,百火焚烧色转加,历代君王曾供奉,累朝公卿献香华。世间只有佛骨在,从来未见老君牙。其二:三皇身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孔子域中夸为圣,老聃世上亦称真。埋躯只见空遗冢,何处将身示后人。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常新。印恭诗:梵宇岧峣依翠峰,丹青秀出碧玲珑。瀑布寒飞昙花雨,殿阁香飘月桂风。舍利光吐百千瑞,法藏义含八万宗。洞壑烟霞似锦幕,重重翠掩觉王宫。 图书馆记:1992年,香港佛教青年会畅怀法师并袁文忠、黄惠源等诸居士来山礼佛,捐大款十二万,于松云溪北岸创中华佛教图书馆一所,并赠大批佛学丛书,陈列馆内,用作化世之宝,弘扬正法,维持世道,以正人心,可谓菩萨发心也。 水帘宾馆记:同于是年,怀公与袁君等,由桃花洞至太白顶,沿路倾囊施资,以修供养,复为老弱病残僧尼道粮计,更捐大款六十万,于塔院之左,创宾馆一区,不仅以便游览进香者有食宿之处,且宾馆所得利润,永用供养全山老弱残废之道粮,让彼安生得所,一心办道。呜呼,诸公此举,可谓一点水墨,两处成龙,亦即一处悲心,两面利物,其悲可谓深,其施可谓鸿矣。诸公对此山之财法二施,其功德胜事,实难悉数。 1993年秋佛像开光,所有建筑如宾馆、图书馆、三门以及如意寮、僧寮、大寮、库房、斋堂、飞瀑桥等工程,次第落成,总计所建殿堂房宇,一百一十间,复光植树木,绿荫翳翳,望之俨然一清净道场。然图书馆之群籍与大正藏经,尤其函帙浩瀚、琳琅满目,实为千古之稀有之一大宝藏,足够清修者学佛用功之资料矣。 关水帘寺四周之名胜古迹有二十一处: 猴洞:即水帘洞,亦详见洞岩志。 浴龙潭:寺右瀑布之下,后槽之水,奔注入潭,四周皆悬崖怪石,潭水清洌,内有洞穴,难知其底,寒气逼人。 藏云谷:即后槽,瀑布之上,双岭耸峭,一溪中来,全石为底,达于两崖,中有澄潭奇石,青树绿草,林苍境幽,饶有仙景。仙人洞:藏云谷口,背负翠峰,面对溪水,洞门南向,中可容人静坐,洞口左右,有数小潭,其泉清澈,潭边皆诡石怪木,至为清幽。 落星潭:藏云谷中,自仙人洞沿溪,上行数十步,更有小潭,水尤清澈,清夜无云游之,但见星月影落潭中。 龙潭:藏云谷上游,崩崖峭耸,横塞谷中,南崖壁下有潭,窈不见底。有大崩石悬掩潭口三分之一,视之渊黑,令人毛骨悚然,其中或怪蟒或蛟龙,心藏灵物,溪水自高崖奔涌,飞瀑四射。更有异草青丛,环潭而生,可谓奇境也。印恭诗:龙渊涌出清凉泉,潺潺流处即淮源。交汇百川成浩渺,更接沧溟浪弥天。 龙门:亦名仙人桥,在龙潭之上,两石对峙,凌空孤耸,一大石横跨其上,俊秀如门。溪水自门下奔注入潭,又一奇境也。印恭诗:怪石凌空跨绝涧,冷瀑横飞骨毛寒,裂崖千尺腾云雾,绿波深入有龙蟠。 留云石:龙门西南,有石高四尺,顶平,可容人趺坐,四周皆青树翠蔓,垂阴布影,可谓幽静之地。 华严岭:即水帘寺之后山,间于虎啸、挺翠二峰之中,岭上林木幽深,复多磐石,供人趺坐,以修禅观,因昔人于此读华严经故名。 挺翠峰:寺之后山,亦名猴峰,其胜已叙于峰峦志。 灵鹫峰:亦名虎啸峰,由华严岭西上,有峰似鸟首形,然天变欲雨,每闻虎啸其上,因借为名,释印恭诗:游罢群山路转遥,灵峰高耸倚空 票。林峦幽险人罕到,日暮唯闻虎豹号。 普贤峰:亦名连云峰,由虎啸峰寻岭而上,有峰昂首天半,接雾连天,因高峻风寒峰头唯长荆榛,不生嘉木。 文殊峰:亦名归鹤峰,与连云峰并肩争高,顶有大石。而峰之东南较暖,有溪出自峰畔,其中苍松碧藤,清泉秀草,时有鹤鸟栖焉。昔有海良、海智等诸师,于此藏修,筑有兰若数处,惜今人逝庵圯。印恭诗:凌空独峙一崔嵬,鸟道入云几风曲回。日暖烟淡幽谷静,松花飘香邀鹤归。以上四峰皆一连属,自东旭峰发而来。 罗汉峰:自西霞峰发脉,与归鹤、连云隔涧相望,然高峻不及二峰。峰南有崖,俗称罗汉肚子,其崖壁光平,可供题刻。 松云溪:水帘寺之左谷也,由寺左溯流而上,沿路皆是幽谷秀岭,林木涧泉,山花野草,澄潭奇石,一片清幽之境,异于人世。内有麻峰岭,清净异常,昔传虚和尚,于此修阿兰若处。乐静之士,果能于此安禅办道,狂心易息,印恭诗:谷空林木疏,峰峻觉天底,天寒鸟归早,风清客渡溪。 云华洞:位东旭峰背左岭,大石耸立,高约二丈,下空为洞,顶平似台,土石间杂,生诸怪木,洞内有泉,可供清修。 迦兰竹林:松云溪北岸,竹林精舍后,有碧竹数千竿,交枝连荫,遮蔽天日,谷风疏竹,萧飒有声,中有幽栖静室一间,室后有磐陀石,可供数人跏趺禅诵,为怀古昔佛居迦兰竹林之胜,不妨借以为名。再者,一日恭在竹林静坐,因思竹有三长,吾愿学焉,即学其直而做人,学其青而立志,学其空心,而空吾万虑以修道。噫!竹有三德可学,实不愧幽人之称。然恭于花木之好,尤为好竹,与竹为友久矣。印恭诗:迦兰长者有竹林,地控灵峰花木深。百万人天普云集,敬听法王说无生。又:幽幽碧竹里,晏坐落叶石。为念真如理,不觉日已迟。 灵隐溪:竹林精舍左,有小溪自罗汉峰背流来,全石为底,石上有小潭,名洗钵潭,泉水清洌,潭之上有竹数竿,含风垂露,清爽袭人。内有岩可以宴坐。潭之下有小屿、小渠、小岩,皆水清石洁,可供坐卧,十分幽静,于此禅诵,修出世之行,饶有仙人隐逸之风。 晏坐岩:在灵隐溪紧靠小潭之上,有竹丛生,上有悬岩,高可丈许,岩端平处可供静坐,岩上复有松隐静室一楹可事清修。 清隐石:紧靠晏坐岩西,有石方平,青竹环生,可供坐卧。 翻经石:紧靠清隐石北,有石宽平,松竹簇拥,每于夏日,竹林精舍,必于此翻晒经典。 习定石:在竹林幽栖静室之后,其石宽平可容数人趺坐。 佛字石:灵隐溪口。 磐陀石:松云溪中。 思真石:松云溪中。 双龙桥:水帘寺三门前,横跨松云、梅花二溪交汇处,乃1988年县人民政府创. 飞瀑桥:寺右,横跨梅花溪上,系1993年水帘寺创。 大悲岭 :观音禅林之后,有传虚和尚骨塔。 传虚和尚塔:1990年常住为怀缅虚老和尚,于大悲岭上造石塔一座,葬灵骨于其下,塔圆形,层三级,高九尺,皆刻以莲花藻纹,内嵌碑铭,殊为可观。 海墨和尚塔:虚老塔西,恭为怀度之恩,于1990年自洛阳请回灵骨,与诸弟子捐资敬造,塔三级,六方形,高九尺,塔顶藏有华严、法华等大乘经偈,座有碑铭,下书云:传曹洞宗云台堂上海墨法师之塔。 普同塔:位墨公塔前,亦1990年建,水帘道场因感如法师造福此山,为功实大,特为其令师勤公造普同塔,以葬其骨。塔高一丈七尺,如台形,更树小塔五座,以冠顶端,皆雕纹镂藻,绮焕可观,皆妙侠绘图督工,一手经理,而三塔势如鼎足,耸立于松云之间,既有安灵之所,复为景区添色。 竹林精舍:松云溪北岸,1990年创。因恭体衰,难耐高山之寒,有浙弟子妙嘉募资,妙侠经理,于竹林中斩荆劈莱,筑室四间,为佛堂禅室。又于西首筑室三间,作阅经室。复砌石墙为院,种诸花载,栽植松竹,至若梅桂牡丹芍药之花,蔷薇兰芷之草,无不备焉。今虽为余避嚣而设,实永作水帘寺之关房静室,良以此舍,背负翠竹,面对华岭,而晴岚夕晖,松云行雨,实有清胜之概,印恭诗:竹坞藏身影,谷幽烟云深。境寂闻天籁,林疏睹月临。助餐唯野菜,止渴用山茗。不嫌生计苦,悠悠契禅心。其二:兰若夜闲寂,卷帘月临轩。为明西来意,依然隐深山。翻经凭窗牖,习定以蒲团。静室兀然坐,刹那暂忘缘。其三:数间小禅房,复以石墙围。梅兰庭前植,松篁屋后培,朝逐青鸟去,暮伴白云归。幽居野情淡,名利久成灰。其四:爱此空闲处,萧然古涧傍。林密藏石径,云深掩竹房。松筠岩上缘,兰芷阶下香。优优何所事,开卷对残阳。 观音禅林:水帘寺塔院之东,尼众道场也。先是妙空尼发心创寺,数载未就,后由县统战部,宗教局等领导协助倡导,省民委宗教局拨款,香港如修法师、广州张纯居士、以及白马寺海法法师,皆闻风随喜,各捐款助之,妙侠居士一手经理,并督工程,始于1989年创建寺宇。殿内所奉千手千眼大士像,及白玉观音像,一自天台工艺厂请来,一自缅甸捐赠(妙暂法师赠),一属樟木,一属美玉,皆工艺精巧,瑰丽壮观。此寺山水环合,空旷清幽,风景之胜,亦不亚于诸余精舍,印恭诗:梵苑傍水依修篁,野花郁郁遍地香。居此息缘观心地,何愁热恼不清凉。 禅林庵:1984年释海庭创,仅草舍数间,颇为简陋,至1992年,尼印率始创佛殿,及左右僧寮,纯以砖瓦,殊为可观,宁竹林精舍西。其庵背负罗汉峰,面对虎啸峰,林木清幽,大有兰若之气象,居之精修,必长白业。印恭诗:山庵春天日,载松复种茶。更留涧边地,培植桃杏花。 法华寺:亦名罗汉堂,一九九二年尼海兰创,其子印量比丘为报母师之恩,募资四方,创建是堂,供母请修。然此堂松竹幽翠,圣像端严,实有早晖晚霞之胜。印恭诗:明月林间照,清泉涧下流。悠然何所事,一句南无佛。 灵真寺:一九八五年释妙性创,位于东旭峰南放马场西,与灵台兰若东西隔岭,地无林木,唯产野菊,与诸香草。其处为静,亦系藏修养老.高之胜地,今妙性主之。 桂泉寺:复名三仙堂,古刹也,乃如修法师披剃之处。位于鸿仪河北七时里,台子寨下,原来殿宇古朴,系直勤上人之道场,以经文革,忽为废墟。至一九九二年,修公出资十万,有海浡法师重建大殿僧寮,凡二十余间,并塑诸圣像,皆伟丽可观,有越古制,然浡师早研教理,专宗净土。今主持此寺,可谓一方之良导。印恭诗:奋志离尘埃,慕道访高俦。为修清净业,创刹隐山丘。萧散人物外,智刃断绸缪。看破浮生事,晨昏一句佛。 淮渎庙、地藏庙、城隍庙、北大寺、祖师顶、关帝庙、文昌庙、东岳庙、太山庙、玉皇宫、四圣宫、朝阳洞、上天寺、龙庆寺、西祖师顶、金山寺、黑明寺,皆在桐柏境内,有者被占,有者湮没。<回目录> 十 高僧志 开山始祖端德和尚:字华光,四川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长老,彻悟心性,发明本来,节操唯严,心乐幽寂,法传临济四十一世。于乾隆四十九年,朝五台归,路过山麓,睹此峰峦秀丽,云林幽蔚,遂策杖至桃花洞。时日已暮,黄冠嫉之,拒不留宿,祖略无愠色,遂敷蒲团趺坐露地,是夜风雪交作,俄深盈丈,寒凛倍常,道人以为冻成僵尸矣。翌日雪止,见其屹然危坐,四围无雪,始知高人,遂延入洞内,进饮食,执弟子礼,遂舍道为僧焉。最初从祖浇发者,即黄冠中四名高道,曰:圆明、圆真、圆智、圆法是也,祖演派三十二字,并付心印于四人,偈曰:法从心体生诸法,离诸心体法无生,无生心体法真法,心体无生真法真。祖传记法已,遂留圆明、圆真在山传灯宏化,自与圆智等,一身云水返西蜀矣。(此出白云宗谱)。 慧照明祖:湖北枣阳籍,生于乾隆二年,幼业儒,冠科举,曾任当阳县令。因大病悟危脆之身非坚,即慕长生之术,遂弃官为道,遍游五岳名山,善通老庄之学,居太白顶石室,拥徒百指,名震道教。于乾隆年间,因被华光和尚之教,遂于诸弟子舍道为僧,秉祖心印,创云台寺,布教此山,曾无少怠。于道光二年,与诸弟子讲诸法要,无病端坐而寂。塔建小太白顶西塔园。(出白云宗普) 慧净真祖:未详贯籍,少习儒典,应进土,一举不遂,乃投武当山为全真道士,为访明师,孤身支影,走尽海内名山,于乾隆二十一年,居四川八仙庵,翻阅道藏,后闻此山之秀,遂率徒数十徒步白云,止桃花洞,与明祖同修仙术,缔方外交。后睹华光和尚之神异道貌,并法语导引,遂悟前非,削发为僧。时无房舍之设,穴居岩洞,祖发心创建殿宇,曰普化寺,一日阅华光德祖由四川带来之般若经,忽悟妙旨。自此每升座说法,口如悬河,闻者无不叹服。于是道心益坚,深修禅定,不下山者,十有五载,与诸弟子岩下种松。于嘉庆三年,呼门人至床前,说法告别而终。(出白云宗谱) 海学参祖:乃桐柏张氏,幼年颖悟,稍长即博通经史。十八岁,念世无常,遂弃家依明祖披剃,秉戒香严。明祖殁,与海雷铎大师创保安寺。后铎师出外参方,师建寺落成,铎师归,见碑无名,遂舍去,买山开清水寺。为此,师深愧之。复另谋虎山创朝阳寺,二人同将保安推为祖堂。师道行特卓,素孚人望,到虎山未久,寺宇成焉。于是立规统众,接往开来,四方善信,接踵皈依。师虽专内功,复兼重教典,修禅之余,乃与诸弟子研讨经论,享寿八十有一,示微疾端坐而逝,门人收骨塔于寺前。(出白云宗谱) 海雷铎祖:不详贯籍氏里,据宗谱与碑铭,生于乾隆乙亥,身长七尺,形貌苍古,少尚英杰,长而好道。于嘉庆二十三年,落发云台,冲淡自居,名利灰冷,孜孜禅道,不废正修。初与参祖同创保安,未几,杖笠游方,因睹诸名山兰若清净庄严,遂回山,于白云西界,摩云垛下,买置山场数百亩,建构精庐,曰清水寺,计为养静之处。复苦志经营,开拓山亩,植松种柏,凿渠引流,率徒躬耕,以备斋供。今之翠竹苍松,皆其手植,所惜年代湮远,所植森林,多遭斧斤。祖至山居,一隐卅余载,白云为邻,人事绝交。恒以般若之水,涤濯其心,终至妄尽真现。祖道行清高,所度法嗣亦众,其最贤者,如寂乾、寂乾、寂宝、寂如皆一时之名德。祖化缘已讫,于光绪戊寅,九月十三,正念趺坐,含笑而逝,生历清庭六帝,春秋一百零八。门人奉全身塔于寺左。全山四众,深沐法泽,崇仰恸悼,声震山谷。(出白云宗谱) 赞曰:伟哉铎祖,不愧为人,鹤骨松姿,貌古神清,乐阿兰若,精修梵行。悟道证果,寿享百令。 海清性祖:南阳张氏,年十三,父丧,依叔父攻儒典。十九岁五经诸史,了无余蕴,叔睹其文才,遂劝应试求官。师曰:“吾观富贵如水泡,官位似腐草,人生如梦,纵得之,能享几何,侄志求官,不若求佛”。叔骂不许,未遂其志,逾二年,叔父死,即到桃花洞真祖座下披染焉,执侍巾瓶,三年无倦。后慕江南禅学之盛,乃携杖笠南游,历武汉、庐山、九华、遍参宗门诸老,后住金山禅堂,苦心参究,一日闻开静声,忽然彻悟,发明本来,回山居保安寺,倡导宗风,接引后学。与光绪二十九年,现微疾示寂,寿七旬有九。(出白云宗谱) 云光和尚:未详氏里,垂髫即不茹荤,既丧考妣,遂投云台寺,依参祖剃度。祖器之,授以大乘经论,师一触目,便领奥旨。于是藏栖岩阿,涵养道志,是时南方 因太平天国时之战乱,佛教经典文物,竟遭兵燹,而随州亦“沦陷”之区,受害尤甚。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复殁,诸寺荡然如洗,师奔走于随、汉之间,助其塑佛印经,修缮寺宇。后因积劳成疾,辞还山中。晚年买河湾建卧龙寺,永为云台下院。示寂后,葬于寺左。(洪秀全以耶苏教为招牌,排斥异教,凡师旅所至,不论佛寺道观,皆焚毁之,诚为佛教一大劫难也)。 马喝奈和尚:字云现,号寂安,唐县籍,生性憨钝,无所记识。年十八,不理家业,家人厌弃,为求衣食,沿途乞丐,至虎山朝阳寺,参祖愍之,遂收为徒。授诸经论,不能记诵,惟念光明陀罗尼咒中之“马喝奈也”一句。作为行门,时人故以马喝奈名焉。后至北京止方山参学,时值同治母亲病故,帝拟为先妣作佛事,但未知何处有高僧,当夜即梦太后告曰:“今上方山兜率寺有高僧马喝奈,汝速请之”。次日,帝遣使迎师至内宫,于万善殿陈设法座,请师主之,并延京中大德十人陪同。佛事毕,帝复梦太后谢曰:“今蒙高僧道力,已得超生矣”。帝悦,赐以千佛袈裟,并金钩玉环,送出午门。后慕白云山之秀,仍还虎山居朝阳寺。同治丁卯示寂,塔建虎山西洼。 赞曰:憨愚无识,乞食活命,夙因斯熟,削发空门。神咒一句,彻悟心性,德泽皇后,声播帝京。金玉之赐,未以为荣,飞锡南来,高卧白云。巍巍高风,浩浩至行,垂范后世,千古留音。 了明和尚:南阳张氏,幼具慧解,稍长,恒有出尘想,一日于朋友斋中阅书,看到卢生梦觉黄梁故事,深悟富贵功名,类似泡影,其志益坚。但为父阻,未果愿。越年父丧,遂托老母于其姊,来虎山依马喝奈祖披剃。因阅永嘉集,道心勃发,入访贤涧,孤身独影,岩栖穴居,木食涧饮,至心禅道,寸阴不废。一日野火烧山,闻火爆声,豁然有省。后回虎山,重兴寺宇,将示寂,预知时至,说法辞众,安详而逝,塔建寺右。 寂宝和尚:不详 姓氏,于道光五年,投清水寺,依铎祖落发,守戒坚贞,勤于禅诵,虽老弗懈,乃山中之僧宝也,于咸丰辛未示寂。 了桂和尚:字德芳,信阳李氏,生于道光无年。二十二弃家访道,落发云台,既具戒品,严守毗尼,冬夏一衲,日午一食。清咸丰间,约同侣数人,取道合肥,往朝普陀,时南方诸省,已为太平天国所占,艰险异常,相随伴侣,皆中途退还,而师一意孤行,孑然独迈,路中数遭险难,皆念观音而化。朝讫师来,仍往太白顶,修习苦行,一日负米还山,虎迎于路,师曰:当欲害吾耶?虎摇首,曰:欲替吾驮粮耶?虎点首肯之。师于是为说三皈依法,其驯如犬,即以粮袋搭于虎背,相与回山,自是为常。光绪三十年冬,师拾二薪一堆,并至各寺,邀诸僧侣,来顶上告别。待众至,师于柴堆上趺坐,鸣木鱼念佛,即而火起,柴草俱炽,烈烟腾空,众闻木鱼声与念佛声,渐随烟雾直上云霄。众仰首请曰:愿留记念。言毕,木鱼从空而坠,此时清风一阵,烟云闪开,众见老人骑虎背隐隐而没,众才收灵骨而入塔焉。 赞曰:了桂老人,志克上乘,戒珠精严,白如霜冰。为弃形累,真火焚身,妙行斯圆,跨虎飞腾。 了尘和尚:字德昊,河南唐县刘氏,性素朴,具慧根,令将二十,即有出世志。父母强以婚媾,师深夜潜逃。徒步白云保安寺,礼寂法长老为师,京都秉戒。道光末年,遂囊钵参访,坐禅阅经,行解相应,独步禅观,累有发明悟证焉。咸丰初年,止云蒙灵山寺,大阐宗风。后因太平天国之乱,寺毁兵火,仍还白云,建平安寺,遁居潜迹,四十余年,影不离山,深修禅那,不废寸阴,每一入定数日而起,昏散澄清,寤寐一如,风誉声振,遐迩闻名,契诱后昆,棒呵兼施,敷演三藏,法雨汪洋,海内衲子,无不望风靡仰。名僧月霞法师,于光绪二十八年慕名来参,结茅而居,相依数载,多蒙启道。师度高明弟子三,曰极妙,曰极如,曰极印,而极印苦行超众,不曾出山,极妙极如分锡南北,各化一方。师于光绪庚寅年秋,现微疴端坐而寂,于是法幢摧折,宝月潜辉,哲人隐没,众生何赖?春秋六十有六,门人奉全身,建塔于龙潭寺左岭。 赞曰:了却我法,两执寥寂,尘垢顿罄,洞彻二谛,德含太清,理事一如,直露妙相,永贻后际。 月霞法师:字显珠,湖北黄岗县人,十九出家,参宗门向上事,访善知识,闻了尘公有道,跋涉千里,来平安寺问道结茅。一日阅维摩经,入定两日,第三日为徒众启请方觉。后又至终南山结茅,日则开田,夜则思道,如是三载,开成稻田二百亩。师初究台宗,不能惬心,继研华严,深有契悟,遂以“教宗贤首,禅继南宗”,为大江南北人士所仰,复到处讲经,足迹远至日本、缅甸、仰光、锡兰,又至印度朝佛圣迹,晚年于杭州海潮寺,创办华严大学,讲华严经,及起信论,三年圆满。复于常熟兴福寺,继办华严大学,后因集劳成疾,力不能支,才率弟子十余人,遁迹西湖玉泉寺,习静养疴,日间了闻弟子朗诵华严,夜间主伴入华严法界观,如是月余,习以为常,于民国六年冬月三十日入寂,寿六十岁。 了清禅师:河南唐县高氏,道光壬辰年生,幼颖异经史,过日成诵,阅内典知生死事大。年十九,亲迎在迩,遂遁至云台寺,礼云清上人祝发,秉戒于京都慈杭寺,诵华严经,发明心宗,每疑灵山拈花教外别传之旨,再参广化体公,始破末后重关,法传南岳四十九世,时号白云清禅师,后还太白隐山养道,于盛家寨后谷,买山开天心庵,植松种竹,数十年为一日,其德足以龙天推出,作世良范。于楚大阐宗风,声驰南北,云水衲子来参者接踵,师不惜眉毛,应病与药,受益者众。一日辞众曰:“因缘会合,集散无常,汝等诸人,各自努力,切莫因循,辜负自己,吾行矣。”言毕,晏然而逝,弟子建塔于天心庵左岭。 赞曰:四大假合,内含一空,贤愚用异,凡圣体同。乘愿再来,白云清公,借事显理,化导群蒙。七七缘散,法雨普通,我思大德,难以形容。称赞磨尽,妙行无穷。 了来和尚:乃铎祖之孙,寂乾公之弟子也。为生死事于摩云垛下,结茅为居,疏食涧饮,专思禅道,梵行清净,始终不渝,后于曲下坐脱,其尸不腐。 极妙和尚:字达法,豫之进士也,年二十三忘乐出家,不希世累,于龙潭寺茅庵,依了尘公披剃。因阅法华经火宅品,道心勇猛,入淮源溪,居毛遂洞,精心禅思,不释寸阴,五更寒暑,始有悟处。居上方山十八年,拜华严经,跳下地磨陷寸许,后移住北京西兰电厂茅蓬。一日道上经行,适值光绪叔父摄政王乘桥而来,王睹师顶有圆光,遂下轿趋前作礼,后迎师住于城内兵马司胡同天量寺,建立法幢。师心源明洁,行解孤高,道俗归依者,如水就壑,复设义校,培育孤露子弟。临终之日,端身正坐,现玉珠垂奇之圣相,京都内外,男女老幼,无不衣素致哀,如丧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