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福建邵武佛教历史简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福建邵武佛教
  ★ 公元220年前后,佛教传入邵武。
  ★ 三国魏太和二年(228),在今屯上乡曾建“东林寺”。
  ★ 晋元煕年间(419-420),在今大埠岗乡曾建“憩庵”。
  ★ 隋仁寿年间(601-604),在今城南建“仁寿寺”。
  ★ 唐会昌年间(841-846),在今沿山上樵建“广福寺”;在今昭阳街道办事处城丰福山建“福山寺”。
  ★ 唐大顺元年(890),在今城关新建路建“宝严寺”。
  ★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在今城郊乡高南村建“南源寺”。
  ★ 元延祐年间(1314-1320),在今和平镇罗前村建“光源寺”。
  ★ 明正德年间(1506-1520),在今拿口镇南溪村建“清山寺”。
  ★ 清顺治元年(1644),“广福寺”被焚。
  ★ 清雍正三年(1725),在今邵武城关建“华严寺”。
  ★ 清乾隆八年(1743),在今洪墩乡王玢村重建“长明寺”。
  ★ 民国十三年(1924),邵武“广福寺”再次被焚。
  ★ 民国十四年(1925),上善法师重建“广福寺”,并易名“双泉寺”。
  ★ 民国二十一年(1932),浙江普陀山印光法师来邵弘扬净土宗。
  ★ 民国二十六年(1937),邵武双泉寺开办为期三年的“邵武双泉寺初级学校”。
  ★ 民国二十八年(1939),释法隆和尚建“凤山寺”。
  ★ 民国二十九年(1940),福州鼓山宝光法师到双泉寺讲经说法。
  ★ 民国三十年(1941),邵武与泰宁联合成立“中国佛教协会邵泰联合会”。
  ★ 民国三十二年(1943),邵武与闽北地区九县联合成立“福建佛教会十县联合会”。
  ★ 民国三十四年(1945),邵武双泉寺开办为期二年的“邵武县佛学院”。
  ★ 1983年3月,建阳地区委(1983)综字90号文件批准对外开放南源寺、长明寺。
  ★ 1984年6月,建阳地区委(1984)第36号文件批准对外开放双泉寺、清山寺、光源寺、凤山寺。
  ★ 1984年4月,邵武市佛教协会成立,并举行首次佛教界代表会议。
  ★ 1987年10月,邵武市佛教协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1990年7月,经市宗教科与佛教协会共同商定:除已经政府批准的6座寺庙外,只再保留寺庙35座,其余限期拆除或作他用。
  1991年7月,市佛教协会在南源寺召开第三次代表会议。选举法风法师连任会长。
  1993年5月,贯彻福建省宗教活动场所暂行规定,经市政府批准,发证正式登记对外开放寺庙18座,发临时登记证保留寺庙39座。
  1997年11月,市佛教协会在观音阁召开第四届代表大会,参加代表33人,选举法风法师连任会长及理事14人。
  2002年,市政府批准,临时登记保留寺庙扩展到64座。
  2002年,贯彻南平市佛协武夷山会议精神,编写各县市佛教寺庙历史的任务。佛协确定选择24座比较有历史影响的寺庙。撰定编辑了《邵武市重点寺庙简史》一书。12月付印2000册,内部发行。
  2002年,市佛教协会在观音阁召开了第五届代表大会。到会39人,会中批准了法风法师因年老要求辞去会长职务的申请报告。选举了释正省法师任会长等理事15人,聘请法风法师为佛协顾问。
  2003年7月,邵武市内的在家学佛居士,经市民宗局(2003)07号文件批复,成立了邵武市“佛教居士林”,参加共修成员210人。
  至2006年统计,全市佛教四众及在家居士共有2462人,其中比丘39人,比丘尼16人,沙弥8人,沙弥尼3人,住庙(寺)居士174人,在家居士2222人;经市政府批准对外开放寺庙20座,已登记保留发临时登记证78座。
  主要寺庙发展情况
  随着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人性之善被召回,一些名刹古寺在十五年中,在众多善男信女,佛教界知名人士的努力之下,一座座寺庙被修复,被重建。有许多寺院,其规模,其功能比古代更壮观完善,真是佛光普照,梵刹更辉。
  华严寺
  邵武市佛教协会办公地址,位于今邵武城关八一路92号。此寺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
  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相传初建时,规模颇大,为城区佛教信徒的主要聚集地。清末民国初衰微。民国二十一年(1932),当时该寺住持道闽和尚在此创办“居士林”,每逢佛教节日常有四、五百信徒持香拜佛,邵武当时的头面人物,如杨品堂、曾绍南、邓坚甫、黄继善、张仰坚,郭桢栋等人都作为居士参加“居士林”。
  解放后,“居士林”自动解散,该寺衰微。
  “文革”期间,此寺废弃,寺内大部分建筑被拆并挪为他用。
  1980年,在政府的重视下,该寺又归属佛教使用。1983年,由法风、云空和尚重修此寺大雄宝殿、僧尼住房21间,重塑佛像5尊。1984年,邵武佛教协会成立后,将该寺作为市佛教协会办公地址。
  1990年底,该寺现任住持为云从和尚,常住僧尼中华、中秀、正仙。
  1992-1994年间,台湾省佛教居士陈明寿与林美春夫妇,在释正茂法师的介绍引领下,应法风法师邀请,三渡海峡,行菩萨道,慷慨捐资折合人民币一百二十万元,扩建简陋不堪的原华严寺。1994年规划由原占地不到400平方米的旧址上,扩大到占地1300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和尚法风和正省不辞劳苦,募化十方,力持建筑完善。分别于1996年落成玉佛殿、观音殿、藏经阁四层综合楼一座。1998年建成天王殿、钟鼓楼。2002年完成大雄宝殿、山门建筑,雕塑佛像全面齐全,总投资达四百万元。当年举行隆重开光典礼。
  现在华严寺,规模宏大,设备齐全,独特的仿古建筑群体,成为闽北一流综合寺院之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邵武市佛教活动中心场所,僧人的驿站。也是市佛教协会办公地点。成为政府与佛教团体,佛教徒与政府与社会民众和谐相处联系的桥梁。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传入邵武市的佛教属大乘佛教。在众多的宗派中,邵武主要有禅宗中南宗的分宗--曹洞宗、临济宗,但实际上邵武佛教主要是禅净双修。为使人们对传入我市的佛教有所了解,本编将分别情况进行分述。
  南源禅寺
  南源禅寺,原名中山寺,地处城郊镇高南村厝坛窠山麓丛林之中,距城十三公里。属城乡结合处的一座古寺。
  寺座北朝南,占地一万六千多平方米。外形宏伟,内函严谨。殿客楼台,蔚成大观。该寺由威山法师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97年),系樵川著名的禅宗道场,为历代僧侣学士驻锡浏览之圣地。嗣后世事沧桑,几经兴替。清顺治年间(1644-1661),肯拙大师迁建此寺。因其南有汩汩清泉从树根之下流淌而过,故更名为南源禅寺。清康煕年间(1662-1772),朝廷敕赐大藏经二万余卷珍藏,以供寺僧研究经典。清光绪年间(1857-1908),义圆法师全面重修寺庙,殿宇一新。现大雄宝殿至今仍保留着宋代时期的建筑风格,其飞梁间清晰可见义圆法师的法号。寺内木刻版《金刚经义解》、《弥陀经注解》等等开印,流通十方,为宏扬佛法作出了极大贡献。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约五十年中,有义圆、上善、见庸、慈舟、博胜、寿义等等法师先后住持本寺,用功办道,弘扬教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仍有部分自愿留寺的僧尼一十八人。在主持寿义法师之带领下,发扬百丈精神,农禅并举,大力开垦荒地四十多亩,自耕自种,艰苦朴素,勤俭办道。不幸文革十年期间(1966-1976),诸多经卷、佛像被毁,僧尼流散,寺庙被占。
  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恢复落实宗教政策。国泰民安,法运复兴,南源禅寺佛法重光,香火再续。一九八一年经邵武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三年邵武市建委(1983)综字90号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的重点祖庙。
  一九八一年由法风法师住持本寺,惮精竭虑,规划复兴,经正省等多位法师的增建工作,寺庙才得以逐渐完善,并保留着原有风格。
  二OO三年邵武市佛教协会邀请释中翔法师担任住持。因见殿宇年代久远破损严重,法师乃发菩提之心,行菩萨道,结十方缘。重新按规划扩建全寺。现已逐步新建了天王殿、滴水观音。
  寺庙山门配上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笔题写的“南源禅寺”牌匾和二门上由原福州鼓山涌泉禅寺方丈普雨长老亲笔题写“中山”二字的牌匾,奕奕生辉,怡心悦目,让寺庙更显丛林古刹之雄风。
  藏经阁上珍藏万余卷藏经和刻有“中山”字样的古灯、古瓶及云從法师往生茶毗后留下的六十多五颜六色舍利子,使寺庙更增禅静古朴之意境。
  山门前新修占地八亩莲花生池,碧波荡漾,池中十米高的露天滴水观音菩萨石像,栩栩如生,立于莲花从占,手中净瓶洒甘露水给人们祈福迎祥。
  历史沿革
  邵武,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山城。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邵武就有古越定居。公元220年前后,经济文化有所发展,汉时建东越乌坂城池(今故县村一带),为闽越王无诸御汉六城之一。相传这个时期,佛教就传入邵武。据明嘉靖《邵武府志》载:三国魏太和二年(228)在仁泽乡(今屯上乡)就建有一座“东林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晋元熙年(419-420)间在永城乡(今大埠岗乡)也建造了一座“憩庵”,距今也有1500余年。这两处寺庵是邵武建造佛教寺庙的最早记载。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鼎盛时期。邵武的佛教也有相应发展。据清咸丰《邵武府志》载:隋开皇年始(581)在邵武建仁寿寺,惠林寺等寺庙十余座;唐贞观年始(627)在邵武又建觉惠寺、光教寺、龙安寺、宝严寺、广福寺、西岩寺、报恩寺、建峰寺等40余座。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笃信佛教并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一时建造的寺庙达到80余座,遍及城乡。元、明、清各代时盛时衰。明嘉靖《邵武府志》载:明朝时期邵武的佛教寺院达197座,僧尼近千人,成为佛教在邵武发展的鼎盛时期,至清末民国初,由于罗教在邵武盛行,佛教衰微。
  民国21年至36年(1932-1947),邵武广福寺住持上善法师邀请高僧印光、宝光、见镛、尘空、慈舟等法师相继来邵,讲经说法,弘扬佛教,使佛教在邵武一度又得到复兴。例如:民国26年,浙江普陀山印光法师来邵讲经说法,弘扬净士宗并成立莲社,形成邵武佛教徒至今仍主要修习净士宗;民国26年,见镛法师来到邵武广福寺创办为期3年的“邵武双泉寺初级佛学校”并亲任校长,弘扬佛法。来自福建宁化、长汀、江西抚州以及本地佛门弟子40余人,参加学习;民国29年至33年,福州鼓山宝光法师来到广福寺讲经,用白话文注解《金刚经》、《弥陀经》、《心经》,用通俗的文字弘扬佛法;民国34年,慈舟法师来到广福寺,与尘空法师、上善法师、法风和尚一起,又创办了为期三年的“邵武县佛学院”,参加学的佛门弟子有22人,慈舟法师还将所著《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议刻版印刷发行。此外,在这期间,即民国30年,由广福寺住持上善法师和太宁县朱口宝盖岩提芬法师等人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邵泰联合会”,上善法师任付理事长;民国32年,在邵泰联合会的基础上,闽北地区各县又联合成立了“福建佛教协会十县联合会”。经过这段时期的复兴至1949解放时期,邵武的佛教寺庙一度又达到270余座,僧尼4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运动,人民政府内部的反坏分子,整顿了佛教内部夹杂的封建迷信活动;在信仰和经济上,本着信仰自由的原则,愿留者仍住寺庙,愿还俗者参加集体农业生产,对有留住寺庙的僧尼也分给土地,以便他们自养自给。南源寺、光源寺因当时僧尼较集中,公社化后还组织了农付业生产队,让僧尼参加劳动,自食其力。
  由于1957年扩大化的反右派斗争,部分僧尼受到冲击,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受到干扰。到1958年底,邵武寺庙减轻为102座,僧尼200人,延至“文革”之时的1966年,全市仅剩寺庙46座,僧尼百余人。“文革”开始后,全县寺庙基本被拆除或由生产队挪为他用,僧尼被赶走,极少数转入家中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部分僧尼又陆续返回寺庙,开始四处募集款项修复寺庙。人民政府为了满足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也相继对南源寺、双泉寺、长明寺等寺庙拨款整修,1981年4月南源寺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建委(1983)综字90号文件批复,首批开放了邵武南源寺、长明寺作为佛教信徒的活动场所。1984年4月,邵武市首届佛教协会在南源寺召开,佛教界代表共22人出席了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法风和尚为会长以及理事共7人,并确定了华严寺作为佛教协会会址。1984年6月,经建委(1984)综字36号文件批复,又开放了邵武双泉寺、清山寺、光源寺、凤山寺四座寺庙作为佛教徒的活动场所。宗教政策的落实,使城乡的信教群众又相继募集修建寺庙,至1985年,邵武寺庙又恢复到41座,僧尼、居士达109人。1987年4月,邵武佛教协会第二次会议在南源寺召开,出席代表共18人,会议选举了任务仍以法风为会长以及理事共10人。1987年8月邵武长明寺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政治的开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也沟通了邵武佛教界与海外佛教界人十的联系。1987年9月29日香港证觉精舍和紫竹寺释道安、释愿西法师以及济平、修亮法师一行四人来到邵武。道安法师早年出家于邵武广福寺,后定居于香港。他们来邵之后,在市佛教界人士的陪同之下,曾到祖寺广福寺进香拜祖,并与邵武佛教界人士接触座谈,增进了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相互了解。
  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也使城乡部分信教群众误认为可以任意修建寺庙。迨至1990年统计,全市佛教寺庙已修建发展至157座。为纠正这种偏向,防止杂门外道混杂和封建迷信活动在佛教界中重新抬头,以保证杂门外道混杂和封建迷信活动在佛教界中重新抬头,以保证佛教信徒正常的宗教生活,1990年7月,经市宗教科与市佛教协会商定:除已经政府批准开放的6座寺庙外,只再保留寺庙35座,其余限期拆除或作为他用。
  邵武的佛教宗派和门派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各代发展至隋唐达到了鼎盛。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完成了以前各种佛说的总结和概括,促成了中国各具特点的宗派建立,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华严宗等等。经过发展和演变,诸多宗派内又由于接引学人的方法的区别,以至形成不同的宗风流别和门庭,甚至出现几宗合一的状况,如:禅宗与净士宗形成的“禅净合一”等等。
  佛教传入邵武形成宗派的时期,据福州鼓山寺《曹洞宗谱·寿昌堂》记载,在唐会昌期间,江西黎川“寿昌寺”无明经祖和尚来到邵武创建“广福寺”,将曹洞宗传入邵武。据传明末时期,南平西芹“开元寺”又将临济宗传入邵武“长明庵”。现邵武的佛教除“长明庵”属临济宗门派之外,其余各寺庙都系曹洞宗门派。
  禅宗是邵武的佛教徒早期修习参究的方法。清朝中叶后,由于净士宗信仰普遍流行,自民国二十一年浙江普陀印光法师(后人称之为净土宗第十三祖)来邵武弘扬佛法,大力提倡并传播净土宗教义经典和思想。沿续至今,邵武佛教徒主要是禅净双修。
  一、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主张修习禅定而名,又固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故又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又分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二、净土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又因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按近代“印光法师”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朱宏”、“智旭”、“行策”、“实贤”、“际贤”为莲宗十二祖。前九祖和《莲宗九祖传略》大致相同,后来“印光”也被门下列为第十三祖。
  三、曹洞宗
  佛教禅宗五家门派之一。开创人是唐代的良价禅师和良价的弟子本寂禅师。取此宗名有二说:
  (1)取禅宗六祖曹溪慧能及该宗创立者洞山良价(良价当时信在江西宜丰县东北25公里处的洞山)之号;
  (2)取该宗初祖洞山、二祖本寂所住处曹山(江西宜黄县曹山)之号。属南宗青原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严、云岩昙至良价。良价著有《宝镜三昧歌》等书。良价圆寂后,其弟子本寂继承师法,使禅法大成。本寂在教法上承石头希迁的“即事而真”意为个别事物(即所谓“事”)显现世界本体(“真”即理,指佛性),理事“互回”(相应互涉)进而扩充为“五位君臣”,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人天眼目》卷三载:本寂的“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
  自本寂禅师后,在唐会昌年间,由江西黎川县“寿昌寿”无明经祖和尚将“曹洞宗”传至邵武,至今“曹洞宗”仍为邵武佛教的主要门派。
  四、临济宗
  佛教禅宗五家门派之一。唐大中八年(854)义玄所创。因住镇洲(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故取此名。属南宗南岳法系。中唐以后此宗最盛。至北宋石霜楚圆后,又分为黄龙、杨岐二派。“四宾主”和“四照用”是该宗常用的传教方法。所谓“四宾主”是通过师生(或宾主)问答的方法衡量双方悟境的深浅;“四料简”和“四照用”则是针对悟境程度(对我、法的态度)不同的参学者进行说教的方式。接引学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自从义玄用棒喝,以至宗杲提倡看话(公案,即禅祖语录),皆以迅速手段或警句使学人“省悟”。《人天眼目》卷二载:临济宗的“宗风”是“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明末,南平西芹“开平寺”一僧人将此宗传入邵武“长明庵”,至今成为邵武佛教的另一门派。

 
 
 
前五篇文章

寒山寺古钟今安在

大足石刻初考

南北朝时期的礼佛文——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九华山佛教寺庙概况

宝林寺导游词

 

后五篇文章

北齐造像刊经碑

杭州飞来峰造像

杭州古代寺、塔及其他建筑

杭州古代石窟造像、摩崖题刻、碑刻

四件石质北齐跏趺坐佛造像探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