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被遗忘了的珍珠——天水麦积山的石窟艺术
何正璜
一、 麦积山石窟的兴衰史话
在秦岭山脉丛山群中,有属于小陇山系的一个崛起的岗峦,远远望去,山形团团如农家丰收的积麦,这就是具有悠久历史保存有丰富遗物的麦积佛窟所在的天水麦积山。
麦积山距天水城九十华里,巍然耸立在森林和山群中,后半山以上,三面的临空削壁间,都开凿了密如峰房的石窟,其中丰盛地遗留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艺术珍品——造像建 筑和壁画,由于这些稀有的遗作使麦积山形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麦积山石窟创建的确实年代,已无从考证。传说中存在于一三三窟中著名的北周庾信“秦中麦积山石窟铭”和在一三五窟“天堂”壁上的五代王仁裕的题记都已遍觅不见。因此,只有主要的依靠现存的石窟造像和壁画的造型风格,以及一些零星的文献记录来作为麦积山石窟历史的判断。
遗物中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是北魏时代的塑像,那种初从印度传入中国还保存它原有的形象和服饰的造型和那些犍陀罗式的紧密而流利的衣纹,都和云岗龙门的北魏石刻,以及敦煌 的北魏塑像相一致。虽然北魏作品在麦积山石窟中为数不多,但是既有它的存在,并且再找不出更早的遗物,我们便可根据它对于麦积山佛窟的开创得一初步的断定。
在西魏以前,麦积山似有一时期被放弃和冷落,参看南宋再葬佛舍利记碑“昔西魏大统元年,再修崖阁重新寺宇”和北史后妃传:“大统元年,乙弗后在麦积山为尼,召僧设供,令侍婢数十人出家……”的记载。都说明在西魏时,麦积山石窟又重新加修和繁荣了。同时,根据今天还完好遗留在西岩石窟中质量并佳的西魏作品,更可作为事实上的证明。
北周的修凿,更是达到了麦枳山石窟兴盛的饱和点,也可说是麦积山石窟的黄金时代,北周 的天水统治者李允信为其亡父所造的七佛阁,不仅在麦积山石窟中是空前绝后的宏构佛制,即在中国其他佛窟中以及在印度现有石窟中其伟大庄严,也是无可比拟的。
隋代以降,麦积山似又荒冷,虽也间有修凿,但在数量上与北朝的兴盛期已不成比例,只是从再葬舍利记碑中的“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于东阁下”,还可以知道隋代对于麦积山佛窟并未完全放弃。但从此逐渐走向了下坡,却是事实。
唐代本是中国佛教艺术最成熟的朝代,但是在麦积山所留下的遗物却是出乎意外的少。诗人杜甫为了采药到麦积山而作的“山寺”,诗中有“野寺残僧少”之句,可见当时已很荒凉 了。这种原因可能是因为一方面从唐代起由长安通往西域的路线向北移了,天水已失去了商业经济上的地位,因此在较北的当时要道的分阝州一带 曾出现了许多的唐窟,另一方面更因为麦积山是当地仅有的一处岩壁,在发展上有限制,凡是可用为凿窟的地方都被前代利用了,后来的不得不缩小范围来修凿,不过在杜甫的诗中又有“悬崖置屋牢”的说法这证明石窟 当时虽已冷落,可是联系各窟交通的悬梯栈道,因年代距北朝不远,可能尚完整存在着。
到了宋代因经过了唐代长时期的放弃,麦积山的佛窟已相当残破了。我们从景礻右二年(一O三四年)重妆塑东西两阁佛像施主舍钱记的壁碑上所说的 “圣像瞰危”的情形看来,知道宋代曾经过一度重修,但这种重妆塑的工作,已不能使麦 积山重复旧观,仅仅是对于前代的作品做了一些粗陋的粉饰工作而已。而且由于技术的拙劣 ,反使那些主持“善举”的信徒们,在历史和艺术方面做了难以原谅的罪人。
明代在南岩的石窟中,也做了一些修装的工作,做得比宋代稍较细致,并且也还有许多明代 自塑的作品,不过都只是一些小规模的和培修性的,对于整个石窟的命运,是并没有什么挽救的。从此以后,厚重的灰尘和鸽粪,便掩晦了麦积山岩窟中的古代艺术的风采,以致有些很俊 美的 佛菩萨的圆润的脸庞上和梳得整洁的发髻上都涂遍了龌龊的鸽粪,很富于诱惑性的裸足边都成了松鼠们的家窝,于是整个的麦积山就逐渐地日趋衰落和长久的被人遗忘了。
到了今天,麦积山石窟和祖国其他一切文化遗产同样,受到了国家的珍视和保护,它们是重新返回到人民的手中了。总看麦积山石窟的由盛到衰,也正是我们国家生命兴亡的指标,封建王朝已永逝不返,而古代劳动者烂灿的成就却是永远不朽的。太阳透过丛生在麦积山顶上白杆绿叶的松枝间,投射着这些千余年前的石窟群,发散出一种幸福新生的光芒。
二、洞窟现况
在国内的各地佛窟中,麦积山石窟确为一大奇观,国内比较著名的石窟如敦煌千佛洞、安西 万佛峡、大同云岗、洛阳龙门,以及四川的广元大足等,都是利用一个横长的山崖或河岸崖 壁凿成一排横列的石窟。而麦积山却与众不同,它是一处独特屹立的山峰,因此开凿石窟就 不便于作横的布置,而只有向上作纵的发展,又因为附近只有这样的一个半圆形的悬崖削壁可以利用,所以除掉有数的几个为当时统治者特别夸大费工,劳役万千劳动人民所凿成的特别突出的佛窟以外,一般的窟龛,为了经济使用悬崖地位,都是规模较小。
麦积山系红砂石的水成岩,石质并不坚固,中部已有半个山壁塌毁的痕迹。现在所能见到的窟龛,大小约一百八十余个。依照山崖自然形势,可分成两部分,即东西两崖。就窟龛分布来说,西崖要占全部窟数十分之七以上。两崖各窟之间,都通以栈道式的走廊,以资联络通达。洞窟都开凿在离地几十公尺高的悬崖削壁上,由远处遥望,真是“千房万室”,恍如蜂房,十几层的栈道阁廊,曲折的点缀其间,将整山崖形成一处天上人间的幻景,蔚为大观。及登临其上,又不觉令人心惊胆落有“缘空蹑虚不敢下顾”之感。遥想当年如何劈山凿洞,修建那么宏伟的窟室,如何架起这些千仞悬崖上的“飞梁栈道”,真是伟大的不可思 议的工程。
在东崖上最精美最宏大突出的窟室,是北周秦州(今天水)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所修造并请庾信写铭的七佛阁和与它相邻的金牛堂,它们所在的地位较高,有人工开凿的石级栈道互通来往。
西崖上最大的佛窟,是暂编为一三三号的万佛堂,窟的构造曲屈如一“六”字形,在六字的 各主要窟壁上,都开凿壁龛,塑造佛菩萨像。另外的墙上则满饰二三寸高的小坐佛壁雕(影塑),这样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万佛堂。在这窟内最可宝贵的是浮放窟内的十八座雕法不同 的造像碑,雕工极为精致,但似由他处移来,因安放的位置颇为凌乱,不像是原来的地方。 西崖的许多栈道,全系解放后新修,坚固美观可通达的窟室约五十余个之多。
除了这些大大小小的佛龛之外,在东西两崖的中心区域,还有就崖壁雕成的露天大佛两组,每组都雕为一佛二菩萨的立像,高达二十五公尺,由于这两组巨大的雕像,更增强了整个 麦积山的艺术气氛,因为它是在几十里外就能望见的标记。
一般的现象,是各窟都有烟薰的痕迹,窟壁上的魏周壁画,当然是最痛心的损失,即许多塑 像,(因为麦积山石窟的塑像都是加以彩绘的),也遭受了薰黑或变色的命运,这些黑烟据 说可能是清朝同治年间被政府所引起的民族纠纷中附近山民避难到这人迹罕至的山窟中来炊 食所致的。除烟薰外,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每洞中都有堆积如山的鸽粪,仅在一三三窟 中,在清理时扫除的鸽子粪,据农民估计竟达六十余担之多,这可以想象千百年来鸽子在洞 窟中对于造像和壁画拂拭磨擦的损毁情形。此外潮湿所引起的霉烂,虫鼠野燕的剥伤染污,也都是使文物遭受破坏损失的因素。所幸的是这些洞窟还不曾经过很大的人为损失,不像其 他佛窟中造像的缺头断臂,使这些出之当代高手,代表着民族形式的艺术杰作,还能完整的 存在,这是值得庆幸的。
三、艺术作品的介绍
1、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作品特点
麦积山石窟除了外形根本和其他佛窟截然不同而外,即是它的内部,不论在开凿的年代上,在造型的式样上,或在表现的种类上,都有特殊的地方,现在分别加以说明:
(1)、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年代 一般说来,虽然不是最早(云岗比较更早),但是在中国石窟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有早期的建筑形式的,则只有推它为首了。如七佛阁金牛堂的建筑,都 是北朝的遗物,还有几个小型石窟,也都是保存有北朝的檐柱和屋脊,这在国内几乎是绝无 仅有的。至于窟内的艺术遗作,也是北朝的占绝大多数,并且像七佛阁那么庞大的规模和修凿在百仞悬壁上的惊人工程,也是其他各地佛窟所不能比 拟的。
(2)、麦积山石窟内造像样式的繁多,也是特点之一,除了和其他石窟相同的一些佛的定型姿态外,还有许多别处少见的样式,其余的变化更多了,有保存了印度气息的比丘、阿蓝迦 叶和护法神,有中国传统风格很浓厚的各种菩萨像,有侧立正立背坐正坐偏坐和各种下跪姿 态的供养人。就是在衣饰方面,也是变化多端,佛和菩萨们有着各种式样的衣裙和披肩,各 种式样的璎珞和佩带,仅初步统计,菩萨和供养人的发髻梳妆,就有二十余种之多,这些都使麦积山石窟的内容显得特别丰富,使人被这丰富的变化引起新鲜的感觉。
(3)、若说敦煌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宝库,云岗龙门是古代雕刻的精华汇聚处,那么麦积山 就应当是古代塑造艺术的珍贵宝藏了。泥塑造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技术,在麦积山所有关于浮雕高雕圆雕各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泥塑艺术在造型技巧上的惊人成就,它是通过了丰富的民族形式,表现了真挚朴实的一种,人类感情变成赋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更因为泥塑比石雕难以保存永久,所以在国内除敦煌有魏唐塑像和吴县有少数唐塑外,很少听说还有千年以上的塑像的遗留,因此像麦积山这么大批数量(仅现在栈道可通的五六十个窟龛中所存的北朝 塑像,已经有四百多躯,如以全部一百七八十个窟龛的塑像总计,至少当在一千躯以上)的古代泥塑作品,而且多半头手完整,未加损坏,这实在要算是祖国在造型艺术方面最可珍贵的遗产了。
2、建筑
麦积山石窟全部都是建在高达一二十公尺以上的悬崖上的。可以想像到在修凿石窟本身的建筑以前就必须先有栈道的铺设,这些栈道是克服一切因难而走向完成佛窟建筑的基础,它的 牢固性也是惊人的。它虽然是仅仅在石臼横柱上设梯板上架阁道而成的简单而危险的建筑形式,但是一 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还能有许多部分可供应用,所以单是栈道建筑本身已经为麦积山石窟的建筑特殊形式作了光辉的开端。
在石窟本身建筑的时代上,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者以宝贵的材料。中国虽然在四千年前便 有了建筑物的记载,但是可惜的是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遇到天然和人为的毁坏,很难保存,所以千年左右的辽金建筑已很可贵,唐代建筑遗物据知道的也只有五台山佛光寺的一个正 殿。而麦积山却遗留着北朝建造的雄大而富丽的七佛阁和金牛堂以及比它们可能更早的五个石制的窟檐。
七佛阁据文献记载,建于北周保定三年(公元五六三年)是一座七开间的宏大殿堂。高十五公 尺,长三十五公尺,深七公尺。堂分七室,前置长廊,列有八个直经一公尺的八棱石柱,柱高十二公尺,柱础作伏莲瓣形。它虽是作为神堂之用的佛窟,但却是结合了当时宫殿建筑的准则,形成为中国厅堂的格式。不过加上了精美华丽的壁画、浮雕和泥塑,使它成了中国艺术中特殊瑰伟的记录,即与被称为世界石窟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印度阿迦陀第十号窟相较,也毫无逊色,并且七佛阁是建筑在将近一百公尺高的悬岩上,这种艰巨的工程,却是任何他处的石窟所不能望及的。
金牛堂虽仅是三开间的殿堂,但规模一如七佛阁,由于现时尚可见到的柱檐间一斗三升的铺 作和铺间比例雄大的制度,当可以想见一千四五百年前中国建筑的特殊体范。
此外在编号为1、28、30、43、49等五个石窟中,北朝的建筑遗制也都宛然犹存。所有廊柱 都完整存在,全部比例都雄厚实形式优美。虽是北朝遗物还可以看出它是秉赋着汉代的传统 制度和造型精神,因为它与武梁祠石室的柱檐建筑格式是很相类似的。更可贵的是这几个窟檐 的样式各个不同,都有特殊的风格。那些石柱粗壮的线条是混合了汉代淳朴的作风,和北族 爽朗的草原牧民的性格而形成的。那些整齐的石刻瓦痕,那些流利的火光浮雕和鸱尾浮纹都是富有韵律而造型健康的一些创作形式。
以上这些廊柱的规模和样式,不仅与国内天龙山及响堂山所残存的北齐窟门颇相类似,同时 也和国外希腊早期的神殿以及印度阿迦陀石窟的廊柱有些接近。这可以证明中国早期的佛教 建筑也和其他的造型艺术相一致,也是多少受了西方犍陀罗艺术的交流影响的。
3、塑像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除极少数的石刻佛像和造像碑以外,其他几乎全是泥塑。
关于塑像制作的确实年代,根据现在可以攀登的五六十个佛龛的统计,北朝晚期的作品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在作风上,除少数北魏初期的作品还带有印度的体式而外,一般塑像的制作年代可能比云岗龙门为晚。正由于这种原因,所以才比较的更为洗练更为成熟和比较的更为中国化了。因为佛教虽然传自印度,佛像的造型也来自印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一贯具有富于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以壮大自己的卓越才能,对于外来的文化,常能有适合于中国自 己的民族性和人民所喜爱的新的融合和创造,因此在麦积山的塑造作品中,不仅仅能充分地表现 了人体的比例和细致的注重到须发手足甚至指节掌纹等微小部分的写实程度,而且是集中了当时的中国人的美的形象极典型地塑造出生动的轮廊和表情,使那些塑像除了不得不带上的 一点超人间的先觉者的意味之外,绝大部分都是充满着人间情感的。尤其是许多菩萨像大都 带有青春微笑富于生命力的表情,渗合着以胶泥麻絮塑成的似乎带有弹性的肉体,因此他们 已经不是泥塑的造像,而是富有活力的永恒的生命了。
现在且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塑像,在它的艺术性方面来作一些重点的介绍:
(1)、一二八窟 北魏早期的塑像,修长的体躯,稍长的面型,令人立刻联想到云岗龙门同一系统的作品,塑 像周身是用高妙的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圆润的体态和生动的衣纹。那些流利舒畅而具有和谐韵律 的线,虽然是出于外来的犍陀罗式艺术的影响,但是却富有中国古代所称道的“曹衣出水”的意味。看来是在泥胎尚未干燥之前,利用泥土的湿润而加以巧妙的塑捏的。因此它在效果上给了我们一个绸衣着肉的软薄的感觉。
(2)、二八窟北魏塑比丘像,是用几根简洁的线,就能刻画出很深刻的面部表情来。那凝结的眉端,下垂的唇角,寄一切希望于来世的眼神,极恰当地描塑出一个殉道者行乞募化的刻苦 的外形,和他那充满了对人生的苦恼,一心想着解脱的内心感情来,这种塑造技术是极成功的。
(3)、八七窟西魏时代的菩萨像塑造成了一个丰容盛妆,高髻长裙的少女,风致娟好,在她那俊美无邪的微笑中充沛着青春与和平的活力和人间性。一三九窟同时代的作品——力士像却不同了,在他的面部上,刻画出向前凸曲的线,它的作用是和戏剧中的脸型一样,表示出了个性和力量。而九O窟的另一造型的比丘像更为别致,高鼻深眼,面带微笑,充分具有西域的 形像,当是其他各地石窟造像中很少看到的。
(4)、第五窟的力士像虽然也是髯须高鼻,可是另有一种温静敦厚的表情,他的修长的体 躯和身边坚实的卧牛,相配合得很谐调而有力。表情上虽然有些道貌岸然却并不令人生畏,而只感到他的矜持和稳重。和这同一题材的四八窟的北周力士可就大不同了。怒目横眉,赤足挥拳,像在坚决的反抗,像是含愤的示威。另一个更是怒发冲冠,开口作吼啸状。在这百仞削壁的风云飘忽中,真大有气吞山河之势。总之麦积山石窟中的古代塑像是一组中国造型艺术 上不可忽视的遗产,是一群充满了生命活力的优秀创作,是北魏以后唐代以前在其他石窟 中所难见到的一批最可珍贵的遗物,也是中国造型艺术由比较生硬的北魏作风蜕变为更圆润 更纯熟的唐代艺术的过程中的最为突出的制作。它一方面弥补了中国美术史上由魏到唐的一段空白,一方面也提供了泥塑在形象刻画上,在性格表情上的多种多样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使我们今天得到丰富的借鉴。
4、石刻
除开塑像以外,麦积山的石刻雕像也有它特别精优的作品,尤其是一三三窟中的十八种造像碑更是突出的制作。
一三三窟的第十号造像碑是一种着色的石刻。碑的正中雕着一个交足而坐的弥勒佛,上半段刻的佛传故事,即释迦一生的事迹,分燃灯受记,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灌顶、剃度、降魔、说法和涅磐等八个阶段。下半段刻的是佛说法后维摩变和最下面的四个天王像,全 碑形成了一套浮雕的连环画。而且在组织方面疏密相间,轻重均匀,更富有圆润细腻的装饰性 ,可说是绘画雕刻和图案三种艺术的综合体。
这一造象碑在它整个的面积中,无一处不是精心构思的杰作。细腻处即如花瓣发丝也都体贴入微地雕了出来,没有一点生硬的雕凿锋芒,没有一点偶然失手的刀痕,真可谓王润珠圆,精致完美。除了在雕刻技法上的卓越性的表现以外,结构布置也是尽善尽美的。如乘象入胎 部 分,象本来是一个笨物,但经过艺术性神化后,竟令人忘了它的笨重而只感到非常稳健。它的长鼻高高扬起,表示出迅速奔驰的形态,象座上向后飘扬的宽大飘带,助长了旋律,也美 化了画面,令人似乎听见了因迅飞天空而拂起的拍拍的声音。又如涅磐部分,佛的衣褶斜倾恰合于倒卧的感觉,并使全部画面有了变化。弟子们各种动作和表情则刻画得更好。是哀悼 、是惊诧、是祈祷、是留恋,各种复杂的心情在那么一块粗的石质上,用了简洁的刀凿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高度的艺术成就。
从历史的记载上,我们知道沮渠安周于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四四O年)曾在高昌雕制了一块有名的弥勒造像碑,但不幸的是那碑已被德籍的文化劫犯勒高克劫夺去了,因此现在这一块弥勒造像碑无疑地要称是国内现存的宝贵石刻造像碑之一。
同窟中的第十一号造像碑是刻的佛说法图。佛的造型壮严和蔼衣褶和下面石阶以及花纹完全 是采用了对称的形式,这就更增加了佛的端庄成分。由于写实的手法,通过这一瞬间的姿态令人感觉到佛的常在,两边的飞仙和璎珞的造型优美,更十足地表现出了飘逸婀娜精致洗练的特征,它诚然是中国装饰雕刻遗产中的最优秀的作品。
同窟中的第十六号造像碑也是一块罕见的完美创作。装饰性也很显著,在繁复而整齐的帐幔 中坐着三尊风格卓越的菩萨。裙褶迤逶成圆形,褶纹变化繁多而又极其自然,质料更令人大费猜疑,是纱不能如此柔滑,是绸不能如此松软,是丝绒不能如此轻盈,整个结构圆润饱满得像一粒出壳的明珠,而光滑细腻又像是精琢细磨的象牙。万想不到这一切原来只是由一块粗造坚硬的石头刻出的,因此我们深刻体会出中国古代雕刻工作者是将他的经验和智慧无保留地遗留在一刀一凿上,给我们作了光辉的示范。
另外,麦积山石刻的圆雕和浮雕完好的作品也不少。如一三六六窟后龛的释迦坐像,是西魏 的遗物,在它的背光上刻有一公分大小的飞天十余个,刻工不因体积的微小而稍有疏忽,极尽 精致生动之能事。形象又刻画得异常优美,这是在他处石窟中从来未曾见过的。又如一三五窟中的石刻菩萨立像,其刻画的周详,神态的生动,可以作为麦积山石刻造像中的代表。衣褶璎珞佩带配合的和谐固然难得,更可贵的是它那轻柔丰润的手,刻得那么无一点刀斧的痕迹,直到想走近去握它时,才恍然那原来也只是一块青石。
石刻在麦积山遗存得较少,但是遗物的水平一般都高,尤其是那几块石刻造像碑,不仅仅在 麦积山石窟艺术中是突出的精品,即在全国石刻遗物中,也是最可珍贵的杰作。
5、壁画
麦积山因气候还不及敦煌干燥,石质又是比较易于崩毁的水成岩,更因宋明的加修,原有的北朝壁画多遭涂毁。再经过灶火的烟熏,这一系列天然和人为的损伤,遂使唐以前的壁画已百不存一,这是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
在幸存的壁画中,最突出的为一五四窟顶窟画的是几个相当大的飞天和供养菩萨。飞天穿着 魏代的服装和冠饰,轻盈地飞舞在小鸟花朵之间。全部线条细柔如游丝,遒劲似琴弦,是中国绘画史上所遗漏了的优秀名作。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被视为稀世之宝,而这壁六朝的绘画,却千年来少有人知。“女史箴图”已流于海外,能看见它的人是太少了,因此,这壁画更有其宝贵的价值。
原载1953年《旅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