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智慧的心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古代,有一位哲人,能回答大家所提出的疑难问题。有一个人,偏不相信哲人的智慧。这一天,他带了一只小鸟,来问哲人:
  "先生,我知道你很有智慧,但我要亲自得到证明。请问先生,我手中的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说完,他在心里想,如果哲人说是活的,我就把小鸟捏死。如果他说是死的,我立刻放手让鸟飞走。
  哲人望了望他,静静地说:"你要它活,它就是活的;你要它死,它就是死的。"

  你的选择,在你自心。好一个哲人,结论由你吧。把答案抛给了对方,而且直接揭示,结论在你心中。

  大正藏《杂阿含经》卷十第二百六十七经说:"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是故,比丘:当善思惟,观察于心。......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这同《华严经》中"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蕴,......无法而不造",三界唯是一心所作,可谓一脉相承,一源相通。教育各宗,教理则一。释迦牟尼佛始终要我们善于思维,观察自心,从心上息除妄念。色法随心之观照而变化,"境随心转","境由心生",这都是佛教的名言。世间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主体,一切烦恼、痛苦、欲念、喜、怒、哀、乐、爱、恶、惧,皆由心所造成。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居易说:"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铃断肠声。"各人看到花,看到月,听到鸟鸣,听到铃声,各人的感受不同,都是由于各人的"心"不同。同是看到一丛花,植物学家想,它是什么品种?诗人想,这是春天。商人想,它能卖多少钱?哲学家想,这是生命的必然。林黛玉看了要哭,要唱出一曲"葬花词"来。这就是佛说的:"心生则法(不同的事物)生,心灭则法灭。"

  人的心,究竟在哪里?据说茶陵郁和尚有一次过桥,因滑倒而开悟,作一偈云: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百丈怀海禅师也有一首名偈:
      放出沩山水牯牛,
      无人坚执鼻绳头。
      杨柳芳草春风岸,
      高卧横眠得自由。

那颗"明珠"是什么?为什么"久被尘劳关锁"了?一旦发现,彻悟了,就是心解放了,"尘尽光生","无人执鼻牵绳",任运自如,与大地山河同一同在。可是,有几人发现了自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心"?

  有一天,佛陀静坐之后,在森林中漫步。这时,一群青年走来,向佛陀打问:"刚才你有没有看到几个女孩子从这里走过?"佛陀问:"找她们干什么呀?"这群青年说,昨晚同这些女孩在一起寻欢作乐,可是一早醒来,女孩子不见了,还卷走了他们的钱财。佛陀反问道:"是寻找女孩子和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自己重要呀?"

寻找自己,不就是寻找自己的"心"、寻回自己的"心"么?人,迷失了自己,既不认识自己,也不知寻找自己。这是人的根本问题。

  许多人不认识自己,原因就是不认识自己的"心"。不知道你有没有思索过: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死。这是什么呢?就是"心"。人会老,天会老,但"心"不会老。人会死,万事万物都会死,但"心"不会死。人人都有一颗不会老不会死的"心",为什么不去寻找、为什么不去找回来、为什么却又不知道去开发呢?人们都在忙于开发客观世界,开发小到细胞核大到宇宙空间的外部世界,为什么不来开发自心呢?

  唐代石头希迁禅师给我们留下了一首著名的偈语:
      从来共住不知名,
      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
      造次凡流岂可明?

 久远以来,我们每个人都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从来共住"却"不知名"。他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的(人人本有的)真如佛性。人的可悲就在这里,不识"自己",不识自家本来面目。怎样才能"任运"随缘,相互携带,相互帮助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呢?现在社会上,许多人不懂得顺缘随缘,当然不能随境自在。不能随境自在,也就不容易安住。连安住都做不到,还谈什么随心度众、广结法缘呢?世间多少麻烦、是非、不快,都由不认识自己而起。古来那些"上贤"尚且不能认识自己,更何况我们这些凡流众生呢?不明白自己,也就是不明白自心。
  
  佛陀的智慧,是要让世人找回自心,让自己得到心灵的解放。唐代黄蘖希运禅师曾经指出:"学道人多从教法上悟,不从心上悟。"又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从心上悟!说得多好啊,悟在心悟。

  • 智慧在哪里?智慧本来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真理本来也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本来就拥有这一份无价的资源。为什么没有发现?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心闭锁了,我们没有打开自己的心,只要我们能学习佛法,学习佛的教导,打开自己的心,发现自己本来就有的智慧,那就从黑暗中见到了光明,从混乱中看到了头绪,从迷茫中看到了方向,从困惑中得到了清醒,从痛苦中得到了解脱。这不就是一种觉悟吗?

      智慧不是一个对象,不是你可以去寻找到的。智慧无须寻找,它就在你的心里,是你本有的。觉了,悟了,那就是智慧。惟觉悟方能达于智慧,惟智慧方能得到证悟。《罗摩衍那》中说:"万物都植根于智慧。在智慧之上没有更高的层次。""大地以智慧为基,因为智慧,太阳普照;因为智慧,风儿吹拂;万物依赖于智慧。"《摩诃婆罗多》中说:"凭借智慧,达摩(Dharma意译法、轨持、轨范)得以维护;凭借勤备和实践,知识(Vidya)得以维持;凭借清净,美丽得以保持。"

      这个美好的整体的世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没有世界,就没有众生。没有众生,就没有佛。没有佛,就发现不了我们自己的心。没有佛没有心,也就没有了世界。世界无外不在,佛也无处不在,原因就是心无处不在。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位一体。这是佛陀的教化,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佛性。佛性是我们人人本有,真如也是人人本有的。宇宙万有的心物本体,就是真如。所以《华严经》中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是人的"心",这个"一切"就是宇宙,就是世界。世界有多大,宇宙的空间有多大,人的心,也就有多大。所以,人的心和宇宙、和世界,既是相通的,也是同一的。人在宇宙之中,宇宙亦生在人心之中。宇宙涵括了人类。人心也涵括了宇宙。

      这里,让我再回顾并引用雷蒙潘尼卡先生的一段话:"智慧是幸福和喜乐的源泉。神学家、哲学家、婆罗门、知识精英、祭司和博士们,都宣称拥有智慧,并掌握了通向智慧居所的钥匙。然而,智慧不是少数人的对象,智慧的居所是我们的宇宙,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母亲大地,我们的心。"

    佛陀揭示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智慧,在雷蒙潘尼卡先生的这一席话中也得到了印证。

      发现这一宇宙,人生真理的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人,不是天神,不是上帝,他姓乔达摩(Gautama ),名悉达多(Siddahartha),释迦(Sakya)是他那一家族的族名。释迦牟尼,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译为中文,即释迦族的圣人。他舍弃王位,入雪山修道,在菩提树下悟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宇宙人生的伟大真理以后,走向人间,周游各地,广度迷误中的人们,在世说法四十九年,他并不是要创立宗教,要人们向他顶礼膜拜,他从来也没有以权威、教主自居,他食无甘美,居无定所,过着十分清净俭朴的生活,既不立像,也不著书,更没有指定接班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他所说所做的就是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理,带回给人类,让人类认识自性,让人类不要迷失自己的心,要发现自己的心,开发自己的心。

心灵的智慧---不假外求(二)

有一天,苏东坡偕佛印禅师同去一寺,见一观音圣像,手持念珠。苏东坡问:"观世音菩萨怎么也手拿念珠?他在念谁呢?"佛印答:"他在念观世音菩萨。"

  "他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为什么还会念自己呢?"苏东坡大惑不解。

  佛印说:"求人不如求己嘛!"

  一语双关。佛教就是教人"求己"。而且,是要人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心。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得闻。"既来人间,总不能白跑一趟。我常说,我们每天都讲质量意识。讲生活的质量,讲吃的质量,穿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工程的质量,为什么不去研究一下死亡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心灵的质量呢?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死事大",为了学习人生的智慧,为了解除迷误,为了认识自身本来已有的佛性。人,为什么会苦闷?为什么会感觉孤单、寂寞而又无助?为什么会恐惧?又为什么会哭泣,总想跪下来哀求?为什么会感到自己那么缈小、生命那么脆弱、如此卑微?为什么总是依赖别人、崇拜权威、低首于霸道,以为真理都在别人的手中?原因很简单,那是由于人们只知外求,而不知内求,自求。不知"反求诸己",是因为不知自心,不知"心"的能量和智慧,不知通过自我生命内求而获得证悟--获得人的解放,智慧的解放。

  日本有位道元禅师(1200-1253)他是日本曹洞宗的开山祖师,曾经写了一首著名的偈语:
     空阔透天,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鱼行似鱼。

  把它翻为现代语,就是:"天空多么广阔,鸟儿飞得都像鸟一样;水流多么清澈,鱼儿游得像鱼一样。天空的美好,才有了鸟的尊严,水源的美好,鱼儿才有了鱼的尊严。人间本该美好,我们的世界本该美好,人才会有人的尊严。才会有人的内在心灵的品质和外在环境的品质。人的心灵的品质,固然靠自求、内求;外在的环境品质,也还是在人的自心啊!心一变,大地山河都会随我们的心而改变。佛陀早就说过:"心净身清净,""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心净大地净!"

  生命的最高境界--常乐我净(涅盘四德),不在别处,只在我们心中。

  我们身处宇宙之中,其实,宇宙本就在我们的心中。

  所有的事相,外境,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心造。一旦了解到那本是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的"心结",不能夸越过去的鸿沟)呢?佛经中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没有人不承认的真理。

  有一则故事:在泰国,有一尊十尺半高、两吨半重的纯金佛像。在1957年以前,这尊佛像本是泥塑的。当时,政府计划开路,佛像正好挡在路中央,不得已,只好移动佛像,另换一个安奉的地方。那天,下着大雨。移动时,佛像上出现裂痕,工人们只好暂停,等雨停后再搬移。到了半夜,寺里住持不放心,打着手电筒去察看佛像是否安全,当手电筒照到佛像顶部时,出现了奇怪的事:在佛像裂缝处,出现了闪闪的金子般的反光,于是轻轻拨开泥块,原来,这是一座纯金的佛像。这样大的一尊纯金佛像,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后来,他们经过研究,据说是以前缅甸攻打暹罗(今泰国)时,庙里的僧侣,恐怕纯金佛像被抢走,就塑上泥土,以遮人耳目。后来,僧侣们一个个离世,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这个故事可作一个比喻:我们每个人的心--内在本性(真如、佛性),本就同黄金一般纯净,没有一丝杂质。但在五欲六尘的侵蚀下,却像泥土一样,被层层染污,蒙上了厚厚的一层,包裹起来了。只要下决心敲去泥土,消除污染,纯金的自性(佛性,智慧),自然会显露出来。心,本是清净心,本是智慧心,这是"本有","本然"。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或者,"自心本清净,何处有尘埃?")这不正是禅宗所常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吗?

 
 
 
前五篇文章

时轮历史

云南大姚妙峰山德云寺历史地位考证

云南大姚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浅谈妙峰山的文化传统与大雄诗书画院作用的发挥

浅谈《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的现实意义

 

后五篇文章

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

《西游记》宇宙建构及人物探源

九华山最早的佛史珍贵文献——唐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

九华山肉身菩萨之迷

金乔觉及其九华山垂迹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