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肉身菩萨之迷 |
 
九华山肉身菩萨之迷 自然环境与防腐 九华山的山体位于皖南断块隆起的中心部位,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受构造、岩性等影响,形成以山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泉流交织其中的独特的地貌景观。其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显著,从而形成阴、凉、湿的山区气候特点。九华街年平均气温13.4℃,冬季极端最低温度 -11.8 ℃;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4.5℃;空气相对湿度在78℃至 85℃之间;年平均湿度 80℃。全年降水日期182.7天,全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山上森林覆盖率75%,大气质量优良。 这样的自然环境,当然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但却不是防腐防霉的好所在。居民家里的衣物,尽管不停地翻晒,但仍有霉变,墙边的木柱和放在地上的木桌经常发霉,甚至长出了木蘑菇。宾馆的客房,尽管晴天通风、雨天空调,但其崭新的墙壁不出两年就生出霉点、斑块。而存放肉身菩萨的坐缸,却置于室外任风吹雨打,经三年而不腐,实在是不可思议。贴金供养后,其身体一直暴露在空气中,却也完好无损。更令人称奇的是,百岁宫明代无暇肉身菩萨,在“文革”中被埋入地窖十余年,身上的贴金已剥落,但身体却完好无损。这尊肉身,从其圆寂算起,至今近 400年了。这些事实,实在是不可思议。 站在佛教的观点看肉身菩萨 佛教认为,佛菩萨或高僧大德圆寂后,可得舍利。《玄应音义》载:“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后,其身体经久不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指高僧大德荼毗后之遗骨。我们所说的肉身菩萨,就是佛教所说的全身舍利。《金梵明经》载:“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戒定慧之所熏修,就是佛教对肉身不烂的解释。 金地藏(约696-794),即金乔觉,唐代僧人,原籍新罗国鸡林州(今韩国庆州市),为新罗国王室金氏近属(或曰新罗国王之支属)子弟,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顶耸奇骨,躯长七尺,力倍百夫。他曾说:“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正是基于这种学修佛法的信念,遂于新罗圣德王在位期间(702-737),即中国唐朝玄宗开元年间(702-741)毅然辞荣就苦,落发出家;涉海西渡,入唐求法;历尽艰辛,访道名山。开元末辗转至江南池州,卓锡九华山。初居东岩石室,后归山潜心修法。至德初年,诸葛节等乡老发现了苦修的地藏,遂建化城寺延请大师居之。从此,化城寺成为新罗僧地藏传经布道的大伽蓝。他在此广施教化,德被四方,故乡新罗人闻说也相与渡海来从,一时东僧云集,无以济粮,大师即率徒垦荒种植,过着“夏则食土,冬则衣半火”的生活,这种“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的苦修精神,世人无不敬仰。僧地藏晚年仍学修不止,每当中夏结夏时期,常带领一名从者居南台,攻读佛经,“独味深旨”。唐贞元十年(794),大师春秋九十九,夏末的一天忽召徒众告别,跏趺示寂,当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嘎,群鸟唉啼,其肉身趺坐石函,经三年开启,颜状如生,摇撼骨节,发出金锁般声音,《藏经》说:“菩萨钩锁,百骸鸣矣,知其为圣人降世也”,视其瑞相和生前言行,僧俗界一致认定他就是佛经中所记载的地藏菩萨示现,于是在大师晏坐的南台之上立小石塔安奉其肉身,因其地上空曾现“圆光”如火,人们称之“神光岭”,又在岭头建肉身殿,以护石塔。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百岁宫、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乔觉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