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陀前生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的菱格本生经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陀前生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的菱格本生经变
  陆艳冰
  内容提要
  目前新疆省内规模最大的克孜尔石窟群,乃古龟兹国所建,窟内保存了大量五、六世纪的壁画,其中绘于窟顶的菱格本生经变是龟兹石窟字院之一大持征,昼师吸收了希腊艺术和印度贵霜、笈多王朝佛教艺术的特色,在小小的菱形格子里,以流畅的线条、弧动的造型、安详的面容,诉说著释迦牟尼佛前生牺牲自己,济渡众生脱困解饥、持戒忍辱、礼敬三宝、孝养父母的事迹,画面活发生动,装饰趣味浓厚,这种龟兹昼风,伴随宗教传入中国,对教煌石窟早期壁画创作影响甚钜。
  前 言
  有一穷人,跟随商旅到别国做买卖,途中目睹海内大鱼吞小鱼,恻隐之心油然而起,自投入海以饱鱼腹,死后灵魂化生为鲈鱼王,身长数里;此时国中枯旱,鲈鱼王悯伤人民更相吞瞰以活命,便游向岸边,翻腾登陆,以己身肉暂解黎庶之饥,命终灵魂化生为太子;太子继承王位,勤政爱民,恒以五戒十善治天下,寿终得生天上;在天上福报享尽又降生人间;……如此往返于三界六道中,生生世世仍不忘布施修持、敬养三宝,终于在投生为净饭王太子之世,觉行圆满,得道成佛,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在说法时,常常引述自身过去多生多世的经历为证,勉励听法者勇猛修持,这类经文,通称本生经,若以绘画、雕塑、刺绣等方式表现,就称为本生经变相,或简称本生经变,这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相当流行的创作题材,遣存的作品,多集中在甘肃教煌和新疆克孜尔两地的石窟寺院内。
  克孜尔石窟兴建背景、目前状况
  丝路开辟,佛教东传,西域诸国多信奉佛教,龟兹乃当时大国,遂为宗教活动之重镇。龟兹佛教流行于四世纪,鼎盛于五、六世纪(相当于南北朝时期),得到王公大臣的信仰与提倡,这期间,境内(今库车及其周围地区)相继开窟建寺,培植许多高僧,不仅推动著西域佛教的发展,佛教能柬传中上,蓬勃成长,龟兹僧侣功劳匪浅。
  九世纪末,此地回教势力兴起,渐取代佛教的地位,寺院遭遇破坏,又历经自然的侵蚀,能留存下来的已是寥寥无几!今天所见,以位于拜城县东的克孜尔石窟规模最大,也是㈠前新疆省内最大的一处石窟群,已经整理编号的洞窟有两百三十六个,最早的建于三世纪末、四世纪初,最晚的建于七世纪末、八世纪初,而以五、六世纪所建造的占多数。
  窟内供奉的佛像,因回教徒的破坏、外国考察队的挖掘窃运,至今竞无一尊幸存,幸而有一些壁画保留下来。这些壁画,除少数绘在供信徒听法诵经的讲堂窟,和供奉高僧骨灰的影堂窟外,其余都是绘画在奉佛、礼佛的佛堂窟内,内容多数是佛陀前世今生的事迹,其次为供养人像、图案等,兼具装饰与传教功能。
  克孜尔石窟的菱格本生经变
  ㈠绘画位置
  克孜尔石窟的本生经变,主要画在佛堂窟正室的窟顶上,这些窟顶多数是纵向的拱形顶,绘画时,在窟顶最高处留一长方形带状区,上绘日神、月神等自然现象的神祗,此带状区,既代表屋脊,也象征天空。屋脊左右两侧的壁面,则以不同的色彩分割成许多菱形格子,本生故事便昼在这些格子内,而且是一个格子表现一个故事。这些菱格的边缘,都是画成树木山峦起伏的样子,除了区分画面外,还可作为故事的背景(图①)。这种菱格画,是龟兹石窟寺院的一大特征。
  ㈡题材内容
  克孜尔石窟的菱格本生经变,主要集中在第十四、十七、三八、六九、八十、八一 、一 一四、二O五、二二一等洞窟内,就已公布的图片,而又能辨认出其内容的五十个本生来看,选材多数是跟布施、持戒、和孝养父母有关。
  佛陀经常开示弟子,父母亲恩重难报,要孝养父母,不能有丝毫怠慢不敬,即使是无心的冒犯,所获罪报是很重的,并举出许多本生事迹以为勉励、警诫。在本生经变中最常见的就是啖子和弥兰商主两个本生,前者是正面的歌颂,后者则有反面的警吓作用(图②、③) 。
  盼子本生(图②) 啖子双亲皆双目失明,欲入山修道,啖子至孝,善体亲心,十岁时偕同父母入山,采果汲水奉养父母。若千年后某日,啖子穿著鹿皮衣前往溪边,巧遇入山狩猎的国王而为毒箭误伤,临终前只求国王好好照顾盲父母(见《佛说啖子经》)。图中菱格上方拱形屋内的是盲父母,左方国王骑马拉弓,右方跪地者乃提壶汲水之啖子,为了配合画面空间,把溪水画成圆形。
  弥兰商主本生(图③) 弥兰商主人海采宝,遇难船沈,紧抱碎板漂抵岸边,登岸前行见一银城,美人出城奉迎,尽情享乐千余年才离去,……类似的遭遇经历了金城、水精城、琉璃城,最后来到铁城,开城门的却是个头上戴有铁轮的鬼,弥兰入城后,该鬼便把头上的铁火轮放在他头上,火轮不停转动,弥兰痛苦异常。原来,前面各宝城的享乐,是弥兰曾在四月八日持八关斋,心中欢喜的福报,而他也因为曾经在母亲休息时,踩到她的头,受到太山地狱火轮烁首的报应,六亿岁始得超生,脱离地狱后,累世不忘此脑流身燎之苦,时刻谨言慎行,坚守戒律,终至成佛(见《六度集经卷四之三九》)。图③相当简洁有力,只绘头顶火轮的商主。
  佛门戒律很多,如五戒、十善戒、菩萨戒等,目的都在约束修持者的身心,防非止恶,培育慈悲心,增启智慧,不致因造恶业而堕地狱,或沦为恶鬼、畜生。持戒跟忍辱关系密切(图④、⑤) 。
  羼提波梨仙人本生(图④) 羼提波梨在山中修行忍辱,国王偕嫔妃宫女人山游玩,国王在幽静处稍睡片刻,诸女在附近戏耍渐近仙人修道处,坐下聆听仙人说法,国王醒后寻见,心中大怒,问仙人修何道,对曰忍辱,便拔剑割其双手,试其是否能忍,如此次第断其两脚耳鼻,仙人犹言忍辱,无丝毫嗔恚,令国王羞愧悔过(见《贤愚经卷二之十二》)。图④中央跪坐回头者代表听法众妃,国王在其身后举剑欲砍,仙人坐在左方高座上,双手已被砍断落地,图上方的小树,既装饰了画面也象征了山林。
  大牙白象王本生(图⑤) 象王在水池中采得莲花送予嫡妻,小妾嫉妒,发誓毒害其夫,气郁而终。死后投生为一绝色佳丽,多才多艺,被纳为后,备受宠爱。王后托言梦见六牙白象,欲得其牙为饰,国王召来猎师,王后指示路径并授以猎象之法。猎师剃发、著沙门服,匿身深坑中,象王见沙门心生恭敬,猎师藉机射杀。象王知悉原因对猎师言道:“我现在疼痛难忍,赶快把象牙拿去,别乱了我的心志,萌生恶念。”为免群象追杀,还等猎师走远,忍无可忍时才倒地大呼,死后生天上。当王后手执象牙时,即遭现世报,被雷轰吐血而亡(见《六度集经卷四之二八》)。图⑤表现射箭、中箭之瞬间事。
  释迦牟尼佛证得佛果时不即取灭度,仍住世游说教化四十九年,最终目的是希望各界众生,在他的引导感化下,都能发求道心,勇猛修持,早日得脱轮回之苦,获涅槃之乐,然后再人世间拯救未度之众生,逭就是佛菩萨大慈大悲精神之所在,修道者应如何培养这种慈悲心?又如何证诸具体的行为呢?佛陀方便教化,举出自己过去世中许多布施事迹,以激励信众追随仿效,除悭贪、积功德。布施的方式很多,各人可因应不同的智慧、环境和能力来实践,按其性质分为大施、外施和内施三大类。
  大施,就是对众生说经讲道,这是很难用具体形象表达的,本生经变中较为罕见,多数选用精进力仙人本生(图⑥)。精进力仙人在林中修道,有蛇、鸰、乌、鹿四禽兽依附于他,一天晚上,四禽兽在讨论天下间甚么是最苦的,它们依照自身的经验,分别认为嗔恚、YIN欲、饥渴、惊怖最苦,仙人听闻即为它们说出一番道理,豁然开悟(见《法句譬喻经卷三之二五》)。图中坐在树下的仙人形态生动,说法者倾身舞手,跟听法者的撑腿昂头互相呼应。
  外施,就是把身外之物,如衣、食、财、宝、田地、房产等物,以及除却父母以外的亲属给予所需者,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也是本生经中最普遍的一种布施方式,不过,这种本生的情节较平淡,很少出现在本生经变中,尤其是菱格的空间有限,更难描述,如果不是画在菱格内,而壁面较宽敞的话,须达孥太子本生较为常见。
  内施,就是把我们的四肢五官、骨肉血髓给予所需者。这是本生经中最令人感动的一种布施方式,也是本生经变选用最多的题材。布施的原因,多数是为了济助众生脱困离饥,其次就是为了求法传道,布施之极致,莫过于牺牲一己之性命。(图⑦)
  勒那合耶商主本生(图⑦) 商主率五百人人海采宝,途中风起船沈,商主想到传闻大海不宿死尸,便叫还未罹难之五人紧紧抓著他的身体,然后自杀。海神起风把死尸吹到岸上,捉尸者得以活命(见《贤愚经卷十之五十》)。图⑦下端有一木板表示海难,图案化的海浪中,四位贾客紧抓著正举剑白刎的勒那合耶,构图上的需要,另画一人在上方抱著木板漂浮过来。
  月光王本生(圃⑧) 月光王乐善好施,深得人民爱戴,邻国国王嫉妒,悬赏半国求月光王头颅,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就去求月光王把头布施给他,月光王答应,同到御花园,请大臣、树神不要阻止,然后将头发缚在树上让婆罗门把他的头砍下来(见《贤愚经卷六之三一》)。图⑧把主题人物置于菱格中央,婆罗门举刀欲砍,国王身后有一人,代表惊惶失措的群臣。
  摩诃萨垃太子本生(图②) 太子在山中偶遇母虎因饥饿欲自食其子,遂纵身虎前,舍己血肉以存活母子性命(见《贤愚经卷一之二》)。图⑨上半是从高处跳下的太子,姿态优雅,下半母虎正瞰其肉,头旁立者为乳虎。
  莲华王本生(图⑩) 莲华王在位时,人民因贪食生病,王虽唤众医合药施众,但缺赤鱼肉,群医也束手无策,于是国王持香花登高楼,四方礼拜发誓,愿作赤鱼治众生病,誓毕自投楼下,命终生为大赤鱼,黎庶取食,肉尽又重生,如此经十二年,凡食其肉者,病皆愈且生慈心(见《撰集百缘经卷四之三一》)。图⑩为人民取肉情形。
  兔本生(图⑩) 仙人在山中修道,狐、獭、猴、兔每天到仙人处听道。某年天旱无果,仙人欲迁,四兽为闻经法,分头寻找食物供养仙人,兔子自忖,与其闩后饱凡夫俗子口腹之欲,倒不如现在利益山林众生,于是捡拾柴枝,自投火中,以己身供养仙人(见《旧杂譬喻经下卷之四五》)。图中兔子很安详的蹲坐柴上,波浪曲线代表熊熊烈焰,交脚坐在旁边的仙人,要阻止已来不及了。
  猴王本生(图12) 旱年山果不多,猴王领五百猴到御花园采果,国王下令捕猴,御园外有小河环绕,众猴难逃,猴王命寻蔓藤接续成长条,以一端缚于园内树干上,猴王系另一端于腰际,跃出欲系之于彼岸树,无奈藤短,事急,猴王只好紧抱树干,以身为桥,令众猴赶快踏逃,支持到猴皆脱困时已是两腋俱裂,强忍一口气待王驾到,叩首请罪乞赦众猴(见《六度集经卷六之五六》)。图中以一道溪流划分画面,下端跪者拉弓表示捕猴,众猴逃生情形占据画面大部份。
  熊本生(图13) 樵夫到山上砍柴,途中大雨,避雨山洞,洞内住有一熊,悯樵夫饥饿,日以山果奉养,如此过了七日大雨方停,樵夫道谢归家,途中遇猎人,贪念顿生竟不念熊之恩义,领猎人射杀熊,当樵夫分取熊肉时,得现世报,两手俱断(见《毗奈耶破僧事卷十五》)。图中猎人正跪著射杀洞中熊,樵夫在图右侧伸出两臂,双手已断落在地上。
  克孜尔石窟特别多动物本生,它们时刻不忘持戒布施,勇猛精进不逊人身,由于它们的仁义慈孝,更易对照出人类自私贪婪、忘恩负义的一面,往往因一己之利,一念之差而种下罪因,为人者能不时刻警惕,无论坐卧,皆应端正心念,谨言慎行吗?
  其实,慈悲心之培养与实践,并不一定要有上述那样轰轰烈烈的情况激发的。本生经变中常以“顶鸟不动”来勉励众生常怀慈悲心。图14之修道者在林中禅定时,母鸟在他头上筑巢孵卵,当他察觉时,恐怕卵堕破故不动,后来又怕乳鸟羽翼未丰,不能飞翔故不动,这样不知历经多少日子,所以图中人显得瘦骨嶙峋(见《僧伽罗刹所集经上卷》) 。
  佛教讲因缘,到底释迦牟尼佛是在那一世?甚么原因立下要成佛的志向呢?那是在身为大光明王的时候,当时邻国送给大光明王一头白象,调顺之后,王便乘此象率诸臣出游,途中遇群象嬉戏,白象玩心大发狂奔入林,象师惊呼,叫国王抓树弃象才得以活命,后来白象自行觅路回宫,但是国王怒气未消拒不收留,象师不忍,请求国王观其调象之方,象师把七颗铁九烧得赤红,令白象吞下去之前,苦苦恳求国王原谅白象,国王坚拒,象师无奈,泣泪令象吞铁丸,白象垂泪望王求救,王装作没看见,白象无奈,把铁丸吞下,肠腹焦烂而死,国王惊怖愕然,好不后悔,召问象师,答曰:“我唯能调象身,不能调心。”并告诉国王:“有佛世尊,既能调身,亦能调心。”因此之故,大光明王发心求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心,累世修持不懈,终于成佛(见《贤愚经卷三之二一》)。图⑩表现了象狂奔、王抓树的一幕。
  ㈢风格分析
  克孜尔石窟的菱格本生经变,有下列特色:
  (1)因菱格空间有限,所选题材不会太复杂曲折,也不会把整个本生详细的描绘出来,通常只摘取其中最感人,或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情节,而且昼面上只有必要的主题物,如果没有接触过有关经文,较难了解故事始末。
  (2)菱格分割规整,内容物却不呆板。作为故事背景或美化昼面的花与树,平面化、图案化,排列得相当活泼,富装饰趣味;人物的造型,无论静态的、动态的,都充满了曲线流转之姿,兼且衣带飘飘,倍添灵动之美。
  (3)人物上身裸露,宽肩细腰,肌肤柔润;面相安详、丰盈,处处流露著慈悲喜舍之精神,毫无夸张的表情或动作。
  (4)人体结构真实,比例适中,运用线描法或晕染法表现立体感。图⑩是两种方法兼备,人物的躯干、骨骼、关节等轮廓,是无以较粗的色线勾勒,再把色彩渲染出浓淡层次的变化;近鱼腹处则只描一条细线表示鱼身之厚度。又如图@修道者手脚内侧,也是多描一线以分别两个面,这种线描法也应用到动物身上。
  深受希腊艺术启示的印度佛教艺术,随著佛教传人龟兹,在这些菱格本生经变的人物里,看到了贵霜王朝(一——四世纪)佛像的身材与体魄(图⑩)、笈多王朝(四——六世纪)佛像的面容与肌肤,还有那华丽的装饰趣味(图⑩);也看到希腊雕像(约公元前五——一世纪)的优美曲线、瞬间动态、静谧含蓄的感情、以及合理的比例与结构(图⑩)。
  结 语
  菱格本生经变是克孜尔石窟的一大特征,大多创作于五、六世纪。昼师创作时,吸收了希腊艺术中追求真实、柔美、灵动的精神,参考了印度佛像的型相,以线描法和晕染法营造出一个很活泼,很有装饰趣味,很详和的画面;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佛陀前世为了闻法求道,不论为人或为畜兽,都精进修持,勇猛布施,孝养父母的事迹,除了美化洞窟,还有激励信众,发心景从的作用。
  佛教初从丝路传人关内时,龟兹僧侣不但致力于译经说法,也参与了开窟建寺的活动,日前遣存在教煌石窟的壁画中,有不少本生经变,绘画时,虽然没有把画面分割,构图布局和取材都跟克孜尔石窟的很不一样,但是在画法、造型方面,早期作品,有著浓浓的龟兹风味。
  摘自《菩提树》1993年9月号

 
 
 
前五篇文章

佛性·人性

佛学研究的方法与史学理念——邓子美先生笔谈录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佛学心理学的智慧

读汤用彤先生的中国佛教史学术论著

 

后五篇文章

佛塔的知识点

佛说教法结集的历史

佛门三道茶

佛门擎天一柱——巨赞法师生平事略

佛教哲学简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