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文化艺术漫谈——佛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文化艺术漫谈——佛曲
  佛曲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梵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省略,义为清净。呗是印度语“呗匿”之省略,义是赞颂或歌咏。
  印度婆罗门自称为梵天的苗裔,因此习惯指印度为梵,如古印度文为梵文。梵呗就是摹仿印度的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首先创始的是曹魏陈思王曹植在东阿县(在今山东省)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制成鱼山呗。《高僧传》(卷一五)中说这种呗“传声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一契便是一个曲调,四十二契便是四十二个曲调联奏。同时,吴国支谦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传泥洹呗。东晋建业(今南京)建初寺支昙籥制六言梵呗。他的弟子法等于东安严公讲经时,作三契经竟。严公说:“如此读经,不减发讲。”便散席,第二日才另开题。可见当时虽有曲调,所歌唱的词句却就是经文。三契经便是歌唱三段经文。宋时有僧饶善《三本起》及《须大拏》,每清响一举,道俗倾心。齐时有僧辩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辩的弟于慧忍制《瑞应》四十二契。《乐府诗集》卷七十八杂曲歌辞有齐王融《法寿乐歌》十二首:(一)歌本处,(二)歌灵瑞,(三)歌下生,(四)歌田游,(五)歌在宫,(六)歌出家,(七)歌得道,(八)歌宝树,(九)歌贤众,(十)歌学徒,(十一)歌供具,(十二)歌福应。每首均五言八句,显然是歌颂释迦如来一生事迹。现在虽不知其曲调,无疑是用梵呗来歌唱的。到了隋代由于西域交通的开展,西域方面的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中土。
  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九叙“胡曲调”,记录唐代乐府曲调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来藏佛曲”、“药师琉璃光佛曲”、“无威感德佛曲”、“龟兹佛曲”、“释迦牟尼佛曲”、“宝花步佛曲”、“观法会佛曲”、“帝释幢佛曲”、“妙花佛曲”、“无光意佛曲”、“阿弥陀佛曲”、“烧香佛曲”、“十地佛曲”、“摩尼佛曲”、“苏密七俱陀佛曲”、“日光腾佛曲”、“邪勒佛曲”、“观音佛曲”、“永宁佛曲”、“丈德佛曲”、“娑罗树佛曲”、“迁星佛曲”,凡二十六曲。这些佛曲在当时寺院中举行宗教仪式时如何实际应用,现在已无资料可考(图194)。现存的唐代佛教歌赞资料有善导《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依观经等明般舟三味行道往生赞》和法照撰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这些赞文都是五言或七言句,间用三、四三言句。每首赞后有和声,和声的词一般是三字。法照所用和声有五字的。首唱者为“赞头”,和声者为“赞众”。所用曲调,疑仍是梵呗的声调。唐代变文也多是七言句和五言句,间有三、三、四言句的,有的注有“平”、“侧”字样。“平”是平声调;“侧”是仄声调,但其曲韵当与善导、法照所撰赞文相同,也是梵呗的音韵,敦煌经卷所载唐代佛曲有《悉昙颂》、《五更转》、《十二时》等调,内容多半是赞叹大乘教理、赞叹禅宗修行、赞叹南宗顿门等(图195)。但是,这些曲调的实际应用情形也还难以考定。
  宋代流传下来的,如宗镜禅师撰《销释真空科仪》,普明禅师撰《香山宝卷》也都是七言句的歌辞,其中尚未有曲调。元中山人刘居士所撰《印山偈》、《观音偈》、《菩提偈》,其中有“侧吟”、“平吟”、“自来吟”,都是七言四句或八句偈,中间加有“临江仙”曲调。自从元代南北曲盛行以后,佛教的歌赞全采用了南北曲调。明成祖于永乐十二年至十八年(1417一1420)编《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就是采用南北曲的各种曲调填写的。其中前半部是散曲,后半部是套曲。散曲中有“普天乐”、“锦上花”、“凤鸾吟”、“尧民歌”、“庆原真”、“醉太平”、“喜江南”、“青玉乐”、“梅花酒”、“喜儿心”、“早香词”、“叨叨令”、“圣药王”、“寄生草”、“梧叶儿”、“画锦堂”、“梧桐”、“滴滴金”、“王娇枝”、“绛都春”、“画眉序”、“驻马听”、“步步娇”、“园林好”、“沈醉东风”、“彩凤吟”、“声声喜”、“桃红菊”、“锦衣书”等三十曲。但是这些歌曲并未通行。
  现在一般佛教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二百曲。通常用的是六句赞,它的曲调是“华严会”。此外书赞还有多种,如“挂金锁”(戒定真香)、“花里串豆”(心然五分)、“豆叶黄”(戒定慧解脱香)、“一绽金”(香供养)等。十供养赞有三种调:一“望江南”(香供养)、二“柳含烟”(虔诚献香花)、三“金学经”(戒香、定香与慧香)。三宝赞和十地赞的曲调是“柳含烟”,西方赞的曲调是“金砖落井”,开经偈的曲调是“破荷叶”。此外,“寄生草”、“浪淘沙”二调也是最常用的。
  此外,在个别地区的佛寺中,如四川峨眉、山西五台、陕西西安、河北蔚县、福建福州等地,保存著自元明流传下来的曲调。这些佛曲都是采用唐宋的燕乐风格或元代曲调而编成的,其中包括词谱、曲谱、南曲、北曲、佛曲、俗曲,并且有不少民间失传的曲谱。因此,佛教界应当珍视这些佛教乐曲,不但要把这些曲谱保存下来,而且更应传习和整理,使之流传下去,以丰富我国的音乐。

 
 
 
前五篇文章

佛教艺术巡礼——云南佛塔

净土祖庭——玄中寺

觉悟的母爱——鬼子图造像赏析

禅宗历史

佛光寺唐代弥勒彩塑

 

后五篇文章

佛教文化巡礼之大足石刻

佛教文化——版刻艺术

佛教慈悲心理与环境生态学

佛教宝典缘何始于嘉兴成于嘉兴——专家细说《嘉兴藏》历史

敦煌僧人彦熙生平创作考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