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居寺:文化高山上的一道风景 杨光平 打开历史的画册,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长河的两岸,耸立着一座座文化高山,它们以动与静、刚与柔的交融共同记录、演绎和诉说着人类的岁月沧桑、文明进程。而光山大苏山净居寺堪称文化高山上的一道风景。 千年古刹大苏山净居寺位于光山县城西南22公里,是一个融汇了佛教文化、人文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的多元聚合载体。清晨,让我们相约,带着对宋真宗赐额“敕赐梵天寺”之“梵”字的疑问,在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拜谒释迦牟尼佛祖后,沿着通往大苏山顶的条石路拾阶而上,触摸天台祖师慧思大苏结庵的摩崖石刻,感受苏东坡读书堂的诗韵词风,领略大苏山松杉掩映、幽静清新的自然风光,伫立在紫云塔遗址旁,打开历史的长卷,在阅读与思考中去寻找那未知的答案。 昨天:你是镌刻在碑文上、浓缩在史志里的风景 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始祖庭。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今光山县)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数年之间,归从如市”。公元560年,释智顗冒着战火慕名千里投奔大苏山,师从慧思7年,苦心修习天台宗基本理论而“开悟”,这就是佛教史、哲学史和思想史上著名的“大苏开悟”。公元575年智顗到浙江天台山建国清寺,开宗立派,弘扬佛法,创立佛教天台宗。智顗一生著述甚丰,佛著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被日本天台宗佛教徒誉为“中国的释迦牟尼”、“天台智者大师”。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律宗大师道岸率弟子鉴真从长安返回故乡光州,在大苏山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净居寺和紫云塔。鼎盛时期僧超千人,房过千间,殿、堂、楼、亭、台、塔、廊等古建成群。后因历史原因三次毁于兵火,屡毁屡建。道岸圆寂后,其弟子鉴真以净居寺为主要道场,在江淮一带传播南山律宗,并不畏艰险六渡东海而最终到达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据《中国寺庙与菩萨》一书载:按时间排序,净居寺在我国主要佛寺中名列第15位。 净居寺不仅造就了慧思、智顗、道岸、鉴真等名僧,而且吸引了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等古圣先贤游览探胜,并留下诗词碑刻百余首,被称之为“诗城乐地”、“福乡宁境”。大苏山净居寺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灵魂家园。公元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赴任途中慕名游历净居寺,写下了名篇《游净居寺诗并叙》。明嘉靖年间,光山县令沈绍庆将《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刊刻于碑。今碑刻题咏尚存,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自古以来,苏轼“四壁青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王相“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宋文章”等赞美净居寺的诗句成为人们竞相传诵的名言。目前梵天宫、道岸建寺时栽植的千年银杏(即同根三异树)和唐柏、功德井、幽明钟等人文景观20多处,现存于寺内的元、明、清各类碑碣40多块。 自古名山名寺出名茶。净居寺是历史上淮南茶主产区,是国家级名茶信阳毛尖主产区,信阳毛尖茶原产地域保护单位。净居寺茶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公元554年,慧思结庵大苏山时即开山种茶,以茶悟禅,以茶敬客。唐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赞曰“淮南茶,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苏东坡寓住净居寺期间,常与居仁禅师品茗论禅,称苏山茶为“浙江春”,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唱。现存清道光年间竺鼎和尚及光绪年间种下的茶树400余丛,即是对大苏山净居寺茶佛结缘之早的最好印证。源远流长的净居寺茶聚山川之灵秀,得云雾之滋润,天生丽质,叶厚色好,香高味醇,品质尤佳,安全无污染、无公害,令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品茗畅饮、吟诗留题,引众多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2003年净居寺茶场获得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认定,2004年7月该场生产的苏山春牌信阳毛尖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在日本举行的世界绿茶评比大赛上,由该场生产的苏山春牌信阳毛尖、翠烛峰茶喜获双金;“苏山春”牌在2008中国(澳门)国际茶业博览会中被评为“最受港澳茶客欢迎中国茶叶品牌”。在十六届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上累积获奖41项,其中金奖24项。 净居寺名胜区茂林修竹,山水云奇,鸟语花香。 “层峦叠嶂云雾天,溪流纵横水潺潺。青山滴翠日照短,松竹梅茶绕寺院。”登山远眺,大苏山峰斜折如开屏障,小苏山巅排列如笔架,寺踞两山之间,气势雄伟。寺前东、西翠烛峰亭亭对峙,如插双烛。与其紧紧相连状如花瓶,东、西相望的便是花瓶山。白莲池芳洁面寺,微风弄波,泓水绿粼,景物倒映,恰似“九莲池灿千层锦”。每逢雨季,东西南北四方之水一齐汇入池中, “四水归池”的胜景便跃然入目;抬头向前看,只见大苏岭东西翻腾似苍龙,小苏岭摇头摆尾折南东下如小蛟,云雾中二龙戏水的场面尽收眼底。环顾四周,可见四面八方如波似浪的九道岭,时隐时现地向大苏山奔涌而来,盘绕古寺俯首“朝圣”,这就是大苏山“九龙捧圣”的奇观。在大苏山的西南角还有一小净居寺景观,其形、其状、其势巧夺天工,与寺院座落处的形胜如出一辙。还有各具传说的谷口钟、钓鱼台、宝珠花、二门观天等自然景观24处,山水相间,雅趣天成。 今天:你是一道“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景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也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大苏山,背负着历史的创伤、被尘封了多年的净居寺也徐徐打开了山门,净居寺昔日的辉煌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净居寺也以其深邃、理性的目光注视着充满生机而鲜活的时代。198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净居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7以来日本先后四次组团专程到净居寺寻根探祖、考察观光。1998年1月韩国庆尚北道驻河南省人民政府国际交流员吴承宪专程考察净居寺,为韩国天台宗信众寻根探路。1997年光山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净居寺佛事活动。至此,冷清了多年的净居寺,终于又见香火缭绕。 当新世纪的钟声还在人们耳际回响的时候,古老的净居寺又一次绽放出年轻而灿烂的笑容。2000年春,苏东坡读书堂竣工落成,并对游人开放。5月,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宗教学系、光山县人民政府举办,县农业局承办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在光山隆重召开。中外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120余人,带着国学大师季羡林对大会的嘱托云集净居寺,同天台大师慧思、智顗和道岸、鉴真开展真切的身临其境的对话。通过论文研讨和史证考证,会议取得了“光州大苏山净居寺是天台思想发祥地,为天台第一祖庭,慧思大师为天台理论的实际奠基者”这一重大学术成果。2001年7月,由著名学者黄心川、麻天祥主编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学术专著出版发行。2002年5月,净居寺被确定为武汉大学宗教学系教学基地,迄今已接待博士、硕士研究生、实习生70余人; 7月,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亲笔为即将重建的紫云塔题词,同年净居寺被定为省级旅游景区。从此,大苏山净居寺张开双臂,热情拥抱四方宾客: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国家旅游局、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新疆、重庆和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印度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官员领导、名僧住持前来考察、探访。与此同时,我们怀揣着由大苏山净居寺文化研究会主编的《大苏山净居寺》、《光山问茶》两本系统介绍净居寺历史文化、茶文化的图书,跋山涉水,探访名寺,相继同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湖南南岳福严寺、嵩山少林寺、重庆华岩寺等寺院进行接触,宣传、推介净居寺,交流佛教文化,探讨寺庙管理,更是在寻访净居寺未来的住持。 明天:你将是一道从画面上走下来的风景 净居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块风水宝地。光山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净居寺的保护、发掘、宣传和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全县重点经济工作。2007年10月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整合资源,组建成立了净居寺名胜管理区,将原净居寺茶场和3个行政村整建制划入管理区,辖区面积33平方公里,从宏观战略上描绘出净居寺旅游产业发展蓝图,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认真审视和发掘净居寺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握科学定位,创新发展理念,打造旅游品牌。坚持开发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邀请名流、大家高端策划、高端创意、高端设计,科学编制净居寺文化生态旅游区详细规划;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主体,财政支持、民间募集为辅助的多元化、开放的投资融资机制,突破发展瓶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古老的净居寺与现代文明牵手;坚持保护第一、 “名寺名僧”的原则,保护性规划、设计、修复寺院、紫云塔,诚请名僧入住,带活寺院,带旺香火,带动旅游,再现净居寺唐宋盛况。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级风景名胜区,提升净居寺品味;坚持宣传推介,抓载体,走出去,请进来,让净居寺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异国他乡。让国人走进净居寺,让日本、韩国天台信众走进净居寺;坚持大兴茶业,将佛文化、名人文化与茶文化融为一体,禅茶一味,佛灵茶香,喝苏山春茶,品千年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在总规、详规指导下的有序开发、适度开发。“在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上,按照‘食、住、行、游、购、娱’的要素要求,突出特色、彰显个性,既要体现出净居寺天台祖庭、苏轼家园、禅茶一味的文化底蕴,又要展示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洁净幽静的生态魅力,更要体现以人为本、微笑服务、诚实守信的人文关怀,让人们游有所乐,游有所思、游有所得。” 历史的悠久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新的时代成就新的梦想。我们相信,随着净居寺名胜区保护、宣传、发掘和开发建设工作的推进,必将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志士仁人、平民百姓走进大苏山,感受净居寺,研究净居寺,建设净居寺,光大净居寺。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观赏和分享净居寺定格在文化高山上的那一道别样的风景。 (作者系光山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净居寺名胜管理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