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对现代生态学的几点启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对现代生态学的几点启示
  作者: 金易明  
  佛教从释尊首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经罗什弟子道生力主“一阐提成佛”,三论宗祖师吉藏首开“草木有性”,继之天台宗湛然立“无情有性”,到禅宗吟诵出“郁郁黄花,皆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正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灵万物、人与觉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平等者,方能铸造平和之心态和健康之心理;平等者,故须相互尊重之。此集中体现在佛法之佛性义理的诠释之中。上述缘起之问题,似乎关乎各派系佛教教义体系的建构。但佛性义理之诠释,独汉传佛教最为集中、最为深入和最具丰富内涵。此不能不说,是受托于罗什、法显、玄奘三位大师的译著和传承之功。而对佛性义理高调倡导,并加以辨析、阐发者,不能不首推道生、吉藏、湛然、窥基、法藏、澄观等诸大德,是他们的不断阐发与相互辨析,才最终形成了中国佛性说义理的巍巍大观。大乘佛教佛性义理的发展,走过了从五性各别、一阐提不能成佛,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最后到草木成佛的漫长之路;发展到禅宗,可说已经参透世间万物之真相,达到彻底的领悟。“一佛成道,观见法界,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如此的佛性观,不但使人类对无情世界的草木大地,不再以万物之灵的征服者自居,更使人对有情世界的其他众生,能平等视之,而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共同体”。
  三论宗祖师吉藏法师在其名著《大乘玄论·佛性义》中,就首先对此作系统论述:“假如从妄想所计执的众生而言,不但草木无佛性,而且众生亦无佛性,因为同是生灭虚妄的事物。若从不生灭的本性而谈,不但众生有佛性,而且草木也有佛性。”而日本天台宗大师良源法师则直截了当提出草木能修行成佛的命题。良源法师在《草木发心修行成佛记》中明确指出:“草木既具生住异灭四相,是则发心修心,菩提涅槃姿也,是岂非有情类耶?故知草木发心修行时,有情同修行;有情发心修行时,草木亦发心修行也。”既然草木与其他有情一样具生住异灭四相,则能发心修行,而且草木的四相事实上就是其菩提涅槃之姿。良源将草木成长过程,与有情证悟成佛过程相对比,将草木成长历程提升到心灵发展的层次。也许良源以四相证成草木成佛,并非有事实的证明,但他的诠释,确实观心而投射于草木,赋予其全然不同的生命活力和灵性,足令人们对草木油然而生崇敬、尊重之态度。此点,突出地说明了由众生的观心,并对心态所作的适当调适,对于众生正确处理人、有情、无情三者关系的功效。与《唯识论》之说交相辉映:“唯识无境界,正以心外无别法。”山河草木既都是心识所现,如何无佛性;如是从一切法本性不生灭而言,是依报正报不二,不可以正报有情便有佛性;而依报无情便无佛性。如此众生有佛性,而草木也必有佛性;众生成佛,就是一切草木成佛。中国的禅宗则更为彻底地演绎出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曲。禅宗主张,禅并不外在于众生,而是与众生“自然”相融合交汇的。佛性遍在于一切“有情”,禅宗进而提出“无情有性”之绝唱,大自然在禅的意境之中都闪烁光耀。“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将山河大地、草木瓦石,视作佛性的荷载。“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集中体现了后期禅宗“无情有性”的思想,“万类之中,个个是佛。”更多的是将佛性放进大自然中,加以体验妙悟。
  佛法中,注重事物之间联系性的缘起观和注重无情有情之间平等性的佛性说,对于现代生态学更好地审视茫茫沧桑变迁,也为树立人类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发挥着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

 
 
 
前五篇文章

佛教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吗?

古刹青莲赏诗刻

将慈悲心运用到环境生态学

佛寺是生态伦理的典范?

没有心灵文明,那来物质文明?

 

后五篇文章

南京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

南京的寺庙与教堂建筑文化比较

南海佛国谈普陀山

木鱼钟鼓 清幽祥和——漫画潮州庙堂乐

话说浙江舟山普陀山的摩岸石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