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佛教文化旅游的前瞻性论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教文化旅游的前瞻性论述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中的一种,是指以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佛教徒的求法、参学、朝圣,现代各国佛教团体之间的交流,还包括非佛教徒以佛教文化载体为对象的求知、研究、审美等旅游。普陀山以供奉中国第一佛——观世音菩萨而闻名于世,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日韩及东南亚佛教黄金纽带的连结点。佛国仙境的观音文化,宗教寺观的园林建筑艺术,神像碑刻的历史神韵,是普陀山佛教旅游的特色。

  一、普陀山佛教旅游内容

  普陀山观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充实了当地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宗教旅游资源,为发展普陀山佛教旅游提供了条件。普陀山的旅游景点,如闻名中外的三大寺、多宝塔、磐陀石、佛顶山、紫竹林、梵音洞、露天观音铜像等等,无一不与观音信仰相联系。或为宗教活动中的场所,或是佛教经义的象征,或为观音身世的具化石,环环相扣,点线结合,景景相连,从而构成普陀山旅游的闪亮风景线。普陀山发展佛教旅游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拓展:

  1、佛教观光旅游。作为以佛扬名的普陀山,佛教观光旅游是普陀山佛教旅游的最基本形式,更是其旅游业的基础,也是其旅游业个性的体现。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集佛教思想、文化、艺术于一体,包括观音传说、佛事活动、建筑艺术及僧侣生活习俗等,色彩神秘,吸引了大批非佛教信徒旅游观光者来此欣赏佛教建筑艺术、参观各种佛教仪式,体验神秘的佛教气氛,成为普陀山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佛教朝拜旅游。朝山进香是佛教信徒和香客经常性的活动,也是佛教旅游的基本内容。普陀山每年接待国内外宗教人士、香客上万人,其中大多来自东亚、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地区。普陀山佛教旅游的优势在于它的持续性和回头率,这些朝拜者对普陀山的景观已十分熟念,集中精力拜佛念经做佛事。比如万信齐登佛顶山,僧尼朝拜佛祖等活动。

  3、佛教生活习俗旅游。普陀山僧侣在佛教戒律之下的日常生活对现代旅游者来说是非常神秘的,他们的独具风格的衣食住行,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些旅游者也希望亲自体验,为旅游者开辟模仿和日常生活的旅游项目,受到了部分游客的欢迎。比如吃素斋活动,发愿祈福法会。

  4、佛教修学旅游。众多的名胜古迹、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目前正在朱家尖建设的中国佛学院教育分院,使普陀山开展佛教修学旅游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可继续在普陀山建设佛学院、组织研修班等,为提高年轻僧人的佛学修养与素质,弘扬和发展普陀山观音文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发展针对学者和知识阶层的佛教修学。

  5、佛教休养、疗养旅游。普陀山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为久盛不衰的修养旅游胜地。在休养者自愿的情况下,由僧侣指导学习佛家的气功和武术,使现代休养旅游活动与佛家功夫结合,修身养性,为旅游者增加趣味。这种宗教休养、疗养旅游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颇为流行的康体休闲旅游的组成部分,属康体养生内容,相信定会大有前景。

  6、佛教娱乐旅游。佛教旅游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都是古老、沉重、压抑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可给人以娱乐方面的享受。比如,像求签问卜之类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年青人也抱着好奇心想去碰一下运气,这已转化为一种娱乐游戏。一些佛教器物也会逐渐变为吉祥物,普陀山开展这方面旅游活动具有优势,但为了不冲淡佛教旅游气氛,需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

  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修复和改善,佛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佛国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普陀山年游客接待量是佛教四大名山中其他三大名山的总和,在全国170多家国家重点风景区中接待规模名列前茅。为了不断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要,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使普陀山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十分重视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研究,落实政策

  普陀山发展佛教旅游,首要的是各级人员正确认识佛教,认识旅游。第一、佛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 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且不要说它在建立之初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就是在传入中国之后, 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学说结合, 成为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一种思潮, 特别是其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也是我们的祖先创造和遗留下来的一笔文化遗产。第二、就佛教文化而言, 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 是要撷取其中积极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使这些成果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从另一个角度说, 佛教文化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我们发掘佛教文化中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并积极地推向市场, 推向社会, 使一些存在了成百上千年但却无人知其真价值的东西重放光彩, 使其直接为旅游业发展,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 这是在为佛教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为佛教文化发展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2、精心设计佛教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宗教旅游氛围

  普陀山开展佛教文化旅游,应坚持高起点,广视野,灵活利用现在佛教人文资源,坚持一体化开发、精心设计佛教旅游产品。要围绕一个主题,让游客全面浸润于浓郁、庄重的宗教氛围中,游客至此食的是斋饭,住的是僧舍式旅馆,听的是晨钟暮鼓,经声喃喃,观的是香烟缭绕,法相森严,购的是配套的佛教旅游商品,比如佛茶、观音饼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摒绝杂念,忘却烦恼,达到一种心灵的松驰与净化以及精神的超脱。游客游览观赏的项目应更丰富,可选择部分僧侣进行适当讲解,将大大提高旅游质量;应适应设计一些游客参与性项目,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参与做法事,学习佛教礼仪,研习佛教养生、习练武艺等,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

  3、加强市场营销工作,大力发展国际旅游。

  大力开发佛教旅游产品的同时,普陀山应高度重视加强市场营销,广为宣传普陀山的佛教旅游产品。一部电影《少林寺》为河南带来千万人次的宗教旅游者,可见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每年要策划、举办一些富有佛教文化特色的话题性、传播性、参与性、公益性活动,比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来展示海天佛国普陀山新形象,提高文化旅游的品位,调节旅游淡旺季,扩大普陀山的知名度,扩大普陀山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力。普陀山是开放地区,普陀山机场的国际候机楼等设施和边检、检验检疫等机构齐全,发展国际旅游已有较好条件。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佛教的人很多,有很大的客源市场。如果能开通普陀山与上述地方的旅游包机乃至班机,就能有力促进普陀山的国际旅游业,提升旅游档次。目前,要百折不回,继续努力,创造条件,争取首先开通与香港间的旅游包机,因为香港有80万人信佛,香港与舟山在鸦片战争中同遭劫难,有历史情结,若两地有飞机直航,就能大大促进两地的旅游业。同时,要继续努力吸引国际豪华游轮来普陀山停靠,让更多的国际客人来普陀山旅游。

  4、加强佛教文化资源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

  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时,不仅要保护文物,而且要重视保护周围大环境,绝不能在发展旅游名义下,干出开山破石,毁坏森林,破坏环境的事情。保护的另一层含义指保持佛教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中国的宗教建筑,从选址、布局到结构都十分讲究,巧妙利用地形地构,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普陀山亦然。在佛教旅游开发中,在游览区周围不要建高大的现代建筑,更不要古今混杂,中外混杂,项目设置要与主题和谐一致,在形象上、气象上仍要保持佛教特色。对重点文物,如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等,应增设钢网护罩,妥善维护,修旧如旧,按照原形,加以复原,并完善周围环境。随着普陀山知名度的提高,海陆空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来普陀山的香游客会越来越多,给交通、餐饮、住宿、游览、管理等带来了严重问题,这就要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和调节分流一部份游人去洛迦山、朱家尖等地,必要时对景区景点实行“轮休”,以保证其可持续发挥作用。

  余秋雨说,梁启超曾把我国的文明发展划为3个时期: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而公元2世纪前后,佛教文化开始大量传入我国,中国开始变为“亚洲的中国”,一个自古封闭,自恃强大的国家开始开放,虚心接受外来文化。公元9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交流、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还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它在交融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 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逐渐成为东方文明的一个支柱。到了14世纪,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传教士把欧洲文明带进了中国。从空间上讲,佛教旅行家,超国界的旅行改变了中国原来的农耕文明,中国人向来聚足而居,“父母在,不远游”,不善变革。佛教旅行家为中国越来越狭隘的文化带来了新鲜度,改变了中国的风气。

  在谈到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时,余秋雨说到,中国文明对善的诠释向来是不完善的,儒家的思想给人以太重的压力,我国的文化在行为上与大众脱离,停留在读书界、科举界、很少关心普通老百姓。而佛教文化恰恰填补了这些空缺,它对善良作了完整的叙述,把文化界面定在了广大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身上。二者的结合,使中国文明更博大人性。

  佛教旅游随着人们到寺院旅游观赏兴趣的增加,佛教旅游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有2000余年灿烂而丰富的佛教文化,众多的名山古刹,展示着佛教旅游将更加深入发展的美好远景。因此,对于一些民间流行的朝山进香、礼佛上供、参加佛事活动等等,我们如能加以组织引导,则既能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还能使信仰佛教的游客满意。这方面的项目,有的旅游部门可以单独经营,有的旅游部门可与当地佛教协会联合组织开展,有的则可以由佛教协会单独组织,甚至对某些项目有兴趣的游客,也可以三五成群自愿结合,自定计划进行,同样也会有不小收获的。

  从长期以来佛教旅游情况来看,下列项目是可以进—步开拓的。

  1、名山访胜游

  “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的许多名山,诸如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蛾眉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与天台山、江西的庐山与云居山,既有秀丽旖旎的风光供游览,又有众多的古刹名寺可观瞻。尤其是五台、峨眉、九华、普陀素有“佛教四大名山” 之誉,扬名海内外,我们可以顺路前去环游访迹,也可以单独瞻礼其中的一大名山。一般说来,去名山访胜,组织单位要配备好熟悉该山情况的导游,一面陪同游览,一面为大家介绍名山历史、文物古迹、古刹高僧、历代名人题咏、民俗风情等等。通过旅游,将名山丰富的文化艺术瑰宝和盘托出,使游客对我们国家古老而灿烂的文化精华之一——佛教文化的历史、建筑艺术等有新的认识。而且在此之中,还可以瞻仰历代高僧的遗迹风范。如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金地藏肉身灵塔,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庐山慧远大师所凿莲池与舍利塔,云居山上虚云和尚茅蓬、舍利塔与纪念堂等,都可前去观瞻,从中不但对所景仰的前贤大德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游览很多的名胜古迹。

  2、朝山进香游

  春节后一直到清明节前后,是我国佛教信众传统进香旺季。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成队的信佛群众不仅仅是香客,而且是一支充满游兴的旅游者队伍。旅游部门可以与当地佛教协会联合组团,开展“朝山进香旅游”,为去古刹大寺的香客提供方便,并安排素食、住宿寺院,礼请方丈或其他法师讲经与开示等项目,同时随同配备对佛教知识有一定造诣的导游全程服务。这项活动的开展,既方便了信众香客,又可以消除其封建迷信成分,不仅使他们在宗教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而且,还可促使宗教活动正常化,并能实行文明上香,注意安全用火,对保护文物古迹发挥更大的作用。

  3、佛事活动游

  我国佛教宗派主要有八宗,禅、教、律、净、密……它们各具参加专修念佛,听讲开示。另外,也可以到云居山真如寺瞻观僧人们“农禅并重”的实践,亲见样板丛林之新貌。总之,以观瞻寺院佛事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既可以让信众沐浴法乳,得到启迪,又能够较好地满足他们的信仰要求,增强正信的大愿。

  4.佛教建筑观赏游

  2000多年来,我国历代佛门四众弟子与其他劳动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建了许许多多的佛教建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用数字难于表述的物力、财力,因而,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佛教古建筑群。在峰峦叠翠、·幽谷奇岩之中,坐落着幢幢碧瓦黄墙,雕梁画栋的殿堂楼阁,千姿百态的佛窟,形式各异、数目众多的佛塔。认真地去观赏历代佛教古建筑,研究它们的特色、构成材料、建造工艺与风格,不仅是很好的享受,还能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可以扩大知识面。

  一般说来,进入寺院之后,漫步于殿堂楼阁之间,看到的是一幢幢独立建筑物。然而我们若是登高揽胜,鸟瞰全寺,立即会领略到全寺建筑群体布局展现出来的艺术性与整体性,是那样的完美。大雄宝殿坐落在建筑群体正中中轴线的重心位置上,其他殿堂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地配置恰当,错落有致,对称标准,顿时“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油然而生。

  如有兴趣,再对大雄宝殿建筑风格与工艺进行一番欣赏,取数个寺院大殿样式略做比较,就不难看到只是将其脊、梁、屋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就建成了歇山式、庑殿式、悬山式、硬山式等多种样式,呈现不同艺术美。

  假设还有进—步的兴趣,我们再仔细观赏一下,大雄宝殿中诸佛像的塑造工艺则各有千秋,风格多样。从材料的选用,内架的搭设,泥胚的塑造与加工,直至加色绘彩,金箔镶贴等多道工序都有着很深的学问,值得探讨。更有趣的是,各殿堂中佛像大多塑造在莲花座上,而莲花座又都是以—层或数层须弥座为台基。

  须弥座,也称“须弥坛”、“金刚座”。本是古代印度佛教教义中的须弥山上的一种佛座造型,随着佛教传人我国后,经过与中国传统台基基座形式相结合,形成上下有凹凸嵌线中间束腰并施以雕饰的基座。对于这种基座,不同朝代有相异的造型,如在魏晋时期石窟中所见,形式较为简单,上下的线道只是方角式的层层支出,后来逐渐出现了圆顺线条的“莲瓣”枭混、卷草纹饰等。到了唐代以后,造型工艺又更为复杂,增添了较华丽的装饰,在基座上设有分格小立柱,内镶“壸门”,门内刻塑有力神或飞天图案。进入元代,则出现了简化趋势,束腰的角柱成了“巴刺马”式样,壸门及其内人物雕像多不使用。时至明清,造型又有变化,较为明显的是束腰变矮,有的甚至减为一道线,而莲花瓣则增肥加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花纹。据有关史籍记载,自魏晋时期须弥座随着佛教特别是佛像的塑造传人我国之后,即受欢迎,不但寺院中多有建筑,而且在世俗社会的大型建筑物上也争相使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以至近现代社会,这种须弥座的使用更为广泛与普遍,北京故宫太和殿、太庙、九龙壁等建筑台基都是须弥座。所以,我们在寺院观瞻时,看到触目皆见的须弥座,若对其由来与发展作一番思考,那也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如此,我们若推而广之,对寺院种种建筑都进行一番探究,相信既可以加深对佛教的认识与了解,又能够增长不少建筑学,特别是古建筑学的知识。

  5、佛教诗文欣赏游

  天下名山僧占多,一句话准确点明寺院所在多为锦绣佳境。因此,相对于繁杂纷纷的世俗社会而言,寺院的静谧环境,自古即为学人士者所羡慕。于是登临游览,朝礼上香,交结方外之友。与此同时,对各地寺院吟咏描绘的文字之作,也就大量出现。所以,我们去寺院游览观瞻的同时,结合历代文人墨客对该处所题咏的诗文作品,作一番品味欣赏,那自然是情调高雅,令人心旷神怡的乐事。

  “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苏轼)精炼的语句,准确的描绘,展现了深山古刹的全景,读之令人向往。“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王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几笔勾勒,佛寺的黄墙碧瓦,静寂无声,呈现眼前,宛如一轴美妙的寺院风光画卷尤其是读到那些咏颂名刹大寺的着名景观,诸如“雁塔晨钟”、“寒山夜钟”、“草堂烟雾”、“马寺钟声”等等的诗文,更是绘形描色,教人顿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历代寺院咏颂诗文中,既有以寺院景色环境为题材的,也有不少富有哲理,甚至是禅意幽邃的良句佳作。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山峰谈哲理,寓意深刻,成为千古绝唱的名句。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在颂咏寺院的诗文作品时,也可以领略到不少前哲古贤的风范懿行,在江西云居寺山真如禅寺内有一块“谈心石”,旁侧刻有当代高僧虚云和尚题的一首诗: “坡老崇佛夙愿深,谈心石上畅幽情。碧溪桥畔留古迹,云经卷舒本无心。四海欢腾共天日,泽被苍生庆和平。信义真诚曾留带,云辟溪桥标印名。”此中既追述了“谈心石”的由来,又浓墨重彩地记载曾执掌云居山真如禅寺法席数十年的佛印和尚,与名士苏东坡之间的深情厚意。读之,无不为之感叹。

  因此,到寺院游览观瞻的同时,对历代题咏的诗文作品进行品味欣赏,既可得到文学的熏陶与修养,对于增长我们的历史与佛学知识,也大有裨益。

  佛教文化对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区旅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前五篇文章

佛教史视野中的“聖”和“隐僧”

江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

九华山加快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浅谈桂林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

清初“四僧”的艺术

 

后五篇文章

五台山传志点校的一次成功结集——贺《五台山选粹》出版

“五台古刹”邮票简介与赏析

乌尤寺何时改为“乌游寺”

文殊应体 清凉真容——记塔院寺清凉国师澄观行实并图

文白对照《清凉山志》(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