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文白对照《清凉山志》(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
  阿啰跛左娜
  “如果有能持此咒的人,就能进入如来一切法平等印,迅速得到成就摩诃般若。只诵一遍,就能持八万四千法藏。五字意的意思,这里的“阿”,是无生意。“啰”,是清静无染,离尘垢意。“跛”,是无第一义谛,诸法平等。“左”,是诸法无有诸行。“娜”,是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皆不可得。善男子,你知道了这些要点,就能看到你的心就是诸佛之心,本来清静,没有污染,离开我执和我所执所聚之相。进入这个法门的,叫做三摩地,是自性清净心的修习。就会知道这个人,是如来赞美许可的,功德超绝。不可限量。”
  曼殊室利菩萨八字陀罗尼:
  唵疴末啰吽卻浙啰
  佛告诉金刚手菩萨:“这八字大威德陀罗尼,是来过去无量恒沙诸佛所说。拿来拥护一切十善国王,让他们得到如意,寿命长远,福德无比,兵甲休息,国土安宁。能给一切众生带来大利益,断绝三恶道,实现各种誓愿告求。人暂时听到,忆念此咒,就能灭四重五逆之罪,何况长念。这是人的福德,十地补处,所不能夺,何况剩馀的天等。如果持咒的人,有紧急事情,用不着局限在法里修持。只要能禁制身口意业,十恶永绝,就能持这个陀罗尼咒,也得到成就。断除不正之心和不发菩提心。如果能发菩提心,能记忆念诵的,如果念诵一遍,就能保护自身,二遍保护父母,三遍保护国王,四遍保护眷属,五遍保护聚落,六遍保护城邑,七遍保护天下有情。”又说:“如要我完全说出这个咒的功德,无量千劫,不能说完。”
  七利行
  ⑴言利行者,《文殊般泥洹经》云:“此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力故,于十方界,或现初生,或现灭度,饶益众生。故有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巡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蜜。统领万菩萨,居住五顶山。放亿种光明,见者罪消灭。”又,《菩萨处胎经》偈云:“我身如微尘,在于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等,皆菩萨利行也。《佛名经》说,过去无量恒河沙佛,皆是文殊令发初心。故《清凉》云:“度二十亿佛,现说法者,持地犹存。”
  佛告师子音:“过去七十万阿僧祗恒河沙劫,有佛名雷音,于东方无生国成佛。彼时文殊为王,名普覆,诣佛修供,发菩提心⑵。其随从者二十亿人,亦随发心,修六度行⑶,至成菩提,入般涅槃⑷。文殊师利,悉皆供养。其中一佛,名持地山,在此下方,持地世界,成等正觉⑸。佛寿无量,于今犹住,现在说法。”(详大藏宫字函第九卷。)
  化百千诸龙,立登正觉,王女是一。(《法华》)礼妙慧而不忘敬本。
  王舍城长者女,名妙慧,年始八岁,诣佛问法,佛为说四十行法。妙慧曰:“我若所斯四十行中,一行不修,则违佛教,则为欺诳如来,我言不虚,大千必动。”言迄,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又曰:“我当决定成佛,此言不妄,令此大众,皆作金色。”言已,会众即变金色,文殊问曰:“汝住何法?发如是愿?”女曰:“文殊非所问也,何以故?于法界中无所住故。”乃至佛告文殊:“此童女者,已于过去发菩提心,经三十劫,我乃发趋无上菩提,亦令汝住无生法忍。”尔时文殊,即从座起,为其作礼。白妙慧言:“我于往昔无量劫前,已曾供养,不谓今者,还得亲近。”(详大藏制字函第八卷。)
  劝善财而增长法心。(《华言·入法品界》)无言于不二法门。(《维摩》)悉力于安乐行品。(《法华》)教龙吉祥之分卫⑹,下位莫知。
  儒首菩萨,入舍卫城分卫,无量大众从之,时龙首菩萨亦从之。二大士酬唱,广谈深法。乃至云:“行卫时,无念举足,无念下足,无行无住,无屈无伸,无念分卫,无分卫者,无心无物,城郭聚落,长幼男女,一切皆无,是念亦无,廓尔清净。是名菩萨分卫道也。在曾声闻,罔知其说。”(详大藏羞函字第四卷。)
  答琉璃光之光明,正觉称妙。
  《涅槃经》:“佛广说大涅槃,闻所不闻之义。高贵德王菩萨难佛,不容有闻不闻义。乃至云:‘是大涅槃,非世摄,若非三世,则不可说。云何而言修大涅槃,闻所不闻。’佛印善说。时大会中,忽有大光,非青见青,非黄见黄,非色见色,非明见明,遇斯光者,身心快乐,如入三禅。文殊白佛:‘今之光明,谁之所放?’如来默然。迦叶菩萨却问文殊,文殊亦默。无边身问迦叶,亦默然。五百菩萨,皆亦如是。虽相咨问,然无答者。佛即问文殊曰:‘是何因缘,有此光明?’文殊答曰:‘是光明者,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此光明。是光明名大涅槃,涅槃常住,不从缘生,云何如来,而问因缘。因兹广说常住之法。’后佛告曰:‘汝莫入第一义谛,应以世谛而说。’文殊方说其事,乃东方不动佛国琉璃光菩萨所现也。”
  谈般若之玄致,屡质本师,说权实⑺之双行,频惊小圣⑻。皆说法利生之事也。
  谈般若,广如大藏,权实双行,《不思议经·文殊说菩萨行》云:“菩萨行于世间,不为世法所染。现处外道,诸见所不能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而亦不住无为法。”此义诸经颇多,二乘罔测也。
  注释:
  ⑴利行:利益众生的行为。《集异门论》二卷:“谓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难,困苦无救;便到其所,起慈愍心,以身语业、方便供侍,方便救济。是名利行。”
  ⑵发菩提心: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曰发菩提心。
  ⑶六度行:亦名六德行,广施、广戒、广忍、广精进、广一心、广智慧是为六度行。
  ⑷般涅槃:即涅槃。意为“灭度”、“寂灭”、“圆寂”等。“涅槃”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
  ⑸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译曰等正觉。
  ⑹分卫: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
  ⑺权实:适于一时机宜之法名为权,究竟不变之法名为实。《止观》三下曰:“权谓权谋,暂用还废,实谓实录,究竟旨归。”
  ⑻小圣:圣者中证悟浅的。小乘之四果,对大乘而言为小圣;大乘之诸菩萨,对佛而言亦为小圣。
  [译文]
  说利行的:《文殊般泥洹经》说:“这位菩萨,由于安住首楞严三昧力的原因,在十方世界,有时候现出初生,有时候现出灭度,惠益众生。所以有偈说:“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巡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蜜。统领万菩萨,居住五顶山。放亿种光明,见者罪消灭。”又,《菩萨处胎经》偈云:“我身如微尘,在于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等,都是文殊菩萨利行。《佛名经》说,过去世无量恒河沙数量的佛,都是文殊让他们初发心学佛。所以《清凉传》说:“度化二十亿佛,现身说法的那个地方还存在着。”
  佛告诉师子音:“过去七十万阿僧祗恒河沙劫,有佛名叫雷音,在东方的无生国成佛。那时文殊是国王,名叫普覆,到佛的地方修行供养,发菩提心。他的随从二十亿人,也跟随他发心,修六度行,到成就菩提,进入般涅槃境界。文殊师利,全部供养。其中有一佛,名叫持地山,在此下方的持地世界,成就等正觉。佛寿无量,至今还安住现在世说法。”(详大藏宫字函第九卷。)
  变化百千众天龙,立该登上正觉,王女是其中之一。(《法华经》)礼拜妙慧而不忘恭敬根本。
  王舍城长者的女儿,名叫妙慧,年纪刚八岁,到佛祖那里问法,佛祖给她说了四十种修行方法。妙慧说:“我如果在这四十种修行方法中,一行也不修,就违背了佛祖的教诲,就是欺诳如来,我的话如果不虚假,大千世界必然震动。”说完话,大千世界,发生六种震动。又说:“我肯定会成佛,这话如果不狂妄,让这里的大众,都成为金色。”说完话,会众就都变成金色。文殊问她说:“你住在什么法界?发这样大的愿?”妙慧说:“文殊问得不对,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法界中就没有所住。”最后佛祖告诉文殊:“这个童女,已经在过去世就发菩提心,历经三十劫,我于是发趋无上菩提,也让你安住无生法忍。”那时候文殊就从座上起来,对妙慧行礼,对她说:“我在往昔无量劫前,就曾经供养过你,想不到今天还能得到亲近。”(详大藏制字函第八卷。)
  劝说善财使他增长法心。(《华言·入法品界》)谈不二法门时讲不着语言文字。(《维摩诘经》)在安乐行品中尽力。(《法华经》)教导龙吉祥分卫,处于下位的人都不知道。
  儒首菩萨,进入舍卫城乞食,无数的大众跟着他,当时龙首菩萨也跟着他。儒首、龙首两位菩萨对答唱和,大谈深法。至于说:“行乞时,不要想到抬起脚来走,不要想到在那里下脚,不走也不停,不低下也不张狂,不要想到是乞食,没有乞食的人,没有精神也没有物质,城郭村庄,男女老幼,什么都没有。连这个念头也没有,无边无际的清净。这就是菩萨乞食之道。在的时候曾经听到声音,却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详大藏羞函字第四卷。)
  回答琉璃光的光明,正觉称妙。
  《涅槃经》:“佛深入讲说大涅槃,闻所不闻的道理。高贵德王菩萨为难佛陀,不容忍有闻不闻的道理。至于说:‘这大涅槃,不是一世摄受的,如果不是三世,就不应该说。凭什么而谈修大涅槃,闻所不闻。’佛让善于对答的来印证。当时大会中,忽然有大光明,不是青却出现青,不是黄却出现黄,不是色却出现色,不明亮却出现明亮,遇到这光的人,身心快乐,好象进入三禅境界。文殊对佛说:‘现在的光明,是谁放的呢?’如来沉默着。迦叶菩萨退后来问文殊,文殊也沉默着。无边身问迦叶,迦叶也沉默着。五百菩萨,都是这样。虽然互相咨问,却没有回答的。佛于是问文殊说:‘是什么因缘,有这样的光明?’文殊回答说:‘这光明,名叫智慧。智慧,就是常住。常住之法,没有因缘。因为佛问什么因缘的原因,才有此光明。这光明名叫大涅槃,涅槃常住,不从缘生,如来为什么而问因缘。因为这会儿正广说常住之法。’后来佛陀告他说:‘你不要进入第一义谛,应该以世谛说。’文殊才说这光明,是东方不动佛国琉璃光菩萨所显现的。”
  谈论般若的玄妙之处,屡次质询本师,说到权实的双行,不断惊动小圣。都是说法利生的事。
  谈论般若,广博如大藏,权实双行,《不思议经·文殊说菩萨行》说:“菩萨行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现在虽然处于外道之世,任何邪见不能动摇。虽断除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然不住有为,也不住无为法。”这个道理各种经上颇多,二乘之人无法揣测。
  肉身菩萨归心净土北齐王子焚身供佛
  却说昙鸾自得《观无量寿经》,细细读来,觉得果然是真经,就把陶弘景的《仙经》,一把扔进火里烧掉了。中国僧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超越追求,实在不啻是一件美丽的事,难怪世世代代,仍有人对这个美丽的梦,一直追寻到现在。即使是将来,由于人类对广漠宇宙认识的无奈,这个梦恐怕还要继续下去。我们再看昙鸾,他是怎样去追寻这个神秘的谜底呢?昙鸾开始认真研习净土宗的“三经一论”,他一边读《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一边口念阿弥陀佛名号,进行禅观,渐渐降伏了由于意念不集中,烦恼纠缠的魔障,继而达到了一心专念的境界。有时念念相续,一念就是几万句几十万句,这时,他心里感到一片澄静,头脑里一片通明,整个身心有如虚空,对阿弥陀佛的崇拜,使他坚信能到达光明的彼岸。于是奇异的事发生了,他的脑海里渐渐出现了阿弥陀佛的影像,是那么真切,那么光辉灿烂,又是那么亲切慈祥。渐渐地,整个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那个世界,想有多好就有多好,真个是金树银花的琉璃透明世界,没有一点杂质杂物杂念。
  他此时感到身心无比舒泰愉悦,融和温馨,那种感觉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终之,他渐渐觉得自己融化在宇宙中了,和宇宙无分无别。渐渐地,他已飘游到了那个美好的净土世界,感受到了佛菩萨温暖的爱抚。渐渐地,他的整个身心已被这个世界融化得一丝不剩,无分无别,圆圆融融,只有光明普照,犹如明净的月轮和光辉的太阳。或许什么也不是,只是虚空的那一种永恒的存在……
  昙鸾从观想念佛的禅境中回到现实中来,他觉得自己已经在境中做到与佛无异了。他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渐渐得出了以下结论,认为依靠自己修行成佛,是“难行道”,而既靠自力,又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并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修行的方法,是往生成佛的“快速道”。在这里他认为,本愿力就是对阿弥陀佛无限崇信,产生的一种大信心、勇猛坚定的信念,在一定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神秘的力量。昙鸾还认为,无论是持名念佛,观像念佛和观想念佛,着重解决的是排除杂念,要做到一心专念,十念相续,念念不断。这样,在念念相续之间,就能到达阿弥陀佛净土成佛。昙鸾还将自己积久已有的儒道功力,采气养身的气功工夫,以及在五台山中采药做丸、治疗百病的医术,统统自如一体地运用到念佛三昧中来,得出了另一个重大结论,他认为佛的名号,即是真言咒语。
  原来在佛陀时,咒术已在印度相当流行,随着婆罗门教徒加入佛教,带进了咒术密法,使某些咒术,诸如“治毒咒”、“治齿痛咒”等,被佛教采用。但密典的正式出现,已经是7世纪的事了,然而在4、5世纪的昙鸾,就利用了佛教中的密法咒语,充实在自己的理论中。他认为就如念诵“日出东方,乍黄乍赤”咒,就会散肿消痛;念诵“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咒,就会兵器不中一样,故念诵阿弥陀佛等佛菩萨的名号,和念诵这些真言咒语一样,会产生神秘的力量。昙鸾目睹乱世人命危脆,他的净土理论,可说灌注了对人生对生命的渇求,是他对生命的深切体悟和透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昙鸾的追寻和发现,进一步充实了我国佛教的净土理论,为净土宗的立宗找到了理论根据,因此昙鸾是继慧远之后,真正使净土思想发扬光大,并走向成熟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的初祖。
  北魏末年,昙鸾在东魏境内弘扬净土佛法,聚众讲说,劝人称念弥陀,为多灾多难的民众,开辟了一处灵魂栖息的家园,净土信仰讯速传遍全境。孝静帝闻知昙鸾才德,惊叹其神通法力,称他为神鸾,对他尤加礼敬,诏他住并州大岩寺(太原)。以后,昙鸾又移住在交城玄中寺(交城县北5公里),他还常到介休绵山(后人称为鸾公岩),率众称念弥陀,北魏兴和四年圆寂,享年67岁,孝静帝敕命葬于汾西泰陵文谷,并造塔立碑。昙鸾晚年著有《往生论注》,其念佛净土法门,传给了弟子道绰,道绰以记豆念佛,又传给了弟子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简便易行的净土念佛法,深受人民大众欢迎,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里只说北魏末年,时为晋州刺史的高欢,以讨伐叛逆尔朱集团起家,最终当上了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控制了北魏政权。接着他走马灯般拥立了几任傀儡,最后一位是11岁的孝静帝元善见。永熙三年(534),高欢挟天子从洛阳迁都于邺城(河南临漳县西南),改国号为天平,史称东魏。高欢在晋阳去世,其子高洋袭丞相位,并于武定八年(550),乘机让孝静帝禅位,建立北齐,自己做了皇帝,史称文宣帝。
  北齐所占地盘,本是北魏时佛教盛行之区。北齐的帝王们,从追赠的神武帝高欢,到文宣帝高洋,再到武成帝高湛和后主高纬,大都是些贪YIN暴虐之徒。他们为了统治人民,罢道扶佛,大兴佛教,大建寺塔,十余年间,使齐境内寺院和僧人大大增加。北齐帝王还割出恒、定等八州之税,供五台山寺僧的衣药之资,公元565年,又将五峰山正式改为五台山,使五台山佛教在北魏勃兴的基础上,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兴盛。时有万缘、天盆、饭仙、光明、婆娑、日照、普济、木瓜、秘密等200座寺庙,涌现出祥云(大孚寺)、灵裕(祥云的弟子)、明勖、法秘(秘魔岩比丘尼)等一批以研习《华严》为主的高僧。其中的“灵裕”菩萨,曾在文宣帝皇后染病时,为其讲《华严》祈福,又被文宣帝召于宫寺讲经,赠袈裟三百领。这里要说的是,文宣帝高洋的三王子,就曾在五台山出家,高洋还为其在五台山建了焚身寺。关于这件事,可说是北齐一朝血腥政治的产儿,这还的从高洋说起。
  原来,文宣帝高洋在北朝,可说是数一数二的无道之君,据说他初时还英明神武了那么几天,但很快就堕落成了一个冷酷残暴的血腥魔头,有人把这种人性上的缺陷,归结为他小时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因他小时生得丑,众人瞧不起他,有的甚至污辱他,就连父母也不喜欢),因此导致性格变态残忍。且说高洋酒醉后,动辄以杀人取乐,左右大臣因此无故惨遭杀害。高洋还是一个荒YIN残暴的性变态狂,在后宫之中,他常令高氏、元氏(指北魏元氏)两家皇族妇女,与左右进行YIN乱,他则在一旁观赏。他本人还常常袒露下体,YIN兴将发之时,即召娼妓杂卧床上,任意奸污,稍有不从,即拔刀杀之。他还任意闯入亲戚大臣家中,看到有姿色的妇女就行奸YIN,还逼奸孝静帝的妹妹和自己的嫂嫂,在逼奸父亲的姬妾尔朱英娥未遂时,就将她杀死。
  一次,清河王高岳被逼,将他爱恋的一个绝色女子薛氏,献给高洋,高洋接入宫中封为贵妃,宠爱有加。那一日,喝得酩酊大醉的高洋,忽然想到薛妃的胴体,曾受到高岳的爱抚,便突然一刀将薛妃杀死,然后把尸体揣在怀里,一边喝酒,一边抚弄。又拿刀肢解,取髀骨做了一个琵琶,还有点伤感地自弹自唱道:“佳人再难得”,在座者一个个毛骨悚然。
  本性残忍的高洋,不仅经常鞭打嫔妃、宫娥,就连生母和岳母也不放过。他不仅亲手杀死了弟弟高浚、高涣,还用残忍的手段教育儿子。那一天,高洋命大儿子高殷,把一个罪犯的头割下来取乐,内心慈善的高殷,迟迟动不了手,高洋立即扬起马鞭,把高殷打得皮开肉绽,高殷因此常常精神错乱、心悸口吃。
  高洋的YIN暴,简直令人发指,然而谁能相信,就是这么一个灭绝人性的帝王,却又是一个虔诚奉佛的主儿。他一即位,就拜僧人法常为国师,诏昙延法师入内问道,又结交真玉、慧嵩、法上、灵裕、僧达、僧稠、昙显等一批高僧,请他们在各种场合讲经说法。本人还伏在地上,请戒师法上,踏着自己的头发走过,表现的虔诚之极。法上遂被请为大统,统领僧事,(当时境内僧尼200余万,高洋还在晋阳天龙山开凿了两个石窟,在邺城造了云门寺,兴建了大庄严寺)。僧稠是当时的著名禅师,高洋受他的影响,后来好像是真的迷上了佛教,他甚至提出将国库资材的三分之一,用来捐助佛事。高洋还效法南朝的梁武帝禁止杀生,下诏禁止捕杀幼小动物,进行放生。有时心血来潮,想到食肉是不慈悲的行为,又禁绝了食肉,晚年还禅居深观。表面看来,高洋果真是一位虔诚的佛家弟子了,实质上,他纯粹是由功利而到迷信,远没有梁武帝那样的理性,他的宗教人格中,并没有因为信佛,而消除了暴君的基因。因此,就在他禁绝食肉的最后那段日子里,他忽然心血来潮,问身旁的大臣:“汉武帝为何经吕后之乱,还能中兴?”大臣说:“那是因为吕后没有将刘姓杀尽。”高洋于是立即下令,大开杀戒,将北魏元氏的子孙们,全部斩杀殆尽,可怜孝文帝改为元姓的人,连婴儿也不放过,721人全部被杀,尸体抛进了漳河。就在这时,高洋本人也得了一种怪病,在27岁时,因食不能咽暴亡。
  高洋把帝位传给高殷,不到一年,就被高洋的弟弟高演、高湛逼下了台。高演杀害了高殷,篡位称帝后,眼前时常出现高洋持剑为儿子报仇的幻象,导致神经错乱,弥留之际,还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他死时怕弟弟高湛像自己一样,也把自己的儿子杀掉,故而不敢把皇位传给儿子高百年。然而当他把皇位传给高湛,并千叮咛万嘱咐高湛,要他好好待他的儿子时,结果当上了皇帝的高湛,第二年就把高百年杀害了。
  高湛在杀死高百年的当天晚上,见天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以为是老天爷前来索命,怕得跪在雨中磕头如捣蒜。高湛的皇位传到了他的儿子高纬手中,高纬却比他的父辈们更为残忍。他命人抓来数只蝎子放在大盆,叫宫女赤身裸体走进,蝎子蜂拥蜇咬,宫女哀声动天,高纬高兴得哈哈大笑……这是一个骨子里充满了暴戾、残忍、恐怖和血腥气味的朝代,因而也注定了是一个短命的王朝。高洋的第三子,即五台山焚身的王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熏陶长大,五台山焚身的故事,也由此因缘而来。
  相传三王子在父亲高洋的一手提携下,战阵上英勇无敌,在出击柔然、突厥、契丹的战斗中,杀人盈千,血染战袍,曾七次受伤,深受父皇的赏识看重。一次,王子在征战中,不慎被毒箭伤身,疼痛难忍,这时军中来了一位老僧,称他能给王子治病,王子命将老僧传至榻前,老僧在王子箭伤处敷了药,念了咒语,临走时唱道:
  拙子六根不清静,难测世事一场空。
  世间烦热佛界凉,欲成菩提三宝中。
  且说王子见老僧敷了药,又念了咒,箭伤处果然觉得好了许多,又朦胧中听他唱的偈,好像在影射自己,便翻身一把扯住老僧的袈裟说:“和尚,你说我六根不净,但我也常常跟着父皇吃斋拜佛,难道就不能得到些福报吗?”老僧说:“以你的情况而言,就不仅仅是烧香拜佛能了得的。老衲念你前世宿缘,故来救你一次,也不过是权宜之法,希望你有所觉悟,能有自救之法。”王子听了,一时茫然失措,心中顿然七上八下,便对老僧说:“那么我该如何做呢?请师父指点一二。”老僧说:“世间烦热,佛界清凉,难道你全忘了吗?”说完飘然不知去向。
  原来,在《清凉山志》中说:这位三王子前两世曾是僧人,故而生知宿命,听了老僧的话,心中不觉一动。于是他细细回味往生,终于想起自己在周朝之后,曾为晋楚世家弟子,刀箭随身,杀人无数,便深悔自己的作为。但箭伤好后,他渐渐又把老僧的话置之脑后。天保六年(555),高洋令他率军攻打南梁,王子再次被争霸作王的强烈欲念左右,于是领兵出征渡江,在围攻建康一战中,全军溃败,险些丧命,亏得几名骑士杀出一条血路,才将他救了出来。这一次战斗,王子吃惊不小,又因吃了败仗,深怕父皇责罚,因此郁郁寡欢,不久染病在床。
  且说王子在病中,一合眼脑海里就是尸横遍野的景象,他看到一堆身首分离的尸体,七八颗头颅大睁着愤怒的眼睛。突然,一具尸体手执利剑站立起来,照准他的胸口恶狠狠地刺过来,王子惊恐之极,急忙转身躲闪,却是左右动弹不得,于是大叫一声,昏厥过去。
  王子在病中,每每看到许多剑下之鬼向他索命,那无数鬼魂披头散发,奔号聚绕,一齐向他扑了过来。一个鬼魂伸出尖尖利指剜他的眼,一个鬼魂用牙齿咬掉了他的耳朵,一个鬼魂用手插入胸口摘他的心,王子疼痛难忍,大叫一声,全身顿时热汗淋漓。
  连日来,王子在梦中非常骇怕,病情一天天加重,这时他想起了老僧的偈语,才醒悟到这是报应,便决心放弃王子生活,脱离俗世热海,征得父皇高洋同意后,王子由中相(内侍)刘谦之陪同,来到五台山出家。王子在五台山,日日诵经,处处烧香,一心想拜求文殊菩萨,忏悔往日罪过。那一日,他在梦中又看到了给他治病的老僧,一时如获救星,便慌忙跪地恳求说:“弟子愚眛,一时犯下滔天罪过,吾欲求文殊菩萨救护,万望师父指点。”那老僧说:“上次救你,本想让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没想到你却又兴战事。其实,你应该明白,我人之身,不过‘四大假合’,你身实非己有。”王子待要再问,那老僧忽然就不见了。
  王子仔细琢磨老僧的话,顿然有悟,决定燃身供佛,以还他人之债。遂令刘谦之在灵鹫寺东边山坡上,选一处平坦之地,积了一堆干柴。那一日,王子早早沐浴更衣,在文殊菩萨像前,虔诚礼拜一番,就起身走到火堆,纵身向熊熊大火中一跳,只觉得全身顿时清凉之极。
  却说在火堆旁的刘谦之,眼睁睁见王子跳进火中,见火焰中却出现了文殊菩萨的金色影像(这就是佛教中的燃身现佛),不觉感慨万千。想到自己从小命运不济,被人从下体割了一刀,成了个不男不女的阉鬼,恐怕也是前生做了坏事。既然王子为法舍身,我又有何贪恋呢?不如就此出家为上。遂收拾了王子骨灰,起身回京复命,将王子焚身供佛,火中现出菩萨等事,面奏高洋。高洋听后,先是一阵大哭,接着又是一阵大笑,口中只说:“吾儿已得度成佛。”遂命刘谦之在五台山建寺,又恩准他入山修道。那刘谦之得了高洋之命,赴山就在王子焚身之地,建了王子焚身寺,又把王子骨灰置于匣内,供于寺中。自己以后隐匿山林,虔诚日课《华严》,早晚不息,不到百日,脸上复长出了胡须,恢复了丈夫相,一时传为佳话(关于刘谦之的故事,一说是起于北魏初,但有关学者认为多有伪妄,故此处按《续高僧传》和《古清凉传》略述)。
  五台山的王子焚身寺,即今日的寿宁寺,在菩萨顶之西一片平坦开阔的山地上,寺中的八角亭,就是当年王子的焚身之处。亭殿内原有王子塑像,腹中藏有王子的骨灰匣,可惜近世已早散失。若到这座古刹中探访,颇能引出一串历史的思索。正是:
  千年史书不忍观,莫向宦海觅金冠。
  旧时风月终将去,唯留清气在人间。
  西台
  高三十五里,顶平广,周二里。亦名挂月峰,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其上有泉,群山拱合,岩谷幽潜。支山西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县界。○万仁甫诗:“重峦硉矹倚青苍,绀宇参差八水旁。欲向法门探上乘,闲来净土即西方。泉飞石壁三衣湿,花吐金莲万壑香。指点诸天僧话久,峰头明月已生光。”其灵迹十七。
  魏文人马迹:在台上,石上印文,若人马足迹,俗以为魏帝至此。○觉玄诗:“魏帝銮舆避暑来,旌旗卷日映山台。盘陀石上空留迹,风雨千年印绿苔。”
  八功德水:台北。○副使李北沙诗:“台山闻自昔,今日见青冥。翠抹千寻壁,祥看五色屏。云笼七宝树,水绕八功亭。散落天花夜,清音送客听。”
  二圣对谭石:唐法林,见缁白二叟坐谈石上,近之则失,因为名。宣公子睹异,于上建楼。○觉玄诗:“妙德弘开向上关,维摩一默不轻还。对谈若谓无言说,风雨依前点石斑。”
  狮子踪:对谈石下。○雨花老人诗:“谁跨狻猊到五峰?徐行蹋遍玉芙蓉。一方石上遗灵迹,八水池边绝异踪。花落每经香雨湿,春深唯有绿苔封。杖藜归去应寻觅,见在西岩第几重?”
  牛心石:台东有石,状若牛肝。
  文殊洗钵池:台东北谷。昔有白发母洗钵于此,僧明信问其故,曰:“中台乞食而来。”言迄忽隐,唯见光映林谷。
  泥斋和尚处:台东北谷。昔有神僧住此,以泥作馔,与宾共食。○觉玄诗:“西台东北古岩阿,尊者修行志不磨。日午自搓泥剂子,旋充中食省檀那。”
  鸟门:台西北隅。
  龙窟:台西半麓。
  石门:台之西南谷中。
  李牛谷:台西北三十里。
  禅堂沟:台西北沟。
  峨谷:台西五十余里。
  秘魔岩:台西四十余里,木叉和尚居此。○德清诗:“羊肠百折任青藜,草莽萧萧仄径迷。绝壁倚天应隘日,断崖无路只飞梯。依人野鹤寻常下,逐客山猿日夜啼。自是烟霞随去住,到来元不费招携。”
  龙洞:在秘魔岩后,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
  萨埵崖:秘魔之西,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于此,食薇饮露,父母逼之,女投崖,未坠而飞。
  香山:中、西二台之间。
  [译文]
  西台山高三十五里,山顶平坦宽广,周长二里。也叫挂月峰,月亮落到峰巅时,俨然是一面悬着的镜子,因此叫挂月峰。山顶上有泉水,西台群山拱合,岩谷幽深。支出的山脉向西北方向绵延四十里,到繁峙县境内。○万仁甫诗:“重峦硉矹倚青苍,绀宇参差八水旁。欲向法门探上乘,闲来净土即西方。泉飞石壁三衣湿,花吐金莲万壑香。指点诸天僧话久,峰头明月已生光。”西台的灵迹有十七处。
  魏文人马迹:在西台顶上,石岩上有印记一样的花纹,好象人马的足迹,民间认为魏孝文帝曾经到过这里。○觉玄诗:“魏帝銮舆避暑来,旌旗卷日映山台。盘陀石上空留迹,风雨千年印绿苔。”
  八功德水:在西台北面。○副使李北沙诗:“台山闻自昔,今日见青冥。翠抹千寻壁,祥看五色屏。云笼七宝树,水绕八功亭。散落天花夜,清音送客听。”
  二圣对谭石:唐朝僧人法林,见到僧俗两个老叟在一块石头上对坐着谈话,走近时却没有了,因此叫了这个名字。宣公的儿子看到奇异,在上面建了楼亭。○觉玄诗:“妙德弘开向上关,维摩一默不轻还。对谈若谓无言说,风雨依前点石斑。”
  狮子踪:在二圣对谈石下方。○雨花老人诗:“谁跨狻猊到五峰?徐行蹋遍玉芙蓉。一方石上遗灵迹,八水池边绝异踪。花落每经香雨湿,春深唯有绿苔封。杖藜归去应寻觅,见在西岩第几重?”
  牛心石:西台东面有块石头,形状象是牛肝。
  文殊洗钵池:在西台东北面的山谷里。过去时有白发老母在这里洗饭钵,僧人明信向她询问,老母说:“我从中台乞食来到这里。”话说完人不见了,只有祥光映照树林山谷。
  泥斋和尚处:在西台东北面的山谷中。过去有个神僧住在这里,拿泥来做饭,和客人共同吃。○觉玄诗:“西台东北古岩阿,尊者修行志不磨。日午自搓泥剂子,旋充中食省檀那。”
  鸟门:在西台西北角。
  龙窟:在西台西面半山腰。
  石门:在西台的西南面山谷中。
  李牛谷:在西台西北面三十里处。
  禅堂沟:是西台的西北沟。
  峨谷:在西台西面五十余里处。
  秘魔岩:在西台西面四十余里处,木叉和尚住在这里。○德清诗:“羊肠百折任青藜,草莽萧萧仄径迷。绝壁倚天应隘日,断崖无路只飞梯。依人野鹤寻常下,逐客山猿日夜啼。自是烟霞随去住,到来元不费招携。”
  龙洞:在秘魔岩的后面,诚恳祈祷就有龙出现,见到的非止一人。
  萨埵崖:在秘魔岩的西面,古时候代州有个王姓女子,不想结婚,逃婚到这里,吃野薇草喝露水,父母逼迫她嫁人,王姓女子跳崖自杀,还没有掉下山去就飞走了。
  香山:在中台、西台二台之间。
  北台
  高四十里。(旧传三十八里,中台四十里。今登中台,不见北台地面。登北台,则见中台地面,是知北台高于中台。故易之。)顶平广,周四里。亦名叶斗峰。其下仰观,巅摩斗杓,故以为名。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曝晴。四方云气,每归朝而宿泊焉。盖龙帝之宫也。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悚怖。尝有大风,吹人堕涧,若槁叶耳。东望海气,北眺沙漠,令人悲凄。登临者,俯仰大观,益觉此生微茫虚幻。支山北延四十里,至繁峙川前,有众溪发源,注清河。○万仁甫诗:“高台天际郁崔嵬,几见山僧杖锡回。幢影翻时陵日月,钟声鸣处隐风雷。身依北斗怀宸极,面对南山献寿杯。冰积万年消不尽,何时穷谷起飞灰?”其灵迹二十四。
  黑龙池:台上,亦名金井池。侧有龙王祠,四方民祷雨辄应。○西陵丘坦之诗:“一片黄沙起,山川总不分。满空乱石飞,四谷合乌云。莫是龙王怒,疑从虎口闻。春光已三月,犹自雪纷纷。”○镇澄诗:“万丈峰头金井开,醍醐甘露谩相猜。龙王神力难思议,一滴能令遍九垓。”
  说法台:台之东,常出钟梵之音,人多闻之。○法本诗:“闻道仙人说法台,法音寥寂石生苔。谈经大士今何在?惟有白云空去来。”
  隐峰塔:唐邓隐峰,参马祖,飞锡解军,倒化于北台。妹尼立塔,近者僧明来重修。○觉玄诗:“隐峰倒化古岩前,笔立裙衣上耸然。良妹已收灵骨后,石幢高树在峰巅。”○蒲坂福登诗:“人间重苦是无常,谁不临歧手脚忙?唯有吾师醒大梦,等闲游戏死生场。”○法本诗:“金锁玄关不可留。邓公遗塔晚峰头。颠亡倒化乘神浪,千古令人仰未休。”○镇澄诗:“大士曾参马祖关,陵空一锡向青山。头陀本自无生死,争肯区区取涅槃。”
  生陷狱:台后半麓。隋繁峙民张爱,盗龙池钱若干,将归,暴风卒起,吹堕于此。上耸崭崖,下临绝涧,黑云四蔽,冰雪拥身,求出莫由。志心悔咎,称菩萨名,经宿云开,见白兔随出。○镇澄诗:“迷里清清凉生地狱,悟时地狱即清凉。须知二法元无相,不离当人一念彰。”
  罗汉台:台之次东,一级平台,唐十六梵僧,至此同化去。
  华严岭:台之东南,二台之间。○孙孜诗:“策杖登层岭,攀萝上极巅。深林迷白日,古涧落寒泉。四望山川尽,平临星斗悬。不须求羽化,际此是登仙。”○梦觉诗:“好静寻山谷,探奇上岭头。双眸廓海宇,两足跨云楼。杖倚寒空月,人临碧汉流。吾知非宿善,安得五台游。”
  楼观谷:台之东南二十余里。
  金刚窟:在楼观左崖畔,乃万圣秘宅。祗洹图云:“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迦叶佛⑴时,楞伽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柰耶藏⑵,银纸金书修多罗藏⑶,佛灭度后尽收入此。昔佛陀波利⑷,入此不出。”○白下正秀诗:“为访金刚窟,相将启石扉。无心能造诣,有相可归依。阁迥云阴重,岩深暑气微。三三前后语,千古露真机。”○福登诗:“金刚窟子无缝隙,入者还他师子儿。铁壁银山直拶透,三三之语许渠知。”○德清诗:“均提相送出精蓝,无著投机事已惭。莫谓当年人不荐,至今谁解话三三?”○云南净伦诗:“杖藜特叩金刚窟,回首云生白水池。欲问三三前后事,一声幽鸟夕阳西。”○法本诗:“无著寥寥不复闻,古岩余瑞尚氤氲。游人千载希灵迹,犹向峰头礼白云。”○镇澄诗:“石门寂寂锁苍苔,波利寻真去不回。大智愿王无向背,游人何事浪相猜?”
  白水池:在楼观谷后,其泉若乳,山人多取洗眼。○雨花诗:“五郎沟下卧残碑,一径斜通白水池。雨歇空山澄罔象,风生曲岸动涟漪。银沙布底月来处,雪浪滔天云起时。到此君应怀藻鉴,洗清法眼是便宜。”○觉玄诗:“江汉微茫尚炳灵,一泓池水自澄渟。溶溶淡染秋光白,想是仙家玉液醽。”
  五郎祠:楼观谷西山麓,宋杨业第五子出家处。○正秀赞:“正行将令,欲入禅那。外彰威武,内息干戈。扫除六贼,戡翦四魔。金汤教法,屏障山河。名标寰宇,迹寄岩阿。偶来稽首,谩说伽陀。”○镇澄诗:“国土寥寥马不嘶,白云深锁五郎祠。宋家世界成空梦,铁棒常拈欲恨谁!”
  玉泉:楼观谷口,无著见化人于此饮牛。
  紫霞谷:台南,俗呼北台沟。清凉深处,禅侣幽栖也。○释明让诗:“紫气氤氲昼不开,灵霞日护法王台。云栖道者谈经后,散落天花遍九垓。”
  龙门:台南麓。裂石如崩,涛声若雷。北有藏云谷,下有留云石。云出为雨,云入为霁。顺庵胡公题其石,妙峰刺舌备书华严处。○镇澄诗:“独宿龙门夜,寥寥心自如。神灯出杳霭,清籁发寒虚。雪色千山迥,秋声万木疏。坐来诸念寂,因识古曼殊。”
  金沙泉:龙门之侧。
  仙人庵:台后。○觉玄诗:“何年仙子此修行,服日餐霞道气清。袖拂天风骑鹤去,至今传说有庵名。”
  九女泉:台后七里,曾有九仙女浣衣。
  藏真谷:台西北。昔有五百梵僧,藏修于此。
  大黄尖:台北二十里,即古北台。
  卓锡泉:在兰若寺。唐初僧道贤缚茅藏修,每下涧汲水,往返甚艰。偶客僧至沐浴,贤数汲涧下。明日僧浣衣,贤再汲不厌。半途失跌,破缾,更取别器汲之,略无怠色。僧曰:“子诚矣!”即卓锡庵前,命贤拔之,不出。僧弹指,锡飞泉涌,僧即随去。
  憨山:古传云昔有梵僧,从魏孝文帝,乞一卧具地,帝许之。僧展卧具,覆五百余里。帝知其神,骇之,驰骑而去。帝闻山铮然,顾之,趿然随后。帝曰:“尔憨耶?”山乃止,故以为名。
  文岫山:台之西北四十余里。
  宝陀山:台西北四十里,亦名宝山。
  泰戏山:台东北七十里,《山海经》云:“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在泰戏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台之阴,诸溪兢注。过繁峙城北,经代州、五台、忻州、定襄、盂县,入真定平山,左绕台山三面。
  注释:
  ⑴迦叶佛:过去七佛中的第六佛,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三佛。又作迦叶波佛、迦摄波佛、迦摄佛。意译饮光佛。出世于释迦牟尼佛之前,相传为释迦牟尼佛之因地本师
  ⑵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又云善治。谓能治众生之恶,如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故名律也。
  ⑶修多罗藏:梵语,意译作经藏、契经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为三藏之一。
  ⑷佛陀波利:北印度罽宾国人。唐仪凤元年来五台,与唐朝僧人顺贞共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持所带梵本经书,到五台山,据说进入金刚窟后再没出来。
  [译文]
  北台高四十里。(以前传说北台高三十八里,中台高四十里。现在登上中台,看不见北台的地面,登上北台,则能看见中台的地面,从这里知道北台高于中台。所以两台高度互相换了过来。)台顶平坦宽广,周长四里。也叫叶斗峰。从北台下仰视,山巅磨着北斗星,所以叫叶斗峰。风云雷雨,在半山腰出现。有时候下面骤雨如注,台顶上晴朗无云。四面八方的云气,常常回到这里凝聚休息。因为这里是龙王的宫殿。不时地就有猛风怒雷,让人感到惊慌害怕。曾经有次刮大风,把人吹进山涧里,好象吹一片枯树叶。东面瞭望大海,北面远眺沙漠,使人生出悲伤凄凉的感觉。登临的人们,俯仰于大视野中,更加感到人生渺茫虚幻大观。支出的山脉向北绵延四十里,到繁峙县川前,那里有许多溪流发源,注入清河。○万仁甫诗:“高台天际郁崔嵬,几见山僧杖锡回。幢影翻时陵日月,钟声鸣处隐风雷。身依北斗怀宸极,面对南山献寿杯。冰积万年消不尽,何时穷谷起飞灰?”北台灵迹的二十四处。
  黑龙池:在北台顶上,也叫金井池。旁边有龙王祠,四方的人们每次祈祷都下雨。○西陵丘坦之诗:“一片黄沙起,山川总不分。满空乱石飞,四谷合乌云。莫是龙王怒,疑从虎口闻。春光已三月,犹自雪纷纷。”○镇澄诗:“万丈峰头金井开,醍醐甘露谩相猜。龙王神力难思议,一滴能令遍九垓。”
  说法台:在北台东面,常常发出钟声和念经的声音,很多人都听到过。○法本诗:“闻道仙人说法台,法音寥寂石生苔。谈经大士今何在?惟有白云空去来。”
  隐峰塔:唐朝时的邓隐峰,来这里参拜马祖,扔起锡杖化解了两军的战争。倒立着化逝在北台。他的尼姑妹妹为他立了座塔,近来有个叫僧明的重新整修了隐峰塔。○觉玄诗:“隐峰倒化古岩前,笔立裙衣上耸然。良妹已收灵骨后,石幢高树在峰巅。”○蒲坂福登诗:“人间重苦是无常,谁不临歧手脚忙?唯有吾师醒大梦,等闲游戏死生场。”○法本诗:“金锁玄关不可留。邓公遗塔晚峰头。颠亡倒化乘神浪,千古令人仰未休。”○镇澄诗:“大士曾参马祖关,陵空一锡向青山。头陀本自无生死,争肯区区取涅槃。”
  生陷狱:在北台后山半山腰。隋朝时繁峙人张爱,偷捞了龙池里的一些铜钱,准备回家时,暴风忽然刮起来,把他吹落进这里。上面是高耸的悬崖峭壁,下面是万丈深涧,黑云四面遮蔽,冰雪堆在身上,想出去没有办法。痛心发愿悔恨不已,口中念着菩萨的名号,经过一个晚上乌云才散开,跟随一只白兔逃出来。○镇澄诗:“迷时清凉生地狱,悟时地狱即清凉。须知二法元无相,不离当人一念彰。”
  罗汉台:在北台的稍东处,有一级平台,唐朝时有十六位梵僧,到这里一同化逝。
  华严岭:在北台的东南方向,处于东北二台之间。○孙孜诗:“策杖登层岭,攀萝上极巅。深林迷白日,古涧落寒泉。四望山川尽,平临星斗悬。不须求羽化,际此是登仙。”○梦觉诗:“好静寻山谷,探奇上岭头。双眸廓海宇,两足跨云楼。杖倚寒空月,人临碧汉流。吾知非宿善,安得五台游。”
  楼观谷:在北台的东南二十余里处。
  金刚窟:在楼观谷左面的崖畔,是万菩萨的秘宅。《祗洹图》说:“三世诸佛的供养器具,都藏在这里。在迦叶佛的时候,楞伽鬼王所造的神乐以及金纸银书毗柰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等,在佛陀圆寂后也都收藏在这里。过去有个梵僧佛陀波利,进入金刚窟后再没有出来”○白下正秀诗:“为访金刚窟,相将启石扉。无心能造诣,有相可归依。阁迥云阴重,岩深暑气微。三三前后语,千古露真机。”○福登诗:“金刚窟子无缝隙,入者还他师子儿。铁壁银山直拶透,三三之语许渠知。”○德清诗:“均提相送出精蓝,无著投机事已惭。莫谓当年人不荐,至今谁解话三三?”○云南净伦诗:“杖藜特叩金刚窟,回首云生白水池。欲问三三前后事,一声幽鸟夕阳西。”○法本诗:“无著寥寥不复闻,古岩余瑞尚氤氲。游人千载希灵迹,犹向峰头礼白云。”○镇澄诗:“石门寂寂锁苍苔,波利寻真去不回。大智愿王无向背,游人何事浪相猜?”
  白水池:在楼观谷后面,这个池里的泉水好象乳汁一样白,山里人常常取水洗眼。○雨花诗:“五郎沟下卧残碑,一径斜通白水池。雨歇空山澄罔象,风生曲岸动涟漪。银沙布底月来处,雪浪滔天云起时。到此君应怀藻鉴,洗清法眼是便宜。”○觉玄诗:“江汉微茫尚炳灵,一泓池水自澄渟。溶溶淡染秋光白,想是仙家玉液醽。”
  五郎祠:在楼观谷西面的山脚下,宋朝杨业的五儿子出家的地方。○正秀赞:“正行将令,欲入禅那。外彰威武,内息干戈。扫除六贼,戡翦四魔。金汤教法,屏障山河。名标寰宇,迹寄岩阿。偶来稽首,谩说伽陀。”○镇澄诗:“国土寥寥马不嘶,白云深锁五郎祠。宋家世界成空梦,铁棒常拈欲恨谁!”
  玉泉:在楼观谷口,无著曾见化现之人在此饮牛。
  紫霞谷:在北台南面,俗称北台沟。清凉境内的深远处,是禅师们结伴隐居的地方。○释明让诗:“紫气氤氲昼不开,灵霞日护法王台。云栖道者谈经后,散落天花遍九垓。”
  龙门:在北台南面山脚下。碎裂石头的声音好象山崩,波涛的声音好象打雷。龙门北面有藏云谷,下面有留云石。这里的云出来就要下雨,云进入后天就晴了。顺庵胡公在留云石上题字,妙峰法师刺舌血写《华严经》也在这里。○镇澄诗:“独宿龙门夜,寥寥心自如。神灯出杳霭,清籁发寒虚。雪色千山迥,秋声万木疏。坐来诸念寂,因识古曼殊。”
  金沙泉:在龙门的侧面。
  仙人庵:在北台后面。○觉玄诗:“何年仙子此修行,服日餐霞道气清。袖拂天风骑鹤去,至今传说有庵名。”
  九女泉:在北台后面七里处,曾经有九仙女在这里洗衣服。
  藏真谷:在北台西北面。过去有五百梵僧,藏在这里修行。
  大黄尖:在北台北面二十里处,就是古北台。
  卓锡泉:在兰若寺里。唐初僧道贤结茅草为庵在这里隐居修行。每当下到溪涧取水,往返非常艰难。有一次有个客游的僧人到后要洗澡,道贤好几次到涧里给他取洗澡水。第二天那个僧人要洗衣服,道贤再次到涧里给他取水而不嫌麻烦。挑水路上摔倒,打破了水瓶,返回来又取其它器具再去取水,丝毫没有懈怠的样子。那僧人说:“你真心诚啊!”就将锡杖插在茅庵前面,让道贤往起拔,道贤拔不起来,那僧人弹了一下手指,锡杖飞起来涌出了泉水。僧人接着就离开了。
  憨山:古时候传说有个梵僧,向魏孝文帝要求赐给他放一个卧具的地方,孝文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梵僧展开卧具,覆盖了五百多里。孝文帝知道他是神,吓坏了,打马就跑,他在前边跑听到身后有山的声音铮铮响着,返回头去看,山踩着他的脚后根跟在身后。孝文帝说:“你憨了吗?”山于是停了下来。所以叫憨山。
  宝陀山:台西北四十里,亦名宝山。
  文岫山:在北台的西北面四十余里处。
  宝陀山:在北台西北面四十里处,也叫宝山。
  泰戏山:在北台东北面七十里处,《山海经》说:“泰戏山上没有草木,多产金玉,滹沱河的水从这里出来。”也叫派山。
  品字泉:在泰戏山,即滹沱河源头。从北台的阴面向西流,各条溪流水争相流注。经过繁峙县城北面,经过代州、五台、忻州、定襄、盂县,流入河北真定、平山,向左环绕流经台山三面。

 
 
 
前五篇文章

文殊应体 清凉真容——记塔院寺清凉国师澄观行实并图

乌尤寺何时改为“乌游寺”

“五台古刹”邮票简介与赏析

五台山传志点校的一次成功结集——贺《五台山选粹》出版

佛教文化旅游的前瞻性论述

 

后五篇文章

文白对照《清凉山志》(1)

魏晋玄学与魏晋时期的佛教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佛教应有之义

王士禛《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赏析

王安石、陆游、苏轼与南定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