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士禛《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赏析 清代诗人王士禛,有一次来到苏州,舟泊枫桥。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 (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这时,夜已昏黑,风雨杂沓。他却穿上屐履,撩起衣袍,掌着灯火,兴冲冲冒雨登岸,与寺门上题诗二首,题曰《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寄托对远万两位弟兄的思念之情。 其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 其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题毕,拂袖而去。时人都以为狂,但王士禛的文采风流,却使古刹生辉增色,可知题留寒山寺,亦人生乐事。 寒山寺,在江苏苏州城西枫桥镇,寺始建于梁武帝天鉴年间(公元502年~519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图七层,宋仁宗嘉佑年间,赐号“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为“寒山寺”了。 元朝末年,寺塔俱毁,明太祖洪武年间重建,经过多次的兵火劫难,到了清末宣统三年,江苏巡抚程德全集资重建,规模宏伟,焕然一新。 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一首诗: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前两句写景,天已黑了,东塘正在落潮,诗人当时来到苏州,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后两句抒情,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 (公元1860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寒山寺的钟声千古出名,美丽的寒山寺钟声,留给人们多少甜蜜的联想。而今天,明末的战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烂,诗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来了。作为清初诗人,王士禛发思古之幽情,纯属人之常情。这里面,有多少的家国之思啊!清朝与唐朝,通过枫桥钟声,拉在了一起,而此间,又寄予了诗人多少的感触! 再接着看看第二首诗:“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经过兵火的枫桥,经过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枫桥是寂寞的,是萧条的,而水边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来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时的枫桥的寂寥和孤独,反映了历经战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萧条。诗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与远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惆怅和无奈!十年在江南,诗人的梦想是:独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独自倾听夜半的钟声,独自享受唐朝张继听到的钟声——而今天,诗人来到苏州,听到的钟声,却是如此不同,心境是这样的状态,不禁感慨万千! 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是两首较为出色的诗歌!但是,如果把这两首诗歌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气魄和情感抒发空间都明显逊色! 王士禛创立了神韵一派,而以诗的神情韵味为诗的最高境界.他反对重修饰、掉书袋、发议论、无生气的诗,他最爱古澹自然清新蕴藉的情调。他欣赏司空图<<诗品>>中所标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意境。他为实践他这种理论,做了大量的诗歌理论实践,成为当时的诗坛盟主!王士禛真正能够实践他的理论,表现神韵的特色的,是他的七言绝诗。但规模过小,又是神韵诗派的缺点。 从以上两首诗歌看来,还是能够比较好地反映诗人着重写性灵的特点,诗歌句子简练蕴藉,富于神韵,同时又富于清新的气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