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肇论》在佛教史上的意义(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肇论》在佛教史上的意义(五)
  冢本善隆著 台南师范学院助理教授 邱敏捷译注
  三、龙树撰《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提婆撰《百论》二卷,以及〈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各一卷。
  上述一般所熟悉的旧译之诸大乘经,其新译,是因设置译场的王室与中国佛教徒的恳请而译出。鸠摩罗什所宗的是,龙树、提婆的中观大乘佛教。以上诸经,是龙树佛教依据的重要圣典,因此,其译不违反罗什之意,而罗什进一步想要宣扬的是,他尊为祖师的龙树、提婆的教学。而且这些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大系,又是中国佛教所未知者。与《摩诃般若经》并行的龙树《大智度论》一百卷已译出,《百论》的婆薮开士释也在弘始六年译出。彻底打破有执的《百论》,其论述,依新译的般若,阐明空义,打破中国佛教徒执“无”的纷义,可说是言简意赅的著作。僧肇〈百论序〉说:
  佛尼洹后八百余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于时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乃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沉沦,故作斯论。所以防正闲邪,大明于宗极者矣。……其为论也,言而无当,破而无执,傥然靡据,而事不失真。萧焉无寄而理自玄会。返本之道,著乎玆矣。93
  以龙树、提婆为宗的罗什,在弘始六年前94,就以生硬的汉文译出《百论》。像僧肇为阐明过去所学《维摩诘经》与《般若经》的疑点,远至姑臧,又随侍在侧数年,可以说是依其未定稿的《百论》、《中论》而受教。其稿本于弘始六年集合中国学者而修成正本。僧肇在〈百论序〉中又说:
  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器量渊弘,俊神超邈,钻仰累年,转不可测。常味咏斯论,以为心要,先虽亲译,而方言未融。致令思寻者踌躇于谬文,标位者乖忤归致。大秦司隶校尉安城侯姚嵩,……每抚玆文,所慨良多。以弘始六年岁次寿星,集理味沙门,与什考校正本,陶练覆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宗致划尔,无间然矣。95
  僧肇在《摩诃般若经》译成后,著〈般若无知论〉,其背后可能是受到《百论》的启发,而他在序文中说《百论》的作者在“外道纷然,异端竞起”之中,奋力撰述此论;同样的,僧肇亦为打破般若学、玄学的异端而撰此书。
  《中论》有僧睿与昙影二序,《十二门论》有僧睿序,此皆收于《出三藏记集》,但未说明译文的时间。只在昙影的〈中论序〉与僧睿的〈十二门论序〉末注明“罗什法师以秦弘始十一年于大寺出”。此文不是序者的附注,也不是《出三藏记集》作者的注。同书卷二列举罗什的译书,列出三论,但仅在《百论》下注明“弘始六年译出”,至于《中论》、《十二门论》则未有任何的注文。因此,此经未必可信。只在弘始十年有《小品般若经》的重译。或许在译完国王请求的般若经重译的事业后,又译出自己所宗的龙树二论的定译本。但《中论》是龙树教学的根本纲要书,或许如同《百论》,是罗什早期自译,可能至少如僧肇等久侍于侧者偶尔也受教《中论》的内容。被认为于四○六年著述的〈般若无知论〉中,有《中论》的思想。
  介绍龙树、提婆的论著,同时也需要介绍其传记。如《中论》、《百论》是有条不紊的论理思辩之作,如《大智度论》大部书的注释本,都与其著者的宗教人格相结合,是求道解脱的宗教生活的指导书。龙树、提婆起于小乘外道竞起、失佛正义之时,与小乘对抗而兴隆大乘的事业,是以二匠为祖师的罗什志之所在,罗什教示这些巨匠的事迹,这些事迹成为其门下对于现实的中国佛教界、玄学界,承继龙树、提婆事业的原因。三论宗祖吉藏在《三论玄义》之“排震旦之众师”一条,指出罗什、僧肇是排除三玄(老、庄、易),使佛教不再与老庄混同的中国佛教界的第一人:
  罗什昔闻三玄与九部(佛教)同极,伯阳(老子)与牟尼抗行。乃喟然叹曰,老庄入玄故,应易惑耳目。凡夫之智,孟浪之言。言之似极,而未始诣也。推之似尽,而未谁至也。96
  不问是否是事实,以及僧肇有无彻底摆脱玄学,至少罗什、僧肇,分别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学,在阐明佛教独自教义的方向上,使中国佛教踏出一大步。僧肇依三论思想,自己反省、批判自己的玄学思维,这是事实,这种思想在中国佛教发展,遂有吉藏三论宗的开创。
  鸠摩罗什的译业如上所述,在熟悉的诸经的重译与龙树、提婆著作外,种类多,数量也多。当时的长安,陆续有求道的汉人,与传道的胡人带来的新佛典。其他人带来的新佛典,也请求罗什翻译。例如,支法领带来的诸佛典。但罗什修学的佛教教学也有其限度。特别在亡国,又被软禁十八年之下,与新佛教断绝。即使当时的印度,或与龟兹不同语言的于阗地方,大乘新的佛典陆续被编纂、成长,在新带来的大乘佛典中,即使通达中国语与龟兹语,罗什也不能充分消化,至少对他而言,在理解翻译上是有困难的。逐渐老化的他,过重的事业是一种负荷。那些或许诱致其“急变”。这些姑且不论,对僧肇思想具有重大的影响的罗什事业,主要的作品已述,其他略而不论,进而讨论僧肇的著述及其《肇论》的成立。
  四、僧肇的著述、《肇论》的成立
  (一)僧肇的著述
  除《肇论》外,以僧肇为名而流传的著作有:
  1.《注维摩诘经》十卷
  2.〈百论序〉
  3.〈长阿含经序〉
  4.《宝藏论》一卷
  5.〈梵纲经序〉
  6.《金刚经注》一卷
  7.〈法华经翻经后记〉(《法华经传记》卷二所收)
  8.〈鸠摩罗什法师诔〉
  1.《注维摩诘经》十卷
  现行此书,开头附有僧肇的经序,经的本文夹有鸠摩罗什、僧肇、道生、僧睿及道融的注。隋.开皇十四年(594)法经等撰的《众经目录》卷六云:
  《维摩经注解》三卷 罗什
  《维摩经注解》三卷 道生
  《维摩经注解》五卷 僧肇
  梁.《高僧传》卷七〈道生传〉云:
  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世咸玩味。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世皆宝焉。97
  僧肇卒后还在的道生(434),在读完流通的僧肇注解后,进而加入自己的创见而注解之,在南北朝都受到重视。道融也有《维摩义疏》,其传记云:
  所著《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义疏,并行于世矣!(《高僧传》卷七)98
  在僧睿的传记中,见不到《维摩经注解》,但他在协助罗什的译业前即研究此经,在罗什译出此经后即为之序,因此他注解此经,也不是不可思议99。不仅僧睿的注解未被著录在经录中,引用于现行《注维摩诘经》之处,也比罗什、僧肇、道生的少。或许因为他是协助罗什译《维摩诘经》中最年长也最有力的维摩学者,在译场比较新旧译,订正意义与译文,其见解受重视,而这些意见由年轻的僧肇撰述,故或许融合于僧肇的注解中。在现行的《注维摩诘经》也少数引用道融。本书以收集罗什的三卷、僧肇的五卷、道生的三卷为主,再加入若干道融、僧睿的见解。特别是僧肇除内容外,又有经序,是本书的主轴,这可能是此书都以僧肇为名而流通的原因。敦煌本《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唐.长安资圣寺道掖于上元元年(760)(序文)云:“以肇注为本。”集合罗什及其门下之注,其内容与僧睿、道融的注虽有出入,但大体近于现今的《注维摩诘经》。现在的《注维摩诘经》十卷,不知是何时何人所作,日本学者以为是道掖编集100。总之,在隋天台智顗的《维摩经疏》与净影寺慧远的《维摩义疏》出来之后,僧肇的维摩研究尚不失其声价,而由于集合罗什门下注解的《注维摩诘经》出现,罗什、僧肇、道生注解的单行本就随著消失。又,依现行本《注维摩诘经》末尾之宋.淳化四年(993)张齐贤的〈新雕维摩经后序〉,可知此书是因张齐贤发愿而印行。
  僧肇《维摩经注解》的撰述,可以推定大概是成于四○七年前后。鸠摩罗什的《维摩诘经》翻译,是奉秦王之命,在姚嵩的管理下,与千二百义学沙门于四○六年进行(序)。同年也译《法华经》。如果《法华经》的翻译要数个月,《维摩经》的翻译则在其后,是在这年的年初。僧肇注解经序云:
  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而微远之言,于玆显然。余以闇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虽粗得文意,辄顺所闻而为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庶将来君子,异世同闻焉。101
  参预译场,以罗什为中心的多数学匠慎重的共同检讨其结果,决定新译的字句,同时记录罗什阐明的经义,不敢私加己意。换言之,这注解是罗什的见解,以及由罗什认可的解释,这说明其权威性。
  与僧肇同时参与弘始八年《法华经》、《维摩诘经》翻译的庐山慧远弟子道生,在南归时(大概是翌九年,407),僧肇赠予自著的〈般若无知论〉。庐山刘遗民、慧远等人,共同检讨此论,于翌年暮冬,致送质疑于僧肇,而僧肇于其翌年(409)八月回复,同时敬送《维摩经注》。其文云:
  什法师以午年(406)出《维摩经》,贫道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今因信持一本往南。君闲详,试可取看。102
  〈般若无知论〉也得到罗什的校阅与赞美,《维摩经注解》是以罗什的讲义笔记为本。因而,这篇有关般若的论述,除了忠实的祖述其师罗什的说法,同时表示传承善于发挥佛的真意的龙树的解释,补充〈般若无知论〉,且回答刘遗民的质疑。《维摩经注解》可能成立于四○八年,即此经翻译的翌年。接著〈般若无知论〉之后的著作,颇能继述罗什的思想,是研究《肇论》时,首先应该参照的著作。何况这些是经文的注解,又以罗什的讲述为根本,因而不像《肇论》那样中国式,尤其是老庄的修辞很少。因为老庄的修辞而模糊、难解的《肇论》佛教教义,在粉饰较少的《注维摩诘经》中较能阐明。
  2.提婆撰,婆薮释〈百论序〉
  《百论》是在弘始六年(404)译出,也就是在罗什译《摩诃般若经》与龙树《大智度论》的最大译业期间,事先有译成的未定稿,因而最早师侍的僧肇也早修学其教旨,此前章已述。本书主要是祖述龙树所宗,也就是以鸠摩罗什所宗且为僧肇祖述之著作。僧肇的序是在译定本成立不久后所撰。如此,本序、〈般若无知论〉、《维摩经注解》、〈答刘遗民书〉,是顺次而撰,这些著作是在相同立场而形成一贯的主张。序言中说,论主是为破邪说,阐明宗极而作此论纲要。其文云:
  其为论也,言而无当,破而无执。傥然靡据,而事不失真。萧焉无寄,而理自玄会。返本之道,著乎玆矣。103
  在世俗谛的“有无之知”外,超越言象的第一义谛、般若、空、圣心之境,只能以双非的理论来表示。印度提婆──婆薮强调的双非理论,正是僧肇用来端正过去的般若学,超越老庄思想,显示圣心、般若的求道者不同的认识立场之处。《肇论》之〈答刘遗民书〉一文,讨论圣心,其文云:
  夫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有无既废,则心无影响。影响既沦,则言象莫测。言象莫测,则道绝群方。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穷灵极数,乃曰妙尽。妙尽之道,本乎无寄,夫无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虚以通之。104
  此文与僧肇〈百论序〉所述一致。对于《肇论》的理解,应可藉由《百论》与其序而得到理解。
  又吉藏在其《百论疏》注解此序。但是他的历史知识不可太信赖。
  3.〈长阿含经序〉(收于《出三藏记集》卷九)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是于弘始十五年,由罽宾三藏佛陀耶舍所译。依序言可知,秦王姚兴以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为主管,请佛陀耶舍于弘始十二年诵出《四分律》四十卷,于十四年译成,其次,著在十五年诵出《长阿含经》而由凉州沙门佛念译出,集合京夏名胜沙门而校定。据说,僧肇也列此译场而得亲承《长阿含经》。如前所述,依《高僧传》,鸠摩罗什如卒于弘始十六年,僧肇参与此小乘经律的译场,是在师事十余年的罗什师殁后。这是在罗什殁后,则僧肇的活动容易理解。僧肇尊奉受龙树与鸠摩罗什批判的小乘教义。但是,从印度陆续传到长安,由小乘学匠传译的佛教,中国僧人并未加以否定,反而尊信之。被认为撰于弘始十年(409)的僧肇〈答刘遗民书〉中也说:
  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胡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新奇。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玆盛化。105
  可知,僧肇也关心新来的小乘教学。〈般若无知论〉与《维摩经注》,不用说,专门依于鸠摩罗什的教义,但罗什殁后,与小乘学者接触之间,僧肇的思想是否多少也有变化。〈长阿含经序〉是僧肇晚年之作,与《肇论》中最后撰述的〈涅槃无名论〉同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
  4.《宝藏论》以下很难认定是僧肇的真撰
  在探讨僧肇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发展,与道佛关系,《宝藏论》是值得注意的著作,在中国、日本也有相当的影响。唐.宗密(780-841)曾引用《宝藏论》,也收录于圆珍的经录。其撰述被认为在开元前后,但可能不在唐以前。其内容,以《肇论》等思想为基础而志于向老庄学界宣扬佛教,可能是借用僧肇的权威。可知,这是在唐代决定以老子为祖先,而佛教界与道教对抗的重要时代所撰述。而且在中唐以来,特别兴隆的禅宗之间,颇为盛行。由本书,可知陈、隋以来的《肇论》的权威,由唐代禅家所承继。
  (二)《肇论》的成立考
  在吴郡中书侍郎陆澄(425-494),为宋.明帝(466-473)的敕令而编纂的《法论》十六帙一百零三卷中,收有僧肇的八种著作,如下所述:
  1〈不真空论〉 第一帙法性集
  2〈百论序〉 同
  3〈涅槃无名论〉 第二帙觉性集
  4〈般若无名【知】论〉 刘遗民难肇答 第三帙般若集
  5〈维摩经注序〉 同
  6《丈六即真论》 第四帙法身集
  7〈长阿含经序〉 第六帙教门集
  8〈物不迁论〉 第十三帙物理集
  除上述的序,以及现在不流传的《丈六即真论》,其他四篇,再加上〈宗本义〉的是《肇论》。关于各篇的思想内容,以及老庄、龙树思想之关系,请参考译注及诸氏的论稿,以下依次概观各篇制作年代。
  1〈般若无知论〉附〈刘遗民书问〉
  此论文是《肇论》中最早之作,或许是弘始七年(405)前后所作。论文开头有关三乘宗极之般若,在中国异端之论纷然已久,今迎回鸠摩罗什,秦王姚兴亲自临席,与五百个义学沙门共同译出《大品般若经》,阐明般若真义。僧肇有幸参预译场,因此暂借言辞论述言象不能表现般若的真义。
  《高僧传》之〈僧肇传〉也说《大品般若经》翻译之后,撰述〈般若无知论〉的由来是:
  肇以去圣久远,文义舛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及见什咨禀,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后,肇便著〈般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竟以呈什。什读之称善。乃谓肇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106
  《大品般若经》的译出是罗什胡本的译述,又对照旧译本而进行,始于弘始五年(403)四月而终于翌六年四月,为求译文正确,并且翻译此经的注释本《大智度论》,对照《大智度论》而后决定经文,非常的慎重。
  始于弘始四年夏的《大智度论》,在七年(405)十二月结束,因此《大品般若经》译文的最后决定,可能也在此时。〈般若无知论〉的著作,可能是在弘始六、七、八年。僧睿〈大品般若经序〉记载,有不待极慎重的译文的决定,书写未定稿的译本,以意增损,附上《般若波罗蜜经》的经题而流传。中国的般若学界乃至玄学界,是如何期待这个权威的新译,译场列席者感激国王、罗什与教义学的代表者,解决原来异义的误谬,以及决定真义,由此可知,迅速在般若学界而得名的原因。很早在长安玄学界闻名,比谁都还早师事罗什的僧肇,不得不撰文,这是可以了解的。
  僧肇这篇论文见于罗什,罗什认可其见解正确,并加赞赏。僧肇对于这篇文章十分自信,送给来自庐山而将南归的同学道生。《般若无知论》的撰述,是在道生出发长安以前。道生与僧肇同时列席罗什弘始八年(406)《法华经》、《维摩诘经》二经的新译,道生南归是在此之后。附于《肇论》之〈般若无知论〉末的庐山刘遗民问难与僧肇回答的文书,是刘遗民与以慧远为首的庐山同志阅读、批判南归的道生所携〈般若无知论〉而来。决定两者往复文书的年次,也可知道生离开长安之年,因而也能溯及〈般若无知论〉撰述的年次。
  刘遗民的书信中说:“岁末寒严”,“去年夏末,始见生上人示无知论”,因此,在道生南归的某年六月,披览〈般若无知论〉,在翌年十二月撰写质问的书信。相对于刘遗民的质问书,僧肇的回应书,是撰于翌年八月十五日。而且其间,支法领从西域带来方等新经二百余部。大乘禅师以佛驮跋陀罗为首,小乘则请三藏法师、毗婆沙法师等,这些外国僧,与罗什共同从事各别的教化活动与译业。如依作者未详的〈四分律序〉记载,支法领在于阗遇上佛陀耶舍,求得很多的佛典,于戌申(408)之岁回国107。
  未收于《出三藏记集》的作者未详的〈四分律序〉,虽然多少值得怀疑108,而僧肇〈答刘遗民书〉云:
  领公远举,乃千载之津梁也。于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请大乘禅师一人,三藏法师一人,毗婆沙法师二人。什法师于大石寺,出新至诸经。……禅师于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肃肃,致可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胡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新奇。109
  文中所说毗婆沙法师诵出书写的胡本而未译的事,与道标〈舍利弗阿毗昙序〉的说法相合:
  天竺沙门昙摩崛多、昙摩耶舍等义学来游,秦王……诏令传译,……以秦弘始九年,命书梵文,至十年寻应令出,……停至十六年,经师渐闲秦语,令自宣译,……至十七年讫。110
  在诵出梵文,因不通中国语而中止翻译之某年八月间,僧肇撰述答书。刘遗民是卒于弘始十二年(410)。
  综合以上诸事,可以推定僧肇的著作(罗什在世时代),与刘遗民的往复书,如下:
  弘始六年(404)四月,罗什译《大品般若经》。《百论》治定本完成。僧肇书〈百论序〉。(又翌年)
  弘始七年(405),罗什译《佛藏经》(六月)、《杂譬喻经》(十月),十二月译《大智度论》,《大品般若经》治定完成。在此前后,僧肇著〈般若无知论〉。
  弘始八年(406),罗什译《法华经》、《维摩诘经》。
  弘始九年(407),五、六月,道生南归。僧肇赠予〈般若无知论〉。六月末,刘遗民得〈般若无知论〉与慧远等人开始检讨。昙摩耶舍诵出《舍利弗阿毗昙》梵文。僧肇著《维摩经注》。
  弘始十年(408),开始翻译《舍利弗阿昙论》又中止。罗什与译出《小品般若》(二月到四月末)的佛陀耶舍合力译出《十住经》。十二月,刘遗民送质问书于僧肇。
  弘始十一年(409),八月十五日,僧肇撰〈答刘遗民书〉,并赠《维摩经注》。同年二十日罗什急变?
  弘始十二年(410) 刘遗民卒。
  〈般若无知论〉是以罗什为中心,此外又以《大品般若经》与释经的《大智度论》,加上参与翻译的长安代表的佛教学者的结论为基础,又僧肇累年得到罗什教授的般若义,也就是立于传授、理解的龙树与提婆的教义之处,以之抛弃异义纷然的中国的般若学,且他有意将佛教空的真义,传于其成长的中国玄学界。其论中“经曰”被认为是引证新译的《大品般若》,但是引出经名的是:《放光般若》(西晋.无叉罗译)、《道行般若经》(后汉.支娄迦谶译)、《维摩诘经》(吴.支谦译)、《成具光明定意经》(支谦译)等旧译经典,这些可能正是僧肇,或中国佛教界暗诵、学习的经典。引证这些经常通行学界的经典,借用很多老庄语句论述的本论,在提供尚未知晓罗什传译的龙树佛教的中国佛教界、思想界(如刘遗民),这可能正是最早师事罗什的僧肇最值得夸赞,也是应尽之义务。虽然说,引用有老庄用语的旧译佛经,其根柢是罗什所宗的龙树系,而且不管是罗什与僧肇,直是以传佛说的真义为信仰的教义,不用说这就是印度的中观佛教(罗什所理解的)。
  又本论引用《中论》。《中论》根据《出三藏记集》所收之序的注,一般认为是在弘始十一年(409)译出。不必信任此注,但如果译于在四○九年,〈般若无知论〉则不可能引用。但是,这点陈述于前章有关三论译出的项目,与《百论》同样为罗什教学最主要依据的《中论》,在国立译场正式翻译前,更早有私下的翻译,而僧肇是从罗什入长安前,就始终师事其侧而修学的人,《中论》平日就被教导,如此理解,可说是当然的。因此,罗什在世时代的〈般若无知论〉,可知专依以罗什为媒介的龙树佛教而执笔。
  2〈物不迁论〉、3〈不真空论〉
  这两篇论文《高僧传》也有,撰于〈般若无知论〉之后。此二论不清楚孰先孰后,但都可能比《维摩经注》还后作。赠《维摩经注》予刘遗民,却未赠予与〈般若无知论〉有关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也就是,此二论可能在弘始十一年(409)八月时尚未创作。而且不久,如有鸠摩罗什的急变,二论撰述的时间相继于四○九年到四一三年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向来一般都以为〈涅槃无名论〉是罗什灭后之作,而前三论是作于罗什在世时。笔者不赞成此简单的说法。本来,罗什的殁年就不确实,如采取比诔文殁于弘始十五年(413)四月还早的《高僧传》十一年的说法,则〈物不迁论〉与〈不真空论〉可能在罗什灭后作。
  此二论以《大品般若经》与《大智度论》为首=而引用《中论》,前论同样依罗什教导的龙树系的佛教,纠正原来中国般若学与老庄现象论的误谬。般若智,也就是立于第一义谛而观,否定时间的变迁,达观缘起生的一切事象的空性,因此,开显无碍自由的宗教的境地,讨论此境地的二论是,与〈般若无知论〉都显示他理解龙树──鸠摩罗什佛教的一贯理论。对比罗什在世,而于其身边著述,且得到检阅的〈般若无知论〉,考虑此二论与〈涅槃无名论〉撰述的时代是,僧肇周遭发生种种事件,尤其是庐山佛教徒对于〈般若无知论〉提出疑难之后,与罗什异系的佛教的传译及流布,因此应该读这些论著。
  注解:
  93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册,页77中)。
  94*吉藏《百论疏》记载,有僧睿与僧肇的 〈中论序〉,前者是“弘始四年前翻译” 的序,后者是六
  年重翻的序。
  95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页77中~下。
  96唐.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册,页2上)。
  97梁.慧皎:《高僧传》卷七〈道生传〉,页367上。
  98梁.慧皎:《高僧传》卷七〈道融传〉,页363下。
  99*吉藏《净名玄论》开头云:“昔僧睿、僧肇,悟发天真;道融、道生,神机秀拔,并加妙思,具析
  幽微,而意极清玄,辞穷丽藻。”吉藏似见过此四位的注解。
  100*凤潭撰《注维摩经会要发蒙钞》卷一:“今此注本,盖有后来编集者,多揉三注(什、生、肇),
  少加融疏。撰名已泯,未详其谁也。有云唐关中掖(原文误作“液”)法师者,何据之有。”
  101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八,页58中。
  102后秦.僧肇:《肇论》,页155下~156上。
  103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页77中。
  104后秦.僧肇:《肇论》,页156上。
  105同上注,页155下。
  106同上注,页162上。
  107*《大正藏》第二二册,〈四分律序〉:“暨至壬辰之年,有晋国沙门支法领,……西越流沙,远
  期天竺,路经于阗,会遇昙无德部体大乘沙门佛陀耶舍,……三藏方等,皆讽诵通利。即于其国,
  广集诸经,于精舍还,以岁在戊申,始达秦国,秦主姚欣然,……即以其年,重请出律藏。”(参
  照《佛教文化研究》卷三,藤堂恭俊:〈十住毗婆沙论汉译考〉)。
  108*〈四分律序〉记载,支法领在于阗遇到佛陀耶舍,请同归,但《出三藏记集》卷十四,以及《高
  僧传》卷二之〈佛陀耶舍〉中,他在罗什的邀请下,从龟兹密行到姑臧,姚兴不许其入京,是罗什
  恳请而迎入长安,而且:“于时罗什出《十住经》,一月余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耶舍既至,
  共相征决,辞理方定。……耶舍先诵昙无德律,……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为四十卷,并出《长阿
  含经》,减百万言,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道含笔受。”僧肇亦参与十五年《长阿含经》的
  翻译,并作此经序。
  109后秦.僧肇:《肇论》,页155下。
  110*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页71上
  《妙心法雨》

 
 
 
前五篇文章

《肇论》在佛教史上的意义(六)

禅定寺的壁画艺术

慧沼的生平与思想特色(上)

为发菩提心、以菩萨道为志业的仁者贺──序吕姝贞《劝发菩

现代画僧能学法师

 

后五篇文章

《肇论》在佛教史上的意义(三)

《肇论》在佛教史上的意义(二)

《肇论》在佛教史上的意义(一)

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是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途径

五台山旅游开发问题探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