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佛寺系列:龙门古寺 -------------------------------------------------------------------------------- 片头、凝固的史诗片花: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割据的年代,“安史之乱”导致唐室衰微,各封建王朝纷纷建立。五代十国五十年的历史尽管短暂,战火尽管浓烈,但岁月还是慷慨的将三座五代木构建筑遗赠给我们。平顺县的龙门寺、大云院以及平遥的镇国寺。她们身披唐代木构建筑的余辉,拉开了宋代规范化建筑的序幕。为山西这座“中国地上文物博物馆”锦上添花。 小片花: 承袭晚唐建筑风格 显现宋代建筑雏形 镇国寺、大云院、龙门寺 历经千年沧桑 三座五代木构建筑 采访:龙门寺兼职保护员桑海明 “龙门山前有龙门,菩萨含笑迎嘉宾,金鸡报晓钟声响,宝石油灯昼夜明,帆杆预测天阴晴,五檀抱槐似凉棚,龙嘴吐水注清泉,透明碑前整衣冠。”我是在龙门寺附近长大的,从小就有龙门寺,据老人们讲,龙门寺很早就建起来,具体什么时间,我也搞不清楚。 老人说的这座龙门寺,隐藏在远离平顺县城的龙门山中,提到的“八宝”,指的是寺院周围的八处自然形成的景观,因而附近的老百姓喜欢把这里叫做“八宝龙门寺”。在松柏的掩映下,龙门寺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看惯了人间百态,任时光剥蚀。 翻开《平顺县志》,我们找到了有关龙门寺的记载。可见,早在北齐时,这里就有了寺庙、有了香火。只不过当时叫法华寺,后来寺因山名“龙门”而有了现在的名字。极盛时这里曾有僧徒三百多人,如今繁华褪去,我们仍能从这长满荒草的、被人们称为“香道”的小路,和那一间间空荡荡的殿宇中遥想这里当年频繁的佛事活动和浩大的建筑工程。虽然这里的荒凉和衰败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凄凉,但寺院里五代、宋、金、元、明、清,六个朝代的建筑同时存在,组成了一个“中国历代木构建筑博物馆”,又让我们不得不对这里肃然起敬。 这就是龙门寺中资格最老的建筑,西配殿。虽然规模不大,也不是寺院里的主要建筑,但一千多年的阅历足可以让她成为这里的元老,使人感觉周围的建筑反倒成了陪衬,很有些喧兵夺主的意思。 西配殿是山西保存下来的三座五代时期木构建筑中的一个。她建于后唐同光三年,也就是公元925年。这一年是唐朝结束进入五代后的第十八年,主持营造者和匠师们仍然是唐人。因此,建造的规格和手法基本遵循了唐代的风格。屋顶平缓、结构简约,唐建遗风仍存。但不拘一格的山西匠人又在西配殿的脊部平梁上增加了驼峰和蜀柱,使得这座唐代匠人的作品有了五代木构建筑鲜明的符号。这种做法也就成了山西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 采访:平顺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宋文强 这个叫叉手,它是一个承重构件,在西配殿增加了一个构件,垂直方向的这个构件叫蜀柱,是我国现存建筑中使用蜀柱最早的实例。 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她闪耀在古建筑的每一个构件上,凝固在古建筑不断发展完善的进程中。古建筑的梁架由许多构件组成,每一个构件都传达着不同的时代信息,体现着不同的构造形式。梁架结构决定着屋顶的形式,而屋顶的形式又是建筑等级最直观的体现。山西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她们的屋顶形式都是等级较高的歇山顶。这是因为她们在寺院中都是以主殿的形式存在的。龙门寺西配殿则不同,她在当时只是一座偏居一隅、毫不起眼儿的附属建筑,因此屋顶形式采用了等级较低的悬山顶。当年的人们谁也不会想到,这座规模不大的小殿,如今却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悬山顶建筑,也是唐至五代时期悬山顶建筑的唯一实例。 这一对昂首在西配殿脊顶的装饰物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很容易看到,它的名字叫鸱吻。鸱,是一种凶猛的大鸟。我国民间有这样的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鸱是老九,它口润、嗓粗,又喜欢四处眺望,人们希望它能灭火消灾,于是就把它放在了殿脊的两端。仔细体会,你能感觉到它们穿越时空、无处不在的凛凛威风。站在高高的屋顶,俯瞰世事沧桑,风云变幻。 在西配殿前,躺着一通五代时雕凿的石质经幢,他就是这座五代木构建筑从不经世事到饱尝世间冷暖的无声的证言,即使他已被岁月之手折磨得无法立足,却仍监守着自己的职责,一如既往------ 采访:平顺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宋文强这个经幢这面刻的是经文,这面刻记了当时龙门寺的规模,特别是这句话,刻记了这通经幢的创建年代,五代乾佑三年,和龙门寺西配殿的创建年代相差了25年,可以说和西配殿是同时代的物品。 这是龙门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她是北宋时期的建筑。凭她的建造年代、外观和气势,如果在别的寺院,完全可以当主角,而在龙门寺,她只能屈居次席了。在这里,金代的山门,元、明、清三代的殿堂僧舍更是显得默默无闻。其实,龙门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值得骄傲的,她们共同见证了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共同为我们系统的鉴赏和研究我国的建筑艺术与建筑历史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凝固的史诗片花: 当我们徜徉在一座座以木取材、木构撑天的古建筑中,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古老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博大精深。如果说,欧洲国家的建筑是“石头的历史”,那么中国的建筑史就是“木头的历史”。天地万物中,石头是冰冷的,传说中它永远是生命的终结,而吸收了万物之灵气的木头却是有生命的,不管是哪一段历史的阳光和雨露洒落在她的身上,她都会发出温暖的光泽,使人忍不住去触摸岁月的纹理,寻找历史的余辉。今天的人们都知道,就地取材、易于加工,是木材最大的特点,这也是我们的先人选择木头做为建筑材料的一个重要原因。山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包括山西在内的中原地区是古建筑的发祥地。这里地处黄土高原,木材多于石材,因而木材建筑多于石材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新朝推翻旧朝,似乎形成了烧毁宫殿的习惯,以表示旧政权的丧失与新政权的存在。周人取代殷商时一把火烧毁了商纣王的宫殿,类似的例子在以后的各代屡有发生。木结构的房屋,烧起来容易,建起来也方便。为了迅速建立政权,象征政权的宫殿建筑也就必须迅速地建立起来,而木材是最理想的建筑材料;师法自然,符合五行学说,使得中国的传统建筑,自始至终是木与木的构合。阴阳五行的图式揭示了水生木这一古人虚拟的自然现象,在五行法则中,木属春属青,象征着生命,在富有生命的木头营造的房屋中生活,肯定是最理想的居所。 正因为这样,木构建筑才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深深的扎下了根,并且散播到了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平顺县虽然寂寂无名,但这里却保存有两座五代时期的木构建筑。除了龙门寺西配殿,还有一座就是离她不远的大云院。 -本文作者:孔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