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中国哲学的流派与分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国哲学的流派与分期
  中国哲学史(一)教材纲要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的流派与分期~~
  壹、课程说明:
  一、流派的说明:
  一套理论要形成流派,必须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被讨论与充实,使其有持
  续而后起的创造性意见加入。成为流派的哲学思想内容,可以是某一独立的专
  题不断地受到后人的重视并予以各角度的思考与开发,从而拥有属于专题本身
  的传统与历程,例如中国医学传统、易学传统、气功传统等等。也可以是针对
  特定问题提出不同主张,并且也不断地被再分析与再解释,从而形成诸多影响
  长远的理论流派,例如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墨家、阴阳家学派等,甚
  或道教、佛教的流派。
  二、分期的说明:
  一个民族的思想内容,随著时间的演进,会因为历史条件及社会条件的转
  变,对于思想理论本身研究的重点及方向产生相应的不同需求,也因而理论的
  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这一个时代各家思想所要面对的共同主题,
  并且造成与其他时代风格殊异的独特现象。中国哲学两千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大转折,形成几个主要的时代思潮,使中国哲学思想史
  的研究课题中,必须进行分期的工作,才能掌握特定学派或传统在特定时代中
  的理论意义。粗略地分别之,我们可以从“先秦诸子学”、“秦汉经学”、“魏
  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儒学”、“清代哲学”等几个时期以及其时代主题
  的莹莹大者著手,予以分别讨论之。
  三、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参考“基本哲学概念介绍”中的课程说明部份)
  一个民族所专有的概念范畴,当然是在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哲学智慧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代表著该民族思维成果的最高级表达型式。面对两千多
  年来的中国哲学思想,我们希望对于高度理论抽象所归结出来的各项概念范畴
  进行整理与介绍工作,就必须融身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整体架构中才能说明清楚
  。所以关于这个领域的所有内容的介绍,我们特别将它放在“中国哲学的流派
  与分期”这个题目中来进行,藉著各个时代以及各种流派的逐一介绍,直接使
  用活跃于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各项概念范畴,在使用中定义,在定义中说
  明,如此将可获致一个极恰当的说明背境,并使此一说明较易理解。
  (本课程的内容将以流派的分述为主,分期的讨论将在流派中说明,因为
  各分期中的主题本身也必须从流派的不同本身加以介绍。此外,概念范畴的使
  用,正就是说明哲学思想流派中各家思想所以不同表现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
  直接对于流派加以介绍,正可以收摄分期与范畴的内涵。)
  贰、中国哲学的流派分类
  一、儒家哲学
  (一)世界观
  基本上以对天的理解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型态的可能性之优劣比较与
  选择等两个问题为出发点,作为其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从先秦儒开
  始,其天道观就已经是采取天有德性、意志主张的型态,所谓“天德流
  行”、“天命有德”。至于在天道弥布流行的世界中,人性则亦秉受此
  一天德而开展,人伦之建立亦在对人性自身的反观掌握当中便能自然体
  贴天道的本性,而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更可因而由其自身之努力与创
  造,得与天地的存在意义同其伟大。
  (二)功夫理论
  功夫理论的重点,在于发掘人类自身的天德本性,使其与天地间生生
  化育之道理同其运作。孔子教导“仁”的原理,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
  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大学〉的
  三纲领、八德目,〈中庸〉的诚的哲学,周敦颐的“主静立人极
  ”、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程颢“体贴天理”、程颐“涵养须
  用敬,进学在致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穷理尽性”、陆象山的
  “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
  ”....。不论这些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
  思想体系,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
  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身思想的观点,则在于儒家哲学思
  想的特殊之处,即认为透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不断的功夫修养,便
  足以达至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三)社会哲学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想社会是儒家
  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孔、孟、荀等人
  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
  想家,或许这正可以说明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
  亦即,就儒学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
  社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礼记》的
  〈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公制礼作乐与孔、
  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
  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
  (四)重要哲学家及其思想
  孔子透过对夏、商典籍的整理与对周文化的反省,开启了儒家哲学的
  广大思想内涵,其与弟子们的讨论,被整理成《论语》、《易传》等原
  始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孔子创造出仁的哲学,在政治、教育、伦理
  等日常生活作息与言行举止中,发挥人们的德性本能,建立并置身于人
  与人间适当的人际关系当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与应对,也摆脱掉时
  人以现世得失与情绪为主而有的赞颂与咒怨的态度,而以理性的认知采
  取适当的天人关系,既强调其自然性,也重视其崇高性。
  孟子及其弟子所编的《孟子》一书,是在论语之后最生动的原始儒家
  作品之一。书中发挥义的精神,强调国君行仁政的理想事业,他对人们
  自发的心性修养功夫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人可以透过自己的觉悟
  ,而找回内在本具的善性,因此为善为恶全在于人们自己的一心之中,
  这样的理论传统一直在后来的儒学思想家中不断地受到发挥与扩充。
  荀子作《荀子》一书,书中倡导化性起伪的思想,主张隆礼重法,认
  为人性本恶,因此人必须经过圣王的教化与自身的学习,才能知道善恶
  ,行为合乎礼义。对于人的认识能力,荀子反对认识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主张“虚壹而静”以“解蔽”,也就是可以经由训练而达至大清明的
  境界。
  董仲舒,西汉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后为武帝献
  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使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因政
  治之势占有正统地位。董氏重要的思想见于“天人三策”及《春秋繁露
  》中,前者主张儒家的德治理念,提出各项关于政治的及社会的设计;
  后者在哲学思想的发挥中,强调天人相感的宇宙论及历史观。
  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领导者。在唐朝一片大乘佛学的思
  潮及社会风气中,独自振起儒学大旗,排斥佛教思想,倡导恢复中国儒
  家思想的传统,开启宋明时代新儒学思想发展的大方向。代表他这种苦
  心孤诣的作品,在其〈原儒〉一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翱,唐朝思想家及文学家,是韩愈的门人,也是侄婿,最重要的,
  他也是追随韩愈复兴儒学、反对佛教思想的一员大将,其哲学思想的造
  诣更有过于韩愈处。代表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复性书〉,文章中以〈
  中庸〉的理论为基础,提出“性善情恶”的人性论,认为只要加强道德
  修养,消除情欲的干扰,便可恢复人的本然之性,便可成为圣人。李翱
  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对于〈中庸〉理论的提揭与发挥,使宋明
  新儒学的理论方向之确立,受到极大影响。
  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颐、程颢,世称“北宋五子”,宋明心儒学
  的开创者,恢复并发展了先秦以后近千年的中国儒学传统,使儒家基本
  观念以及强调道德修养与天人关系的思考,重新注入一般中国人的生活
  中。他们的理论工作之开展,主要是在接受道家、道教、佛教等新文明
  的理论体系的挑战之后,从理论的高度上、而非感性的或情绪的角度上
  ,试图重构一套的观念体系,足以回应三教中极高的概念能力所建构出
  的极其广博高深的理论系统,使儒家哲学思想除了官方的提倡、以及长
  期以来在社会人心所造成的传统影响外,在理论效力的竞争上,仍有存
  在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一定地位。
  周子的《太极图说》是一套参考道家思想而以儒学为本位的宇宙论系
  统,《通书》是上承〈中庸〉诚的哲学的本体理论、人性论、功夫论的
  系统。张子的《正蒙》是一套易经哲学的新解之作,他以庄子的气的哲
  学与易理的形上观点的配合,重造了一套易学主体的气化宇宙论,并以
  此一理论体系攻击与批评了道佛两家的理论,他的重要著作还包括《横
  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邵雍继承著道教的易学观
  点,强调先天象数学,且吸收佛教的世界生灭观,谨守儒家的本体思想
  ,也建立了以易学为主体的形上学体系,其重要著作为《皇极经世》 。
  二程思想则重新消化周、张、邵的思想体系,回复孟子心学的传统,提
  出许多新的概念与命题,例如“天理”、“理一分殊”,并且建立存天
  理去人欲的功夫理论与理气二元的形上学系统;由于程氏二兄弟长期在
  洛阳讲学,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朱熹,南宋大儒,他独自完成了类似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的集大成之
  工作,对于北宋以来思想的发展及其内容,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与重构
  ,在宇宙论、人性论、政治哲学、甚至文学理论上都有其一定的处理及
  发展。他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为儒学纲
  领,其《四书集注》是元明以后中国科举考试的教材,对中国人文精神
  的影响极大,对于日本、韩国思想界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因其长期在福
  建讲学,故其学世称“闽学”,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有《朱子语类》、
  《朱子大全》、《朱文公文集》 。
  王阳明,明朝大儒,风格与朱熹迥异,服膺陆九渊的“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
  理论,与晚年的四句教 ,同为发扬儒家思想当中简易直接的思想力量、
  以及活泼生动的实践方法论,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有著极大的贡
  献。其主要著作包括《王文成公全书》。
  (五)发展时期
  原始儒家本来就是继承中华远古文明思想种子与夏、商、周文化中的
  社会哲学理想而发展出来的,而先秦儒学的理论重点在于思想生活化的
  落实(如孔子的《论语》),与儒家社会哲学精神之提出,(如孔子的
  礼乐教化思想,及孟子的行仁政观点,以及荀子隆礼义知廉耻的说法等
  。)。另外,透过孔子与孟子的若干直捷明白的命题,与〈中庸〉、〈
  易传〉等整理后的文字,也提出了儒学理论中的形上学思想部份。汉代
  的儒学发展走向,首先是解经之学的出现,在解经的过程中,汉儒加入
  了当时的科技知识所提供的新的宇宙论的观点,主要是天人相感的天人
  关系之哲学,由于强调天人的互动性,使得汉儒发展出由天象以定人事
  的社会哲学,若就人文主体的开发而言,汉儒的理论反而走了回头之路
  。当然,此一观点在汉儒彼此之间亦有著极大的辩论。汉以后儒学理论
  衰微,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课题转向道家与道佛两教的宗教哲学之中,
  直至宋以后才又恢复了理论创造的能力。北宋五子的出现,不仅反映了
  整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文明已能回到儒家本位中来的现象,更反映了儒家
  哲学体系已能从自己的典籍中寻找回应道佛思想挑战的形上学基础。至
  朱熹的集大成与王阳明活泼化生活化的开展,儒学文化不仅完全笼照中
  国文明,更且对日、韩等国发散出它的影响力,使得两国的民族哲学中
  有著深厚的儒学传统,形成两国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石。
  (六)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儒家哲学学派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学派,中华民族的文明,如果
  粗略地说,则可以儒家文化作代表。儒家哲学主要在中国政治哲学、及
  家庭伦理观念上,是中华文明的主导思想。
  二、 道家哲学
  (一)世界观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
  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
  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
  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著的认
  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
  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
  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
  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二)功夫理论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
  “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三)社会哲学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
  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
  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
  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
  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
  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
  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
  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四)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
  ,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
  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
  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
  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
  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
  与功夫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
  不是大道的本身。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
  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
  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
  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
  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一般认
  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并对道
  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并
  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
  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
  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
  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不
  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
  ,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而将易经的
  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是一种从高
  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
  偶然的“玄冥”境界,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五)发展时期
  道家的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他是清庙之守,总
  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
  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著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著的语言,描
  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
  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
  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
  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
  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著,因为在迭
  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
  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
  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
  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
  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
  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
  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
  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
  ,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著。而同一
  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
  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六)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
  显一为里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
  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
  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
  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
  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
  著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著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
  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
  三、诸子学
  墨家:
  (一)世界观
  儒墨两家哲学堪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显学”。与儒学不同的是,墨
  学思想同样是站在西周文化的传统中,却主张从应一般百姓的立场上谈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巨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而这种兴利除
  害的理论预设即为其著名的“兼爱”思想,提出了“爱无差等”的理想
  命题。此外,墨学的开创者墨子是有神论者,认为天与鬼的智慧和权威
  远远超过古代圣王,是因为天是掌握正义、赏善罚恶、爱利百姓的最高
  主宰。可以说,墨家思想是以宗教代替一切道德与权威,而展现其理想
  的平民主义思想。
  (二)功夫理论
  由于墨家思想的平民性格,其涉及功夫理论的内容也就特别著重于大
  众化的福利取得与平民式的自我超升。不论是主张和平的兼爱、非攻,
  或是“必顺乎天”的尊天、事鬼,其要点在于使人的能力的发展与一切
  动作仪型能如实地遵循天的意志,,而且在社会中的举事任职,也都有
  一定的标准,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要求,还更是一种自我的反省与自觉。
  也正是这种对于标准的反省,逻辑性的思辨及理论验证的检查就格外重
  视,因此发展出相当严格的逻辑体系。
  (三)社会哲学
  墨家哲学中的社会哲学主张是积极进取的,充满“舍我其谁”的态度
  ,不但从理论上发抒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兼爱、非攻的思想,
  主张贤人政治,还透过实际行动,亲身参与各种反战行动与建设事业,
  在知与行上完全奉行从百姓到天子“尚同于天”的原则,希望达到世界
  大同的理想。由于其站在平民角度上立论,讲究节俭克苦、杜绝浪费,
  使其文化哲学理论呈现素朴保守之风。
  (四)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墨家哲学代表人物即为墨子,其重要思想观点包括在下列内容之中:
  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尊天、事鬼。充
  分反映出其素朴的自然宗教观、并把一切政治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
  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纱加以合理化。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的科学
  精神,他不但对科学哲学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主张,对于科学方法的建立
  、科学教材的撰写与科学思想的传授,使得中国科学研究和应用很早就
  展现了高度智慧。
  墨子死后,后期墨家分裂成许多派别,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墨经
  》为研读与发展思想的主要依据,基本上成两派,一是从自然科学、逻
  辑思辨的法则与认识论问题著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工具
  ,但必须透过感官与思维作用始得,而逻辑的真伪的标准,只有透过客
  观的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现况的检证,才能取得。另外一派是发展墨子
  的宗教理念,他们试图在现实政治权力无法取得或予以保护的情况下,
  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爱的社会理想,因而发展成劫富济贫的游侠之路。
  (五)发展时期
  墨子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十分盛行,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影响层面很大
  。墨子以其务实的淑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善
  的教材设计,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而充满宗教精神的团体,深深吸引了
  无数百姓与和识分子。也因为这个团体的切实践履态度,参加各小国反
  战保卫的活动,协助农耕及军事防御建设,左右墨氏之徒在各国的施政
  措施,在在显示出墨家势力的庞大。但在墨子死后,墨家团体无法出现
  德望、学识真正有领袖之风的“巨子”,而且墨氏思想与音主政者的权
  力与利益有所抵触,受到政治势力的排挤,而其在哲学理论的建构上也
  不乏矛盾之处,更遭遇其他学派的严格挑战,后期墨家各学派也彼此不
  服,是以在汉武独尊儒术以后,墨学便失去了学术上的传承。在这样一
  种颓势中,墨学重名实辨的思考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在一片强调伦理道
  德、法治武功的学术市场上便失去了一席之地。值得安慰的是墨子精神
  在民间的发展,游侠的侠义作风与方士的炼丹,不可不谓多少受到墨子
  学说的启发。
  (六)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在战国时代唯一能与儒家抗衡的就是墨家学派,虽然墨学不像儒学发
  展的那般源远流长,但其有关政治学上所主张的贤人政治与中央集权、
  在社会学上所主张的兼爱反战与重节俭反奢华、在宗教思想上尊天重鬼
  与非命、在科学态度上讲究理性与实践,无一不在中国思想界或大众日
  常生活中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比起许多言论在辩论台上的尔争我执、相
  抗不下,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法家:
  (一)世界观
  在法家思想里,世界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帝王的国家,世界的太平
  就必须要靠帝王的权威统治与法律的普遍奉行,才能可大可远。这种强
  悍的世界观点,在理论预设方面,则有其承袭自道家对“道”的理性思
  考,认为自然界与人没有亲疏关系,只有其无意志的自然法则,而人也
  不能改变任何天道运行的规律,因此试图以天道影响人事的一切作为都
  是迷信,都是应该被打倒的对象,只有靠人为自身的努力才有可能发展
  人类福祉。这种素朴的宇宙自然观,为其重视现实的统治者之权威与利
  益的君主专制言论,塑造了良好的理论基石。
  (二)功夫理论
  由于法家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承袭荀子的性恶论,并且从经验层面观察
  人性的生理需求和实际行为,主张人性普遍好利恶害、贪婪自私,完全
  不能期望以礼乐化之,只有依靠法治统治才能禁民为非。因此,帝王君
  主的角色,即在于善用其本身的权势与法术,治理国家;而百姓个人的
  生存发展与创造自由,只有在整体国家的利益考虑下,才谈得上真自由
  与真利益。
  (三)社会哲学
  面对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战争频仍、民生疾苦的现象,法家与儒、
  墨两家都是希然藉由各自所提出的积极主张以挽救世局的危乱,恢复人
  心的安定,使国家走上正面建设之路。而法家对于整体人类历史发展的
  主张,是放置在一种不断进化的过程之观点下来看,而进化的动力则在
  于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能善用人性,以及法律制定的强制性与普遍性、
  奖励耕田的农民与打仗的战士,将国家一统在符合任何时代都行之有效
  的君主集权的专制统治之下,创造国家的富强与统一。
  (四)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法家哲学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在韩非子之前,一般说来荀子的思想
  己经充满了法治的精神,荀子可以说是儒与法的过渡性人物,唯其说仍
  保留对人性得以礼乐教化而于品德上有自我超升的可能性,并且推尊周
  孔、尚贤贵民,因之不能严格称其为法家人物。
  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有李俚、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李俚根据当
  时国法律编著《法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法典。吴起善用兵,重视
  明法审令与耕战之策,较李俚更进一步。商鞅在秦变法,强调并推扩法
  律至上的观念、以重刑止罪、及坚守平等原则,行之有年,秦国大治,
  奠定秦国未来一统天下的富强基础,并且建立了法的超越性及普遍性。
  申不以综核名实与言术著称,认为这是君主御用群臣、谋求政绩的重要
  统治方法。而慎到是由道入法的关键人物,他的主要观点在因循与重势
  ,也就是说明“因人之情,循人之欲”与君主统治权力赖以行使的威势
  在法治体系中的决定性地位。
  韩非子,战国时韩人,其著《孤愤》、《五蠹》传到秦国,且令秦王
  政大喜。他集合前期法家的思想菁华,将法、术、势集中于君主一身,
  在政治上主张强国弱民,在制度上主张尊今不法古、重赏罚、废诗书、
  以吏为师,都是他的重要思想,表现出一种活生生的竞存争夺的世界观
  。
  (五)发展时期
  法家思想的传统早自春秋时代的管仲、子产已经发其端倪,“刑杀无
  赦”、尊君重法的观点已多有论及,而以法治国的理论建构与实际政权
  之设计,到了战国冕期的韩非,便臻成熟阶段。而在秦帝国建之以后,
  二千多年的政治统治型态,在儒家大旗帜的摆荡下,国君以法治民统臣
  集众权于一身的传统从未消失过。然而,先秦时代的法家论者自来虽受
  有意富国强兵的国君极端赏识,相对于儒、墨两家而言,有更多施展理
  想抱负的机会,但是只要国君驾崩,这些法家人物即不免受害而惨死,
  实在是由于学说过份的刻薄寡恩,与当权贵族的利益严重冲突,因而有
  此不得不然的结果。也正因为先秦时代的法家思想当中,缺乏对人性的
  正面肯定与价值创造的重视,是以日后法家的理论为求生存故,不得不
  进行修正,在汉以后,便以其对于统治者的诱惑性以及对试图对君权加
  以限制的相权设计,都在儒家尊君重民的口号,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六)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秦帝国的统一结束了战国分裂混乱的面,使中国正式走
  上统一的君主专政时代,进入另一型态的历史阶段。而统一之所以可能
  ,法家的贡献则不遑多言;至于后世历朝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或是变法的
  作为,也莫不受到法家思想的指导。但是法家思想中否定价值的主张、
  提倡君权却无控制君权之方,造成中国政治传统更易于走向人治的方向
  ,而这一“劫运”,实为民族大遣憾。
  名家:
  名,是名称,名称是指物而有。如果物代表一种实体的概念,则对名
  称的探讨则为一种分析概念的认识论课题。在先秦哲学思想的探讨中,
  对于“物”的意涵研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伦理的及政治的,其二
  是指形上的与逻辑的。对于前者,从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
  道家的老、庄,法家的所有人物,都有其不同的主张,其中的不同之处
  ,在于对实的定义各有不同,有从道德上著眼、有从职分上著眼、有从
  能力上著眼、也有从感官所及的事物上著眼;但其大要,皆不脱以此辨
  析作为其学说主张在方法学上的出发点,所谓“正名”思想的广义解释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的。
  如果要谈到纯粹的方法学研究、或专门从事概念分析,试图建立思维
  法则的共通原理,那就非狭义所谓“名家”莫属了,以惠施、公孙龙为
  代表的名家,正就是以这种逻辑及形上学的命题之研究为其理论兴趣,
  发展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派。简言之,惠施的名辨思想较具
  形上学特色,其著名的“历物十事”,涉及探讨万物的本质与关系、宇
  宙与空间、大小与同异、相对与绝对等问题,反映出纯智性的思想体系
  。公孙龙子的名辩思想相对而言,更著重于认识论上经常探讨的问题,
  如认识能力的恰当应用、认识作用的可能条件、认识对象的详细分析,
  认识范围的明确界定等,使得他的学术思辨的纯粹度要高于惠施,而其
  成就也超过惠施远甚。
  基本上,以概念本身的分析及思维结构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名家,在
  传统中国学术阵营里,地位并不高,其影响也十分有限,即使如公孙龙
  子的逻辑探索及概念分析成就不下于西方早期的逻辑发展,但终究未能
  在过于重视学为实用的中国思想史上获得重视,影响所及,则为国人的
  概念性思维不能发展,图象式、实用性及服务性的思想方式则主导中国
  人的思想习惯,久久不能改变,对于认识论的研究、甚至纯科学理论的
  发展,都造成一定的阻碍,未尝不是一种可叹的损失。
  阴阳家:
  阴阳家,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代表人物
  ,《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则
  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大体而言,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
  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
  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阴阳,本为代表自然现象的符号象征,一表光明,一表黑暗,是远古
  先民的一种自然察宇宙现象后,所归纳出来的两项基本原理。在西周初
  年,从阴阳观发展出辩证因表,认为其性质的界定中还带有正反、刚柔
  的特征,据传经过周文王所推衍的《易经》,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之下进
  行的。于是以阴阳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天文现象和四时气候,甚至
  包括医学的诊断原理、军事行动的兴废时机,莫不以阴阳两种概念范畴
  加以界说。而阴阳思想发展到了邹衍,更结合五行观点,发挥其独特的
  天文观、地理观及历史观,而其中有名的“五德终始说”,就是在这种
  理论思路下提出的,主张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逻辑可寻,循环反
  复的历史现象,正是历史哲学探讨的基本对象。
  邹衍的阴阳五行说在今人的眼里看来,不乏粗朴幼稚处,然而其尝试
  建构宇宙整体图象的努力,确为中国古代社会学术研究注入一股新鲜气
  息。此外,他的“五德终始说”,是历代皇朝兴起之际多所藉用的神秘
  惑人手段,影响之大,不容忽视;至于其所继承并发展的阴阳五行观,
  对于当时及后世的《易经》研究及道教炼丹术的风行,也有一定的贡献
  。
  ────────────────────────────────────
  6.参考书目(进修时可参考之基础书目)
  方东美
  唐君毅
  牟宗三
  劳思光
  任继愈
  张岱年
  李泽厚
  朱伯昆
  肆 
  中国哲学问题史
  汉代
  陆贾
  贾谊
  晁错
  黄帝内经
  淮南鸿烈
  董仲舒
  司马谈
  易传
  严遵
  刘向
  刘歆
  扬雄
  桓谭
  白虎通德论
  班固
  王充
  太平经
  张衡
  荀悦
  仲长统
  徐干

 
 
 
前五篇文章

重印武进天宁寺志序

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

走进大师——圆霖法师书画作品展

珍贵的宝库──德格印经院重要文物

斋明寺旧藏滚动条佛画──以三宝佛画为例

 

后五篇文章

中国佛雕宝典——研究中国佛像雕刻的先驱者喜龙仁

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

王俊中《东亚汉藏佛教史研究》

陶渊明的生态智慧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颜尚文:汤用彤的汉唐佛教史研究(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