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大般涅槃经·二鸟双游喻之微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般涅槃经·二鸟双游喻之微言
  沈仁岩
  二○○五年八月十八日
  二鸟:喻“常、无常”。双游:喻“常、无常,双游于生死涅槃二法之中”。经义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具常、无常。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无生为生,生即无生。无言可以况喻玄妙。法华经: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可以言宣。——诸佛二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今法华“佛性大般涅槃”:正直舍方便。但“三开”微秘。说具足圆融无上道。
  常:如水之湿性。无常:如水之波、浪、雾、露、云、汽、霜、雪、冰、雹……。(缘生无性)
  常性:不生不灭,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无常性:随缘感应,即生灭无常相,是“常自寂灭相”。以依“常自寂灭之甚深真法性”。故有常“生灭无常”之“世间相常住”之妙法——是法住:如如理。法位:如如量: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世间相常住。
  《坛经》僧志彻、不达《大涅槃经》无常义,问于六祖。六祖开示: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志彻惑然说:和尚所说大违经文。祖言: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志彻说: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有常。如此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言:《涅槃经》吾昔听比丘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随顺有情含识:以俗谛方便说。——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正是“二鸟双游”导师方便,随宜而说。:不变随缘之识心即随缘不变之佛性。佛性无性。故实相无相。释迦世尊付予摩诃迦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净法。祖言: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如僧问天台韶国师:能转物即同如来。云何?韶问:汝唤什么作物?僧久之,说:恁么。即同如来。韶曰:莫作野干鸣:拟同如来。白云万里。六祖示物物皆缘生无性:常自寂灭相。本自无生。——咸同真如,一心妙性,随缘不变佛性:即随缘无常之分别心。善恶诸法虚妄分别识心,即遍计执自性:相无性。依他起自性即生无性——此即源流“生相无明”。真无常义。祖示: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楞严经》:生死轮转。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实性实际:佛性非常非非常。非善非非善。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佛性毗卢遮那普光明智。能随:当人迷悟心,所知解量,善不善业之“缘”。如理如量,炳然自现。六祖在弘忍五祖处,于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真源湛寂,自性觉海澄清。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而不变随缘能生万法。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者,即是佛性大般涅槃:《大经》云:解脱之法,非大涅槃。如来之身,非大涅槃。摩诃般若,非大涅槃。三德若纵┇若…,非大涅槃。——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即妙湛般若性德,性量了因佛性,一切智,慧眼,灵光。自性:本自具足,即总持解脱性德。性具缘因佛性,道种智,法眼,金光。自性:本无动摇,即不动法性身佛性,性体正因佛性,一切种智,佛眼佛光。是佛性“性德大涅槃”即众生“理即”之性德金光明。只是三惑随缘而转为种种假名而已。《楞严经》谓:真源觉海之“一真性实相”:于有为法如“水月”,缘起故如幻。于无为法如空华,无为无起灭故。言“妄”以显:诸法皆法性。若分别“妄、真”,即二同空虚故——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无生法。寂光遍照。真实如是即当人一念之本性——名此本性,名曰真如。一念三千,即三谛,即三道,即三德,即三苦,即三宝,即三菩提,即三烦恼,即三光(灵光、佛光、金光),即三明(圆明、妙明、元明),三涅槃。犹非真非非真。云何有能见,所见之妄分。(八识“见分”、八识“相分”)[楞严经文:真性有为空。缘起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大神变经》云:佛现十八变竟。商主天子(魔王波旬之长子)白佛言:颇有神变,更过此耶?佛令文殊广说变化,具如《净名经·不思议品》。文殊白佛:如是摧伏恶魔。亦令菩提久住于世。如是未为殊胜。若无名无相,无声无字,无戏论。非沙门所知。如是历十八界皆作此说。无三脱,说三脱。乃至六度皆不可得。一切众生,说无众生。佛土,佛身,亦如是说。是名神变。商主天子言:若如是者,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舍利弗问商主天子:汝闻此神变,不怖耶?商主曰:我即神变。云何怖耶。文殊言:一切善、恶、动、不动,皆神变相。不动即法性。动即神变。实性实际:初发心时,即便毕竟:二边三际皆即神变。故四眼二智,森罗万象,犹如膜翳。种智佛眼,真空冥寂:咸同真如,一心妙性。
  《宗镜录》卷九(145页)云:发心者,若言要依先佛发心者,即有“常”之过。即同外道“常见”。——即最先觉者,以谁为师?转转相承不离“常见”:若有古时常佛为展转之师,即古佛“自体自真,不随妄者”。则不可践其古迹——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随生死故”。即“生死常是生死”,不可得成真故。则佛自是常佛,众生自常是生死。若死常之见,言众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断见”。此二种俱非:为不离“常、断”,惑见故也。应知——:一切众生无性。故本无生死。横计生死。——本非生死:即一切佛本无自性。故实无菩提。亦无涅槃。众生妄计谓诸佛有菩提、涅槃。——若有众生能如是如实见者,名为发心。名为诸佛。名为见道。而能开悟一切众生令达:无明法性即佛性。神变五蕴古佛堂。诸佛亦无。名为圆觉。但无依、无住、无体。无性妙智:圆觉普光明智。能随响应声,对缘炳现。能以此教化含识有情,名为大悲。故不可心存:断见、常见、有见、无见、有得、有证、有忻、有厌、有取、有舍、有古、有今、有真、有假、——六祖云:一切法,莫离自性,有二相二见者,令心清净。出语如钻木出火:究竟烧木已,火亦灭。有情含识流转心,即大圆明镜本觉海。
  五蕴“灵山古佛堂”。毗卢昼夜放毫光。能于目前如实见,即是华藏遍十方。——见闻觉知本非因。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毗卢遮那。
  《净名经》斥弥勒受记。言: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如,无有生。如,无有灭。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弥勒亦如也。如者不二不异。如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即菩提。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诸法如义——一如无二如。此即众生皆证圆觉:“理即本来成佛”——性德法身也(金)。一切众生即菩提:性德般若也(光)。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灭。:性德解脱也(明)。此即性德金光明——宗镜录引楞伽经于妙觉位外更立普光明智:《宗镜录》卷一: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故《楞伽经》妙觉位外更立自觉圣智之位。亦犹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佛性非因非果,(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蕴之与法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此六祖以自觉圣智:普光明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金光明亦复如是,体绝因果,为因果总依。果方究竟——真源湛寂。觉海澄清。故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性德金光明。首楞严王定。灵光金光佛光,毗卢遮那恒遍照。圆明妙明元明,不纵不横三如来。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妙湛总持,体用如如。
  性德金光明——三德不纵不横:金光明一金俱金,光明亦金。一光俱光,金明亦光。一明俱明,金光亦明。即一是三。全三唯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名佛性大涅槃。性德法身(金),金刚藏佛甚微智身。性德般若(光)自性灵光,佛光,金光。性德解脱(明),自性圆明,性体;妙明心元,性量;元明心妙,性具。:一一“理即”众生本自具足。——湛寂真源,澄清觉海。
  金刚藏佛甚微智——诸佛彻底证实即全是众生本源天真佛性。名庵摩罗识。名大圆镜智。名菩提涅槃。名……。总要为言,即空有。不二。不异。不尽。空有者即体用不二。体用不异。体用不尽。不二者即空有圆融中道。即空有真如无异(咸同真如·一心妙性)。即空有无量无量、无尽无尽。——法性法界十因缘所成众生、不思议国土、不思议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皆是真如:一切国土依正即是常寂光。一切阴入即是菩提。离是·无菩提。一毫一毛、一色一香,无非圆融中道。离是·无别圆中。眼耳鼻舌皆是寂静门(寂:不生不灭。静:体用不二、不异、不尽。)故净名示弥勒:如者不二。不异。——即金刚藏佛甚微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佛果德即证众生刹那因心本性具“性德金光明。”不二。不异。众生妄计为二为异,故名凡夫四倒(不正觉)。二乘四倒(不正等)。菩萨四滞(缘、相、生、坏),覆却无上。为方便消息,立四十二品无明假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伏”但除枝末四住。十地乃“断”根本无明(细垢)。等妙二觉:源底极极微秘无明——至断灭净尽,发现:枝、根、无明即根本不动性德甚深真法性。随缘动即神变。法华奥典开示:(方便品)诸佛二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上上中之上利根。一闻顿觉:“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即般若时所“带”之通教、别教。三:即方等时所“对”之三藏、通教、别教、三方便)。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即:三光三明三觉,三德三菩提三涅槃。)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无声闻弟子:亦无声闻佛。同除四住,圆教五品位弟子与三藏佛齐。而三藏佛不见佛性故。:圆伏圆断“第五住”——三藏佛则劣于圆五品“余佛”。三藏教:始终不知真性实相。设施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故(权中之权故)。
  《 辅行》三秦版,卷二,50页云:归大处:法无始终。法无通塞。(若知)法界无始终通塞。豁然大朗。无碍自在。荆溪注云:化物既周,归于秘藏。秘藏之体,无始终,无通塞。无始而始,始修三观。无终而终,终至三德——无塞而塞,假名三障。无通而通,假名三德。众生“理即”全是无阙。法界自在。(钝机)须假圆融三观,一心融万品。利人若会秘妙,何但至果自在无碍,即因时体达:始终无二——甚深般若:理即之了因佛性。性量“性德般若”。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摩诃般若:理即之缘因佛性。性具“性德解脱”。一切人法,悉皆究竟——妙湛圆寂,体用如如。实相般若:理即之正因佛性。性体“性德法身”

 
 
 
前五篇文章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略论持戒主体——唯识学与现代自我心理学的自我观念比较

唯识五遍行心所及其与现代心理学相关概念之比较

玄奘法师年谱

潭柘寺珍宝:国画大师溥儒《舌血画 释迦牟尼坐像》

 

后五篇文章

不读《玄奘西游记》不知道大雁塔来历

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佛教徒要众志成城,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

现当代史上的高僧大德

僧肇: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