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洛阳踏寻中国历史的脚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洛阳 踏寻中国历史的脚印

  作为九朝古都,洛阳的沉稳厚重可以与西安相提并论。邙山之阳、洛河之阴,它总是赢得帝王们的爱宠,武则天使它达到了作为帝都的历史巅峰。“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河图洛书、龙门石窟、白马寺、牡丹花,沧桑与厚重、灵秀与妩媚,洛阳这扇古都之门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如今的人们却并未赋予它古都的真正风华。岁月流逝,帝国盛衰,九朝古都情何以堪!

  洛阳地处河南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有近5000年历史,现辖1市6区8县。洛阳素称“九朝古都”,据考证,先后有夏、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多个王朝在此设立国都,建都史长达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在隋唐盛世,洛阳人口百万,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东周礼乐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道学创始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发明在此。《汉书》在此修成,魏晋文学在此兴盛,我国古代科技、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等许多重大成就,都是在洛阳取得的。作为长期辉煌鼎盛的古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历史给洛阳留下了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境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53处,市县级650处。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被誉为“五都荟洛”。

  龙门石窟——伊阕上的绝景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悠久的历史留给洛阳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和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在洛阳浩如烟海的旅游资源中,最著名的当数龙门石窟。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城南12公里处,这里是香山与龙门山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战国时期秦名将白起曾在这里大破韩、魏联军。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它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三大宝库。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5年),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在这历时500余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着北魏和盛唐这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些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期所营造的。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时期窟龛约占10%%。北魏时期的大型洞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石窟寺及普泰洞、路洞等等。而唐代的主要洞窟有奉先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潜溪寺、敬善寺、万佛洞、双窑、惠简洞、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看经寺、唐字洞、极南洞、净土堂和麻崖三佛龛等。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等最有代表价值。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经50多年的营造,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这些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因此,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除此以外,这里还有丰富的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都集中在这里。宾阳洞于公元500年魏宣武帝时开凿,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详,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这些石窟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礼佛的历史情态。

  唐代石窟中,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大多数,这与她长期身居洛阳有关。历时四年修建的奉先寺,其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堪称第一。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卢舍那像龛一组尺度宏伟的艺术群雕最为著名。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龙门石窟中的最大佛像。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头部稍低,姿态可人,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卢舍那大佛侧旁还有其弟子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这样的一组雕像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艺术整体,完美地烘托了佛教气氛。

  白马寺里觅佛踪

  在洛阳,还有一处景点不可不提,那就是位于市东12公里处的白马寺。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兴建的第一座寺庙,故有“释源”、“祖庭”之称。如今的白马寺,已不仅是佛教信徒的朝圣之所,更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每逢新年,寺里都会敲响悠扬的钟声,为芸芸众生祈福。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传说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神,从西而来,飞绕殿庭。于是,派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 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佛像。永平十年,汉使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翌年建寺,遂以白马为名。

  唐代时白马寺规模宏伟,香火隆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予以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

  寺中的大佛殿内高悬一口大钟,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即由此而来。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这只大钟,钟声会响遍方圆十里,经久不绝。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只要钟声一响,远在25华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应声而和。

  数千年来,多少世事更替,朝代兴衰,人间轮回,物是人非,烟霭飘渺,然而,白马寺依然巍峨。白马寺北依巍巍邙山,南望清清洛水,在古柏苍松掩映之下,钟声常鸣,法香远溢,一派佛门“净土”特有的清幽气象。

  实际上,如今的白马寺,早已不是汉明帝时的白马寺,而今天的中国佛教也绝非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僧人带来的印度佛教的简单翻版。印度佛教经典和中国文化融合后,形成了庞大驳杂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洛阳就是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洛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道德经》、《汉书》、《资治通鉴》等无不在此著成。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洛阳八大景”跌宕生姿。洛阳牡丹久负盛名,驰名中外,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的“牡丹花会”游人如织。洛阳牡丹已成为洛阳经济建设的友好使者。“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说的是洛阳的沧桑与厚重:“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说的是洛阳的灵秀与妩媚;而“洛阳纸贵”、“天下名园重洛阳”,则是说洛阳文化的分量。洛阳人民正以古都人的勤劳,把洛阳建成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优美自然风光与悠久历史文化的相映生辉,也使洛阳吸引着无数游人欣然前往。

 
 
 
前五篇文章

莫高窟61窟中心佛坛造像为绘塑结合“新样文殊变”试考

莫高窟二二O窟壁画

西藏雕塑

弘法大师对中日文化的贡献--以佛教和书法为中心

空海留唐归国--平安前期的密教美术

 

后五篇文章

觉域派的源流及创始人

金刚持根却绛称(宝幢)的历史

解读形象,聆听理想——石窟乐舞形象与佛教思想精神

还古刹原貌 写历史新章——访双林寺新任住持惟俨法师

华锐的历史名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