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龙山石窟的开凿年代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附近,古称“昊天观”,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最重要的道教石窟,现存9个洞窟,主要造像建于宋元之交的蒙古窝阔台期间(1234-1239)。1920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和关野贞开始调查研究,解放后国内各地学者(西安王子云、杭州史岩、广州陈少丰、太原张明远、成都胡文和等人)也陆续进行了研究。近年有两个国家级研究项目涉及到这处石窟,首先是山西大学张明远教授主持了1999年全国艺术科学“九五”期间一般课题“龙山石窟研究”,其成果《太原龙山道教石窟研究》一书2002年出版;同时有四川社会科学院胡文和研究员主持了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其最终成果《中国道教石刻艺术史》(两卷)于2004年出版。 研究者们重要的分歧之一,是龙山石窟何时最初开凿?因为有造像题记为证,所以主要洞窟的年代没有大的分歧。但是,对其中部分洞窟却存在不同意见。常盘大定和关野贞首先认为,有两个洞开凿于宋代;已故著名雕塑史家史岩则提出首创于唐代的可能,但此观点未被普遍接受;1993年由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组织编写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一书仍然认为龙山石窟诸窟均为元代作。近几年张明远的专题研究比较详细的论述了唐代的可能性,并具体的提出了建于高宗至玄宗时期(650-755年)的推测。然而胡文和在新著中强烈反对这一观点,他主要对这两窟的造像服饰、座式、背光与头光进行比对,认为与其他洞窟属于同一类型、同一时期,只是略早而已。 本文在文献和造像实物两方面重新进行了检视。 最先涉及到龙山石窟开凿时间的是1262年的一篇碑文,称宋德方“甲午(1234年)游太原西山,得古昊天观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家像。壁间有‘宋仝’二字,修葺三年,殿阁峥嵘……” 明代成化年间的《山西通志》提出(昊天观)“元贞元初建”这一含混的说法,后被理解为“元元贞元年”(1295),并为以后的历代地方志传抄。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这个年代是错误的,因为宋德方已于48年前去世。清代后期编撰的《嘉庆重修一统志》将“元贞元初建”修订为“唐贞元中建”。可是这一新提法未被人注意。文献上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宋仝,他为金代人。《金史》卷九十提到“吏部主事宋仝降漷阴县主簿”,事为大定七年(1167)前不久。“贞元”年号有两个,一为唐、一为金。宋德方所见有道像的二石洞是否为金代所开呢?因为从造像风格上看,金代也有颇似唐代之处。 在梳理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以上三种开凿年代(初盛唐、宋、金)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着重从造像配置、主题、窟型、造像形式与风格、凿刻技术、服饰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并与同期四川等地道教造像比较。本文支持唐代开凿说,但提出修正,认为“二石洞”的开凿年代不是初、盛唐,应在中唐的德宗贞元时期(785-805)。 李凇 男,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 研究领域,汉唐美术史和宗教美术史,目前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美术史研究”。主要著作有《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远古至先秦绘画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