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天封寺记碑 |
 
重修天封寺记碑 重修天封寺记 承直郎、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云骑尉、赐绯鱼袋党怀英撰并书篆。 泰安东南三十里,得故废县曰古博城。在唐为乾封,宋开宝间移治岳祠下,居民从之而县废焉。城西南隅,有寺号郭头,地故沮湿,诸僧乘其闲旷而迁之今地。祥符有事泰山,更以天封为额。季末丧乱,毁撤荡然,仅存殿像。皇朝既定山东,寺僧曰道先始还其下,结茅数楹以奉香火,扫除而修旧,起废之力而未给也。皇统锡度,而先之徒受具者凡七人,其名法越者,则先之上足也,先既老,乃以寺事付越主之。越幼乐事佛,父母不能夺,听其出家。能攻苦食淡,以庄严作佛事,衣盂之资,一钱无所蓄。自其师时,日营月葺,集所得材以为讲堂、为僧居、为厨库,与夫夏腊朝夕,器用之宜有者悉备。既又以前殿规模故狭,不足以称,乃更度为高广,尽撤其旧,并与象设皆新之。越既以淳质精苦为乡邻信向,凡杖锡所至,魔皆为檀,瑰章钜材,无不乐施,有资者助财,有力者致功,更舍所有不远而至者相属也。于是回檐四合,不日崇起,落成于明年。越属余妇翁石震抵书京师,求文以为记。余昔家徂徕之下,而游于所谓天封者旧矣。盖曾下第归过而托宿焉,醉卧僧榻上,夜半,若有人掖余者三,且言曰:“前路通也,何为醉且眠?”殆梦而非梦也,□□甚异之。是时独一老僧宿东庑下,诘旦,告以其故。老僧笑曰:“是伽蓝神也。异时神甚灵,寺之僧童有不力者,神必以疾痛苦之,至悔谢乃已。间亦警人以来事,子其或者为神警乎?审如神言,子非久滞者,待也勉之。”余亦漠然未之信也。其后余登科第,始记神言有徵,欲书其事于石以答神意,盖久而不果。余幸得以附见于记,其尚何辞,故书而遣之。又并告之曰:“凡有为之法,其废兴成坏故自有数,然其兴而成之则必在人。今越之于兹,缘用心既专,致力既勤,故能废者复兴,而坏者复成。盖专则一,勤则精,精一而可以入道,况其余乎?诚进而不已,其于道末可量也。后之人能如越之专且勤,守其已成而无使弊坏,则善矣。不然,其不为神所苦者幸焉,况其道乎!呜呼!佛之所以为佛,亦曰‘精进’而已哉。”殿之役始予大定十七年夏,而成于十八年之秋,像之功则复七年而后毕焉。助缘□力者,乡人李元,王桐,王法,景云,越族徐氏,盖其里人也。二十四年冬十有一月初三日记。 住持僧法越立石。 侯辉刻 【说明】 此碑立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碑高180厘米,宽90厘米,厚l8厘米,圭首。碑阳文22行,满行40字,凡787字,字径3.5厘米,正书。额篆“重修天封寺记”3行6字,字径l0厘米。金学士党怀英撰文、书丹并篆额。党怀英能诗文,兼工书法,尤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此碑书法展拓秀整,为党怀英楷书之佳作。碑原立泰安城东南旧县村天封寺院内。“文革”期间,碑额6篆字全被砸毁,铭文亦砸毁57字,不可认读者23字。l978年秋移置岱庙院,1983年9月移置岱庙碑廊。 重修天封寺记碑拓本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