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茶洋古境光化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茶洋古境光化寺

  一

  从连江县城到长龙乡,汽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不由使人想起悠扬而又高亢的《山路十八弯》。那弯弯的山路,真是一条形象的“长龙”。但是,长龙的来历并不是这“长龙”般的山路,而是关于龙的传说。

  传说,古时一条吉祥而有灵性的苍龙,呼风唤雨,降福百姓。苍龙从罗源湾呼啸而来,进入连江境内,只见庐峰灵秀,雾气缭绕。深山密林,古树参天。山涧流水,叮咚作响。绿茵茶园,新叶吐芽。人间仙境,苍龙流连而盘恒。而后,甩尾转向官坂镇,从苔录北茭鼻入海。顿时,海面上霞光万丈,光芒四射。苍龙走了,留下了美丽的地名。苍龙曾经盘恒逗留的地方,后人称为“长龙”。

  长龙乡位于连江东北部山区,海拨380米,居全县最高。中山丘陵,层峦叠翠,峡谷水系发达。长龙乡光化村,远远望去,民居像珍珠般撒落在山脚下。散居着几十户人家,有陈、郑、谢、潘等姓氏。光化村有一个美丽如诗的雅称――茶洋境。洋,指的是山间的小平原。连片的茶园,茶叶飘香。茶洋,这里可是茶叶的海洋、茶叶的故乡?

  “云雾山中出名茶”。山高雾重,土质肥沃,这里的茶叶色绿味香,叶嫩肉厚。这里的人种茶、采茶、制茶,他们精心侍弄茶叶,尤其手工制作的明前绿茶,更使上一辈人念念不忘。

  长龙乡共种茶叶900多亩,茶叶加工企业十多家。长龙人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全国各地设立茶庄。大自然的神奇恩赐,使一代又一代勤劳的长龙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光化村以南的鹿池村,鹿池茶叶闻名遐迩。清宣统二年(1910年),两江总督张人骏开办“南洋劝业会”,各省设立出品协会,在隆重的巴拿马展销会上,鹿池茶叶荣获银牌奖。这位务实的清朝官吏,在发展民族工业的同时,不意间使长龙茶叶风光了一回。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光化村因光化寺而出名。光化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门口耸立着两棵高大的杉树,如同忠实的侍卫守候在寺前。高高的屏风墙上书写着大大的“佛”字,屏风墙后面就是金碧辉煌的光化寺。入寺庙,大肚弥勒,笑迎香客。过放生池,池中游鱼,活泼可爱。雄伟的大雄宝殿,香烟袅袅,磬声频传。

  清风徐来,丹桂飘香。在客堂,沏一杯长龙绿茶。寺内一位陈姓的老先生,为我们讲述古寺的历史。

  光化寺,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皇太子在这里出家。因而,光化寺更是披上神秘的面纱。也许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清幽的光化寺才是这位皇太子憩息心灵、静神养气的地方。

  望着连绵的青山,一盅绿茶,将佛教的“清静和谐”、“苦寂圆通”慢慢品尝。皇太子不仅以茶供佛、以茶参禅、经茶释经,而且在寺院在设有“茶堂”,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应酬文人、品尝绿茶。云山迢遥,岁月苍苍,竹林深处是否还闪现皇太子的身影。

  宋朝咸淳三年(1267年),乡贤常挺重兴光化寺,更名“报国宁亲寺”。

  皇太子为何流落东南沿海之连江?皇太子为何钟情茶洋古境?青山不语,绿水长流。我们无法考证这段1000多年前的历史。然而,一件件历史文物却不容你怀疑。

  太子藏骨塔。绕小路而过,光化寺对面的小山坡,翠竹掩映,小泉流水,挺立着一座圆柱形的藏骨塔。塔不高,约两米,是由一块块青石砌成。上半部造型简单,青石连接成柱形。塔后隐隐约约刻着建塔者的姓氏、时间。塔座造工精细,由多幅精美的浮雕连接而成,猛虎、莲花、祥云等造型,线条柔和,形象逼真,这些细节都使人想起皇家园林的细致和精巧。据说,这样的藏骨塔有两座,塔下还有宽敞的墓室。

  马桥。寺旁的那座荒弃古桥默默无语,黝黑的桥石似乎透露出昔日的威严。古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尊重的习俗,皇太子在此,不下马、下轿怎么行?因而,这桥称“下马桥”。老百姓可不管这么多,直呼“马桥”而已。

  旗杆石。通往光化寺的山道,绿树成荫,道旁立着两对旗杆石。可能这里就是当年寺院的正前门。遥想当年,富贵的佛教幡旗飘在蔚蓝的天空。不远处,传来悠悠的诵经声。此时此景,凡夫俗子怎不对佛教怀虔诚之心?

  光化寺对面小山,有“流米石”、“流酒石”。建寺之初,源源地流出美酒、好米,刚好够建寺工人享用。可是,一山僧远嫌流得太慢,用凿子开凿。奇怪,这一凿,酒和米却停了。看来,不可太贪心啊。村民说,如今,出酒石、出米石已被野草所掩没。

  山坡上,倔强地生长着一丛丛野菜。橄榄形的叶子,调匙大小,有的更大些,当地村民称“苦遮”,当然不知道它的学名。经过沸水煮过,清水漂洗,再炒着吃。“苦遮”,性寒、味苦,具有平肝明目、去火降压的功用。当年的皇太子,经常吃野菜,不知是否从“苦遮”中的领悟出佛教精深的内涵。

  寺内尚存8个硕大的水槽,还有原来建寺的石柱、方盘等。这都说明了昔日的鼎盛和辉煌。当时,十三座佛堂,古刹丛林,香火缭绕,僧众三百余人,禅农并重,祥和古朴。

  三、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相传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07年)传入中国。直至隋唐统一,国威重振,佛教也由输入、建立而进入鼎盛时期。故云,“盛唐之世,佛法之盛,代无伦比”。

  唐武宗在位时,崇信道教,佛教一度遭受摧残,毁佛寺、驱僧尼,佛教也没有了往昔的盛况。唐末以来,佛教逐渐衰落。

  历史的沧桑,岁月的风霜,光化寺毁为平地。淡淡的夕阳,斜照在一片废墟的光化寺。一座宏伟的、苍凉、悲怆的千年古寺,瑟瑟秋风中渴望新生。

  明洪武年间,连江县马鼻镇金沙陈第三代后裔维顺公,为人平和,经商有道,往来于连江、马鼻之间。一次偶然的惊险历程,使他和光化寺有了佛缘。

  傍晚,维顺公成交一笔生意,带着银元,心情轻松,独自一人从丹阳回来。山间小路,空寂而单调。路过光化,遇到一伙劫匪,穷追不舍。逃至光化寺废墟残墙处,慌不择路,维顺公好像钻进了荒废的佛案。当维顺公钻进之后,就被蜘蛛蒙上了蜘蛛网。抢匪追至,大喝一声,“商人哪儿跑?”“明明看见钻进去”。另一个说,“不会吧,这里都是蜘蛛网,应该往那边跑,快追。”此时,吓得瑟瑟发抖的维顺公对天发誓,“如果能够逃过这劫,一定为光化寺重建庙宇,重塑金身。”

  诚信的维顺公果然不食前言,事后,卖掉良田,舍重金重振光化寺的雄风。后人为了纪念维顺公,就在大雄宝殿旁也塑着维顺公的造像。这位身着长衫、慈眉善目、严谨端庄的小商人,或许重建光化寺是他一生最出色的善举。

  维顺公重修光化寺的事发生在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至1398年。这件事在《连江县志》、《连江金沙陈氏族谱》都有详尽记载。

  现在,寺内的陈老先生,也是维顺公的后代。

  四、

  “光盈丈室,禅林有悟修无相;化被众生,佛法无边渡有缘”。光化寺大门口是青芝诗社理事林体严先生撰写的对联。佛光充盈丈室,空寂禅林,静悟佛理。佛法无边,佛渡众生,联语古典而有禅意。

  走出光化寺,更觉空气清新,不染纤尘。田中秧苗,茁壮成长。满眼茶园,清新悦目。这里的绿茶,掠山林精髓,聚云雾灵气,吮山花香韵。如此翠绿诱人茶叶,此时,我也仿佛成为一片茶叶。

  苍茫暮色,光化古寺,更添迷离,更富神韵。

 
 
 
前五篇文章

芜湖县文物分布一览表

走进“宁夏敦煌”须弥山石窟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世界宗教所立所之本

失落的文明:古格遗址

深山古刹石龙庵

 

后五篇文章

古刹延寿寺

高昌地区的佛教造像

河南信阳罗山县灵山景区

评《考证与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

唐代前期的敦煌艺术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