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整理与分类的探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整理与分类的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从60年来有关敦煌石窟保护的文献资料入手,在评价现有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新的分类原则。本文还就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库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分类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5-0107-05

  一 敦煌石窟的保护历程

  敦煌石窟,是汉唐以来敦煌郡沙州管辖地区内的石窟总称,包括今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和一个庙石窟,以及玉门的昌马石窟等。现共有洞窟882个(其中莫高窟735个),莫高窟(包括西千佛洞)、榆林窟均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千佛洞于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又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敦煌石窟的保护是敦煌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历史性的局限,该项工作一度滞后于敦煌学的研究。自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后,开始注意对石窟的保护问题。但早期的保护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保护措施尚停留在非常原始粗放的阶段,仅限于防沙、清除流沙,修建交通上下、左右洞窟的临时栈道,安装了少量洞窟窟门,修筑保护围墙等。因此,50年代以前的这一时期称为石窟保护的初创期。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为敦煌石窟保护的抢险加固时期,开始了实际意义上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称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开始了对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组织古建、考古及艺术专家勘察莫高窟现状,制定保护规划。从60年代起,开始进行对莫高窟崖体的加固工程;对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等大量濒临脱落的壁画采用了边沿加固等方法进行保护;对濒临倾倒和骨架腐朽的彩塑进行加固;开展了防沙试验并建立了气象观测站以收集窟区的气象数据。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时期,主要进行了工程地质与环境调查;环境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固石窟;综合性防治风沙;研究壁画彩塑病害机理、修复材料及工艺,并进行修复;研究应用计算机数字化信息技术,对珍贵的壁画资料进行高保真、永久性的保存;随着日益剧增的参观者对洞窟壁画带来的危害,研究洞窟游客最大承载量;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石窟文物档案、工程档案和保护修复档案;全面进行国内、国际合作,保护敦煌石窟文物;同时进行土建筑遗址和石质文物保护加固研究。

  敦煌石窟的保护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因此,本文从这三个保护阶段进行梳理和搜集,将对敦煌石窟的保护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今后科研利用,以及为建立保护档案数据库提供依据。

  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对敦煌石窟保护的重视,一大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和保护工程接连在敦煌石窟进行,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增长速度极快。石窟保护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工程,除文物本身特定的研究内容外,还大量地涉及化学、地质、环境、建筑、气象、材料、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原有的文献资料整理与分类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石窟保护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对现有石窟保护文献档案的整理与分类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适应当前石窟保护研究的需要。

  二 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的搜集

  本研究项目收集了自民国至今的379篇文献资料,其中石窟保护工程资料124篇,保护研究论文255篇,有近90%的文献资料集中在敦煌石窟保护的第三阶段。这些文献资料中,属于石窟保护工程类的主要是与洞窟保护相关的修缮报告、加固报告以及壁画塑像修复报告等。石窟保护研究论文主要有石窟环境研究、壁画颜料分析、保护修复材料研究、壁画病害(如壁画的酥碱、龟裂、起甲、变色等)机理研究。对收集到的这些敦煌石窟的保护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和分类,结合当前石窟保护研究的内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保护过程中出现和形成的保护资料及研究成果及其理论,进行研究与分类,我们认为对今后石窟保护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鉴于目前所见的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比较零散,除有零星的一些有关石窟保护的会议论文集以外,由于专业的保护类报刊较少,所以,有关的文物保护研究文章大多散见于各种报刊之中。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之前,首先应尽可能地将这些文章搜集齐全。我们搜集的文献资料来自敦煌研究院保护所档案室、《敦煌研究》、期刊数据库以及收录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的相关刊物。

  三 现有敦煌石窟保护档案的分类及其不足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敦煌研究院开始建立石窟档案。第一,每一个洞窟专设一个案卷,内容包括洞窟原建时代、重建时代、石窟型制、窟内壁画和塑像内容及主要的病害现状(含文字和照片记录)。第二,针对壁画、塑像的保存现状,每年例行检查一次洞窟,记录病害状况。若遇大风雨雪或地震,立即检查壁画塑像状况,记入档案。第三,对十多个代表性洞窟的壁画和塑像,制作资料性的录像带。正在进行的国家“九?五”重大攻关项目《敦煌壁画的计算机存贮与管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共同开展“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项目”,采用了现代近景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可操作的壁画计算机存贮管理系统,对敦煌壁画数字化进行高精度(包括颜色和几何图形)、永久性保存。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编制莫高窟保护档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1)石窟档案(2)工程档案(3)保护修复科学档案(4)照片管理(5)数据维护。

  对于收集到的379篇敦煌石窟保护方面的文献资料,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只能在工程档案和保护修复科学档案中归类,但这两类档案已明显不能适合当前敦煌石窟保护文献所涵盖的范围。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可以发现,有些文献资料没有合适的方法进行归类,如石窟保护管理、石窟保护数字化等方面的文献;有些文献资料因为现有分类方法不够详细,造成一定的检索困难。这皆因当今石窟保护领域的不断扩展,石窟保护涉及环境(气候、景观、地质等)、多种手段的石窟壁画病害机理分析、石窟和壁画(塑像)的加固修复研究等等,同时还造成了有很多学科交叉的文献,采用某一种归类并不能完全反映其文献的内容,也不便于检索。如果对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进行彻底的分类以便于检索,这些文献资料就不能归类于某一序列号下,而必须有所交叉。

  一个完整的保护工程资料应该含有保护工程

  内容摘要:本文从60年来有关敦煌石窟保护的文献资料入手,在评价现有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新的分类原则。本文还就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库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分类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5-0107-05

  一 敦煌石窟的保护历程

  敦煌石窟,是汉唐以来敦煌郡沙州管辖地区内的石窟总称,包括今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和一个庙石窟,以及玉门的昌马石窟等。现共有洞窟882个(其中莫高窟735个),莫高窟(包括西千佛洞)、榆林窟均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千佛洞于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又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敦煌石窟的保护是敦煌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历史性的局限,该项工作一度滞后于敦煌学的研究。自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后,开始注意对石窟的保护问题。但早期的保护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保护措施尚停留在非常原始粗放的阶段,仅限于防沙、清除流沙,修建交通上下、左右洞窟的临时栈道,安装了少量洞窟窟门,修筑保护围墙等。因此,50年代以前的这一时期称为石窟保护的初创期。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为敦煌石窟保护的抢险加固时期,开始了实际意义上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1950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改称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开始了对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组织古建、考古及艺术专家勘察莫高窟现状,制定保护规划。从60年代起,开始进行对莫高窟崖体的加固工程;对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等大量濒临脱落的壁画采用了边沿加固等方法进行保护;对濒临倾倒和骨架腐朽的彩塑进行加固;开展了防沙试验并建立了气象观测站以收集窟区的气象数据。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时期,主要进行了工程地质与环境调查;环境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固石窟;综合性防治风沙;研究壁画彩塑病害机理、修复材料及工艺,并进行修复;研究应用计算机数字化信息技术,对珍贵的壁画资料进行高保真、永久性的保存;随着日益剧增的参观者对洞窟壁画带来的危害,研究洞窟游客最大承载量;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石窟文物档案、工程档案和保护修复档案;全面进行国内、国际合作,保护敦煌石窟文物;同时进行土建筑遗址和石质文物保护加固研究。

  敦煌石窟的保护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因此,本文从这三个保护阶段进行梳理和搜集,将对敦煌石窟的保护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今后科研利用,以及为建立保护档案数据库提供依据。

  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对敦煌石窟保护的重视,一大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和保护工程接连在敦煌石窟进行,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增长速度极快。石窟保护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工程,除文物本身特定的研究内容外,还大量地涉及化学、地质、环境、建筑、气象、材料、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原有的文献资料整理与分类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今石窟保护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对现有石窟保护文献档案的整理与分类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适应当前石窟保护研究的需要。

  二 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的搜集

  本研究项目收集了自民国至今的379篇文献资料,其中石窟保护工程资料124篇,保护研究论文255篇,有近90%的文献资料集中在敦煌石窟保护的第三阶段。这些文献资料中,属于石窟保护工程类的主要是与洞窟保护相关的修缮报告、加固报告以及壁画塑像修复报告等。石窟保护研究论文主要有石窟环境研究、壁画颜料分析、保护修复材料研究、壁画病害(如壁画的酥碱、龟裂、起甲、变色等)机理研究。对收集到的这些敦煌石窟的保护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和分类,结合当前石窟保护研究的内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保护过程中出现和形成的保护资料及研究成果及其理论,进行研究与分类,我们认为对今后石窟保护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鉴于目前所见的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比较零散,除有零星的一些有关石窟保护的会议论文集以外,由于专业的保护类报刊较少,所以,有关的文物保护研究文章大多散见于各种报刊之中。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之前,首先应尽可能地将这些文章搜集齐全。我们搜集的文献资料来自敦煌研究院保护所档案室、《敦煌研究》、期刊数据库以及收录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的相关刊物。

  三 现有敦煌石窟保护档案的分类及其不足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敦煌研究院开始建立石窟档案。第一,每一个洞窟专设一个案卷,内容包括洞窟原建时代、重建时代、石窟型制、窟内壁画和塑像内容及主要的病害现状(含文字和照片记录)。第二,针对壁画、塑像的保存现状,每年例行检查一次洞窟,记录病害状况。若遇大风雨雪或地震,立即检查壁画塑像状况,记入档案。第三,对十多个代表性洞窟的壁画和塑像,制作资料性的录像带。正在进行的国家“九?五”重大攻关项目《敦煌壁画的计算机存贮与管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共同开展“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项目”,采用了现代近景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可操作的壁画计算机存贮管理系统,对敦煌壁画数字化进行高精度(包括颜色和几何图形)、永久性保存。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编制莫高窟保护档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1)石窟档案(2)工程档案(3)保护修复科学档案(4)照片管理(5)数据维护。

  对于收集到的379篇敦煌石窟保护方面的文献资料,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只能在工程档案和保护修复科学档案中归类,但这两类档案已明显不能适合当前敦煌石窟保护文献所涵盖的范围。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可以发现,有些文献资料没有合适的方法进行归类,如石窟保护管理、石窟保护数字化等方面的文献;有些文献资料因为现有分类方法不够详细,造成一定的检索困难。这皆因当今石窟保护领域的不断扩展,石窟保护涉及环境(气候、景观、地质等)、多种手段的石窟壁画病害机理分析、石窟和壁画(塑像)的加固修复研究等等,同时还造成了有很多学科交叉的文献,采用某一种归类并不能完全反映其文献的内容,也不便于检索。如果对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进行彻底的分类以便于检索,这些文献资料就不能归类于某一序列号下,而必须有所交叉。

  一个完整的保护工程资料应该含有保护工程 方案设计报告、施工设计报告、竣工报告、验收报告以及附加的图纸、照片等,而检索或收集到的敦煌石窟保护工程文献资料大多是简单的修缮或修复报告,近几年的保护工程报告已逐渐趋于规范,因此本次研究也按照工程的所涉及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

  四 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的分类原则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涉及内容广泛,篇目众多,因此在整理过程中就必须有一个明晰的分类原则。由于敦煌石窟的文物保护经过了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固沙封沙到对石窟的岩体加固,从简单的修补到科学保护和数字化存储的历史过程,保护的概念和范围也在逐渐充实和扩大,石窟保护研究方向不断拓展。因此,保护文献资料分类的原则既不能单纯地按照保护史的发展轨迹,也不能按照具体保护的对象来考虑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类,而应该将历史的发展和具体的保护结合起来,规定一个既便于整理分类又便于查阅检索,同时也应兼顾长期以来石窟保护领域的普遍共识和惯例的原则。有鉴于此,本文拟按照石窟保护综论、石窟岩体加固保护、壁画彩塑保护、环境保护、数字敦煌、保护工程和建筑保护研究等七个大的目录来进行分类,在七大目录下再细分子目录。当然这种分类仍存在篇目交叉的问题,如石窟岩体加固保护的文章也会涉及对环境的保护,这种情况在不同的分目下分别列出,不计重复。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在明晰了保护文献资料的分类原则的前提下,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分类根据。本文拟以敦煌石窟保护的历史进程为基本依据,同时按照前面的分类原则对过去的资料和文献进行整理分类。这样的分类依据与原则并不矛盾,而是以历史发展线索为纵坐标,以分类原则中的七大项目为横坐标,将所有的保护文献资料都归纳进来。

  五 石窟保护文献资料的分类

  在尽可能全部搜集、统计石窟保护资料并进行比较之后,按照前文所定义的七大类分类方法,对同一类文献资料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划分,以便于检索。当然,要最终完成文献资料分类的任务,还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保护文献资料库,这样才能完善文献资料的储存和检索两方面的功能,更好地为石窟保护和研究服务。

  1、石窟保护综论

  本类中包括与石窟保护相关的法规、条款,保护工作综述,石窟保护管理和石窟保护简讯。这一大类为与石窟保护相关的综述性的文献资料或报道,特别是包含了石窟保护管理等软科学的研究,有关石窟保护相关的著作含于保护工作综述中。

  2、石窟岩体加固保护

  本类文献资料包括石窟岩体(病害)现状调查、崖体加固以及石窟加固材料和技术两大项。崖体加固按照崖体表面抗风化、裂隙灌浆、崖体锚固等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分。

  3、壁画彩塑保护

  本类中的内容较多,分类也较详细。按照壁画、彩塑修复研究的过程分为洞窟现状调查、壁画彩塑制作材料研究、壁画彩塑病害机理研究、壁画彩塑保护修复材料研究、壁画彩塑修复工艺研究。

  (1)洞窟现状调查是洞窟在保护或修复前对其保存现状做详细的记录。

  (2)壁画彩塑制作材料研究是对壁画彩塑的构成进行研究,按照目前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一步细分为:壁画彩塑颜料分析、地仗分析(包括地仗的化学、物理性质、厚度等研究内容)、胶结材料分析。

  (3)壁画彩塑病害机理研究是针对壁画塑像的病害研究内容进行细分,包括:颜料变色、褪色;盐害(其中酥碱就是盐害的一种病害);起甲;空鼓;烟熏;虫害(微生物)以及塑像病害。

  (4)壁画彩塑保护修复材料研究。修复具有病害的壁画塑像离不开合适的修复材料,修复材料的选择要符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因此,把针对不同病害所采用的修复材料的性质、筛选等研究等内容作为一小类进行划分。

  (5)壁画彩塑修复工艺研究虽然涉及一些保护工程方面的内容,但其重点放在工艺研究的文献资料。由于酥碱、起甲、空鼓病害在修复研究时常常作为一项内容进行研究,为了避免这部分内容产生交叉,将酥碱、起甲修复工艺研究作为一类进行划分。

  4、环境保护

  石窟赋存的环境是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研究已经从以前单纯的气象气候监测,拓展到当今的石窟区域景观环境的保护研究。本类分为气候环境保护研究、景观环境保护研究、风沙危害治理研究、地质环境研究。

  (1)气候环境保护研究只限定为气象气候监测研究,按对象划分为洞窟内小环境和洞窟外大环境两部分。

  (2)景观环境保护研究,近年逐渐被人们所重视。2005年10月在中国西安召开的国际遗址理事会(ICOMOS)15届会议形成的西安宣言,其中的主要内容就是重视遗址所在环境尤其是景观环境的保护。这部分包括植被、山形水系和地形、地貌等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资料。

  (3)风沙危害治理研究,可以包括在上述两项内容中,但是由于在莫高窟,风沙治理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因此将风沙危害治理研究作为环境保护研究这一大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进行划分,包括工程治沙、生物固沙、化学固沙、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等内容的文献资料。

  (4)地质环境研究,除包含与石窟所在崖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工程特性、岩体风化、岩体成分分析研究外,还包括了石窟所在区域的地质特征研究,如区域工程地质、地震研究等。

  5、数字敦煌

  近年来,洞窟及洞窟壁画塑像数字化保护研究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得到转化、应用。本类文献根据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分为壁画数字化技术的研究、石窟保护中的数字技术和数字敦煌壁画的应用三大类。

  6、建筑保护研究

  敦煌石窟还含有大量的文物建筑,这是石窟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按照文物建筑的类型细分为木构建筑和土类、砖石类建筑及材料两大部分。

  7、保护工程

  敦煌石窟保护工程的文献资料经历时间长,内容繁杂,各个保护工程资料的数量及质量相差也悬殊。为使各种保护工程的资料都能够方便地进行检索,按照保护工程的内容细分为:壁画修复、彩塑修复、岩体加固、文物建筑保护维修、防洪工程、环境治理、石窟基础设施、洞窟保护(包括安装门窗、玻璃屏风,安防措施,洞窟加固)等内容。

  为了方便对附在文后的保护文献资料分类目录加注次级和三级类别,所以把七大类分别用字母代替,石窟保护综论为“Z”,石窟岩体加固保护为“Y”,壁画彩塑保护为“B”,环境保护为“H”,数字敦煌为“S”,建筑为“J”,保护工程为“G”;次级分类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三级分类以小写英文字母顺序表示。这样每一个文献资料将对应一个编号(交叉文献除外),以便于检索。

  七大类目录下的文献资料依此类推,形成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库分类的初步构想,见“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库”图表(附表1)。

  由于所收集到的相关保护文献资料基本涵盖了当前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所有内容和研究方向,由此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解决当前敦煌石窟保护领域文献资料分类的问题。但是随着今后科技水平的发展、敦煌石窟保护研究方向的拓展、人们对石窟保护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敦煌石窟保护已进入到了主动的预防性保护新阶段,石窟保护的文献资料整理与归类也必将逐步完善并与其同步发展。因此,本论文所讨论的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类也只是适合敦煌石窟保护近一段时期所产生的文献资料,更长远时期产生的文献资料也必须经过收集、比较研究后形成更加科学而又符合实际的分类方法。

  责任编辑:包菁萍

  敦煌石窟保护文献资料整理与分类的探讨 刘 瑛 曾俊琴 陈港泉 王小伟

 
 
 
前五篇文章

禅茶文化:正·清·

古代东方哲学的宇宙创世说

浅谈玉树甲那嘛呢石刻艺术

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记录方法的思考

莫高窟中期壁画艺术

 

后五篇文章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猴子形象

敦煌石窟及其壁画

“阿特曼”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哲学内涵

山西的寺观壁画系列:佛光寺壁画

佛光寺之“唐木构,泥塑,壁画,墨迹荟萃一处的东大殿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