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归宗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归宗寺

  岭开见归宗,昭旷见云雾

  ——康有为《归宗寺》

  沿星子县城向西南方向,可以到达归宗镇。由于正在修庐山山南大道,所以这条路极为崎岖难行,特别是在炎炎的夏日,来往的车辆以及干燥的风使得灰尘四起,扬尘大时能见度不到三十米,而路旁的薯藤也仿佛是披了一层霜一般。

  大约行近十二公里,就到了归宗镇,可能是由于修路的原因,使得这个原本落后的小镇显得有些颓败。路旁到处是倒塌的房屋散落的瓦砾,以及积满了尘土的柏油路。但我还是从路旁的几株古老的樟树身上发现了原来归宗寺的历史痕迹。路旁共有五株老樟,每棵都有百年历史,树干极粗,其中的一棵至少可以三人合抱围成一圈。而另一棵树干中部已全部溃败烂死,但树干两旁的分枝却依然生长得郁郁葱葱,显现了极为顽强的生命力。我在街道旁向一些当地人询问了古刹的遗址,但很多人都摇头称不知,我只好探索似的在山上乱找了。进入山林之后,我才发现,像刚刚路旁的那种古樟,在山里到处都是。我爬了两个山头,但都未发现有什么寺宇。

  据《归宗寺志》、同治《星子县治》载,归宗寺是在金轮峰下,寺前还有一小溪。于是我便根据记载中的描述,下山从另一山头再次攀爬。而这里显然没有经过开发,山路坎坷,杂草茂盛,树林叠生,极难行走。抬头看见远远的一座山峰,突兀在连绵的山峦之间,像春笋,又如法轮,可能就是金轮峰。然而我始终也寻觅不到书中记载的小溪。在经过一片竹林时,我询问了一个老人。这位老人告诉我说,归宗寺的遗址早就没有了,而在原来遗址的地方兴建了一所私立学校,残留的遗址当然也全部换成了私立学校的校舍。

  我无语且执著地再往竹林深处探寻着,结果在竹林尽头发现了一口干涸的古井,井旁的一尊已经覆满青苔和落叶的花岗石制莲花宝座似乎在告诉我,这里曾经有一座古刹。莲花座西侧躺着一块青石墓碑,碑上字迹已模糊不清并有脱落的部分,但犹能辨出这么几个字:“□十六世界上覆下宗瑞禅师之塔”。但墓塔早已不知所踪。

  而这,却就是被誉为山南五大丛林之首,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归宗寺。

  西晋咸康六年(公元340年),西域僧人佛驮耶舍 来到庐山山南的金轮峰下,与当时隐居在此的“书圣”王羲之结织,王羲之推重其人,将其住宅赠与耶舍建寺。这当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典故。当时王羲之对耶舍说,愿将其房舍旁数亩地赠与耶舍,让他随意取之。耶舍便说,用他身上的袈裟覆在地上,所盖之处便是所取之地。王羲之笑着答应了。不料耶舍身上的袈裟其大无比,不仅覆盖了所有良田,王羲之所卜居的房舍也覆在其中。但王羲之欣然将一切赠给了耶舍,建寺取名归宗,意为“金轮开山,返祖归宗”,寓“万化归宗”。

  王羲之,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曾被封为右军将军,故又世称王右军。其书法飘逸潇洒,柔美俊秀,世称“书圣”。晋咸康年间(335—342),王羲之任江州 刺史时觅得庐山山南风景极佳,且十分幽静,加之水有玉帘泉,山有金轮峰。于是在此卜居、习字。明代翰林学士王祎记云:“归宗寺有池,水色正黑,羲之慕张老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其迹也。”故当时归宗寺内有墨池,系当年王羲之勤苦习字而得之,可惜如今与寺皆废。

  佛驮耶舍,西域僧人,婆罗门种,法号觉云,为归宗寺开山之祖。南朝梁《高僧传》有记:“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滨,不期而至者慧永、慧持……佛驮耶舍……名儒刘程之、张野、周续之……结社念佛,世称十八贤”。这段话说的就是当时庐山佛教之盛,当中就有耶舍。

  唐代元和年间(826—820),高僧智常主持归宗寺,开坛讲法,使归宗真正在佛教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智常“挺拔出伦,操履清约”是南岳怀让二世法嗣。在《高僧传》和《五灯会元》中都有对智常的记载,说他“有异相,目耀重瞳。遂将药熏,手恒磨错,不觉目眦俱红,号赤眼禅宗焉。”所以后人又称智常为赤眼禅师或拭眼禅师。智常在庐山期间还主持过栖贤寺、黄岩寺,并与当时贬谪到此地的江州司马白居易有往来。

  宋嘉祐年间(1056—1063),周伯祥舍钱增修,相继有十六名高僧主持归宗寺。后寺几废,但到明朝时,高僧真可中兴归宗寺,使其“壮丽甲于山南诸刹”(《南康志》)。真可字达观,又称紫柏禅师,江苏吴江人,俗姓沈。儿时志气雄放,不可羁绊。十七岁时仗剑周游,行至苏州宿虎丘寺时,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顿然大彻大悟,遂入空门。真可属法相宗,明万历年主持归宗寺,“穷相宗奥义”,后曾游五台山等地。公元1603年12月坐化仙逝。由于真可在佛教上的贡献,后来被佛学界与另外三位高僧并称为“明末四大老”。

  至此,归宗寺名盛天下,明肃皇太后曾施藏经于寺。寺含法相、禅、净土等宗,宗临济,曹洞多派。而耶舍、智常、真可三位高僧也被后人称为“归宗三祖”。《归宗寺志》云:“三祖者,耶舍,赤眼,紫柏也。一开山,一开法,一中兴。”清康熙年间,高僧性音由沈阳来归宗,修佛殿三座,禅堂、客堂、斋堂数十楹。性音圆寂后,雍正帝于1726年褒赐碑文,追赠为国师,赐谥曰“圆通妙觉大智禅师”。因性音字迦陵,所以世称“迦陵国师”。四年后,雍正帝又赐归宗“慈遍庐峰”匾额,并拨国库款银建仁庙行宫。乾隆五年(1740)赐藏经八柜,四十六年(1781年)再拨国库修理。至此,归宗寺盛况空前,曾一度更名瞻云寺,并拥有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除规模宏大壮丽的寺庙及御赐匾额佛经外,还有黄庭坚等人的石刻28帧,铁弥勒佛一座,明代三脚鼎一尊,石碑五通,迦陵国师法座一尊以及景德镇人李守所塑十八罗汉像等。这些文物当中,最珍贵的当属寺后金轮峰顶的金轮铁塔,此塔又名耶舍塔、舍利塔,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有近1700年历史。塔系铁板铺成,高七层六丈,呈六角形,“大可三人围”,并镌文字及佛像,为庐山唯一一处最古的金文。这座塔与庐山山西北东林寺西林铜塔并称“庐山双美”。

  然而在咸丰年间,太平军烧毁寺庙,使寺受到严重破坏,后在同治年间修复。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与抗日守军在金轮峰展开激烈战斗。归宗寺殿宇,房舍全部被焚,金轮铁塔被日军用炮击毁,寺内所有名人真迹,珍贵藏经等文物全被日军洗劫一空,无一幸免。文革时,仅存的残庙也被夷为平地,只留下一块青石碑,上刻有“归宗寺”三字……

  归宗寺旁便是著名的温泉乡。温泉乡的得名来源于此地所生的硫磺矿泉,泉水温度平均摄氏62度,含多种微量元素。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说:“温泉有四孔,可以煮熟鸡蛋……患有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及浴出汗,旬日自愈。”

  温泉乡内也有许多文化古迹,比如杏林。

  三国时代名医董奉曾居庐山修炼。据说他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治医分文不取,只求重病者治愈后在他的门前种上五棵杏树,轻病者愈后种上一棵杏树。久而久之,四面八方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多,而数年后董宅周围竟有杏树十万株,郁然成林,遂称杏林。而后世“杏林”也就成为了医家的别称,“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也用来比喻那些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人。如今的杏林虽然只剩下遗迹,但仍然有数十棵杏树开满了红红的花,在青翠的山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温泉乡内还有三处墓冢,墓碑上刻有“一见心寒”四字。1938年8月,日军进攻温泉乡,在此到处扫荡,村民被迫逃往秀峰一带避难。日久粮尽水竭,于是30多人下山找粮,路遇搜山日军,被困在大理庵旁。日军残忍也用机枪扫射,30余位同胞倒在血泊中,仅游家垅村村民游友义死里逃生。后人将死难者尸骨分三处埋葬,并立碑以警后人。解放后,这里一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学生也多次组织来此扫墓,并听当年存存者游友义讲述“一见心寒”。但如今已久无人问津,墓冢附近也已荆棘丛生,瓦砾乱置,墓碑也隐隐难寻。(于浩)

 
 
 
前五篇文章

老年法源寺

老街与大佛寺

坎布拉森林公园:“丹霞地貌、佛教寺院”为主体的景观

净土渊薮玄中寺

揭开山西太原唐代太山龙泉寺千年变身秘密

 

后五篇文章

罗垟栖真寺石塔

南北石窟寺

千年名刹天宁寺

千年苏州之古刹诗韵

青海地区汉传佛教主要寺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